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肾、输尿管结石术后注意事项 编辑 · 按期拔除DJ管:在患者出院时,床位医生会交代患者拔除DJ管的时机,一般情况下为术后2~4周,但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会略有差异,通常不超过3个月。对于需要二期手术的患者,需按医生医嘱准时入院进行再次手术。谨记按时拔除或更换体内DJ管,若延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 部分患者出院后可能会有血尿、腰酸、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若程度较轻,患者可不必紧张,主要原因为体内的DJ管刺激所致,注意多饮水、避免剧烈活动、不要憋尿,症状多可缓解。若程度较重,且术后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 无石率是随访的主要项目,出院后定期(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X线平片、B超或CT,并与术前对比;确认无石后仍应定期随访检查(需注意,部分患者结石容易复发),推荐B超、CT的序贯检查。 · 肾功能是随访的另一重要目的。推荐术后3~6个月复查肾功能(血肌酐)、B超或CT,以了解肾功能的恢复情况,必要时可行同位素检查评估分肾功能。 · 对于存在代谢异常的患者,需定期检查血清钙、血尿酸、尿pH、尿白细胞、尿细菌学等检查,必要时需检查尿胱氨酸、草酸盐、枸橼酸等检查。 · 对于术中取得结石标本、术后进行结石成分分析的患者,术后一周询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也可选择在住院拔输尿管支架的时候询问分析报告,根据成分,进行尿路结石预防,相关内容可查阅对应科普。 新华医院泌尿外科结石亚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泌尿外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结石亚专业为科室的优势亚专业之一。在崔心刚主任的领导下,在江浙沪地区乃至全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泌尿系结石年手术量一直位居上海市前列,每年完成输尿管镜碎石2000余例,经皮肾镜取石200余例,具有平均住院时间短,均次费用低,疗效好,并发症少的特点,各类指标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主攻泌尿系结石的微创手术,包括输尿管软镜、硬镜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狭窄腔内治疗等。成熟应用各项新技术治疗复杂、疑难、危重病人结石及儿童结石。 专家介绍 黄云腾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华医院泌尿外科结石亚专业医疗组组长,新华医院“匠心医者”。 学术任职:担任国际尿石症联盟(IAU)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医师分会(CUDA)感染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泌尿健康分会(CUPA)青年委员及“华佗工程”泌尿核心技术培训中心导师;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结石学组委员;中国尿石症联盟-EMS结石培训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德国铂立泌尿结石整体微创治疗方案大中华区培训中心特聘客座教授;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儿童泌尿系结石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成员;《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科研成果:以课题第1责任人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项。科研成果: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十项。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 医疗专长:从事泌尿结石临床工作20余年,新华医院泌尿外科结石亚专业医疗组组长,荣获2020年度新华医院“匠心医者”称号。擅长各种泌尿泌尿系结石的腔内微创治疗,包括输尿管软、硬镜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以及各种复杂性泌尿结石的综合处理。熟练掌握目前国际上最主流、最新的结石微创技术。包括:标准通道 EMS 经皮肾镜取石术,超细经皮肾镜(UMP,带涡流冲石)、超微经皮肾镜(SMP, 带负压吸引),F4.8 可视经皮肾镜(Micro-perc,2 毫米以下通道),斜仰卧截石位双镜(输尿管软镜+肾镜)联合碎石手术,局麻下高危复杂肾结石的处理,小儿泌尿系结石的微创治疗等。 门诊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门诊时间: 周一下午泌尿系结石主任门诊 周二上午泌尿外科主任门诊 周二下午泌尿外科特需门诊 周四上午儿泌尿结石特需门诊 门诊地点:民航上海医院-瑞金医院古北分院 门诊时间: 周六上午泌尿外科专家门诊(预约方式:瑞金医院古北分院——医院服务——门诊预约——泌尿外科——黄云腾主任医师专家门诊) 新华医院泌尿外科 结石亚专业组 最大程度的脏器保护 最小的并发症发生率 追求最高的结石清除
黄云腾 2024-04-18阅读量1060
