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肌肉酸痛 > 内容

肌肉酸痛内容

何为 “ 椎孔外...

病请描述:随着电脑手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普及,工作时低头看电脑、休息时低头玩手机成为常态,很多人出现颈肩部不适的症状,颈肩痛成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患,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 门诊常会30岁左右的办公室白领,自述颈肩部疼痛不适,偶伴头晕、眼胀,平日睡眠质量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严重者甚至影响到日常工作及生活。到医院就诊后,检查结果多无阳性发现,或X线摄片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疼痛发作时除了依靠止痛药物或膏药外无更好办法。既往多将其归于“颈椎病”范畴,认为多因椎管内因素如:颈椎退变、颈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而刺激或压迫颈髓和颈神经根所致,然而相当一部分患者按此对症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而反复发作。 通过对颈肩痛的深入研究,认识到椎孔外的颈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均可能由于颈部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压迫而产生疼痛和不适的临床症状,因此对椎孔外神经卡压综合征和颈椎病的鉴别和诊治进行分析。  何为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 颈神经在出颈椎骨性组织出口(医学上称为椎间孔)后受其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压迫而产生症状的一类疾病,我们称之为椎孔外颈神经卡压。  由于颈椎关节频繁的伸屈、旋转等活动,可使走行于颈部的颈丛、臂丛以及颈神经后支在关节、肌肉、韧带等走行转折处或骨纤维管内受到长期的慢性刺激。同时,颈神经的长期慢性损伤可导致所支配颈部肌群的持续痉挛和纤维化,痉挛的颈部肌群又可使颈神经后支、颈丛以及臂丛神经部分或全部受到卡压,从而引起相应支配区的疼痛和感觉减退。 诊断 由于神经在椎孔外行径的距离远远长于椎孔内的神经起始部分,因此椎孔外颈神经发生卡压的几率也远大于椎孔内。在临床上此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颈椎病。根据我们的经验,在所有颈肩痛患者中约30-40%存在不同程度的椎孔外颈神经卡压。但目前对此病的认知度较差,部分病人多往返于神经科,康复科,骨科及疼痛科,而不能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有些甚至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以至于贻误治疗。 颈肩痛均伴有一定的感觉障碍和运动异常,当临床影像检查与椎管内病变不符合时,应高度考虑本病。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应高度怀疑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 (一) 椎间盘造影诱发颈痛为阴性反应的患者; (二) 前路或后路颈椎手术后仍有长期颈痛的患者; (三) 体检发现有颈肩痛体征而影像学检查无阳性发现的患者: (四) 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颈肩痛或头痛患者。 鉴别: 椎孔外神经卡压多容易与颈椎病混淆,而实际上两种疾病有很大的差别。颈椎病多发于多见壮年、老年人;而椎孔外神经卡压在老、中、青及少年均可发生。颈椎病主要表现为肩颈酸痛,颈部在特定角度出现特别的疼痛,主要呈现出头颈部的不适;而椎孔外神经卡压则表现为肢体麻痛,主要呈现上肢的不适表现。就体征而言,颈椎病棘突间有压痛、两项部或颈外侧有压痛,前臂后上方内侧偶有感觉障碍;椎孔外神经卡压背部压痛点在脊柱旁并向患侧放射。若以上方法都无法鉴别,可通过对颈部痛点进行局部封闭的诊断性治疗,能够缓解即为椎孔外神经卡压,反之为颈椎病。  椎孔外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 (一)保守治疗 一般的保守治疗方法是热水淋浴、局部封闭、理疗和颈椎牵引等,这些治疗方法均有一定效果。对于很大一部分的颈椎病患者,如果仅仅感到颈肩背酸胀、疼痛,颈项僵硬,可以采用热水淋浴患处的办法缓解症状,也可用热毛巾和热水袋局部外敷。 平日里也要注意使用高度合适的枕头,也可以使用颈椎枕进行睡姿矫正,以维持颈椎曲度。购买颈椎枕的时候要注意判断,易变形的软质枕头不能很好地起到改善颈椎曲度的作用。 三维扫描 计算机三维设计 3D打印颈椎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中心王金武教授团队推出3D打印个性化颈椎枕,通过对颈部进行光学扫描与颈椎侧位X光检查,测量颈椎曲度,由专业矫形器师结合患者的情况设计个性化颈椎枕,并进行网格拓扑设计通过3D打印工艺制作完成,进行颈椎曲度与颈椎周围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弹性的个性化矫正。患者适配后拍摄X光片,做到精准矫正与治疗,避免使用不适和矫枉过正。 颈椎枕适配 3D打印颈椎枕患者矫正效果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颈椎病,都不能随意推拿按摩,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特别是脊髓型颈椎病,极易加重症状,一般该类颈椎病推荐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 因严重颈肩背痛影响工作和休息,头面部、颈部上肢部分感觉明显消失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可作前、中斜角肌在C5、C6颈椎起点切断术和小斜角肌切断术。对于存在头颈部颈丛支配区感觉减退、颈部压痛的患者可行颈丛松懈术。患者术后头痛、耳鸣及颈肩痛消失,嗅觉、味觉基本正常,头面部、颈肩部及上肢感觉恢复正常,肩外展、屈肘及握力均恢复正常。手术治疗后不仅效果显著,同时术后复发率也较低,对于患者心理康复也有很大的帮助。 此病早期往往不被人们重视,颈肩痛的症状也轻重不一,重症患者由于多次就医未果,认为患上“颈椎病”无法根治,对疾病恢复持悲观态度,甚至失去信心。而此时恰恰是治疗的最佳时期。一旦病情进展至后期,神经因长时间受压发生变性以至于其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则不仅治疗难度变大,且完全恢复的可能大大降低。  颈肩痛的患者不要轻易给自己扣上“颈椎病”的帽子,其中很大一部分并非颈椎病,而是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这部分患者如能及时就诊,尽早从专业医师处获得正确的建议和指导,可防可治。根据我们的实际治疗经验,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尤其对早期患者而言,疗效则更为理想,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均告别了病痛的折磨,摆脱了他人的误解,重新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参考文献: 1.王金武等. 经皮射频热凝治疗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 上海医学,2004,27(suppl):188-189. 2.王金武,陈德松,方有生,顾玉东.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0,7(7):650-652. 文 | 戴莹菲、柳毅浩 编辑 | 王彩萍 专家介绍 王金武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民政部智能控制与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市卫计委骨与关节康复医学科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康复辅具创新中心主任,十三五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先后承担了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生物3D打印)、科技部“863”(高精度3D打印装备制造)与“973”(多级微纳骨修复生物材料)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6项;同时领衔民政部3D打印康复辅具标准研究课题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课题各一项,参编专著10部(副主编3部),在上海交大设立数字医学与3D打印前沿医工交叉转化研究生课程,第一作者发表包括SCI论文60余篇(其中Nature与Science旗下子刊共3篇)。 在戴尅戎院士的指导与支持下,率先申请到国内第一个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注册人制度下科研机构申请到的国内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 专长:复杂的肩关节周围骨折的微创治疗;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与肩关节不稳的微创治疗;肩肘关节置换;3D打印康复辅具与骨关节内植物3D打印的临床转化,通过显微外科和定制式人工关节技术进行肩关节肿瘤的保肢治疗。 门诊时间 周四下午, 专家门诊 黄浦区瞿溪路500号    九院新门诊大楼3楼1号诊室 周二、周四上午, 3D打印门诊 黄浦区制造局路639号  九院10号楼5楼3D打印中心

