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泌尿系统复杂肿瘤MDT研讨会第2期 2023年6月27日(周二)下午2点半,在长征医院门诊4楼远程会议中心举办了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多学科会诊(MDT)第2次研讨会,会议由泌尿外科任善成主任主持,与会者包括:普外一科张剑教授、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阴雷副教授、心血管外科乌立晖副教授、肿瘤科柳珂副教授、影像科范丽副教授、病理科张晶副教授以及泌尿外科等科室的医生。此次多学科会诊共讨论2例泌尿外科疑难肿瘤病例。 病例1 肠癌前列腺转移 患者85岁男性,主诉:前列腺癌术后3月,会阴部疼痛伴血尿2月。患者3月前因会阴部疼痛不适在外院前列腺增强MRI检查提示前列腺癌侵及精囊可能,T-PSA 1.07ng/ml,当地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提示前列腺腺癌,GS评分4+4=8分。就诊我院,于2023年3月我院行智能臂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术中发现前列腺癌侵及双侧精囊和膀胱颈口,术中留置双侧双J管。术后病理提示肠癌前列腺转移。既往史:2020年11月因结肠梗阻在外院行肠镜检查发现升结肠近肝曲可见巨大增值性肿块,菜花样伴肠腔梗阻,镜身无法通过。外院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中分化腺癌,浸润至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术后患者疼痛较前减轻,但仍偶有血尿。术后3月复查腹部CT提示盆腔肿物复发可能。近1月患者并发尿路感染,外院予以对症治疗后缓解,但仍有会阴部疼痛。现患者食欲稍差,一般情况稍差。此次会诊主要目的:决定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是否还有手术机会?放疗、靶向治疗和化疗的时机? 普外一科张剑教授:患者目前肾盂无明显积水,根据患者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对免疫治疗可能不够敏感,现阶段首选化疗加放疗的治疗方案,具体可采用卡培他滨联合放疗进行治疗,若患者耐受情况良好,可加用贝伐珠单抗治疗,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后期可考虑手术可能性,但需联合骨肿瘤科进一步会诊确定手术方案。 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患者目前一般情况较差,局部疼痛症状明显。根据病理报告,肿瘤特征是细胞分化差,恶性度高,目前放疗是一个合适的选择,既能控制肿瘤进展,也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患者术中已留置支架管,可以保持尿液引流通畅,对肾功能保护效果较好。在控制肿瘤进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放疗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在此基础上,适当采用靶向治疗等方式。 肿瘤科柳珂副教授:患者既往肠癌病史,且恶性度较高,浸润浆膜层,要考虑种植转移的可能性。患者肠癌恶性度高,待患者一般情况允许,可考虑完善PET-CT检查。放疗效果较好,但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的感染、血尿症状。目前治疗可选小剂量卡培他滨+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后线治疗可考虑靶向药物+放疗+免疫的治疗组合。 影像科范丽副教授:患者肠癌病史,结合病理考虑肠癌前列腺转移,现阶段盆腔病灶复发,后续可考虑完善PET-CT检查,明确全身其他部位转移情况。 病理科张晶副教授:患者病理提示肠癌,已进行多种免疫组化标志物确认,如CDX-2(+),肿瘤恶性度较高,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方式。 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患者现阶段一般情况较差,且会阴区明显疼痛,结合各位教授的意见,优先考虑放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缓解,再加用系统治疗,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患者病情复杂,更应该进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情况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 病例2 肾癌肺转移 患者59岁男性,主诉左肾根治术后3年,确诊右肺转移1年余。患者3年前体检发现左肾占位,考虑肾肿瘤,于2020年3月于我院行腹腔镜左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左肾透明细胞肾细胞癌,WHO/ISUP II级,紧贴肾包膜,累犯肾实质及肾窦,肾门血管及输尿管残端未见癌。术后规律复查胸部CT、腹部CT、血尿常规、生化、肿瘤指标等。患者术前肺部CT提示双肺多发小结节,直径小于5mm,建议随访。术后1年半复查胸部CT提示右肺下叶背段脊柱旁见实性结节,大小10mm,PET-CT提示FDG轻度增高,SUV2.4,考虑右肺转移瘤。患者遂于2022年 1月于我院行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右肺下叶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大小0.9cm,考虑肾细胞癌肺转移。术后予以多吉美靶向治疗。患者2023年1月胸部CT随访发现右肺3mm结节,较前新发。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下叶结节1cm,考虑转移瘤可能。患者未予特殊重视。于2023年6月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中叶内侧段结节,较前明显增大,转移可能。