病请描述:靶向治疗(Targeted Therapy) 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进入体内后特异性作用于致癌位点,使得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周围正常组织细胞。 塞利尼索(Selinexor)是全球首个口服的选择性核输出蛋白抑制剂,通过与XPO1结合,导致细胞核内的肿瘤抑制蛋白(TSP)聚集,降低胞浆内致癌蛋白水平,激活GR通路等发挥抗肿瘤活性。 美国FDA于2020年6月批准塞利尼索作为单药治疗难治/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021年2月以色列卫生部批准赛塞利尼索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和难治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塞利尼索(Selinexor)为代表的新型靶向药物正逐渐进入临床,成为治疗NHL的新武器,为多线治疗失败的NHL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SADAL临床研究显示,塞利尼索单药治疗难治/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8%,其中完全缓解率(CR)12%,部分缓解率(PR)17%,疾病控制率(DCR)为37%,并且不同亚组(包括年龄、性别、既往治疗、DLBCL亚型、难治状态或既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缓解率一致 。 此外,塞利尼索与多种药物联合表现出协同作用。一项塞利尼索(Selinexor)联合R-CHOP方案治疗初治DLBCL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纳入了10例患者,ORR率达100%,CR率达90%。塞利尼索(Selinexor)联合DICE化疗方案治疗11例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总ORR率为91%,CR率为82%。与此同时塞利尼索(Selinexor)联合R-CHOP方案一线治疗NHL,以及塞利尼索(Selinexor)联合R-GDP、R-ICE方案治疗R/R 侵袭性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正在进行中。 PART.03 不良反应管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案繁多,在产生疗效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副作用,其中化疗的不良反应更为明显,主要包括间质性肺炎、乙肝病毒再激活、胃肠道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感染以及输注反应等。 · 引起间质性肺炎的药物主要有环磷酰胺、博莱霉素、利妥昔单抗等,其治疗用药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来分级,大部分患者需要接受同步的经验性抗生素以及抗真菌治疗; ·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者HBV DNA阳性患者推荐在接受化疗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前接受抗HBV治疗,治疗完成后继续抗病毒至少6-12个月; · 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可以适当予以止吐药处理,选择清淡饮食; · 心血管反应体现在血压异常、心率失常及心肌损伤,应及时告知医生予以相应的处理; · 化疗药物容易引起感染,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于强度较大的治疗方案,建议预防性地使用升白针来减少感染的可能; · 输注反应一般发生在输液后15分钟至2小时内,表现为发热寒战、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心率失常等,出现输注反应后应立即停药,可采用抗组胺药和对乙酰氨基酚等对症处理,症状严重者立即使用肾上腺素、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症状消失及心肺监测等恢复正常后可继续滴注,速度减为原来50%。 CAR-T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新兴治疗手段,其潜在的不良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以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和神经毒性尤为突出: · CRS是指输注CAR-T后,大量细胞因子释放,诱导组织损伤,亦称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 · 神经毒性表现为意识模糊、震颤、共济失调、失语、昏睡和癫痫发作等。 在患者回输CAR-T细胞前后,医疗机构通常会有严格的操作规范来控制和管理其不良反应。
微医药 2023-11-30阅读量2004
