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不正则痛,不正则病 “肌肉--骨骼平衡系统失衡”引发的肌力失衡是疼痛发生的根源。比如,脊柱和四肢的活动是由其周围许多肌肉和其它软组织共同协作完成的,这些软组织结构层次十分复杂,肌力平衡是关键。 姿态异常, 如膝过伸和膝内翻与颈痛, 翼状肩与下背痛和左臀痛, 脊柱侧弯与左膝疼痛和左小腿疼痛, 骨盆倾斜与右小腿痛, 左踝背屈与左膝痛和左右小腿疼都存在显著的关系。异常姿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 会造成身体关节变形, 诱发关节炎、发育不良、内脏发育功能性障碍等问题。同时, 如果左右两侧肌肉的力量不平衡程度达到10%, 则潜伏着极高的受伤可能性。 不如,不正确的坐姿、站姿保持时间较长, 加上现代人普遍缺乏运动锻炼, 所以较易发生一系列身体问题, 其中颈肩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长时间低头可引起圆肩、驼背、颈部前伸等不良姿势, 造成颈肩疼痛、麻木甚至肢体障碍。 现代社会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活动中,这种平衡很容易遭到破坏,比如,久坐、久立、不科学的过度行走或姿势不当,以及长期从事需要,某种单一姿势的“专业性工作”等。 需要某一组肌肉加强收缩,相应肌肉加强收缩,产生的拉力必然反复“扯动”肌肉的起止点处,即肌腱或韧带与骨膜的附着点,如果医师很有经验,就容易根据患者症状找到发病的痛点,该处是牵拉应力集中区,局部形成的巨大的牵拉力,长期反复“扯动”就易发生损伤或劳损。局部组织渗出肿胀,产生无菌性炎症而发生疼痛并出现压痛点。 王明杰博士表示,如不及时调整不正确的劳动姿势和工作频率,或治疗不当、不彻底,导致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甚至组织老化、变性、坏死等。这些病理因素可直接刺激或牵拉感觉神经末梢,使其释放多胺类或单胺类致痛因子;这些炎症及代谢产物的积存,使附着处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引起疼痛。损伤引起软组织附着处的疼痛,必然累及与其关联的肌群,反过来又加重肌肉痉挛。形成痛和和肌痉挛恶性循环。 经久不愈则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继发性病理变化,造成肌肉本身的功能障碍,失去应有的稳定和保护骨关节的功能,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疼痛。肌肉保护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以后,终将引起病理性的骨关节损伤和畸形,如人体长期的前屈姿势,由于重力线的前移,背侧拮抗肌相应紧张,既可导致背部肌群的劳损,也可使颈椎和腰椎的弯曲变直,从而产生临床症状。可见,任何协调动作的失调,均易造成这些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642
病请描述:当今工作、生活方式的转变尤其长时间保持单一坐立位作业者(如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或者长时间驾驶),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使颈、肩部肌肉长时间处于被动或静态收缩,而前臂或手部的重复性操作和(或)精 细操作会加重颈肩肌肉的工作负荷,长期肌肉负荷增加、 缺血、缺氧、组织损伤而引起局部疼痛。 软组织劳损型颈肩腰腿痛,它是由于长期坐位作业(如使用电脑)时颈后、肩部、腰背部的肌肉一直处于紧张收缩状态,血管被压缩导致血液循环减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在局部积累, 刺激神经,从而产生疼痛。临床表现仅有颈肩部疼痛、腰背痛特定压痛点。 辅助检查中暂无神经根脊髓受累征象、X射 线片未见明显椎孔所在改变、无椎动脉供血不足表现。比如,患者早期颈肩腰腿痛时没有及时治疗或不改变姿势,长期紧张后局部缺血、缺氧继续加重,从而发生无菌性炎症,甚至挛缩变形或肌肉力量逐渐减退,导致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关节、肌肉、韧带、筋膜的积累性损伤,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颈肩疼痛、头晕、头痛、耳鸣、 颈项僵硬、颈部活动受限、单侧或双侧上肢疼痛、麻木,严重者可出现双下肢麻木。 影像学(X射线片、CT、MRI) 显示颈椎曲度有改变,棘突偏离中线,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形,骨刺形成或脊髓受压等改变。或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有椎基底动脉血流缓慢、脑部供血不足。 因此,肌力平衡失调可引发种种疾病,肌肉的不平衡工作,都会在肌肉附着点引起无菌性炎症和疼痛,造成肌肉的功能障碍,失去应有的稳定和保护骨关节的功能。 早期颈肩腰腿疼痛患者肌肉疲劳不严重,是可逆的,只要定时进行颈肩腰腿部肌肉锻炼,疼痛就能缓解甚至康复。如果长期的、反复的肌肉疲劳得不到完全恢复,可引起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损伤,导致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形成顽固性疼痛。 所以,当肌肉的第一道保护防线被破坏突破后,终将引起病理性的骨关节损伤,长此以往,病理变化不可逆,便在不同部位引起各种疾病,或使人体的老态提前几年甚至十几年出现。可见。调控好平衡失调的肌力,早期控制无菌性炎症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三分治,七分养,做好的医生是你自己!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450