此次会诊主要目的:决定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是否手术?药物治疗的选择? 心血管外科乌立晖副教授:患者目前肺转移灶考虑单发,存在手术的可能性,但患者有既往肺部病灶手术史,手术难度增大。也可考虑肺肿物的穿刺活检,取得病理后,再配合射频消融治疗。 肿瘤科柳珂副教授:患者肺部转移瘤考虑复发,单用多吉美疗效欠佳。建议更换为索坦药物治疗,或者阿西替尼联合免疫药物的方案,但需要考虑到患者后续用药选择越来越少的情况。 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患者肾癌恶性度较高,药物治疗应该更加积极,靶向+免疫的联合治疗方案能使患者获得更大益处。用药后,应该更加密切随访患者病情,适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 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患者肿瘤进展快,治疗应该更为积极。肿瘤组织样本获取困难时,可考虑血液样本的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更合适的靶向药物。目前可考虑靶向+免疫药物的联合治疗,情况允许的话,可配合射频消融,后续根据患者情况变化可进行序贯治疗。 此外,本期MDT讨论中还对第1期会诊过的病例进行了病情跟踪和随访,并制定了下一步明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与相应患者进行了再次交流。 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是一种由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的方法,旨在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优化治疗流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面对复杂晚期肿瘤患者诊疗困难,疗效差,病情进展快,对患者威胁大等问题,泌尿外科任善成主任积极推动成立了长征医院泌尿系统复杂肿瘤MDT协作专家组,联合了普外科、骨肿瘤科、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的多为专家,针对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共同进行多学科联合诊治。通过这种综合讨论,针对治疗的模式,为肿瘤患者提供最优化的诊疗方案,争取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泌尿系统复杂肿瘤MDT研讨会第3期 2023年6月27日(周二)下午2点半,在长征医院门诊4楼远程会议中心举办了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多学科会诊(MDT)第3次研讨会,会议由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主持,与会者包括: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阴雷副教授、肿瘤科王湛副教授、病理科张晶副教授、影像科周秀秀主治医师、血管外科王超主治医师以及泌尿外科等科室的医生。此次多学科会诊共讨论2例泌尿外科疑难肿瘤病例。 病例1 肾癌伴腔静脉癌栓 患者64岁男性,主诉:纳差、反酸2月。患者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减退,伴进食后反酸,近半年体重减轻约10KG。2023年6月,入院后查胸腹部增强CT提示:1.右肾下极巨大肿块占位,性质待定:考虑右肾癌可能大,并累及右肾盂,右肾静脉癌栓形成可能大。2.右肺下动脉局部少许栓塞。MRI平扫提示: 1.右肾下极巨大混杂信号占位,性质待定,右肾癌并累及右肾盂可能大;2.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信号不均,静脉癌栓可能大。PET-CT:1.右肾下极高代谢肿块,考虑恶性肿瘤 ;2.右肾临近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右肾盂高代谢影。考虑下腔静脉癌栓可能性大。3.慢支,双肺陈旧性肺结核。此次会诊主要目的:1.癌栓明确分级2.肺动脉的二级分支内是血栓还是癌栓3.下一步治疗方案4.手术是否需要准备血管重建材料。 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患者一般情况尚可,肿瘤负荷较大,可考虑手术治疗,但需进一步明确癌栓的分级、范围,以决定具体手术治疗的方案,同时可以帮助制定术中主要静脉血管阻断的顺序和策略。 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腔静脉的阻断,难点在于目前癌栓的范围、形态还不十分明确,建议进一步行肿瘤及瘤栓部位的3D影像重建,以进一步指导精准手术。 血管外科王超主治医师:患者静脉癌栓诊断明确,球囊阻断在腔静脉癌栓治疗中的作用效果不明确。患者右肺下动脉存在血栓可能,建议术前进行积极抗凝治疗,口服抗凝药物或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均可,另外要注意围手术期出血风险。 影像科周秀秀主治医师:患者有双肺陈旧性肺结核病史,观察到患者右肺下动脉血栓。另外影像学读片结果提示右肾肿瘤,下腔静脉癌栓Ⅱ级,肾静脉癌栓。 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此患者治疗方案考虑手术切除右肾肿瘤,同时取出腔静脉癌栓。建议患者手术前进一步完善3D影像重建,评估腔静脉癌栓的高度及其属支静脉情况;根据3D重建影像,评估术中使用人工血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制定血管阻断的顺序和策略。下一步拟安排患者入院进行手术治疗,密切随访患者病情,适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 病例2 孤立肾肿瘤复发 患者60岁男性。主诉:双肾癌术后5年余,肉眼血尿伴左肾盂旁肿物2年余。