病请描述:2023年11月12日是第15个世界肺炎日。从2009年,世界肺炎日由全球近百个组织机构组成的联盟——“全球消灭儿童肺炎联盟”发起,并确定每年的11月12日定为世界肺炎日,以督促政府加强对肺炎的预防和治疗。肺炎可以由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引起,今年肺炎支原体的流行高峰造成了数量庞大的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儿童,成人也不少。那么,面对肺炎和来势汹汹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咱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一、什么是肺炎?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也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当然,今年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除此之外,军团菌肺炎、病毒性肺炎、肺真菌病和一些理化因素也会引发肺炎。 二、肺炎会传染吗? 一般肺炎没有传染性,但是病毒性肺炎具有传染性,它主要是通过飞沫吸入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的餐具、玩具以及患者之间接触等途径感染。近年来,新的变异病毒不断出现,产生暴发流行,如SARS、XBB、H5N1、H1N1、H7N9病毒等,密切接触的人群,或者是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容易被传染。另外,近期儿童和青少年频发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三、肺炎有哪些典型的症状? 肺炎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寒战、发热,或伴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危重患者还可能出现晕厥、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等休克的临床表现,甚至危及生命。但根据不同的病原体感染,人体还可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四、肺炎和感冒怎么区别? 感冒导致的咳嗽不会很剧烈,痰较少或容易咳出。感冒起病比较急,主要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喉咙痛等。肺炎引起的咳嗽常是剧烈、频繁的,痰多,甚至带有气喘气促,有些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另外,感冒多可自愈,一般不需要抗感染治疗。而肺炎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应尽早给予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五、哪些人容易得肺炎? 1、60岁以上的老年人; 2、长期住院或卧床在家的伤残病患者; 3、体弱、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者; 4、婴幼儿,肺炎是我国5岁以内小儿第一位死因; 5、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如心脏病、肺部疾病、肾病、肝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患者。 由此可见,生病的人、老年人及婴幼儿等体弱人群很容易受到肺炎疾病的侵害。此外,健康人在受寒、淋雨、疲劳及上呼吸道感染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也容易引起肺炎。 六、如何预防肺炎? 1、首先,易感人群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目前可选择的疫苗包括:6周龄-5岁婴幼儿接种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2岁及以上特殊人群接种的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流感疫苗可预防流感或减轻流感相关症状,对流感病毒性肺炎和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其次,在日常生活中需戒烟、避免醉酒。保证充足营养、口腔健康,有助于预防肺炎发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咳嗽、喷嚏等呼吸道症状时戴口罩或用纸巾、肘部衣物遮挡口鼻有助于减少病原体播散。长期卧床者应经常拍背,注意吸痰,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 七、得了肺炎如何治疗? 首先要明确肺炎的病原菌,才能使抗感染治疗针对性强、治疗效果好、治疗费用低。所以医生要做血液和胸片等相关检查,针对具体每一位肺炎患者,初始治疗均是经验性治疗。有效和安全是选择抗生素的首要原则。 1、如果是流感病毒感染导致肺炎,可以尽早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2、轻度肺炎:可在门诊治疗,可以口服抗生素治疗,服药3-5天复诊; 3、重度肺炎:应该住院治疗,初始经验性治疗多选择静脉途径给药。 对于近期流行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首选治疗药物,其中阿奇霉素由于具备口服吸收好、安全性高、组织浓度高的优点,为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治疗药物。 随着冬春季的到来,各种呼吸道疾病即将进入高发期,将给所有人尤其是孩子和老年人带来更大的考验。因此,建议尽可能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另外,孩子、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做好手卫生。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八、中医药防治肺炎 中医药治疗肺炎有很多优势,发生肺炎后尽快找有经验的中西医结合科医生诊治肺炎,治疗可以缩短病程,治疗更彻底。 