王金武 2020-05-22阅读量1.1万

中青年(20-55岁)急性腰...

病请描述: 中青年急性腰痛的自我评估与应对措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骨 科 复 旦 大 学 脊 柱 外 科 中 心 王洪立 中青年个体(20-55岁)非明显外伤后出现的急性腰痛,大多数为肌肉韧带等软组织问题,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且经适当休息等自我对症处理后,大多数可得到有效缓解/痊愈。故中青年急性腰痛早期(3周以内)完成下述自我评估后,大多数不用急于到医院就诊,可尝试进行以下自我对症处理。 一、急性腰痛早期(3周以内)自我评估“三部曲” 1. 自我评估(1):是否存在腰痛“红色警戒指标”(Red flags) 是否存在以下特殊病史或表现(如存在任何一条,需尽早至医院就诊):年龄小于20岁或大于55岁、恶性肿瘤病史、 长时间服用激素、骨质疏松、服用免疫抑制等特殊药物、慢性贫血、伴有神经损伤表现(下肢疼痛、麻木、行走无力、大小便障碍等表现、伴有难以解释的发热/体重下降/躯干倾斜等姿势异常等。 2. 自我评估(2):是否存在明显外伤史?及严重程度 有没有明确的外伤史?如果有,是严重外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与轻度外伤(运动中轻度碰撞、姿势不当的扭伤、弯腰状态搬抬重物等) 3. 自我评估(3):腰痛症状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1)轻度疼痛:如仅在站立、弯腰等特定姿势或动作时出现腰部酸痛不适 (2)中度疼痛:持续性腰部酸痛、但卧床休息后可明显缓解、不服用止痛药物的情况下不影响睡眠 (3)重度疼痛:如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日常活动,或夜间疼痛加重、影响正常睡眠   二、急性腰痛早期(3周以内)自我对症处理 通过以上评估,如明确排除腰痛“红色警戒指标”(Red flags)、严重外伤后腰痛、重度疼痛/夜间显著疼痛等情况,可尝试以下自行对症处理。 1.       急性腰痛症状出现早期(1-3天),如疼痛明显建议卧床制动休息,此阶段不要进行热敷、理疗、推拿,并慎重使用外用膏药(有些膏药贴敷后也会明显增加局部皮肤温度导致疼痛症状加重)。 2.       对于肌肉扭伤等导致的急性腰痛,不建议长时间进行卧床制动,鼓励2~3天后腰围保护下逐渐进行下地活动,此阶段可适当进行热敷等物理治疗。 3.       如感疼痛明显,可自行服用双氯芬酸钠、依托考昔等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和肌松药(乙哌立松)等药物进行对症处理,一般3-5天后疼痛可以获得有效缓解。 4.       经以上自我处理,大多数中青年个体的急性腰痛可得到良好转归;如2~3周后腰痛症状仍未获得明显缓解,建议至医院寻求专业诊治,建议就诊科室:脊柱外科或骨科门诊。  

