病请描述:氨甲环酸你了解多少?氨甲环酸是一种赖氨酸衍生物,又称凝血酸,其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最早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用作抗纤溶剂,以降低血友病、月经过多以及临床外科手术中出血过多的风险。此后研究发现氨甲环酸基于其抗炎和抗黑色素生成特性在皮肤病学领域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包括治疗黄褐斑、玫瑰痤疮、荨麻疹和炎症后色素沉着过度等多种疾病。本文我们来看看它在玫瑰痤疮与痤疮中是如何发挥它的超能力!作用机制: 你知道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吗?玫瑰痤疮这个听起来很浪漫的名字,却是困扰着很多人并且难以根治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具体机制还在研究中。但既往研究表明本病与遗传、免疫、神经血管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外部刺激激活多种天然免疫相关分子,例如Toll样受体(TLR2)、抗菌肽(Camp)等,通过一系列反应导致LL37的过量积累,并生成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血管增生扩张,加重炎症反应。你知道痤疮的发病机制吗?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好发于面颈部、胸背部的皮脂腺毛囊的慢性皮肤病。痤疮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微生物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痤疮丙酸杆菌可能通过toll样受体(TLR)刺激皮脂腺,主要是TLR2,TLR2 依赖性通路激活导致核转录因子触发,然后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此外,痤疮丙酸杆菌可以通过激活角质形成细胞表面的蛋白酶激活受体-2或PAR-2来释放各种外源性蛋白酶。这些蛋白酶可以增强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例如 IL-1a、IL-8、TNF-α 和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玫瑰痤疮和痤疮虽然是两种疾病,但据研究表明,其有着一些相同的发病机制,例如炎症、精神压力、遗传和皮肤微生态等。氨甲环酸又是如何治疗玫瑰痤疮和痤疮的呢?氨甲环酸具有强大的超能力,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发挥其作用,例如:①有研究发现氨甲环酸可以降低先天免疫基因的表达,包括TLR2、KLK5、和Camp,以及玫瑰痤疮病变中的中性粒细胞相关基因;②氨甲环酸通过抑制LL37激活的HaCaT细胞中的TLR2、IL-6、TNF-α和CCL10的表达而表现出抗炎作用,其显著降低了炎症性痤疮、丘疹和脓疱的计数;③随着CD4 T细胞的增加以及玫瑰痤疮病变中Th1和Th17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上调,适应性免疫系统在玫瑰痤疮中被显著激活,LL37诱导的Th1和Th17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也可被氨甲环酸降低;④氨甲环酸可通过降低CD31+细胞和下调玫瑰痤疮病变中VEGF的表达水平来抑制血管生成;⑤氨甲环酸可抑制丝氨酸蛋白酶(SP)的PAR-2激活,导致角质形成细胞中钙内流,从而减轻痤疮与玫瑰痤疮的临床症状。★总之,氨甲环酸可以通过抗炎、抑制血管生成扩张、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特性等方面来改善玫瑰痤疮和痤疮的症状。❗此外 氨甲环酸不止对玫瑰痤疮与痤疮有效,大家很担心的痘印即炎症色素沉着、炎症后红斑也可以被氨甲环酸改善哦!①促炎因子增多和血管生成和扩张会导致炎症后的色素沉着,氨甲环酸可以通过阻断纤溶酶减少缓激肽的释放,并且还可通过降低肥大细胞活性从而抑制白三烯和血小板活性因子释放,从而改善炎症后色素沉着。②促炎因子(TNF-α、IL-6)和趋化因子等导致玫瑰痤疮后的红斑也可以被氨甲环酸一举消灭。PS:现市面上有很多精华液都宣传自己添加了5%、10%的氨甲环酸,浓度过高容易对皮肤产生刺激性,浓度过低没有明显疗效,所以口服氨甲环酸较外用氨甲环酸来说,其治疗效果更好,更易把握疗效,也更具有性价比哦~看完本文你知道为什么氨甲环酸可以用于玫瑰痤疮、痤疮的治疗了吗?不良反应:胃肠道不适、月经减少、头痛、肌痛和心悸,眩晕、关节痛、视力模糊、倦怠和脱发等,通常程度轻微且持续时间短。禁忌症:患有获得性色觉缺失的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活动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心绞痛、心肌梗塞、脑缺血病史者不宜使用。吴教授温馨提示:虽然氨甲环酸功能强大,但其药理学机制较为复杂,存在相关不良反应及禁忌症,切不可自行随意服用,具体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参考文献:1. Li Y, Xie H, Deng Z, Wang B, Tang Y, Zhao Z, Yuan X, Zuo Z, Xu S, Zhang Y, Li J. Tranexamic acid ameliorates rosacea symptoms through regulating immune response and angiogenesis. Int Immunopharmacol. 2019 Feb;67:326-334. doi: 10.1016/j.intimp.2018.12.031. Epub 2018 Dec 19. PMID: 30578968.2. Kim KM, Lim HW. The uses of tranexamic acid in dermatology: a review. Int J Dermatol. 2023 May;62(5):589-598. doi: 10.1111/ijd.16160. Epub 2022 Mar 24. PMID: 35323992.3. Charoenwattanayothin A, Saiwichai T, Chaichalotornkul S. Adjunctive treatment for acne vulgaris by tranexamic acid. J Cosmet Dermatol. 2022 Oct;21(10):4515-4522. doi: 10.1111/jocd.14972. Epub 2022 May 10. PMID: 35388589.4. Jakhar D, Kaur I, Misri R. Topical 10% tranexamic acid for 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steroid-induced rosacea. J Am Acad Dermatol. 2022 Jan;86(1):e1-e2. doi: 10.1016/j.jaad.2019.12.067. Epub 2020 Jan 11. PMID: 31931084.5. Bageorgou F, Vasalou V, Tzanetakou V, Kontochristopoulos G. The new therapeutic choice of tranexamic acid solution in treatment of 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rosacea. J Cosmet Dermatol. 2019; 18(2): 563-567.6. 孙楠,牛悦青,陈璨,等.氨甲环酸对玫瑰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42(06):345-347.7. 唐文,陈爱军.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1,37(03):180-184.