中医药预防肺炎,有很多特色。 1、比如防病毒方:炙黄芪10克、桂枝6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炒白芍10克、生姜6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防风6克、炒白术10克 2、比如祛肺经蕴热方:茜草10克、紫草10克、旱莲草15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黄芪10克、醋乌梅10克、酒地龙10克、炙甘草3克、炙麻黄6克、桂枝6克、醋五味子10克、红枣10克 3、比如扶正固表方:黄芪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防风6克、紫苏叶10克、陈皮6克、大枣10克、生甘草3克 上述类似方药较多,关键需要面诊个体化辨证论治。 在有经验的中西医结合科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可以帮助未患肺炎人群有效预防肺炎,可以帮助已患肺炎人群有效预防反复感染,促进肺炎吸收痊愈。
王智刚 2023-11-13阅读量1986
病请描述: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皮肤癌,它起源于黑色素细胞,通常在皮肤表面形成黑色或棕色的痣或斑点。如果不及时治疗,它可以迅速扩散到其他部位,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使用TiL治疗。本文将介绍TiL治疗的原理、适应症、治疗过程、效果和风险等方面的知识。 一、TiL治疗的原理 TiL治疗是一种免疫治疗方法,它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具体来说,TiL治疗是通过从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提取出一种叫做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免疫细胞,然后在实验室中培养和扩增这些细胞,最后将它们重新注入患者体内,以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 二、TiL治疗的适应症 TiL治疗通常用于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即已经扩散到其他部位的病例。此外,TiL治疗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癌症,如肾癌、结肠癌和卵巢癌等。 三、TiL治疗的治疗过程 TiL治疗通常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1.提取TIL细胞:医生会从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提取出TIL细胞。 2.培养和扩增TIL细胞:TIL细胞会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和扩增,以增加其数量。 3.注射TIL细胞:一旦TIL细胞的数量足够多,医生会将它们重新注入患者体内。 4.免疫刺激:为了增强TIL细胞的攻击能力,医生可能会给患者注射一种叫做白细胞介素-2(IL-2)的免疫刺激剂。 四、TiL治疗的效果 TiL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但一些研究表明,它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接受TiL治疗的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平均延长了11个月。此外,TiL治疗还可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五、TiL治疗的风险 TiL治疗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包括: 1.免疫反应:TiL细胞注射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头痛、恶心和呕吐等免疫反应。 2.自身免疫疾病:TiL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自身免疫疾病,如甲状腺炎、肝炎和肾炎等。 3.感染:TiL治疗可能会降低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4.其他副作用:TiL治疗还可能导致其他副作用,如疲劳、贫血和消化不良等。 六、结论 TiL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方法,可以用于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和其他类型的癌症。虽然TiL治疗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但它的效果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如果您或您的亲人患有恶性黑色素瘤或其他类型的癌症,可以考虑与医生讨论是否适合接受TiL治疗。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5-10阅读量2161