5年前体检发现双肾肿物,考虑肾肿瘤,于2018年1月行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左肾透明细胞肾细胞癌,WHO/ISUP I-II级;1月后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右肾部分切除术。2021年6月PET-CT提示双肾部分切除术后,右肾中部可疑病变,肿瘤待排;腹部CT提示右肾紧贴肾盂处占位,于我院行腹腔镜右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右肾透明细胞肾细胞癌, WHO/ISUP II级,肿瘤大小1.8cm。2021年8月、11月多次出现血尿,腹部CT提示右肾缺如,左肾部分切除术后;左肾门、肾窦区病变,较大者直径3cm。2021年11月,膀胱镜+左输尿管软镜提示肾盂一球形隆起,表面血管怒张,易出血。患者拒绝行左肾癌根治术,予多吉美+替雷丽珠单抗治疗,肿瘤缩小,2022年3月停用单抗。2023年3月、6月,出现肉眼血尿,当地医院查MRI提示肾盂旁见两枚铸形生长软组织结节影,较大者约2.2cm。此次会诊的目的:下一步治疗方案?左肾根治+术后透析?续服多吉美,还是更换?或再次基因检测后决定? 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患者目前一般情况尚可,但血尿持续时间较久,病史为既往右肾癌根治术以及左肾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三个月又发现了左肾肿瘤,经药物治疗,3年内肿瘤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如进行左肾癌根治术,患者后续需要持续接受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治疗,后续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同时后续肿瘤存在复发风险,目前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讨论保肾治疗的可能性及可行方案。 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患者双侧肾癌手术治疗后复发,目前复发肿瘤为肾癌或肾盂癌性质未定,如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则肿瘤控制结果最佳,但患者目前保肾意愿强烈。目前可尝试药物综合治疗,但存在后续肿瘤进展及转移的可能性。 肿瘤科王湛副教授:患者既往使用多吉美+替雷丽珠单抗治疗后,副反应较大,可考虑更换为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如阿昔替尼+免疫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放疗效果较好,但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的感染、血尿症状,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对症治疗。 血管外科王超主治医师:患者近3年来,药物治疗控制肿瘤的效果尚可,目前可以继续药物综合治疗,同时考虑进行介入化疗。用药后,应更加密切随访患者病情,适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 影像科周秀秀主治医师:结合腹部CT影像读片判断,提示左肾复发肿瘤为肾癌可能性较大,肾盂癌的可能性较小。PET-CT结果显示:全身其它部位未发现明显转移病灶。 病理科张晶副教授:为进一步判断患者复发肿瘤是肾癌还是肾盂癌,建议条件许可情况下行穿刺活检明确肿瘤性质,同时可行基因检测来帮助确定药物治疗的方案。 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患者本次复发的肿瘤性质,通过综合判断,是肾癌的可能性更大,证据包括:同时发生肾癌和肾盂癌可能性较低;输尿管软镜检查中未发现典型的肾盂肿瘤。目前可以考虑行介入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但肿瘤位置特殊,可能对穿刺活检造成一定挑战性。如能通过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组织,则可以同时完成基因检测,可以指导下一步综合药物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针对肿瘤的包括射频消融技术在内的局部介入治疗。通过上述综合性系统加局部治疗,争取有效控制肿瘤发展,同时保证患者生存质量,后续可根据患者复查情况进一步调整方案。
阴雷 2023-07-10阅读量2399
病请描述: 患者准备:完善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排除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尤为重要,选择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或左房/肺静脉CT成像(左心耳三维重建有助于选择房间隔穿刺位点、预选Watchman封堵器型号以及操作风险;肺静脉解剖有助于预判冷冻消融操作的难易程度)。房颤冷冻消融术前一般建议抗心律失常药停用5个半衰期以上(β受体阻滞剂除外),胺碘酮停用2周或以上,目的在于术中提高触发灶的检出率。患者存在抗凝药物使用禁忌,则不应考虑消融治疗。术前4小时禁食、禁水。如果全身麻醉,则术前6-8小时禁食、禁水,有的中心要求10-12小时以上,麻醉师也会关照提醒。术前抗凝治疗,口服新型抗凝药物的患者,一般术前无须停药,手术当日的用药请于术后4-6小时使用。 术后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至少24小时,尤其是出现血压降低、心率过快/过慢、胸闷、呼吸困难、出汗等症状,需警惕心包积液/心脏压塞。术后复查心电图。左心耳封堵术和(或)房颤冷冻消融术术后2小时查一次床旁心脏超声,排除心包积液或其它严重出血性并发症。延迟性心包积液偶可见。左心耳封堵术后24小时内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了解封堵器位置,排除心包积液及其它出血并发症。