王洪立 2020-05-07阅读量8562

腰肌劳损

病请描述: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时轻时重,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因素较多。其日积月累,可使肌纤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瘢痕、纤维索条或粘连,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 1.病因 (1)急性腰扭伤后及长期反复的腰肌劳损。 (2)治疗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当。 (3)长期反复的过度腰部运动及过度负荷,如长时期坐位、久站或从弯腰位到直立位手持重物、抬物,均可使腰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久而久之可导致慢性腰肌劳损。 (4)慢性腰肌劳损与气候、环境条件也有一定关系,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都可促发或加重腰肌劳损。 2.临床表现 (1)腰部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或灼痛。 (2)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 (3)不能坚持弯腰工作。常被迫时时伸腰或以拳头击腰部以缓解疼痛。 (4)腰部有压痛点,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骶骨后骶棘肌止点处或腰椎横突处。 (5)腰部外形及活动多无异常,也无明显腰肌痉挛,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 3.检查 (1)X线检查 多无异常,少数或可有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 (2)年老或骨质疏松患者检查,可选择ECT检查、骨密度检查。有观点认为骨质疏松也可致慢性腰痛。 4.诊断 (1)根据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 (2)结合长期慢性腰痛病史和查体,诊断难度不大,应注意与腰椎退行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等疾病相鉴别。 5.治疗 (1)避免过劳、矫正不良体位。 (2)适当功能锻炼 加强腰背肌锻炼,防止肌肉张力失调,如采取俯卧位,去枕,然后用力挺胸抬头,双手双脚向空中伸展;也可仰卧床上,去枕,头部用力向后顶床,抬起肩部的动作。 (3)理疗、推拿、按摩等舒筋活血疗法。 (4)药物治疗 主要为消炎止痛药、注射皮质类固醇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外用肌松药及镇痛药。 (5)封闭疗法 有固定压痛点者,可用0.5%~1%普鲁卡因加醋酸强地松龙或醋酸氢化可的松作痛点封闭,效果良好。 (6)物理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当的物理治疗也可以增强治疗效果。目前存在较多的理疗方式,包括电磁、超声波、红外线、激光等,通过声、光、电、热等作用于人体,起到疏筋活络的作用。 (7)手术治疗 对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例,可施行手术治疗。 6.预防 (1)防止潮湿,寒冷受凉 不要随意睡在潮湿的地方。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添衣服,出汗及雨淋之后,要及时更换湿衣或擦干身体。 (2)急性腰扭伤 应积极治疗,安心休息,防止转成慢性。 (3)体育运动或剧烈活动时 要做好准备活动。 (4)纠正不良的工作姿势 如弯腰过久,或伏案过低等。在僵坐一小时后要换一个姿势。同时,可以使用腰部有突起的靠垫为腰部缓解压力,有助于避免出现腰肌劳损。背重物时,胸腰稍向前弯,髋膝稍屈,迈步要稳,步子不要大。 (5)防止过劳 腰部作为人体运动的中心,过度劳累,必然造成损伤而出现腰痛,因此,在各项工作或劳动中注意有劳有逸。 (6)使用硬板软垫床 过软的床垫不能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所以最好在木板上加一张10厘米厚的软垫。 (7)注意减肥 控制体重,身体过于肥胖,必然给腰部带来额外负担,特别是中年人和妇女产后,为易于发胖的时期,节制饮食,加强锻炼。

吴玉伟 2020-04-10阅读量1.0万

你对帕金森病有比较全面了解吗?