吴佳纹 2024-04-03阅读量7802
病请描述:编者按 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有所谓的无酒不成席、把酒言欢、酒逢知己千杯少等等说法。 一位60多岁的于先生,两年前因体检发现胰腺癌,及时实施了腹腔镜下胰腺癌根治术。近期门诊复查没有发现复发转移,我们都非常高兴。临出门他又问我一个问题:“我可不可以吃老酒?”他压低嗓门告诉我,没开刀之前每顿至少喝半斤白酒,每天都喝一斤多的。现在感觉身体非常好,唯一的遗憾就是还没开始喝酒。 突然想起来,这个问题还真值得一聊。那么,饮酒与胰腺到底有哪些问题呢?下面就分享几位患者的真实案例吧。 01、长期饮酒与胰腺癌 正如上面的病人,长期饮酒20多年,患糖尿病史5年。体检又发现胰腺癌,幸亏发现的早,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但大部分胰腺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非常容易被忽视,及至有症状来就诊时,多半都已失去了根治手术机会,生存期就非常短了,甚至生存时间不超过1年。酒精对胰腺长期的刺激,会直接损伤胰腺组织,可以诱发胰腺炎、胰腺纤维化,反复发作可能诱发癌变。 长期大量饮酒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三部曲: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胰腺癌。 02、慢性酒精性胰腺炎 还有一位是15年前(2009年)我手术的病人,他是一位37岁的小伙子。长期饮酒,每天也是1斤白酒以上。他自己讲,别看才37岁,酒龄已经20多年了,从17岁就开始喝酒。在就诊前2年,腹痛反复发作,导致精神萎靡、无精打采、极度消瘦。一喝酒,腹痛反而有所缓解,这样对酒精就更加依赖了。来院检查发现,他是典型的慢性酒精性胰腺炎。胰管是胰腺分泌排放胰液的主要管道,正常最粗的部位也不会超过0.5cm。他的胰管明显不规则扩张,最宽的部位达到2cm多,胰管内充满各式各样的结石,从胰头长到胰尾。随之而来的是,整个胰腺组织的萎缩。导致胰酶分泌不足、还排出受阻,消化功能明显下降,来的时候就像抽大烟的人一样,骨瘦如柴、不成人样了。 关键是酒精成瘾,无法工作,没有收入,家庭也即将崩溃。多次在当到医院就诊,效果不佳。家人抱着最后的希望,通过朋友找过来。后来在快速补充营养、改善体质的情况下,给他做了胰管切开取石、胰尾的部分切除。因为还年轻,尽量保留了胰头,做了胰管空肠吻合术。解除了梗阻,疼痛减轻,胰腺组织可望有所恢复增生。后来彻底戒酒,营养逐渐恢复起来。 03、急性胰腺炎 5年前的一位41岁的建筑公司刘经理,由于工作原因,常常陪客户喝酒。长得也是人高马大,肥胖体型,体重达220多斤。有一次大量喝酒之后,突然剧烈呕吐,腹胀腹痛。开始还以为醉酒所致,殊不知,腹痛越来越重,无法忍受,紧急来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非常危重,一般情况下死亡率可达1/3以上。后来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才逐渐缓解出院,1年后才恢复体力。也更换了工作岗位,减肥控制体重,锻炼身体,总算脱离了这个顽疾。 04、慢性胰腺炎止痛药成瘾 如果不是酗酒,但只是少量持续的饮酒,久而久之,有些人也会引起慢性酒精性胰腺炎。这种胰腺炎不是急性胰腺炎治疗不彻底或者反复发作所致,是由于酒精的慢性损伤所致,开始患病就是慢性胰腺炎。临床症状并不突出,也没有剧痛、呕吐、发热等急性症状,而是表现为中上腹或者是腰背部的慢性疼痛,久治不愈。 一位30多岁的张先生,本来是一个收入不错的中产,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长期饮酒导致慢性胰腺炎。他不断地来院就诊,反复住院,既不是重症,也不能说没有症状。每次发作就用止痛药,输几天液就好转,然后就出院。但过一段时间又来了,进医院就要求打止痛针。最短的间隔时间是两周。周围医院的医生、护士都认识他了。最后搞得工作丢了,老婆孩子离他而去,成了孤家寡人,还到处借债。事实证明,他已经由慢性胰腺炎改变为镇痛药成瘾症了。最后让他转到了身心精神科住院治疗,才逐渐摆脱困境。 05、胰性脑病和酒精性脑病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 并发症较多。其中胰性脑病是危重并发症之一。具体机制不明,与急性胰腺炎发生时,体内炎症介质、神经递质、脂代谢物质集聚以及B类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多语、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抑郁、烦躁、幻觉等,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升高、四肢强直、反射亢进或消失及脑脊髓病综合征等。不只在酒精性胰腺炎发生,其他原因导致的胰腺炎都有可能发生。效果好坏与胰腺炎的治疗效果相关。胰腺炎得到控制后,短期内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但重症患者,胰腺炎持续发展,则预后不良。 酒精性脑病与胰腺炎是两种情况,但可以同时存在。慢性酒精性脑病是指由于长期饮酒作用于脑组织产生的慢性、反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的一系列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对饮酒的强烈渴望、耐受性增加、依赖性增强和不加以控制。患者可出现行为异常、神经系统机能和结构异常。 慢性酒精性胰腺炎的病人,可能出现认知障碍、行为异常,往往与合并酒精性脑病有关。须加以警惕。 结束语 饮酒乃大多数家庭,家常必备。饮酒对人体的作用也是巨大的。适量有益,过量则有害。长期大量饮酒百害而无一利。不过,很多酒精成瘾的人,常常无法自拔,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常常还得求助于医生。最后,借助一个广告语来结束我们的话题:酒是好酒,莫贪杯哦。
施宝民 2024-04-01阅读量2069