术后次日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 术后家属及医护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有无右下肢静脉瘀血、右下肢动脉缺血症状以及右股神经受损的症状,如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静脉显露、水肿、感觉异常。 一般术后6小时,右手桡动脉止血带可去除(全麻患者术中行直接动脉血压监测,故有一个动脉穿刺点)。术后12小时内右髋关节制动,右下肢肌肉自下而上被动按摩,患者主动做勾脚活动。目的是预防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也可术后4小时连续使用低分子肝素2次,间隔12小时。12小时后右髋关节可活动,仍需注意穿刺点有无肿痛。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下床时用手稍微压迫一下右股静脉穿刺点。 术后48小时后可拆线,用拆线包或找个尖刀片挑断缝线,戴无菌手套拔掉线头,碘伏消毒,两三片纱布覆盖,粘胶布固定。右腋静脉穿刺点敷料直接去掉,可涂抹少许碘伏消毒。 术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4小时。 术后一个月进食易消化的温和食物,杜绝生、硬、带刺、带骨、高温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若出现发热、呕血、胸痛(尤其是沿食管区)、新发/多发躯体活动感觉障碍异常,必需立即联系手术医生,警惕少见并发症左心房-食管瘘。 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一个月。房颤冷冻消融术后抗凝建议:术后持续抗凝至少3个月,随后根据卒中风险评估决定是否继续抗凝治疗。如利伐沙班标准剂量(也是最大推荐剂量)20mg,1次/日,与食物同服。肌酐清除率30-49ml/min、低体重和>75岁患者,使用15mg,1次/日。具体病人需要个体化处理,综合评估血栓栓塞风险及出血风险。口服胺碘酮(缓慢负荷方案:0.2g 3次/日 4周;随后0.2g 1次/日 直至3个月)或普罗帕酮(无器质性心脏病者)3个月,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如QT间期延长、心动过缓。 左心耳封堵术后抗凝建议(《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19)》):①术后3个月 如GFR≥30 ml/min,且HAS⁃BLED评分<3分,建议:使用NOAC或华法林(维持INR 2~3)+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抗凝3个月;如GFR≥30 ml/min,且HAS⁃BLED评分≥3分,建议:单独使用标准剂量的NOAC(包括利伐沙班、依度沙班、阿哌沙班或达比加群)抗凝3个月或者单独使用华法林(维持INR 2~3)抗凝3个月;如GFR<30 ml/min(大多数NOAC使用存在禁忌证或慎用情况),且HAS⁃BLED评分<3分,建议:使用华法林(维持INR 2~3)+阿司匹林抗凝3个月;如GFR<30 ml/min,且HAS⁃BLED评分≥3分,建议:单独使用华法林(维持INR 2~3)抗凝3个月,或者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3个月。②术后3-6个月 ;3个月时复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如果排除装置相关血栓和>5 mm的残余分流,推荐停用口服抗凝药,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继续治疗3个月;③6个月后:6个月时复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如果排除装置相关血栓和>5 mm的残余分流,推荐阿司匹林长期治疗(如果不耐受阿司匹林,可使用氯吡格雷替代)。④特殊情况:(1)如果左心耳封堵术后任何时候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或心脏CT成像探测到5 mm以上残余分流,均视为封堵失败,假设没有补救措施,则需要长期维持口服抗凝治疗。(2)如果术后任何时候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探测到装置相关血栓,应加强抗凝(可使用华法林或NOAC+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2~3个月后复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直至装置相关血栓消失。根据有限证据,如果使用华法林方案,建议维持INR2.5~3.5;如果使用NOAC,建议使用标准剂量利伐沙班或阿哌沙班,避免使用达比加群 ;也可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4周。(3)如果术后抗凝药物治疗期间发生严重出血,应立即停用,必要时给予抗凝药物的选择性拮抗剂。出血控制后可予低强度抗凝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时缩短抗凝/双联抗血小板时间。 左心耳封堵术患者,术后3月、6月各进行一次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如若不能耐受也可选择CT心脏成像,了解有无装置相关血栓和残余分流。左心耳封堵术患者,术后1、3和6个月各进行1次经胸超声图检查是合理的,探测封堵器是否在位,明确是否存在心包积液及程度,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明确瓣膜功能及病变情况,以及其他解剖结构变化。 房颤冷冻消融术后心律失常监测 最少进行 4 次常规随访(如3、6、9、12个月),对患者的临床状态进行评估,包括是否存在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调整,卒中风险及规范抗凝情况等。建议每次随访行24h动态心电图,有症状时行12导联心电图。提倡长期随访,一年后可每半年行一次24h动态心电图,有症状时行12导联心电图。 房颤复发是指术后发生持续时间 ≥30秒的房颤/房扑/房速。术后3个月定义为“空白期”,期间复发会自行纠正,不计入总复发率。晚期复发(术后4~12个月)和远期复发(术后12个月以后)与术前的房颤类型及复发筛查手段有关。肺静脉-左心房传导恢复和非肺静脉触发灶可能是主要原因,此时需要考虑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术。 口服抗凝剂、抗心律失常药等,要警惕药物的副作用,如可见的或隐匿的出血、心动过缓等。有任何明显的不适症状均有必要联系一下手术医生。