病请描述: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以往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中脑黑质(大脑深部的一个结构)中的细胞发生变性、死亡后,多巴胺(一种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物质,医学上称为神经递质)的合成减少,多巴胺能功能降低,而与其相对应的另一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功能相对亢进,便出现了帕金森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和步态姿势异常。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40岁的人群中患病率为0.4%,在≥65岁的人群中患病率为1%。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患有这种疾病。本病也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但较少见。目前资料显示,帕金森病发病人群中男性稍高于女性,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可以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胡小吾 1、什么人容易发生这种疾病? (1)老年人。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以前患帕金森病的非常少见,但年龄老化只是帕金森病促发因素。 (2)长期接触杀虫剂、除草剂或某些化工产品的人。 (3)直系亲属有帕金森病的人,约10%的帕金森患者有家族史。40岁以前就发病的患者常有家族史。 2、为什么会得这种疾病? 目前病因仍不明,通常认为和年龄老化、遗传以及一些神经性毒物的接触有关。人脑中,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是纹状体(一种脑结构)中最重要的两种神经递质,功能相互拮抗,正常人维持一种平衡状态。而纹状体中的多巴胺正是由黑质中的细胞所分泌的。正如开篇所说的,帕金森患者脑中的黑质变“白”,大量细胞丢失,使得多巴胺的分泌显著降低(>80%),造成纹状体中多巴胺浓度降低,不足以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最终导致出现相关症状。 3、这种病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帕金森病多在60岁后发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主要有四大临床表现: (1)静止性震颤: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手部的静止性“捻丸样”震颤。这种震颤在肢体静止时最为显着,在肢体执行活动时减弱,在睡眠中消失;情绪紧张或疲劳能使震颤加重。通常震颤在双手,双臂与双腿最为严重,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也是手部最早,腿部最迟。下颌、舌头、前额与眼睑也能出现震颤,但发声不受影响。 (2)运动迟缓:动作变得愈来愈慢(动作缓慢),愈来愈少(动作过少),愈来愈难发动(动作缺失)。手指精细动作困难,写字越来越小等。 (3)肌肉强直:有铅管样强直和齿轮样强直两种表现,后者是强直症状和震颤的叠加。肌肉强直再加上动作过少可能促成肌肉酸痛与疲乏的感觉。面无表情,成为面具脸,口常张开,眨眼减少,可能造成与抑郁症相混淆。 (4)姿势步态异常:站立时头前倾,驱干屈曲,曲肘、伸腕,髋、膝关节略弯曲。病人发现开步很困难;步态拖曳,步距缩小,或向前冲或后冲,止步困难,出现慌张步态。行走时两上肢没有自然的摆动。 (5)其他症状:讲话慢、音量低、流涎、皮脂腺分泌旺盛、顽固性便秘,晚期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症等。 4、需要做哪些检查?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没有特异性。功能影像学检查,如PET或SPECT有助于该病诊断。头颅CT、MR检查和血、脑脊液常规生化等检查无特异性发现,但可以做鉴别诊断。  5、这种病可能和哪些疾病混淆? (1)特发性震颤:多在早年起病,多为动作性震颤,无肌肉强直和运动迟缓。饮酒和服用心得安可减轻震颤。 (2)帕金森综合症:常有明确的病因可寻,如脑外伤、卒中、病毒性脑炎、药物、中毒等。 6、这种病的主要风险是什么?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多数患者能够在发病后正常工作、生活,但疾病晚期对各种疗法疗效均较差,由于肌肉强直、全身僵硬终至卧床不起,常常需要亲人的照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疾病本身不危及生命,但常常造成肺炎、骨折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也会发生致命危险。 7、帕金森病饮食上有什么注意点? 要做到均衡饮食  (1)食物多样,愉快进餐  (2)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  (3)经常适量吃奶类和豆类  (4)限量吃肉类  (5)尽量不吃肥肉、动物内脏  (6)多饮水  (7)服药半小时后进餐  8、如何心里呵护?       帕金森病患者常有孤独、内疚、失望、悲伤的情绪,因此要心里呵护。  (1)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  (2)关心同情,鼓励支持,把抗帕金森病作为全家事  (3)多问候、多关心、多沟通病人思想,融入家庭,融入社会  (4)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和价值观  9、如何功能锻炼?      因疾病不运动,关节就象生锈的螺丝一样被固定,身体素质变得很差,因此日常锻炼对帕金森病患者很重要,散步、体操、朗读、唱歌、游泳、太极拳及任何简单易行的活动均有好处,让各部位的肌肉都动起来,但要注意安全。  10、药物治疗 治疗帕金森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抗胆碱能药:如安坦,这类药对于静止性震颤有显著作用,有助于缓解流涎,但该类药疗效有限,易于产生副作用。常见副作用为口干,视物模糊,尿潴留,记忆力下降,这些在老年患者中可能会成为实际问题。(2促进多巴胺释放的药物,例如金刚烷胺,可用于减少左旋多巴用量,改善轻至中度的症状,主要对运动不能和强直有效。不过,它在智力方面的副作用非常明显。(3)左旋多巴:如美多巴,息宁,这类药是最有效的,能缓解伴有明显功能损害的帕金森症状和体征,而且起效快,初始治疗一般都能很好耐受。在治疗早期,神经和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少见。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一些复杂的不良反应,如肢体不自主舞动,疗效来去无踪,精神症状,甚至智力障碍。目前,许多帕金森病专家认为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可降低其长期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首先必须尽量推迟左旋多巴在年轻病人(小于60岁)的使用,而一旦左旋多巴的使用不可避免时,必须选用能够改善日常生活的最低有效量来达到上述目的。(4)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盐酸普拉克索(森福罗)、吡贝地尔缓释片(泰舒达)、溴隐停。一般认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在控制帕金森症状和体征方面的疗效较左旋多巴弱,然而可以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同时也可能具有内在的神经保护作用,在疾病的早期可以考虑使用这类药物。这类药物的副作用也很常见,包括显著的直立性低血压,加速或恶化智力损害等。(5)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司来吉兰(咪多吡),国产药中有金思平,一般用该药与维生素E合用,以抗氧化的作用治疗早期帕金森病。但较老年病人或是已经有智力障碍的病人在使用司来吉兰可能出现精神副作用。(6)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如恩他卡朋(珂丹)。(7)抗组织胺药物:如苯海拉明。(8)神经营养剂,只能有辅助治疗作用。 患者在服药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长期服药,不要突然自行停药。2、左旋多巴低剂量和滴量滴定原则,由于左旋多巴并不是针对病因治疗的药物,而是一种改善症状的替代性治疗,并且可能带来副作用,所以主张在以最小的副作用,最大限度改善病人生活能力的前提下,左旋多巴维持量越低越好。也就是常说的细水长流,不求全效。所谓的“滴定”方法,就是慢慢增加剂量,增加到症状有明显改善,却又没有明显副作用的剂量时为止。3、重视神经保护剂的应用: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维生素E、辅酶Q10等改善生物能量代谢的药物,这些药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选用。4、协同用药:帕金森的用药应该是协同的,每一种药物的剂量都不要单独用到极限,尤其是对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而言。5、用药个体化原则: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不同,不同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有时差别很大。所以医生会根据病人的临床类型病情分级和经济状况灵活选用药物。个体化评价各种抗帕金森药物的利弊,进行正确的治疗。一般来讲,对于较为年轻患者(小于60岁)的目的是控制有害症状,节省左旋多巴用量,以减少长期不良反应,同时考虑保护神经。对于60岁及60岁以上的病人,改善功能损害是治疗的主要目标,要考虑避免诱发或加重智力损害。 11、外科治疗 丘脑底核和苍白球内侧部神经核团异常兴奋是帕金森病病理生理改变的核心,因此,可以通过外科手段消除神经核团异常兴奋,解除症状。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2种。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胡小吾 ①神经核团毁损术:通过立体定向把脑内异常兴奋的神经核团用射频热凝方法加以摧毁,解除症状。但钻种手术通常只能做一侧,也就是解除一侧肢体症状,而帕金森病通常双侧肢体都有症状,并且这种摧毁是永久性的,不可逆性的,如果毁损范围过大、过小或毁损定位不准确,可带来治疗效果不好或并发症,更为严重的是射频毁损有一个固有的风险就是脑出血,因此手术有一定风险。 ②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通常也叫脑起搏器,其外形与心脏起搏器类同。手术是把直径1.27毫米粗的电极植到脑内神经核团,在胸部皮下埋藏一个脉冲发生器,脉冲发生器发出电刺激通过皮下导线传到脑内电极,作用于脑内异常兴奋神经核团,抑制不正常的神经放电,消除症状。手术不需要摧毁神经组织,整个刺激系统均埋在皮下,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DBS是一种可逆性神经刺激治疗,可双侧大脑植入,一次手术解除双侧肢体症状,是目前世界上最佳的外科治疗方法,也是近三、四十年来帕金森病治疗的最大进展。对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药物副作用较大,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的中、晚期帕金森病病人均适合脑起搏器治疗。其缺点是费用昂贵,脉冲发生器电池容量是一定的,如电池耗完,还需要更换脉冲发生器。  12、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关系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最基本治疗,早期对症状缓解和控制非常有效,即使是病情发展到中晚期,药物疗效减退的阶段,药物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帕金森病中、晚期症状愈来愈重,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即使加大药物剂量,疗效持续时间

胡小吾 2020-03-31阅读量9729

颈椎曲度消失/变直:要不要紧...