病请描述:偏头痛难以忍受想抓狂?健脾和中通灵膏方调理你用过吗? 偏头痛,多数人一生都会经历的痛,为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女性比男性多发,虽然常人看起来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有时候痛起来却要人命。偏头痛,其实是被多数人低估的疾病,它是人体发出的警报,必须引起重视。中医治疗偏头痛有何优势,看看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华荣主任怎么治疗? 她将带领大家一起用奇妙的中医来认识偏头痛。 ①头痛的分类 当分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腑”,“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头痛的病机多为气血不通则痛或气血不荣则痛。 根据头痛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 外感头痛:风、寒、湿邪壅塞经脉所致,岭南地区尤以湿邪为盛,当人体体质下降或外界气候剧变时都可导致外邪侵犯,比如常见感冒头痛,也可为偏头痛的诱因之一。 一般病程较短,常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 内伤头痛:多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常、劳倦内伤、久病体虚、女性经行产后或头部外伤等多因素均可导致或诱发头痛,其中偏头痛属于内伤头痛。 如不及时治疗,病情迁延不愈,病程较长,可反复或周期性发作。 ②偏头痛无需再忍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科华荣主任独创解郁和中法论治偏头痛 现代医学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一般采取急性期镇痛治疗和缓解期预防性治疗,常用的药物如急性期的NSAID类、曲坦类止痛药,缓解期的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或抗癫痫药等,临床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且长期使用止痛药可导致慢性头痛,随着病程延长甚至可变为药物依赖性头痛,困扰众多偏头痛患者。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科华荣主任临证30年,创解郁和中法论治偏头痛,全周期干预治疗,通过中医思维辨证论治偏头痛,临床疗效显著。 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在偏头痛好发部位中,按照经络循行规则,前额属胃,两颞侧及头顶属肝胆,同时头痛发作前多有视觉先兆,均证明了其与肝经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头痛发作时大多伴有恶心、呕吐、胃痛或排便不畅等脾胃症状,提示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故认为偏头痛与肝脾胃息息相关,为肝脾胃失调所致。 基于上述病机分析,华荣主任认为,中医药治疗偏头痛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应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用解郁和中法治疗偏头痛,改变剂型为“健脾和中通灵”膏方其优势在于协调肝脾胃的功能,整体有机调节人体气血,提升人体应变能力,以健脾和胃、疏肝解郁、调畅气血为主,改善患者情绪、脾胃状态,使得气血通畅,头痛症状自然消失。 多数患者通过两至三个月健脾和中通灵膏方调治,病情得到明显缓解,且能摆脱止痛药,甚至达到根治。 ③头痛不能拖 尽早中医干预,中医药全周期治疗偏头痛,早日摆脱止痛药 很多人在偏头痛发作时往往一两片止痛药打发,甚至加量使用,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容易导致发作次数增多,进而演变成为慢性头痛,使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常用的止痛药属于解热镇痛药,中医角度认为止痛药多为药性寒凉,偏头痛患者脾胃虚寒,服用止痛药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重了偏头痛,演变成慢性偏头痛,甚至是药物依赖性头痛,最后变成频繁发作、复发严重、迁延日久的恶性循环。 中医讲“诸病于内,必形于外”,头痛也提示了体内发生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尽早采用中医药全周期治疗方案,急性期可以加用针灸、穴位按摩等方法救急止痛,预防性治疗则以中药治疗为主,尽早阻断偏头痛慢性化,避免陷入恶性循环,摆脱止痛药。 缓解期是治疗的关键,更需要加强治疗,头痛不发作的时候才是治疗的重要时机,例如经期头痛必须在平时加强治疗,调理气血,才能缓解经期头痛。
华荣 2024-03-15阅读量1721
病请描述:解析生长激素治疗:何时以及为何 在许多家庭中,孩子的身高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当孩子的生长速度远低于同龄人时,家长们可能会担心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其中一个可能的治疗方案是使用生长激素。本文将探讨何种情况下的孩子可能需要接受生长激素治疗,以及治疗的科学依据和潜在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何为生长激素以及它在人体中的作用。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对于儿童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至关重要。它不仅促进骨骼的生长,还参与调节脂肪分解和蛋白质合成。 然而,并非所有身材矮小的孩子都需要生长激素治疗。通常,以下几类情况的孩子可能会被医生建议进行生长激素治疗: 1. 生长激素缺乏:一些孩子因为脑垂体功能不足或其他原因,无法自然产生足够的生长激素,从而导致生长迟缓。 2. 特定遗传或内分泌疾病:如特纳综合症、普拉德-威利综合症等,这些疾病可能与生长激素的生成或作用有关。 3. 短期生长激素治疗:某些孩子可能因为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导致生长发育延迟,一旦解决这些问题,生长速度通常会恢复正常。这部分孩子可能需要短期的生长激素治疗。 4. 矮小身材但无明显病理问题:这部分孩子或许在统计学上处于身高分布的低端,但他们的身体机能正常,没有其他健康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使用生长激素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对于适合生长激素治疗的孩子,治疗通常会在医生的严密监控下进行。治疗包括定期注射合成生长激素,以模拟脑下垂体自然产生的激素。治疗过程需要家长和孩子的耐心和坚持,因为效果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显现。 生长激素治疗虽然在很多案例中取得了成功,但家长们也需要了解其潜在风险和副作用。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关节疼痛、头痛、肌肉疼痛、水肿以及胰岛素抵抗等。此外,未经适当医疗指导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例如糖尿病和肿瘤的增长。 除了生理上的考量,我们还需要考虑心理和道德层面的影响。