蒋伟 2023-06-29阅读量1.5万
病请描述:今日话题:午夜栓塞过路性供血的以瘘为主的高流量血管畸形 39岁浙江女医生,查体发现颅内额叶深部血管畸形。 一、治疗难度: 1、年轻女医生、要求高、造影和治疗合二为一,避免了2次穿刺手术的痛苦 2、手术时机:午夜手术,1/8台,一周一个手术日,错过了再等一周 3、病变复杂:病变位置较深、供血动脉-大脑前动脉走形迂曲蜿蜒,超选困难 4、远端多支过路性供血,跨过它们几乎不可能 5、末端多个血流相关性动脉瘤,预示着随时引爆的可能 6、病变以高流量瘘为主、血流湍急,可见粗大引流静脉滚滚而去 7、Marathon微导管在迂曲蜿蜒的大脑前动脉中走形困难,导丝容易抱死,进退两难 8、在向前超选阻力大时,Marathon微导管的近段极易反复凸向粗大的大脑中动脉,失去对远端的支撑力。 9、单臂对术者的要求更高 10、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动脉的超选极易损伤血管,出现意外。此时,对术者的超选技术要求更高。 二、治疗过程 午夜,最终克服种种困难,Marathon到位,手推造影:犹如大江里扔了个石头,造影剂瞬间消失,提示流量极大,多个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时隐时现,危机四伏。 栓塞过程中少有不慎,极易继发出血。多次手推造影,调整好最佳位置,抓住时机,几乎全歼过路性供血,瘘基本消失,引流静脉血流明显减慢,以至于近乎淤滞,达到一次性次全栓塞的目的。 三、随访和下一步计划 一个月后复查头颅MRI,发现畸形明显缩小为一点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后面就交给Gamma刀了。 四、小结:治疗危机四伏的高风险血管畸形需要细心、耐心和小心,谨慎稳妥的开展。
赵开军 2023-05-05阅读量915
病请描述:今日话题:当“静脉窦血栓”遭遇“颅内动脉瘤” 44岁盐城帅哥,因“头痛3天”发现静脉窦血栓合并“颅内动脉瘤“来诊。颅内动脉瘤之一是瘤体累及眼动脉的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2.5mm),此部位动脉瘤存在破裂出血的风险,而且静脉窦血栓的治疗也会加重此风险,有必要同步先消除这个潜在的风险。病变累及眼动脉,如果治疗过程中受到累及存在失明风险,需要重点保护。最终,采用一个支架一个圈的“简约模式:花费少,效果好”结束手术,眼动脉保留良好。
赵开军 2022-10-19阅读量2558
病请描述:“主任,麻醉准备就绪” “主任,患者偶有腹痛、便血,无既往病史......” “ok”~ 下午,内镜中心,傅教授胃肠镜专场,患者正有序的进行检查中...... 忽然安静的气氛中 好久未见! 肠道血管瘤是一种较为罕见良性肿瘤。 咦? 这血管瘤颜色呈深紫色?肠镜所见 傅教授肠镜检查发现距肛缘25cm可见一巨大血管瘤样隆起,表面呈暗紫色,距肛缘40-50cm可见环腔血管瘤样隆起,表面呈暗紫色部分发红。 叫家属进来...... 小于,男,32岁,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2年前体检肠镜时发现结肠有一血管瘤样隆起。工作忙碌的小于,仗着自己年轻,平时也没有啥症状,于是听从好友的建议中医调理,没曾想近期上腹痛症状加重,大便时还会出血。小于辗转难眠,根据症状上网搜寻答案,越看越害怕,觉得自己可能是得了什么绝症,多方打听到傅传刚教授是肛肠外科的权威专家,赶紧至我科门诊寻求进一步治疗。傅教授了解病史后,得知原来当地医院不敢手术,只是给予注射纳米碳止血保守治疗,时隔2年并未让血管瘤有缩小改变,目前情况不容忽视。 “排便时大便对肠道产生压迫和反复摩擦,随时可能引起瘤体破裂,导致大出血。”傅教授说到。家属第一次看见薄的像充满气的气球一捅欲破的肠子,悔不当初没有劝说老公及时就医。麻醉苏醒后的小于还在坚持说没事,可能是最近工作赶项目熬夜没休息好,中医调理调理就没事了。可这次亲眼目睹的妻子说什么也不同意了,坚持听医生的建议马上住院积极配合治疗。 入院后,早会就小于病例组织讨论,傅传刚教授表示:大肠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该患者病变累及范围大、出血明显,应首选手术切除,完整地切除病变肠段是治疗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是血管瘤因其特殊性,病变周围血管丰富,术中极有可能会破裂导致大出血,手术难度极高。 DSA: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多发块状血管瘤染色影静脉期及延迟期局部造影剂浓染。 傅教授是国内结直肠血管瘤手术治疗例数最多的专家,拥有丰富经验,能应对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的情况,准确把握适应症。管床医生杨飖教授将手术方法和手术风险告知小于,得到了小于和家属的充分知情同意,小于说:“傅教授提出来的治疗办法肯定是最权威、最好的,我相信傅教授及团队”。 择期手术,傅教授及团队以最快的速度游离动脉,控制血管抵达病变部位,整套动作一气呵成,精准快速将病变的瘤体隔绝开来,手术仅用1个小时便顺利完成。“红色炸弹”被成功拆除,危险解除。 病理标本 下手术时,傅教授笑着回忆道:“当年开展首例血管瘤手术,凭的是胆大心细谨慎。当时没有这么多手术视频可以学习,去南京路上的外文旧书书店淘来一本结直肠解剖图谱,每天看书做笔记,睡前在脑子里反复模拟手术场景”。 温馨提示莫名腹痛 需警惕 治疗方法 肠道血管瘤症明显,在临床上极易被误诊,差不多一半的血管瘤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症状,这些患者常常会出现间歇性黑便、柏油样便甚至会呕血,导致严重失血性贫血。文中小于就出现了便血症状,对于这种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切除后不用担心复发,达到了根治效果,免去了“后顾之忧”。 术后恢复 截止发稿,小于已恢复出院,电话随访时小于说目前逐步恢复正常,非常感谢傅教授团队!