病请描述:颈椎曲度消失/变直:要不要紧?如何理性对待? —— 战略上不可藐视,战术上更需要重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骨 科 复 旦 大 学 脊 柱 外 科 中 心 王洪立  1. 颈椎曲度消失/变直,究竟是怎么回事?         颈椎曲度消失/变直,是颈椎X线检查报告上的常用形态学描述性用语。正常个体的颈椎具有凸向前方的生理弯曲(颈椎前凸),该角度大约在20°-50°,平均在40°左右。         与上述正常数值范围相比,如果颈椎前凸角度在0°-20°,一般描述为颈椎前凸不良/不佳、前凸角度变小;如果在前凸角度为0°或向后成角小于10°,通常会描述为颈椎曲度消失/变直、轻度后凸;如果颈椎向后成角大于等于10°,即纳入到形态学上的颈椎后凸畸形的概念范畴(下图,颈椎正常生理前凸与不同的颈椎曲度异常)。 2.    出现了颈椎曲度消失/变直,还能恢复吗?         颈椎曲度消失/变直,甚至是反屈/反弓发生的原因众多,根据发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初步分为保护性、姿势性、退变性、先天性、特发性等类型,其中保护性、姿势性、退变性较为常见。对于因颈部慢性疲劳或轻微外伤等因素出现颈部酸痛者,颈部肌肉可能处于一定痉挛状态,此时进行颈椎X线检查常可出现了颈椎曲度消失/变直,此种类型属于保护性,后续随着颈部疼痛症状的缓解,颈椎前凸大多可逐渐恢复。对于长期伏案、低头族的颈椎曲度消失/变直一般属于姿势性,如纠正不良姿势、辅以针对性颈项部肌肉锻炼,颈椎前凸大多也可以恢复。         而对于退变性的颈椎曲度消失/变直,根据退变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4级(下图,颈椎曲度异常分为1-4级),其中1级和2级属于退变早期,颈椎间盘高度尚无明显降低、椎体前后缘及关节突关节未发生明显增生、颈椎被动活动度尚处于正常范围,此阶段如接受合适的干预(规律的颈项部肌肉锻炼、纠正不良姿势、适当理疗/牵引、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和睡眠姿势),颈椎前凸尚有恢复的可能;而对于伴有严重退变的3、4级颈椎曲度异常,则基本上属于不可逆状态。 3.    为什么战略上不可藐视?颈椎曲度消失/变直潜在影响与危害         颈椎曲度消失/变直可导致颈椎生物力学出现明显异常。正常个体的颈椎负荷,30-40%由前方的椎体和椎间盘进行承载,60-70%由位于后方的关节突关节等后结构承担。颈椎曲度消失/变直将显著增加前方椎间盘所承受的负荷,从而导致椎间盘退变加速、从而大幅度增加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神经压迫、韧带钙化/骨化等病理状态的发生率,最终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即长期的颈椎曲度不良(消失/变直、反屈/反弓)是颈椎病发生的明确危险因素。         同时,颈椎曲度消失/变直会明显增加颈部后方肌肉、韧带等结构的牵拉应力,从而出现颈部酸痛不适(某种意义上,颈部酸痛与颈椎曲度消失/变直可互为因果,颈部酸痛会导致颈椎曲度消失/变直的出现,而颈椎曲度消失/变直又会反过来加重颈部酸痛)。有研究显示,颈椎曲度不良者(颈椎前凸角度小于20°)的颈痛发生率是颈椎曲度正常者的18 倍,由此可知颈椎曲度消失/变直(颈椎前凸角度为0°)发生颈部酸痛的概率会更高。而且由此引起的酸痛症状,有时并不局限于颈后部,向上可累及头枕部、向下可至肩胛区,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短暂性视物模糊等症状(下图,女性,28岁,X线上不仅提示颈椎曲度消失/变直,而且伴有枕部牵张骨赘形成,可推测该个体大概率存在枕项部慢性酸痛不适)。 4.    从战术上怎样进行重视?颈椎曲度消失/变直的评估与日常干预策略         如果已经出现了颈椎曲度消失/变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处理干预。        首先,需要判断颈椎曲度消失/变直发生的原因,是颈痛导致的保护性改变,还是长期屈颈低头状态导致的姿势性问题,还是是年龄相关的退行性改变? 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处理。        其次,明确并去除相关诱发因素,如存在慢性颈部疼痛症状,需要通过纠正不良姿势、理疗、服用消炎止痛药物等措施进行积极干预,争取尽早促使疼痛症状缓解。如存在长期伏案工作、低头刷手机等状态或因素,则需要进行针对性姿势纠正。使用电脑时,要适当调整屏幕高度(屏幕上缘与视线持平),选择具有腰部和颈部支撑的座椅,坐姿适当后倾(25-30°),使颈部肌肉处于相对放松状态;减少手机使用时间,使用时尽量减小低头的角度。  第三,平时规律进行针对性颈项部肌肉功能锻炼:“小燕飞”游泳、平板支撑、引体向上等动作。(“小燕飞”锻炼方法:俯卧,去枕双手背后或伸向前方,用力挺胸抬头,使头胸离开床面;同时膝关节伸直,两大腿用力向上抬离床面;维持2~3秒,然后肌肉放松休息2~3秒为一个周期。开始阶段,锻炼的次数和强度要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可分次进行,每次30~100个周期。逐渐增加锻炼量,最终达到每天300~500周期的维持量。)        第四,针对不同人群,需要采取不同的随访评估策略。对于中青年伴有酸痛症状者,待酸痛症状完全缓解后可考虑复查颈椎X线,评估颈椎曲度是否恢复及后续干预措施。对于伴有手麻等潜在神经受损症状的中老人,或者颈椎X线提示颈椎曲度异常属于3、4级者,建议进一步接受颈椎磁共振检查评估,以早期明确椎间盘退变情况、是否存在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等潜在严重问题。        第五,重视颈椎曲度消失/变直的预防:纠正长期屈颈/低头等不良姿势、规律进行颈项部肌肉锻炼、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和睡眠姿势,等。