病请描述:儿童泌尿道感染 病例介绍: 基本信息:女孩,3个月。 主诉:发热半天。 查体:神情,精神稍萎靡,前囟平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无皮疹,咽稍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部平软,尿道口红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CRT2S。 什么是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分类1: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肾盂肾炎又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分类2:复杂性和非复杂性(有无尿路结构和功能异常,eg.结石、慢性肾实质疾病基础发生)。 什么引起泌尿道感染? 病因、病原:任何病菌均可引起泌尿道感染,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副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葡萄球菌)。 发病机制:宿主内在因素与细菌致病性相互作用。 ①感染途径:上行性感染(主要途径)、血源性感染、淋巴感染及直接蔓延。 ②宿主内在因素:尿道周围菌种改变及尿液性状变化、分泌型IgA产生缺陷、先天性、获得性尿路急性、新生儿及小婴儿、免疫抑制等。 ③细菌毒力 泌尿道感染有什么表现? 1、急性泌尿道感染:年龄不同存在临床表现差异 新生儿:临床症状不典型,全身症状为主(发热或体温不升、苍白、纳差、呕吐、腹泻、黄疸,常伴败血症); 婴幼儿:临床症状不典型,常以发热突出,局部尿路刺激症状可不明显; 年长儿:发热、寒战、腹痛、尿路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 2、慢性泌尿道感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伴有贫血、消瘦、生长缓慢。 3、无症状性菌尿:常规体检发现,学龄女孩多见,常伴尿路畸形。迟缓、肾功能不全。 怎么诊断泌尿道感染? 如何发现孩子得了“泌尿道感染”?首先要求家长在照顾孩子过程中做到细心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患泌尿道感染时症状不典型,需要家长在照顾患儿时火眼金睛发现蛛丝马迹。小于三月龄的孩子发热需及时就医,完善尿常规检查;大年龄儿童,出现发热时注意观察有无尿频、尿急、尿痛、尿异味等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及时完善尿常规检查协助诊疗。 如何预防泌尿道感染? 平时需鼓励孩子多喝水,多排尿,切忌憋尿,养成良好多排尿习惯,注意尿道口清洁,减少尿路细菌生长机会。婴幼儿应勤换纸尿裤,每次大便后及时更换纸尿裤,用温开水清晰会阴及臀部,减少尿道口污染。男孩子每次清洗尿道口时应上翻包皮,避免包皮内藏污纳垢。女孩子便后擦拭肛门时切记从前往后,避免大便内细菌污染尿道口。 单纯泌尿道感染多可治愈,需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加强尿道口护理多可痊愈和避免复发,希望每位天使宝宝在家长和医护的呵护下都能健康成长。
曾锦华 2023-02-11阅读量7379
病请描述:自从一次摔伤骨折,就被慢性骨髓炎纠缠上了。不发作时万事大吉,突然出现症状的时候,皮肤红肿,破溃流脓,实在是令人苦不堪言。反复吃抗生素,骨髓炎还是经久不愈。 有没有方法可以根治呢? 答案是:当然有! 先了解一下慢性骨髓炎: 它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伴有骨质破坏的慢性炎症,常由急性骨髓炎演变而来。慢性骨髓炎各个年龄段均可见,好发于胫骨和股骨。骨折创伤和多次手术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 慢性骨髓炎的症状不典型,可能有局部的发红、肿胀,当炎症急性发作时,病变部位会出现疼痛,出现窦道并破溃流脓,严重时还会有全身症状,如全身寒战,高热等,骨骼本身也会出现缺损,疾病负担是十分沉重的。对于慢性骨髓炎,早期诊断治疗是关键。 当发觉肢体出现较长期的发红、肿胀、按压疼痛时,就应该提高警惕,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比如X线、CT和核磁,对疾病进行综合诊断。如果确诊为慢性骨髓炎,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结合全身或局部抗生素治疗。 感染慢性骨髓炎后,患处骨骼结构变成“废墟”,需要进行一系列“灾后重建”。 首先应彻底清创,治疗感染,就像清理“废墟”上的垃圾, 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将死骨、炎性组织清除,并消灭掉引起感染的细菌。 彻底清创极为重要,是骨感染治疗的前提,也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第二步是重建骨组织,逐渐恢复患处的功能,即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彻底清创后的骨组织,会不可避免地产生骨缺损,就像盖新房需要补充建材,骨缺损的修复也需要新材料。 如果缺损的部位较小,可以采用自体骨游离植骨,用髂骨或者同种异体骨,移植到缺损部位完成修复。如果皮肤部位也有缺损,可以用带血管的骨皮瓣移植。 当骨缺损比较大的时候,可以选择外支架骨迁移,它是治疗骨缺损既有效又损伤小的方法。它利用了牵张成骨的原理。 在骨缺损部位安装外支架,外支架分为基本环和迁移环,基本环固定不动,迁移环通过延长杆牵拉,使得骨骼的断端在缓慢的牵张力作用下,不断有新骨形成,当牵拉产生足够长的新骨时,缺损的部位就会被填补上。 目前公认的外支架牵拉速度大约是每天0.5~1mm,按照既定的速度迁移,可以保证新骨的生成和钙化。如果迁移的速度过快,容易造成新骨形成不良,导致新骨过细、新骨骨折等。 做外支架骨迁移要有耐心,在牵拉的过程中,固定骨块的细针或粗钉移动时会缓慢切割皮肤和肌肉,可能产生疼痛、伤口和渗出。 这时不必过度紧张,可以交由医生处理,将皮肤和外支架之间用纱布塞紧,保证迁移时皮肤紧绷,减轻牵拉过程中的疼痛。 外支架牵拉快到位时,应当注意是否有皮肤嵌顿,是否需要外支架调整、外支架拆除更换内固定,需要根据到位时骨及皮肤软组织情况,由医生决定如何后续治疗。 拆除外支架的时机也很重要,要等待新骨钙化完全以及对合端骨愈合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拍片和CT检查,由医生评估后才能拆除支架。在拆除外支架之前,通常做到带支架正常行走才表示骨骼的愈合情况达到了负担身体重量的程度。