傅传刚 2022-09-29阅读量2435
病请描述:今日话题:论“犄角之势”策略夹击破裂的脑动脉瘤 动脉瘤的破裂,犹如在颅内爆发了一场战争…… 我们知道,急性期单纯栓塞破裂动脉瘤的优势就是不用担心支架相关的缺血(可以保全粮道)问题,栓塞后致密程度要求相对低些(基本控制局面),术后还能使用止血药、降压药进行增援补救(进一步巩固战争优势),如果有机会能做到术中一网打尽致密栓塞动脉瘤(完全控制局面),术后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指挥者(术者)手中,一方面,可以控制战争(手术花费)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控后续的发展态势,必要时适时进行更为安全的增兵(再治疗)。 我们在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譬如下面这个破裂的分叶状的宽颈动脉瘤,两个不大不小不能忽视的子囊还拥有一个共同的大本营—绝对宽颈的瘤体,动脉瘤也通过“犄角之势”成为一个硬骨头,想要拿下它绝非易事。单独出兵(栓塞)容易孤兵深入,首尾难顾,甚至可能需要采用挽救性技术来搬救兵保护粮道(载瘤动脉),万一失利,劳师伤财;使用1-2个支架辅助手术呢,由于急性期抗血小板不足术中可能出现急性血栓堵塞粮道,万一瘤体又不能致密栓塞一网打尽,术后抗血小板吧,怕出血;不抗血小板吧,又担心血栓。一旦遭遇此种境遇,战争(手术)的走向和主动权就无法掌握在指挥者(术者)手中,只能听天由命了…… 解铃尚需系铃人,面对呈“犄角之势”的硬骨头(动脉瘤),只能顺势而为……。如果我们也分兵弹簧圈形成“犄角之势”,一起夹击动脉瘤,如果运用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为“犄角之势”呢?如果在战争中遇到硬骨头,通过分兵相互配合、形成夹击敌人的态势,就更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想当年,汉军和楚军在亥下进行的大决战,就是刘邦和韩信各领一帮兵马,分兵形成犄角之势,共同夹击项羽领导的楚军,通过此战,建立了汉王朝400年的基业。 话归正传,下面我们看看如何分兵使用“犄角之势”的策略夹击栓塞“犄角之势”的硬骨头(分叉部绝对宽颈带有俩角的动脉瘤):两个微导管先后到位,两个子囊内的弹簧圈相互依偎,形成“犄角之势”,共同击杀两者之间的大本营(共同的瘤体),最终致密栓塞动脉瘤,消除了动脉瘤再次兴风作浪(再出血)的风险,也最大限度的保全了各个分支血管(粮道)的安全,急性期也没有使用支架,降低了费用,还保障了安全。 栓塞一个复杂动脉瘤,就是进行一场战争。采用“犄角之势”致密单纯栓塞动脉瘤后,指挥者(术者)没有支架内血栓的顾虑,也不担心再出血的侵扰,还有止血药、降压药的保驾护航,可以安心班师回朝了~~~ 脑动脉瘤的破裂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战争),需要第一时间派出精锐部队,仔细谋划分析战争(动脉瘤)形势,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灵活机动的采用相应的策略,使用相对最简单、最安全、规模最小(花费少)的方法消灭击杀破裂动脉瘤,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赵开军 2022-08-31阅读量2966
病请描述:常听人说老来宝老来宝,描述的是老人上了年纪,性格开朗,脾气和善,成天笑呵呵,像孩子般纯真无忧。这不李医生就遇到了钟奶奶。 钟奶奶85岁了,是女儿陪着来看病的。她步态优雅,神情轻松自信。不紧不慢的说,李医生我这个结节看了好多医院,他们都说我年纪大,不能手术了。女儿在一旁补充说道,妈,我们本来也不想手术的!开刀创伤太大,您身体也吃不消。钟奶奶笑嘻嘻的点头称是。 看着这一对自信优雅的母女,李医生难得冲动的打了包票,没问题,小李飞针专治不适合手术或者手术创伤太大的肺结节!尤其是肺磨玻璃结节!话一出口,李医生就咯噔一下,不会又是一个高难度的吧😂。钟奶奶接口说,李医生,久仰您医术高超,您看看片子吧。 接过CT片,李医生仔细分析起来。果然又是一例顽皮的肺磨玻璃。只见,在右肺中叶外侧段,一个8mm的混合磨玻璃结节,躲藏在封闭的房间内,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密室。密室的外墙是右肺中叶肺动脉、中叶支气管、斜裂胸膜,门是中叶分支动脉。通往密室的是斜裂和右肺中叶动脉和支气管形成的一个小通道。好在还有路径可以通过!老话说谨言慎行,一点没错😂,不过谁让咱是江湖兵器排行前十的小李飞针呢,为了最小的创伤解决患友的疾苦,咱们必须不畏艰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将密室中的磨玻璃结节消灭! 术前我和钟奶奶说,我们肯定用最安全的方法彻底解决这个磨玻璃结节。事实上单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个手术并不是李医生遇到最难的,但是因为钟奶奶年岁已高,可能难以耐受手术出现的气胸出血并发症。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万全准备,向来是小李飞针的座右铭之一。因此,在规划手术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慎之又慎设定了三个备选方案,并且做了充分的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气胸和出血。 走进手术时,钟奶奶还是那么优雅,微笑的和我说,李医生,不紧张,我听你的指挥,积极配合你们!不知她说的不紧张是在安慰自己,还是在安慰我们,亦或是二者皆有吧! 在穿刺针进入皮肤的那一刻,李医生就有感觉,今天的针应该是很准的。为了避开血管和胸膜,李医生中途停下两次,调整消融针的方向和角度,确保不损伤任何一根微小的血管,确保不影响任何一寸薄弱的胸膜!这个过程比穿的准要和更难更复杂!在团队的集体努力下,小李飞针终于避开所有血管、支气管和胸膜,到达了肺结节的中心!李医生的几位助手都长舒一口气。此时,我们回头看看钟奶奶,发现她安静的闭着眼睛,好像睡着了。就是现在,开始消融,经过仔细调整消融参数后,手术顺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也没有气胸咯血等并发症。密室消磨,完美成功! 肺结节消融,肺磨玻璃结节消融,精准精确才会有完美的结果!不手术治疗肺结节,肺结节消融,小李飞针一直在努力!要感谢患友的信任,感谢团队的支持,感谢科室和医院的平台,我们可以尽心尽力,为患友解除病痛烦扰!小李飞针,向着下个目标🎯🎯🎯…… 李明,博士,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中西医肺结节中心,专家门诊,门诊5楼,周一下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电话,021-66301250。 附:小李飞针的由来, 李医生是一名呼吸科医生,擅长精准定位,肺结节消融,尤其是肺磨玻璃结节消融。从刚毕业的时候李医生就一直被叫小李,小李,小李,当然也有人叫我老李,一直叫到了今天。 虽然小李是一名呼吸内科医生,但是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索,怎么样用最微创、损伤最小的办法,解决肺结节患友的难题。 庆幸的是现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掌握了肺结节消融的技术,经过不断的手术磨练,肺结节消融技术越来越成熟,肺结节消融针也越来越准!因此常被打趣,小李,你这针越来越准,跟小李飞刀似的,指哪打哪!🏹🏹🏹💘💘💘