王洪立 2020-03-28阅读量1.1万

保持骨骼健康,重点还在预防

病请描述: 避免不良姿势,告别颈肩腰腿痛 小明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他的一天平凡而规律:清晨,一边“低头”刷着手机趣闻,一边被人流推上公交;拥挤的车厢里,仍然低着头刷着手机;到公司,立马又开始了“伏案”一天996式的忙碌工作;好不容易熬到中午,赶紧“趴一会儿”补充精力;终于下班,唯有“葛优躺”才能慰藉疲惫不堪的身躯。很快,小明的身体亮起了红灯,颈肩腰腿痛让他再没法专注工作。 无论你从事何种工作,抑或是老人、学生,都能在小明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不当姿势和不良生活习惯正是引起颈肩腰腿痛的主要“罪魁祸首”!大多数颈腰痛是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有别于人体生理的不当姿势,从而引起颈部、腰部的肌肉劳损。尤其是低头族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低垂的脑袋对于颈椎来说就好比沉重的沙包,比平时正常生理状态多了40多斤。不仅如此,不良姿势还造成颈腰背部长时间牵拉肌肉,导致肌肉松弛和力量下降,腰背部的肌肉慢性炎症,酸痛也就随之而来了。久而久之,老生常谈的颈椎病和腰突症就会来“凑热闹”了。所以说颈椎病和腰突症是生活方式病。 想必大家或多或少听过或经历过,一旦得了腰酸背痛的老毛病,一时半会儿想要治好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对付这类疾病,关键得靠“防”和“养”。 “防”指的是防止保持不良姿势,这就提醒我们,姿势“帅”或“爽”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对”!应保持正确站姿、坐姿,避免长时间的低头、弯腰。那什么是“养”呢?就是在不得不长时间低头或弯腰时,每隔45分钟到1小时调整姿势,如起身喝水或者去洗手间,通过短暂的运动来缓解肌肉劳累。控制体重,对腰椎也很有好处。当然,我们也更是推荐大家在空余间期,做做我们中山医院骨科专家和博士们拍摄的颈椎、腰椎等健身操,可以非常全面地锻炼脊柱肌肉力量,跟颈肩腰腿痛说“拜拜”。 为膝关节减负,不只是说说而已        近来,时不时就会听到身边的朋友说:“我不能跑步,我的膝盖会受不了”、“我得坐电梯,爬楼梯太伤膝盖了”、“我弯腿时,膝盖偶尔会发出一声弹响,我的膝关节有什么问题吗?我该做什么检查?”等等。似乎大家都开始逐渐意识到膝关节的“辛劳”,并且关注膝关节健康了,但是,对于膝关节的“日常”及“养护”,多数朋友仍一知半解。        之所以说膝关节“吃苦耐劳”,并非有名无实。膝关节主要负重的结构就是骨头表面的关节软骨,它没有血管,关节软骨的营养主要来自关节腔里的滑液,难免“挨饿”;此外,膝关节位置表浅,表面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秋冬季节摸摸膝盖就知道,它非常容易“受冻”,出于这般“饥寒交迫”的先天条件,想不吃苦都难!所谓“耐劳”,膝关节是人体直立时用得最多、负重最大的关节之一,即使平路行走时膝关节要承受人体重3-6倍的份量,相当于每长一斤肉,膝关节就要多负重至少3斤,更别提爬楼了,爬楼时关节的负担更是大为增加。一旦膝关节软骨磨损发生退变,深面的骨头暴露,就会导致骨刺的产生,变成了骨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肿胀和疼痛,尤其是负重时更为剧烈,严重者无法行走和下蹲。虽然说“吃苦耐劳”是膝关节的“美德”,但我们更应用心呵护它。        那么该如何保养膝关节呢?首先,对于超重的朋友,减肥是防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重要措施之一,减肥加上适度的运动,将会是最佳的预防手段。其次,做好保暖工作:夏天空调不直吹,冬天秋裤不忘穿。最后,运动要合适且适量,游泳、散步、骑行等对膝关节的负荷较低,是较为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前需充分热身,运动后注意拉伸。避免长跑、登高、负重蹲起等伤膝动作。呵护膝关节,人人有责!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 作者:周雷 博士 审校: 董健 教授

董健 2020-03-25阅读量9074

颈部酸痛,是颈椎出问题了?-...