文根 2022-10-24阅读量2346
病请描述: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virus,MPXV)感染所致的 人与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来,一些非流行国家也报道了猴痘病例,并存在社区传播。为提高临床医师对猴痘的早期识别及规范诊疗能力,特制定本诊疗指南。 一、病原学 猴痘病毒(MPXV)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电镜下猴痘病毒颗粒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00nm×250nm,有包膜,病毒颗粒中有结构蛋白和DNA依赖的RNA多聚酶,基因组为双链DNA,长度约197kb。猴痘病毒分为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两个分支。本次非流行国家部分病例病毒测序结果为西非分支。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 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血小板正常或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血尿素氮水平降低、低蛋白血症等。 (二)病原学检查 1.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在皮疹、疱液、痂皮、口咽或鼻咽分泌物等标本中可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 2.病毒培养:采集上述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可分离到猴痘病毒。病毒培养应当在三级及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同时具备以下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项: (1)发病前21天内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 (2)发病前21天内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 (3)发病前21天内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且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培养分离出猴痘病毒。对符合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标准的病例,应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 (二)鉴别诊断 主要和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麻疹、登革热等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还要和皮肤细菌感染、疥疮、梅毒和过敏反应等鉴别。 六、治疗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一)对症支持治疗。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二)并发症治疗。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 (三)心理支持治疗。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支持、疏导和相关解释工作,根据病情及时请心理专科医师会诊并参与疾病诊治,必要时给予相应药物辅助治疗。 (四)中医治疗。根据中医「审因论治」、「三因制宜」原则辨证施治。临床症见发热者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临床症见高热、痘疹密布、咽痛、多发淋巴结肿痛者推荐使用清营汤、升麻鳖甲汤、宣白承气汤等。 注: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学习使用。
屈国伦 2022-09-20阅读量7040
病请描述:手术后发热以温度来划分:37.4-38度为低热。38.1-39.0度为中等度热。39.1-41.0度为高热。超过41度为超高热。 胸外科手术后发热的原因很多。 1、术后当天的发热一般与术中保暖措施有关。术中的保暖措施不足,术后的保暖措施较好,导致患者体温上升。此时一般为低热。即使温度上升达到高热的程度。一般问题也不大。 2、 呼吸道原因。术后两天内因为肺原因发热,常常是肺不张。胸外科术中常常要肺暂时性萎陷,以腾出操作空间,所以胸外科术后的肺不张多于普外科患者。术后两天后因为肺原因发热,常常是因为肺部感染。我手术后的病人肺部感染较少,在肺部感染中出现发热的更少,每年只有2-3个病人因为呼吸道感染而发热。 参见下面的文章标题链接。 一个食管癌伴胃左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住院经过 3、药物热。术后患者进食较少,不得已静脉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有少数人会发热。常见的是氨基酸、脂肪乳和抗生素。如果病人在输注脂肪乳或氨基酸的当时或输注完不久,就出现发热,那么药物原因引起的发热可能性很大。