比如治疗成本高昂,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另外,对孩子身体形象的焦虑可能会给家庭成员带来的心理压力。 生长激素治疗是一种可以帮助儿童生长的医疗方案,但许多家长可能会有疑问:治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的身体反应和恢复速度都是不同的。然而,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大致的时间线来帮助理解。 首先,生长激素治疗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开始显现效果。在开始治疗后的几个月内,孩子的身高可能会有所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的生长速度。一般来说,大约在开始治疗后的6到12个月内,医生会开始观察到明显的身高增长。 然后,生长激素的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一旦孩子的生长速度开始改善,他们通常会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继续以稳定的速率增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生长激素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最终身高。他们的最终身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每个人的生长速度和模式都是独特的。 此外,生长激素的效果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孩子的营养状况、运动量、睡眠质量等。因此,为了最大化生长激素的效果,家长们应该确保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生长激素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和孩子的耐心和坚持。治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和努力才能看到结果。同时,家长也需要定期与医生进行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生长激素治疗可能需要几个月到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然而,这个过程是个体化的,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家长们应该与医生密切合作,以确保孩子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需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身高只是个体差异的一个方面,而一个人的价值绝不应该仅仅基于他们的外表。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和兴趣,并教育他们接受和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生长激素治疗可能是帮助某些孩子达到他们生长潜能的有效方式,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孩子。家长在考虑这一选项时,必须仔细权衡利弊,并在专业医疗团队的指导下做出明智的决定。让我们一同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身体,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2-24阅读量2072
病请描述:近日,演员周海媚疑患红斑狼疮去世冲上了热搜,一时间,导致医院风湿免疫科咨询人数激增。12月13日,记者从温医大附一院风湿免疫科了解到,预计今年因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的患者约1300人次,其中90%为女性,这里面以18—45岁的育龄妇女为主,也不乏幼年和少年女性。 今年19岁的小单(化名),突然腹部十分疼痛,于是赶紧前往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就诊。急诊科医生给小单做了消化道、心血管等多项检查,但一直查不出原因,后来做了自身抗体和CT检查,才发现竟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胃肠道血管炎。被收治在风湿免疫科后,小单还会不定期地腹痛发作,痛得受不了,她妈妈只好背着她在病房走廊里来回走,以减轻她的痛感。与此同时,在住院期间,医生还发现小单出现身体多系统脏器受损。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病情总算稳定了下来。 “说实话,在诊疗中常常会发现红斑狼疮这个病容易被漏诊或误诊,因为它的症状多样且复杂。”温医大附一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孙莉说。 孙莉告诉记者,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是面颊出现蝶形红斑,很多人以为是过敏,去看了皮肤科,还有人出现发热、乏力,以为自己是得了流感,而一些有肌肉关节痛症状的可能会选择去看骨科、出现血尿会去看肾病内科或泌尿外科,血压升高、胸痛胸闷会去心血管内科,出现头痛、肌无力可能会就诊于神经内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特别复杂,可影响人体任一器官或系统,包括皮肤、眼睛、神经系统、心肺、肾脏、消化、血液系统等。这些并发症包括肾炎、肾功能衰竭、各种肺炎、呼吸衰竭、心肌炎、神经系统病变等。因为红斑狼疮的确诊需要多项指标支持,单一数据很难发现端倪,如果医生经验不丰富或者说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就可能出现检查了一堆,却没查出是什么病的窘境。 根据目前研究发现,部分红斑狼疮发病具有一定家族聚集性的特征,所以它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基因有一定关系;患者多为女性,由此可见,红斑狼疮的发病与人体雌激素密切相关;还有就是环境因素,阳光、药物、化学试剂以及感染也可能诱发红斑狼疮发病。 红斑狼疮曾被很多人称为“不死的癌症”,因为这种疾病目前无法根治,但正规科学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控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红斑狼疮已不像几十年前那么可怕,只要及时接受正规治疗,病情控制得当,一般患者与常人无异。 不及时治疗有什么危害? 