病请描述:颈部酸痛,是颈椎出问题了?--你完全可以做到自我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骨 科 复 旦 大 学 脊 柱 外 科 中 心 王洪立         门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年轻个体的“主诉三部曲:我的脖子一直酸痛,估计是颈椎不好,我要做个颈椎磁共振检查“。每次听到这样的主诉,我都要强忍着口干舌燥、进行严肃而认真的 “五分钟”问诊与科普宣讲。现在把这门诊“五分钟”内容整理如下,希望可以让你少跑一趟医院。 1.    你的颈部酸痛是不是符合下面的“典型表现”         据统计,75%的个体一生中曾出现颈部酸痛;成人个体中受到颈肩痛困扰的即刻发生率约为10-20%,但对于长期伏案、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不离手的群体而言,颈部酸痛的真实发生率远高于此。         门诊中经常会遇到年轻“个体”(实在不愿意称之为“患者”或“病人”,这些个体总体上女性稍多,但男性也不少)如下的典型表现:长期存在颈部酸痛、僵硬、疲乏感,部分个体也会伴有明显的肩部、肩胛区酸痛,甚至是枕部酸痛不适、颈项部弹响(扭脖子时“咔咔响”),但不伴有明显手麻等症状。体检可能会伴有颈项部局部轻压痛,但不伴有神经受损的阳性体征(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有些患者还会“坚信”自己得了严重的颈椎病,坚决要求进行颈椎磁共振检查! 2.    年轻人颈部酸痛大多数来源于肌肉慢性疲劳         门诊进一步交流会发现:这些个体的职业多为白领办公室人员、IT人员、教师、公务员等,日常工作操作电脑为主,下班手机相伴;平时基本上没有锻炼的习惯,或者是没有针对颈部肌肉进行锻炼;较多还伴有经常熬夜等情况。触摸颈项部肌肉可谓“薄如蝉翼”! 如此薄弱的颈项部肌肉怎么可能耐受长期低头伏案、刷手机的工作生活属性。所以会产生慢性疲劳,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即会产生酸痛不适;开始阶段经过适当休息或推拿按摩等物理治疗即可明显缓解或消失;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本来多在下午或晚上出现的酸痛不适症状,可能会逐渐提前至上午发生,甚至伴随全天。         如果符合上面的“典型表现”和工作生活状态,可以很负责任的恭喜你:基本上不是颈椎的问题,更不是颈椎病! 3.    年轻人颈部酸痛的自我应对 (1)   调整电脑和手机的使用姿势         电脑和手机作为当代工作生活的必需品,不可能放弃使用,甚至都不可能减少使用时间,所以唯一的应对策略只能是采取正确的使用姿势。如对于电脑,要适当调整屏幕高度(屏幕上缘与视线持平),选择具有腰部和颈部支撑的座椅,坐姿适当后倾(25-30°),使颈部肌肉处于相对放松状态(下图:使用电脑工作姿势)。尽量避免电脑前连续的长时间工作,如条件允许,建议半小时左右起身活动、放松颈部、腰部肌肉。         对于手机的使用,总体原则为尽量减少颈部屈曲的角度,低头的角度越多,颈项部肌肉耗能越多,越容易导致疲劳、酸痛(下图:颈部屈曲角度与应力的对应关系)。 (2)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及颈项部肌肉的针对性锻炼:比较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包括:游泳、慢跑、快走等;颈项部肌肉锻炼可以采取“小燕飞”、引体向上等动作。 (3)如短时间内颈部酸痛症状明显加重,早期可进行如下自我处理:首先要降低工作强度、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其次,进行热敷等物理治疗,或选择手法轻柔的推拿按摩等;必要时口服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依托考昔等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和肌松药(乙哌立松)等,大多数个体经过这些处理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如未缓解,建议来院就诊。

王洪立 2020-03-22阅读量9048

项韧带钙化/骨化:究竟是怎么...

病请描述:【项韧带钙化/骨化】:究竟是怎么回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 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  王洪立   项韧带是颈部最后方的三角形纤维膜性韧带结构,从头颅的枕骨隆凸延伸至第7颈椎棘突。它具有维持颈椎前凸和限制颈椎过度活动的作用。然而,项韧带相对于其他颈部韧带较为脆弱,颈部的急性创伤、慢性负荷过重、年龄和全身性因素都会对项韧带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项韧带钙化/骨化的发生。项韧带钙化/骨化在X线上表现为颈椎棘突后方的不透光钙化灶,有研究表明项韧带骨化的发生会加重颈椎不稳。而颈椎的不稳定会诱发椎体骨赘的增生,从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这说明项韧带钙化/骨化与颈椎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华山骨科脊柱外科团队既往对372名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颈椎X片和CT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年龄区间,项韧带钙化/骨化的发生率存在显著不同,具体为在<40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69岁的患者中,发生率分别为23.5%、40.7%、55.5%、52.8%和69%;其中C4-5节段水平和C5-6节段水平的项韧带钙化/骨化最为常见。根据项韧带钙化/骨化灶在X线上的形态学表现将其分为5型,分别为:局限型、连续型、间断型、混合型和未分型,5种分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9.7%,33.0%,3.2%,8.6%和5.4%。进一步研究发现:项韧带钙化/骨化灶与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椎体前后缘骨赘增生节段等存在较大的一致性。节段失稳、项韧带受到异常的力学负荷是其发生钙化/骨化的潜在机制之一,故项韧带钙化/骨化的发生提示该节段的力学异常,如不进行有效可能,可能会发生严重的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等病理改变,从而产生脊髓等神经压迫。基于以上,我们可以初步认为:颈椎X线检查报告上的项韧带钙化/骨化并没毫无临床意义。项韧带钙化/骨化提示颈项部长期慢性的受力异常(长时间低头、屈颈伏案等),是颈项部酸痛、僵硬不适等症状的潜在原因之一;也是颈椎发生严重退变、增生,甚至神经压迫的早期预警征象之一。故如存在项韧带钙化/骨化,建议:①注意纠正平时的颈部不良姿势或习惯,避免尝试低头、屈颈等;②规律进行游泳、平板支撑、“小燕飞”等方法进行颈项部肌肉锻炼、提高肌肉强度,不仅可以缓解颈部酸痛等不适症状,而且有助于延缓椎间盘退变、骨赘增生等颈椎问题的发生;③另外,可以尝试热敷、冲击波等物理治疗措施进行干预。参考文献:1.       Wang H, Zou F, Jiang J*, Lu F, Chen W, Ma X, Xia X, Wang 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ossification of the nuchal ligament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Spine (Phila Pa 1976). 2014;39(26 Spec No.):B7-11. 2.       Wang H, Zou F, Jiang J*, Lu F, Chen W, Ma X, Xia X, Wang L. Analysis of Radiography Findings of Ossification of Nuchal Ligament of Cervical Spine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Spine (Phila Pa 1976), 2014;39(1):E7-E11.

王洪立 2020-01-11阅读量9266

鼻塞、咽痛、打喷嚏一定是感冒...