李明 2022-08-22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颅内也会长“炸弹”吗? 山东老年女性,2个月前遭遇颅内动脉瘤(一个血管上的不定时炸弹,不知道啥时候就爆炸了)破裂出血,病情危重。 动脉瘤经过多年修炼,形态奇葩,大动脉瘤上长着小动脉瘤,小动脉瘤上长着微小动脉瘤,还累及粗大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经过一期单纯栓塞,消除了出血风险,老人家顺利出院康复。 近日,老人家恢复了差不多了,为了防治日后宽颈的脑动脉瘤复发,还需要稍微进行一下修修补补,减少血流对薄弱的脑动脉瘤的冲击,那就需要再简单加固一下。 这个加固的材料呢,放进血管后,慢慢会被自己的内皮细胞覆盖,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还能防止动脉瘤复发,是一个非常好的装备。 装备虽好,那还的找靠谱的医生给安装进去吧。今日,我们顺利为老人家在病变部位的血管植入了血流导向装置,手术顺利。然而,不是每一个破裂的脑动脉瘤患者像老人家一样这么幸运,能够有机会赶到医院,得到及时的治疗…… 说到底,脑动脉瘤最好不要长,可是咱们都是吃五谷杂粮的,长还是不长也不是自己说了算,为了能够放心的蹦蹦跳跳和到处溜达,还是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空闲的时候有必要去做个头颅MRA,排查一下吧…… 生活不易,祝君平平安安,幸福安康~~~
赵开军 2022-08-15阅读量8645
病请描述:提起女性恶性肿瘤,“宫颈癌”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危害着许多女性的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如果确诊了宫颈癌,患者该怎么办呢? 看到宫颈癌的病理检查单,几乎所有病人都会难以接受,继而问:“医生,我该怎么办呢?” 宫颈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全身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面对不同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分期和患者个人身体状况,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原则上,早期子宫颈癌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子宫颈癌以放疗为主,化疗为辅。 肿瘤疾病有相关的临床分期,宫颈癌也不例外。临床上,医生会根据病变部位的范围、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将患者的宫颈癌分期。简单来说,分期的数字越大,说明肿瘤的程度越深,治疗难度越大。 手术治疗适用于分期较早的宫颈癌,手术可选开腹手术或腹腔镜微创手术等。近期我红房子总结过去8年的数据发现,即便是晚期宫颈癌,在我院采取的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法所获得的生存数据大大优于国际水平,因此我个人建议即便是晚期宫颈癌经过充分的评估亦可把手术选为核心治疗方案。 对于早期宫颈癌、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采用的手术包括子宫颈锥切术和经腹或经阴道或经腹腔镜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 子宫颈锥切术可采用两种手术工具:一种是我们常听到的“Leep刀”,另一种为冷刀锥切,也就是用手术刀切除。Leep刀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门诊即可完成,术后可提供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术后并发症少。冷刀锥切对标本切缘少了电灼的影响,但需要住院及麻醉下进行,并且锥切的形状大小因操作医生差异较大,难以统一要求,术后出血多,易感染,但远期并发症多。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经医生的评估,结合医生的技术优势进行选择。 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是指切除子宫颈、部分主韧带、宫骶韧带及2-3cm阴道,切除子宫动脉或其下行支,将阴道与子宫颈峡部缝合。 手术的方式有两类:经腹腔或经阴道和腹腔镜联合途径。 这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对于早期宫颈癌、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是较好的手术治疗方式。 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则包括筋膜外子宫切除术(A型)、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B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C型)和超根治性子宫切除术(D型)。 筋膜外子宫切除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宫颈筋膜的外面切除子宫。这一术式切断了主骶韧带和小部分阴道壁,适用于子宫Ia1期宫颈癌。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又称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是宫颈癌手术的标准术式。它用于宫颈癌的Ⅰb~Ⅱa期,是宫颈癌手术治疗的基本术式。不仅对子宫进行切除,还要对子宫周围组织及阴道进行约3cm的切除,并且对盆腔淋巴结进行全面的清除。 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适用于Ia2期,对宫旁组织及阴道切除范围小于根治性切除,术后各器官的影响也略小。而超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则将输尿管末端或部分膀胱和/或直肠随同子宫、宫旁组织、附件和盆腔淋巴结一并切除,切除范围增大,对身体的损伤很大。 手术治疗是早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案,术式的选择需要经过医生的全面评估,并考虑患者的生育意愿。 对于病灶较大、晚期宫颈癌,或全身情况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是首选方案。化疗主要用于晚期、复发转移患者和和根治性同期放化疗,也可用于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 靶向治疗可用于晚期、复发性宫颈癌的治疗,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已被推荐为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一线用药。 