如果这个患者同时出现寒战、发抖,基本上可以考虑脂肪乳或氨基酸引起的发热。8年前我曾经遇到一例糖尿病患者口服二甲双胍片引起发热,停用二甲双胍片后退热。 4、吸收热。所有胸腔手术后的患者或多或少都有胸腔积液,这时胸水会产生吸收热。吸收热,一般不超过38度。偶然有达到39度。我的术后病人因为胸水和气体引流比较干净,所以很少出现吸收热。 5、切口引起的发热。切口出现感染之前,往往先出现脂肪液化,此时一般不发热。大面积脂肪液化可能体温上升0.3度,在体温单上看不出来。如果脂肪液化没有引流出来,会继发感染,体温会上升0.5-1.0度。我的手术后患者,出现脂肪液化的相对较少,一般出现以后能够及时发现处理;经过术后的及时处理和术中的预防性处理,一般术后很少出现切口感染。一年大约出现2-3个脂肪液化的患者,而且脂肪液化的范围不大。大约平均2年左右时间才出现一个切口感染的患者。比外科教科书上5-10%的切口感染几率低得多。 6、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发热。我的病人极少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最近15年,我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没有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自然这个原因引起的发热可能性很低。最近15年,我的患者有两个在出院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一个出现在术后3周,是我的亲戚,另外一个出现在术后2月,都表现为下肢肿胀,但是都没有明显的发热。 7、食管外科术后的吻合口瘘与胃瘘。瘘出现以后,消化液流出到胸腔,转变为脓液,会引起发热。处理比较困难。我的术后患者吻合口瘘与胃瘘较少。因此这个可能性也不大。去年一例患者出现5毫米小胃瘘,,大约12:30发热,大约15:30置管引流,一个小时后大约16:30退热,仅仅发热4个小时。 参见下文。 食管癌与贲门癌术后的吻合口瘘与胃瘘 人类轻步兵的巅峰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食管吻合的巅峰是什么? 今天又带了一个食管癌术后病人复查吻合口,看到吻合口很好 8、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术后的支气管胸膜瘘。支气管胸膜瘘与支气管残端闭合的质量和病人的愈合能力有关。目前支气管残端一般用侧侧缝合器处理,比20年前的手工缝合出现瘘的可能性小的多。支气管胸膜瘘的几率虽然较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要小,但是后果要严重的多,往往发热很难控制,重新手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患者常常再次出现瘘。支气管胸膜瘘是世界性难题。我平时偶尔看电视,大约4年前,有一次看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节目,有一个江苏的社区医生获奖,因为他给一个去上海手术后出现支气管胸膜瘘的患者换药,每天换药,寒暑不断,换药时间长达17年。我很佩服这个社区医生的精神,我估计他即使生病了还抱病去换药。我的患者术后极少出现支气管胸膜瘘,与术中的精细操作、术后良好的水平衡、电解质平衡、较好的营养治疗、胸腔引流管管理较好、胸腔内积液积气较少有关。即使是支气管吻合,袖状切除的患者也没有出现支气管胸膜瘘。最近5年出现一例3毫米的支气管胸膜瘘,当时有点低热,保守治疗治愈,没有再次手术。 9、深静脉导管继发感染引起的发热。一般症状较重,常常有寒战。必要时立刻拔除深静脉导管。我的患者因为深静脉导管引起的发热比较少,最后一次出现还是在15年前,拔管后24小时左右退热。 10、无瘘性脓胸。胸腔化脓,即使没有瘘,也会出现发热。我的术后患者偶尔也会出现无瘘性脓胸。
陆欣欣 2022-08-16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曹先生一周前突发腹痛,急忙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医生告诉他患有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曹先生一头雾水,胆囊里有结石自己早就知道,因为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也没去管它,怎么现在又多出了胆总管结石? 什么是胆总管结石?人的胆道系统非常复杂,而且与外貌类似,一人一个样子,大体上可以分为肝内胆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胆汁由肝脏产生,经各级胆管汇合,流入胆总管。当未在进食时,胆总管末端的括约肌收缩,胆汁流入胆囊中暂存;进食后,括约肌开放,胆汁经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肠道帮助消化。胆结石的形成原因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结石存在于胆道不同的位置会引起不同的症状。胆总管结石通常会导致急性炎症,出现腹痛、寒战、发热、黄疸(皮肤黏膜黄染、尿液发黄),严重者称为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AOSC),可在数小时内危及生命;也可以导致慢性炎症,反复出现腹痛、黄疸、纳差、乏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结石长期存留还会导致胆管癌[1]。 那么,胆总管结石从何而来?大部分普通人和部分外科医生认为,胆总管结石大都是胆囊或肝内胆管形成结石后掉落下来的继发性结石,胆总管原发结石占比很小[2]。但该假设尚未得到严格的证实,而且胆道外科医生在治疗胆总管结石时也经常会发现一些难以解释的情况:有些成块的胆总管结石直径远大于胆囊管,它是如何从胆囊中掉落下来的?