病请描述:连日的阴雨天气,温度的下降,随之而来的,感冒人群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微医君就不小心中招了……然而,鼻塞、流涕、咽痛、发烧、咳嗽、打喷嚏……这些与普通感冒相似的症状,若不加以辨别,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普通感冒并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法,从而延误病情,诱发相关疾病并发症,延缓身体康复。那么,哪些疾病最容易与普通感冒混淆呢? 1.流行性感冒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其主要特征为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而呼吸道卡他症状轻微。传染性强,婴幼儿、老年人及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脏病者易并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普通感冒,以咽干、咽痒、喷嚏、鼻塞、流涕、甚至鼻后滴漏感等鼻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个类型。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如果后期无并发症,5~7天即可痊愈。 2. 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1)急性病毒性咽炎以咽痒或灼热感为主要症状,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咽部检查时可见咽部充血及水肿,常伴颌下淋巴结肿大与触痛。2)急性病毒性喉炎主要特征为声音嘶哑、说话困难、哮吼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时咽喉疼痛加重。本病多见于小儿,易并发喉梗阻而危及生命。 3.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最常见的症状为咽痛,咽痛剧烈者可致吞咽困难,言语含混不清,疼痛可向同侧耳部放射。可伴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儿童常发生呼吸困难,表现为睡眠打鼾或睡时憋醒。查体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可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其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 4.急性疱疹性咽峡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以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等为主要表现,多发于1~7岁小儿,以婴幼儿多见,成年人偶见。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该病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 5.急性鼻窦炎急性鼻窦炎主要症状为鼻塞、脓涕、局部疼痛和头痛、嗅觉减退,可伴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症状。该病是鼻窦黏膜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急性鼻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可影响病患生活质量,致下呼吸道感染,严重者有可能引起眼眶、颅内并发症。 6.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以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鼻痒为典型症状,部分伴有嗅觉减退,无发热,咳嗽较少。多由过敏因素如螨虫、灰尘、动物皮毛、低温等刺激引起。 7.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和咳痰,常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较轻。咳嗽症状一般持续1~3周,吸烟者更长。受凉为主要原因,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小儿、老年、体弱者多见。 8.百日咳百日咳的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出现深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病程可达三个月之久。该病是由百日咳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9.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很多急性传染病前期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脑炎、心肌炎等,应予重视。如果在上呼吸道症状一周内,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出现新的症状,需及时就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以上9种疾病的前驱症状与普通感冒的相似度都很大,但经仔细鉴别后,还是可以区分出来的。日常生活中,一旦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应初步判断自己的病情并及时就诊,以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使病情加重。*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健康资讯 2019-02-18阅读量2.3万

正确认识和治疗颈椎病(新民晚...

病请描述:  正确认识和治疗颈椎病郑果立(博士)    董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        王先生今年45岁,由于工作原因得成天和电脑打交道,平时业余时间也很少锻炼。大约两年前,他开始感觉一天忙碌下来就会有颈背部酸痛和肩膀沉重感,未加以重视。近一年来,由于原先症状逐渐加重,且休息不能完全缓解,王先生尝试过推拿和理疗,效果时有时无。一周前,王先生驾车时一下急刹车后出现双侧下肢无力,双脚有踩在棉花上的感觉,随即前往医院就诊。我们询问了病史并做了体格检查和X线检查后,建议王先生先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颈5-6椎间盘脱出,脊髓明显受压。”我们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由于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类型,目前王先生脊髓已经受压,所以我们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脊柱外科董健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碰到颈椎病患者来看病。总的来说,大家对颈椎病的认识比较不足,特别是对于“哪些情况下需要手术?”、“手术前要做些什么准备?”、“手术后应该怎么恢复?”等问题,我们觉得有必要让大家增加一些了解。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术语,定义为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各种症状和(或)体征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常见颈椎病类型是神经根型和脊髓型这两种。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多见的颈椎病类型,主要由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压迫脊神经根引起,典型症状是根性疼痛和肌力障碍,包括颈肩部和 上臂酸痛、麻木、不能完成精细动作和肩部或上臂肌力减退、肌肉萎缩等。绝大多数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疗效。        脊髓型颈椎病占颈椎病的10%-15%,主要由病变压迫脊髓,引起受压神经对应的身体部位的麻木、肌力下降等特征。临床上表现为双侧或单侧下肢发麻开始,渐而出现步履蹒跚、易跌倒、双足脚踩棉花感、束胸感等。严重者会出现二便失禁、尿潴留等症状。由于脊髓型颈椎病症状严重,延误治疗常常发展呈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所以一经诊断都应尽早手术治疗。哪些颈椎病患者适合手术        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如果有以下情况,应采取手术治疗: ①保守治疗半年无效或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②神经根型疼痛剧烈,保守治疗无效; ③上肢某些肌肉无力、萎缩,经保守治疗4-6周后仍有发展趋势。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由于脊髓受压后要一旦出现,症状就会越来越严重。长期来看保守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另外,病情越久,手术后效果越差。所以对于诊断明确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都应尽早手术。        但如果全身情况差、有严重心肺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则不适合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颈椎病需注意哪些事项        1.   在等待手术期间,要严格防止摔倒或者乘车时候的急刹车。因为以上情况可能使原来的压迫症状迅速恶化,导致患者瘫痪;        2.   注意停止之前的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推拿等,操作不当也可能使病情急剧恶化;        3.   吸烟的患者手术前至少戒烟2周以上。由于吸烟会使血管挛缩,导致组织缺氧、营养不良,加重病情。        4.   注意控制饮食,戒酒并尽量减肥。注意颈部保暖,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加重脊髓缺氧。        5.   保持良好的心态,直面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医师和护士的指导和帮助。颈椎手术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虽然可能有神经根损伤、术后感染等风险,但只要术中操作仔细,术后密切观察,严格遵守诊疗常规,对经验丰富的医师来说,手术的风险很小。手术后怎样进行功能锻炼?        绝大多数患者在麻醉苏醒后1-2天后可以在有保护的情况下下床活动,在可以行走和排便后即可出院。术前有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患者,可以进行颈部等长肌肉锻炼、上肢活动度锻炼和后侧肩带锻炼等功能恢复是相当有益的。多节段颈椎手术患者需要支具保护6周。当患者舒适时可以恢复书写工作,6周后可从事适当体力活动。        颈椎手术后患者还需要配合医生做好随访观察,继续用药;不要久坐工作或看书,将枕头调整到适合自己颈部的高度,定期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戒烟戒酒。

董健 2018-07-10阅读量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