了解以上宫颈癌治疗手段以后,大家可能还想知道的是,宫颈癌可以治愈吗? 事实上,早期的宫颈癌部分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晚期的患者相对较难。但是,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经过专业的治疗后,宫颈癌的生存率是有所提高的。 不同的期别,治疗方法,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有浸润,浸润深度,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等,都是影响宫颈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目前宫颈癌复发率为10%~61%不等。对于放疗复发的患者,手术难度较大,需主诊医生综合患者复发病灶特点、身体状况综合考虑治疗方式,需为综合性治疗。
武欣 2022-08-15阅读量9602
病请描述:跨越4500余公里,只为降服“黑龙” 一、颅内“黑龙” 青年男性,35岁,近1个月来出现头痛头晕、流涎、味觉渐渐消失、饮水呛咳、讲话缓慢含糊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右侧躯干、肢体及面枕部麻木等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在当地医院行颅脑CTA检查,结果发现颅内脑干前方有一个又长又粗的迂曲血管,并向上向前蔓延,像一条匍匐的大“黑龙”(图1A,非真实大小,外面还布满血栓),头颅CT测量最宽处直径15.5mm(图1B,正常2-3mm),诊断: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此病是一种罕见的疑难杂症,病因未明,可能与局部血管结构先天或者后天的薄弱所致。此处血管布满许多脑干穿支和分支血管,周围毗邻众多的颅神经、脑干(内含重要的传导束、神经核团等)、小脑、三脑室及其下行的脑脊液管道系统等重要结构。当此处的血管迂曲变长变粗之后,就会压迫上述的正常结构出现相应症状,诸如,脑梗塞、出血、占位效应(诸如三叉神经痛)和脑积水等症状。患者一旦出现症状,进展大多迅速,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本病为最复杂、最棘手和最有挑战性的脑血管病之一,文献大多集中在流行病学和影像学方面。目前,国际上没有成熟的可以推荐的治疗方法可以借鉴,治疗的不确定性让人望而生畏。 图1.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的治疗过程 二、求医之路 患者出现症状之后,开始进行性加重,家人心急如焚。经多方打听、网络查询和医生推荐,全家最终决定到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 由于患者症状进行性加重,又出现头痛呕吐症状,家人决定放弃飞机改为高铁,从家乡跨越4573公里(图2),从中国的最西边到最东边,辗转来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 图2.求医之路 三、降服“黑龙” 该患者有明显的脑干压迫症状、中后组颅神经症状、小脑症状及颅内压增高(腰穿证实)等,治疗的目标:血管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但是,目前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鉴。由于该病的个体差异性、复杂性和治疗的高风险性,全面的评估和个体化的方案对最大程度降低治疗的风险都是必不可少的。全面评估和权衡后,我们决定采用相对较为稳妥安全的分期治疗的方法:首先闭塞一侧椎动脉,然后二期植入支架。然而,治疗是有挑战性的。该例患者理想的闭塞靶点位置(椎动脉的末端)可见粗大的脊髓前动脉和异位的小脑前下动脉,一旦受到影响,术后会出现小脑梗塞、四肢瘫和呼吸肌麻痹等症状,危及患者生命;除此之外,最有挑战性的还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二期支架植入,术后发生穿支事件的风险较高。 手术当日,造影发现患者的血管形态已经在短时间内明显发生改变,局部血管继续增粗扩张,并呈现明显的瘤样突起(图1C-1D),一期闭塞血管显然已经不是最佳选择。基于我们术中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决定为患者进行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植入术。血流导向装置又称为密网支架,是一种新型的介入材料,是神经介入材料的一次革新,改变了囊状大型动脉瘤的治疗史。由于其支架的网眼非常小,导丝非常细,会干扰并减少从载瘤动脉进入动脉瘤的血流,表现为“血流导向”作用,导致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主要用于前循环颅内大型囊状动脉瘤的治疗。但是,在含有众多穿支和分支血管的椎基底动脉上植入国产新型血流导向装置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手术需要同时达到以下目的:支架的周围慢慢形成血栓、基底动脉的众多穿支和分支血管通畅、瘤样突起消失、对侧椎动脉冲击血管的地方血流减少,这对术者和围手术期管理都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让人望而却步。再次和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导管安全到位,规格合适的Tubridge打开充分并良好贴壁,瘤样扩张的地方和右侧椎动脉汇合冲击的地方进行了专门调控加固,局部拥有了更高的金属覆盖率。术后,上述目的全部达到(图1E):血管得到重建、穿支/分支保留、瘤样扩张得到控制、支架局部的高金属覆盖率让来自右侧椎动脉的冲击血流减少。 四、“黑龙”消失 术后,患者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症状持续进行性缓解或消失:头痛头晕消失、右侧躯干肢体及面枕部麻木基本消失、消失的味觉重新恢复、饮水呛咳和流涎明显缓解、共济失调明显改善、讲话清晰、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正常。术后10天再次DSA复查:扩张的血管已经恢复正常(图1F)。目前,患者及家人已乘飞机安全返回家乡,很快就会重返工作岗位。 五、医者箴言 目前,椎基底动脉冗长扩张症的治疗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治疗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对术者和患者来说都是一场艰难的修行。该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高,仍然需要谨慎安全的开展。“生命至上,追求卓越”的理念将激励着我们“敬畏每一台手术,善待每一位患者”,做精做细传统手术,谨慎开展新的技术。
赵开军 2022-08-12阅读量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