胆囊管的管径大多在2~3mm,而十二指肠乳头开口直径在2.6~3mm,如果结石能从胆囊中经胆囊管落入胆总管,那它为什么不能再经乳头进入肠道呢?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一段时间后发现胆总管内出现了新的结石,这些结石又是从何而来呢?以上这些疑问实际上已经有了答案:胆总管结石的形成与胆道环境的改变有关,而胆道环境改变主要是因为胆道内液体流速和流向的变化[3]。在正常情况下,胆汁应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单向流入肠道,胰腺分泌的胰液也应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单向流入肠道,胆汁和胰液不应发生反流,肠液也不应反流入胆总管或胰管。 当出现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发生胆胰管汇合部疾病时,就会出现胆胰管合流异常(PBM)或隐匿性胰胆管反流(OPBR),胰液或肠液就会反流进入胆总管,此情况会导致胰酶在胆总管中被激活,引起胆管黏膜组织、细胞、蛋白质、DNA及RNA的损伤,进而导致结石的形成[4-6]。 当出现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发生胆胰管汇合部疾病时,就会出现胆胰管合流异常(PBM)或隐匿性胰胆管反流(OPBR),胰液或肠液就会反流进入胆总管,此情况会导致胰酶在胆总管中被激活,引起胆管黏膜组织、细胞、蛋白质、DNA及RNA的损伤,进而导致结石的形成[4-6]。
杨玉龙 2022-07-30阅读量9471
病请描述:1、概念: 腹腔镜(LC)术后72小时后所发生的胆漏称为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患者在术后72小时内一般无明显症状及体征,B超、实验室相关检查无阳性发现,术后72小时出现突发腹痛为主的症状,最终通过多种方式确诊为胆漏。由于LC自身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患者术后常较短时间出院,多为3天。患者出院后出现“不良反应”可能认为是术后正常现象,患者得不到密切医学观察,待症状严重时才选择就医,致胆漏诊断延误,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术后饮食发生改变,由流质、半流质饮食逐渐向普通饮食过度,胃肠道进一步适应饮食结构变化,胆汁分泌量增加、胆道内压力增高,这一变化可能使得原本低压力状态下闭合的漏口开放或者促进漏口形成。研究显示,在胆道发生热损伤72小时后管壁全层明显炎性坏死,相当于Ⅲ度烫伤,随后凝固性坏死小灶出现液化、穿孔,焦痂脱落形成胆漏;通常胆汁渗出缓慢,早期不易在超声下探及,在术后2~3天后量逐渐增多并表现出一定症状。 2、临床特点: 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为12~88岁,但是以中年为主。迟发性胆漏的患者通常术程顺利,术中未发现有胆道损伤和胆漏迹象,术后一般恢复好,腹腔引流管无明显积液引出,短期内痊愈出院。其发生常无明显诱因,但部分患者可因进食油腻食物、鸡蛋、肉类或大量进食后发病。迟发性胆漏多以4~10天多见,但术后较长时间方出现胆漏仍需要警惕,最长诊断时间可达8周。首发症状常为突发、原因不明的剧烈腹痛,呈绞痛、刀割样或撕裂样腹痛,腹膜炎体征可由于网膜限制、胆汁量少而局限,右上腹部最为显著,有时还可因胆汁量多或未受到网膜限制,胆汁流动到右侧结肠旁沟或网膜囊,出现右下腹部或中上腹部疼痛而造成误诊;胆汁可刺激内脏神经,患者还可有右侧腰背部胀痛症状。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亦常见,黄疸在发生胆道狭窄、胆漏时间长的患者中亦可见到。 3、原因: 迟发性胆漏发生的原因可归结于:迷走胆管及胆囊床毛细胆管的损伤、肝外胆道的热损 伤、胆囊管残端结扎夹脱落及移位和残端坏死、肝外胆道解剖结构变异等。胆囊肝管或胆囊床迷走小胆管,占人群25~30%。其通常位于胆囊床中央或胆囊浆膜返折处,行走于浆膜下,管径1~2mm,可汇入胆囊颈、胆囊管、右肝管、肝内胆管,少数可汇入肝总管甚至左肝管,易造成损伤,形成胆漏,且不易发现。因此在剥离胆囊时未能及时发现,将其切断,且未对残端进行处理时,可能形成迷走胆管漏。肝外主胆道的热损伤是造成胆漏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术中术野不清下长时间电凝止血、多余的电凝切断动作均有可能损伤胆道。胆道壁损伤后往往无明显焦痂,或由于烧灼的程度轻、范围小,术中未造成胆道壁穿孔,术中未能及时发现,但此类损伤具有损伤范围广,界限不清,炎症反应重等特点。胆道壁的热损伤具有延迟性,72h或更长时间后损伤部位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漏口。在操作过程中,电凝设备可通过夹闭胆囊管残端或胆囊动脉的钛夹或其余导电器械热损伤周围组织。损伤范围不仅与电流有关还与作用时间相关,对同一部位持续电凝可使该部位热量积聚,尤其当组织发生凝固、碳化后,其导热性能进一步增加,漏口的病理类型相当于Ⅲ度烫伤坏死。术后肝脏分泌胆汁功能及胃肠道功能恢复,饮食逐渐由流质饮食向正常饮食过渡,饮食内脂类含量增加,促进胆汁分泌;术后胆道内胆汁流体力学改变,或胆管内残留结石等能引起胆道内压力升高的因素,都能促进漏口形成。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胆囊管往往也充血、水肿,由于结扎夹对胆囊管形成切割作用,在夹闭过程中使管壁组织被夹断,形成漏口。胆囊切除术后炎症因素消除,原来炎性水肿的胆囊管壁水肿消退,组织变小回缩,结扎夹在胃肠蠕动或呼吸运动作用下出现结扎夹脱落、移位。 本文选自:陆思远,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
赵刚 2022-07-24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