狼疮虽然不是癌症,有时却比某些癌症更可怕,它可引起多个脏器受累,危重者可致命。在临床上,孙莉曾遇到过很多严重的红斑狼疮患者。一位年轻女孩合并肺动脉高压,家人带她辗转各地遍访名医,最终病情仍然加重,出现心房血栓和心衰。最后,在洗澡时猝死。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在病房住院时突然失踪,2天后才寻回,结果发现是狼疮影响了神经系统,出现了精神异常和失语。后经治疗出院后,又跳楼骨折送到急诊。所幸,年轻人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定期门诊随访过程中,疾病逐渐得到缓解。 还有一个女孩子瞒着医生在网上私自购药,结果导致肺部严重感染、败血症。最后,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无效,令人痛心。一位固执的母亲,不顾自己的病情仍处于活动期,没有听从医生劝阻自行怀孕,足月时出现癫痫大发作、昏迷后送至急诊抢救。万幸的是,经过多个专科协作努力,孩子保住了,她自己也捡回一条命,但后面,还有多个脏器后遗症在等着她。 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得治吗? 在以前,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属于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但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过去几十年来狼疮患者的预后有了显著改善,死亡率已大大下降。据文献报道,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狼疮患者5年生存率是70%,10年生存率是60%,而近几年的报道显示狼疮患者10年生存率超过了90%。 孙莉提醒: 不要轻信“偏方”“秘方”,他们毒、副作用不明确,耽误治疗时机后还可能加速病情发展;不要每天上网搜红斑狼疮相关的讯息,有些讯息很片面,容易对患者进行误导。只要及时就诊并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并且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以及生儿育女,大家不用过于焦虑。但是切记:一定要定期到风湿专科医生处随访评估!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来源:温州晚报全媒体(记者:谢施琦)、温医大附一院、网络 编辑:王淳 校对:麻笑恬 责编:王乐乐 监制:王若江
孙莉 2024-01-08阅读量2692
病请描述: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或反复疼痛大于3个月以上,或者疼痛超过组织损伤愈合时间,失去了让机体产生自我保护的意义。因此,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类症状,更是一种疾病, 慢性疼痛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伴有其相关区域的炎症、肌肉力学失衡、组织结构的病变和异常等。但是,慢性疼痛又不仅仅是急性疼痛的简单延续,随着长时间疼痛的刺激,神经系统会出现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中枢神经发生可塑性改变甚至重构。许多研究表明与健康无痛人群相比,慢性疼痛患者脑部某些核团的功能或者结构会发生改变,此时即使原来疼痛的部位得到了治疗或已经治愈,再塑(重构)的神经系统从可逆性则逐渐转变为不可逆性,不但使疼痛慢性化,而且难以彻底治愈,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治疗。若慢性疼痛因各种原因疼痛得不到合理的控制,患者常无法胜任其原来的社会角色,因不能工作而失去经济来源,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和失眠等问题,疼痛也会不断易化和泛化,最终使得部分患者失能或残疾。因此,在积极预防急性疼痛发生(一级预防)的同时,需要积极预防急性疼痛慢性化(二级预防)和慢性疼痛患者的失能和残疾(三级预防)。 疾病、易感基因、外界环境、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可以促进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化。疾病因素包括:炎症、压力、肌肉痉挛、损伤、退行性病变、肌肉力学失衡、过敏体质、疾病性质(例如自身免疫,癌症)、身体机能低下、睡眠不足等。心理和环境因素包括: 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孤立、对压力产生负面影响等*)。因此,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也不仅仅是急性疼痛的一种时间上的延续形式,更是一种应当加以积极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根据ICD-11,慢性疼痛分为:①慢性原发性疼痛:包括慢性原发性内脏痛、慢性广泛性疼痛、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疼痛、慢性原发性头痛或颌面痛、灼口综合征、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②慢性癌症相关疼痛,包括由原发癌症本身或转移病灶和癌症治疗所引起的疼痛。③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疼痛部位可局限于损伤或手术区域,投射到该区域的神经支配区域,也可牵涉到皮节。这类疼痛通常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④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是一组表现各异的慢性疼痛,源于局部或全身病因引起的骨骼(包括脊柱与关节)、肌肉、肌健和相关软组织的持续伤害感受性刺激,也可与深部躯体损伤有关。疼痛可能是自发的或运动诱发的。⑤慢性继发性内脏痛,是指源自头颈部及胸腔、腹腔和盆腔内脏器官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疼痛。⑥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表现为自发痛、痛觉过敏或痛觉超敏,感觉异常,如带状疱疹性神经痛。⑦慢性继发性头痛或颌面痛:包括所有具有潜在病因的头痛和颌面部疼痛性疾病,在至少3个月内有一半以上时间发生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慢性疼痛对机体的危害性更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影响日常生活:有数据显示,慢性疼痛患者中,54%的无法料理家务,47%的步行困难,43%的性生活方面有障碍,30%的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慢性疼痛患者的日常生活饱受折磨。 睡眠:据不完全统计,44%的成年慢性疼痛患者伴有睡眠障碍()。情绪心理障碍:慢性疼痛会导致情绪心理障碍和认知障碍,后者反过来又会增强疼痛感受。对330例≥18岁的慢性疼痛住院患者的调查研究显示,64.1%的患者存在抑郁症状,44.7%的患者存在焦虑症状"。焦虑/抑郁情绪又进一步影响睡眠。 高血压:慢性疼痛的强度是高血压状态独立预测因子。对300例慢性疼痛和非慢性疼痛患者的对照研究显示,39%的慢性疼痛患者被诊断有临床高血压,只有21%的非慢性疼痛患者被诊断有临床高血压(p<0.001)(")。 影响社交能力和关系:28%的慢性疼痛患者认为他们的家人不理解疼痛对他们生活的影响,26%的患者认为他们的家人已经厌倦了听到他们对疼痛的抱怨和担忧,37%的患者因疼痛感到孤单。 残疾:慢性疼痛除了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外,严重者还可导致残疾。2015年,全球因腰痛和颈痛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排在所有疾病(包含传染病、孕产妇、新生儿和营养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的第4位。此外,骨关节炎也是导致残疾的常见原因()。 慢性疼痛与失业显著相关:慢性疼痛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履职工作岗位,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折磨的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和损失。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因健康原因导致失业的比例显著高于无慢性疼痛者。 自杀意念:自杀意念在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中相当普遍。3项酸立研究表明,慢性疼痛患者的自杀意念是非慢性疼痛患者的8倍。慢性疼痛患者中5%~14%的慢性疼痛患者在一生中尝试过自杀,约20%的患者有自杀的想法。他们常对疼痛感到无助和绝望。把疼痛灾难化,想通过自杀来逃避疼痛。
马彩毓 2023-12-15阅读量5526
病请描述:子宫肌腺症 引言 子宫肌腺症,又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它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生长,导致疼痛、月经不规律、不孕等症状。 一、病因 子宫肌腺症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部分内膜碎片可能通过输卵管逆流至腹腔,然后在盆腔内生长,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灶。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子宫内膜异位灶中的内膜细胞可能通过淋巴或静脉途径播散至盆腔其他部位。 3.免疫因素:研究发现,子宫肌腺症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水平较高,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在子宫肌腺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二、症状 子宫肌腺症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 1.痛经:疼痛多发生在月经前1-2天,呈进行性加重,月经结束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为下腹、腰骶部,可放射至大腿内侧。 2.月经不规律: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或减少,甚至出现闭经。 3.不孕:约40%的子宫肌腺症患者合并不孕,可能与病灶影响输卵管通畅、卵巢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交痛、排便痛等不适。 三、诊断 子宫肌腺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有: 1.超声检查:可发现盆腔内异常回声区,有助于判断病灶的位置和范围。 2.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内膜异位灶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3.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肌腺症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和范围。 四、治疗 子宫肌腺症的治疗原则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育能力。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如口服避孕药)、促排卵药物等,用于缓解疼痛、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等。 (1)孕激素宫内节育器:放置方便,一次放置5年有效,有效改善腺肌病相关痛经、盆腔痛、减少月经量,副作用:甾体激素类共有的子宫不规则出血 (2)口服避孕药:缓解疼痛、减少月经量,副作用:子宫不规则出血,其他少见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头痛、乳房胀痛等 (3)注射GnRH-a类药物:有效、快速缓解疼痛、治疗月经过多以及缩小子宫体积。副作用:低雌激素血症引起的绝经相关症状如潮热、阴道干燥、性欲降低、失眠及抑郁等,长期应用则有骨质丢失的可能 (4)持续使用口服避孕药:缓解疼痛、减少月经量。副作用:40岁以上或有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血栓史及吸烟)的患者,要警惕血栓栓塞的风险 2.手术治疗:对于病变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合并不孕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旨在切除病灶、恢复解剖结构、改善生育能力。 手术方式:子宫全切术(失去生育能力)。保留子宫的手术如病灶切除或减少术(需要注意疼痛缓解效果、复发、生育结局的问题) 5、长期管理 需要长期管理、终身管理。 使用药物长期治疗、或手术联合药物进行长期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复发。 总结: 子宫腺肌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多种因素会升高发病风险 不同症状患者可以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子宫切除虽然可以根治,但对女性的损伤也很多,药物治疗是更好的选择 腺肌病是慢性疾病,手术后容易复发,仅仅短期治疗后也容易反弹,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疗效获益最大化。
何拉曼 2023-12-11阅读量2049
病请描述:子宫肌腺症 引言 子宫肌腺症,又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它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生长,导致疼痛、月经不规律、不孕等症状。 一、病因 子宫肌腺症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部分内膜碎片可能通过输卵管逆流至腹腔,然后在盆腔内生长,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灶。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子宫内膜异位灶中的内膜细胞可能通过淋巴或静脉途径播散至盆腔其他部位。 3.免疫因素:研究发现,子宫肌腺症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水平较高,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在子宫肌腺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二、症状 子宫肌腺症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 1.痛经:疼痛多发生在月经前1-2天,呈进行性加重,月经结束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为下腹、腰骶部,可放射至大腿内侧。 2.月经不规律: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或减少,甚至出现闭经。 3.不孕:约40%的子宫肌腺症患者合并不孕,可能与病灶影响输卵管通畅、卵巢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 4.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交痛、排便痛等不适。 三、诊断 子宫肌腺症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有: 1.超声检查:可发现盆腔内异常回声区,有助于判断病灶的位置和范围。 2.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内膜异位灶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3.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肌腺症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和范围。 四、治疗 子宫肌腺症的治疗原则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育能力。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如口服避孕药)、促排卵药物等,用于缓解疼痛、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等。 (1)孕激素宫内节育器:放置方便,一次放置5年有效,有效改善腺肌病相关痛经、盆腔痛、减少月经量,副作用:甾体激素类共有的子宫不规则出血 (2)口服避孕药:缓解疼痛、减少月经量,副作用:子宫不规则出血,其他少见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头痛、乳房胀痛等 (3)注射GnRH-a类药物:有效、快速缓解疼痛、治疗月经过多以及缩小子宫体积。副作用:低雌激素血症引起的绝经相关症状如潮热、阴道干燥、性欲降低、失眠及抑郁等,长期应用则有骨质丢失的可能 (4)持续使用口服避孕药:缓解疼痛、减少月经量。副作用:40岁以上或有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血栓史及吸烟)的患者,要警惕血栓栓塞的风险 2.手术治疗:对于病变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合并不孕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旨在切除病灶、恢复解剖结构、改善生育能力。 手术方式:子宫全切术(失去生育能力)。保留子宫的手术如病灶切除或减少术(需要注意疼痛缓解效果、复发、生育结局的问题) 5、长期管理 需要长期管理、终身管理。 使用药物长期治疗、或手术联合药物进行长期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复发。 总结: 子宫腺肌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多种因素会升高发病风险 不同症状患者可以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子宫切除虽然可以根治,但对女性的损伤也很多,药物治疗是更好的选择 腺肌病是慢性疾病,手术后容易复发,仅仅短期治疗后也容易反弹,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疗效获益最大化。
何拉曼 2023-11-29阅读量1883
病请描述: 躯体形式障碍,其实是一组疾病的名称,这类疾病均表现有难以解释的躯体不适症状,患者往往因为躯体不适症状感到焦虑,非常关注身体,对阴性的化验检查结果以及医生反复做出的“无病”解释不能接受,甚至会因“查不出病因”“看不好病”而埋怨医生,往往频繁换医生、换医院,反复要求检查。 躯体形式障碍有四种主要类型: (一)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临床多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女性远多于男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 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常见的有各种疼痛及胃肠道不适,如头痛、背痛、口干、恶心、腹胀、腹泻、便秘等,还可以有心慌、头晕、皮肤麻木、烧灼以及一些性方面的不适等; 患者不断求诊或要求进行多种检查无果,就算有医生的合理解释,也不能打消疑虑,常感到痛苦。 病程是慢性和波动性的,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方面的问题。 患者同样难以接受多名医生给出的“症状没有躯体疾病的解释”的忠告与保证。这个病往往在成年早期就出现了,女性更为常见,持续数年,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 (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这种类型的患者在临床上是最多见的,患者往往会有心悸、出汗、颤抖、脸红等症状,常常有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 图来源于摄图网,侵删 (三)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疼痛障碍的主要临特征是一切都以疼痛为中心,生活中最重要的任何事均不能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 发病高峰年龄为30岁-50岁,女性多见。 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疼痛,以头部(15.3%),背部(15.1%)常见,其次有腰部(11.85%),胸部(10.33%)等;疼痛性质不一,头部以刺痛、腰背部以酸痛、四肢以胀痛多见; 疼痛影响着全球成千上万人的躯体及情感状态,患者常常感到抑郁、焦虑、缺觉,甚至自暴自弃等症状,约有半数人处于无助状态,甚至考虑自杀; 这种莫名其妙的痛使得患者到处就医,服用各种药物,有的甚至对镇静止痛药物产生了依赖。 (四)疑病症 又称疑病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关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 确信患有躯体疾病,但不能切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 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甚至毫无根据)的疑虑或先占观念(又称躯体变形障碍,如总觉得自己很丑,这里那里都需要”整“,导致整容过度)。 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尽一致: 有的主要表现为疑病性不适感,常伴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 有的疑病观念突出,而躯体不适或心境变化不显著; 有的怀疑的疾病较模糊或较广泛,有的则较单一或具体。 患者确信自己患有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某种疾病,不能接受医生的生物医学解释,会通过反复检查试图证实他的信念。 躯体形式障碍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我们的治疗目标是减少躯体不适,减少不必要的就医、检查及治疗,减少对生活、工作等的影响。帮助减少患者躯体症状、降低躯体不适的频率,改善社会功能。 以上的文章是针对“躯体形式障碍的四种主要类型”相关问题给大家做的详解介绍!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在在线咨询医院的医生!
高小宁 2023-06-19阅读量1897
病请描述: 失眠的痛苦,还不仅仅存在于睡不着的每一个当下,更是满满地充斥在睡不好觉的每一天里。 1.失眠常会使人白天精神萎靡、头昏脑胀、头痛耳鸣、身心疲惫、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产生紧张、易怒、烦闷、抑郁等不稳定情绪,更会导致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精神衰弱等。 2.长期失眠会使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长期得不到改善,不仅会造成大脑供血不足,而且诱发焦虑症、抑郁症、躁狂症、神经衰弱及精神病。 3.儿童睡眠质量下降,会严重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造成个头长不高、学习能力低下等情况。 4.失眠对人的社会性也会造成极大危害。由于长期陷入对于睡眠的担心与恐惧中,人会变得敏感、多疑、易怒以及缺乏自信心,因此必然影响其在家庭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易产生孤独感、挫败感,与周围人群相处不融洽,严重者还会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 5.失眠不仅是睡眠健康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也是诱发某种潜在疾病的危险因素,会导致心脏病、高血压、脑瘫、脑萎缩、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等病症。 因此,失眠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长期失眠还会使免疫力下降,体质减弱,降低了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引发多种潜在疾病,进而导致人体快速衰老,寿命缩短。 哪些失眠我们必须看医生? 门诊看诊睡眠问题中,最常见的失眠类型是慢性失眠障碍,是指频繁而持续的睡眠起始和维持困难(儿童及青少年入睡潜伏期和入睡后觉醒时间>20分钟,中老年人>30分钟有临床意义),导致个体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存在白天觉醒期的功能受损。 如果频度和持续时间不满足慢性失眠障碍诊断,但有显著日间功能受损和临床关注需求的失眠,被称为“短期失眠障碍”,通常与应激、冲突等相关,此类型在去除诱因后仍有部分会转入“慢性失眠”。因此,早起诊断、及时干预与规范治疗尤为重要。 由于失眠是一种具有慢性、复发性或持续性倾向的睡眠障碍,一旦出现失眠症状需要积极就医治疗。早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及时干预与规范治疗对防止短期失眠向慢性发展至关重要。 每个人失眠的情况有重有轻,如果只是偶尔一两晚没睡好,能自行调节过来的,并不需要过度担心。但如果自己无法调整,因为睡不着而影响第二天学习工作和生活,或者造成失眠的时间超过两周,甚至长达一个月时,就应看医生了。 以上的文章是针对失眠相关问题给大家做的详解介绍!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在在线咨询医院的医生!
高小宁 2023-06-07阅读量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