病请描述:肌肉慢性疲劳及关节损伤在运动和日常生活、工作中极为常见,临床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及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局部肌肉的过度负荷或反复用力。 负荷低、节奏快、重复高、时间长、强迫姿势等是现代工业劳动者的主要作业特点,极易引发局部肌肉疲劳,如此长期慢性累积,最终导致肌肉及关节慢性疼痛。 造成慢性肌肉骨关节疼痛的主要因素包括: (1)生物力学因素(用力/受力负荷、静力负荷、作业姿势、重复动作等); (2)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机械振动); (3)工作组织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精神紧张、工作快节奏、单调工作、生活压力等); (5)个体因素(性别、年龄、工龄、人体尺寸等)。 其中,局部肌肉用力/受力负荷过大、时间过长、重复频率过高是造成慢性肌肉骨关节疼痛的三个基本因素。 中医,西医治疗一样分“治标”和“治本”。 因此,“治本”要从源头上找到防治办法,即应在克服肌肉不平衡上下功夫,增强相应肌肉的力量,以便有效地形成肌肉-骨骼间的新平衡,预防损伤。 有针对性的肌肉功能调控锻炼治疗,在中医、西医和患者中,很多人还认识不足,治疗时,大部分都是把这些调控锻炼方法——“治本”,恰恰是很多忽视的。临床医生将治疗重点经常放在“治标”上,如何选服各种的镇痛药、补钙药、“促进软骨修复”的药,或用各种补肾药、偏方、秘方等解除肌肉痉挛等镇痛方法,追求短期的症状缓解效果,把医学治疗简单化为看病吃药。 不能从根源上通过调控肌肉-骨关节失衡去解决问题,由于致病根本原因没有去除,肌肉本身的功能又没有得到强化提高,所以,一旦停药疼痛的症状就会复发,使很多并不算复杂的肌肉软组织劳损病变,如腰肌损、肩周炎,筋膜炎等长期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 建立科学的肌肉-骨关节平衡失调防治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要有科学性 2. 科学应用肌肉平衡失调调控方法 治疗力学失衡所致肌肉、软组织的损伤改变,需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病情,发病的不同部位,制定因人而异锻炼方法。如治疗腰椎失稳,有人要锻炼背伸肌,有人则要练仰卧起坐,这是因为患者局部小关节结构不一样的缘故。 3. 营养素的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 4. 贵在坚持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540
病请描述: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久坐,缺乏运动使维持机体稳定的肌肉力量减弱,导致出现各种关节紊乱疾病,出现体态异常。 体态问题不仅仅影响个人的身体美观和形象气质,也是全身多种莫名其妙疼痛的根源所在。 良好的体态让人充满自信,赏心悦目,可以更好地展现精神风貌,并且使骨骼、肌肉等组织都处在最佳的生物力线上,从而减少损伤,使身体更健康。 不良的体态会让组织受力增加,导致各种损伤不断积累,引发肌肉萎缩、骨骼变形、脏腑被挤压等问题,给健康带来重大隐患。 比如说:高低肩、圆肩、驼背、骨盆前倾、骨盆侧倾、O型腿、X型腿、脊柱侧弯、长短腿、外八腿等等。这些不良体态不仅影响身体发育和生理健康,更会影响心理健康,往往容易患者产生自卑心理。 今天就聊一聊高低肩的问题 高低肩现象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十分常见,其主要原因是后天养成的不良姿态和不正确运动方法,整体表现为一侧肩膀高,一侧肩膀低的特征,是一种肌肉力量不平衡的综合征。 高低肩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气质、体态,更有可能引起头晕头痛、颈肩疼痛。 高低肩不仅仅是肩的问题,更与脊柱变形、骨盆倾斜、长短腿、脊柱侧弯有关。事实上,高低肩不只是简单的体态不良或肌肉不平衡。出现高低肩,往往跟腰方肌、腹直肌、肩胛提肌、菱形肌这些肌肉的紧张有关。 高低肩的6大危害: 1、影响美观,出现大小脸 2、影响呼吸 3、颈肩背部疼痛,颈椎病,颈椎曲度改变等等 4、肌肉疼痛 5、引发慢性头痛 6、头晕 7、失眠 8、精神不振 9、心慌气短 11、神经卡压,出现上肢麻木 12、脊柱变形,颈椎、胸椎加速退行性改变,胸廓肋骨变形改变 13、相关肌肉结构受损 根据人体生物力学的作用机制和传导原理,从目前的临床研究来看,除了特发性的外力或者特殊的工作环境和行为习惯导致的单纯颈肩部结构异常,绝大部分的高低肩都是伴随着足踝的结构功能异常,合并长短腿、骨盆旋移、脊椎侧弯等发生。 当发生明显的高低肩症状时就表明人体已经产生了整体的结构性异常,尤其是脊椎和骨盆的结构性异常。如果还不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矫正干预就会发生多种脏器疾病。所以高低肩作为一个身体发生形变的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治疗。而从出现肩胛的异常到颈肩功能障碍再到颈肩部疼痛的逐渐加剧甚至引发出头疼、手麻等一系列症状,再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并不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而是一个随着代偿积累,肩颈以及其他部位并发症迅速发病的过程。 那么,高低肩该怎么治疗呢? 第一、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背单肩包、睡觉姿势不正确、长期使用鼠标、电脑、躺沙发、习惯翘二郎腿、单腿站立、趴在桌子上午睡等等。 第二、手法治疗 (1)肩背部软组织松解手法:主要是对肌膜采用按摩、挤压、运动等方法。主要分为肌筋膜松解、推拿按摩以及肌肉牵伸手法。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软组织的弹性以及缓解疼痛。长期的高低肩症状,偏高侧肩胛骨因上提和上回旋的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该侧肩胛提肌、斜方肌上束、胸小肌、前锯肌下束等出现疲劳、痉挛、纤维化而僵硬疼痛。 (2)关节整复手法治疗:比如:骨盆整复手法、脊柱侧弯的整复手法、颈椎的整复、下肢的整复、肩关节的松动手法、肩锁关节松动等。 第三、肌内效贴 肌内效贴能够有效的缓解高低肩患者的肌力失衡。 第四、手术 第五、功能性康复锻炼 (1)对于较弱化的肩胛带稳定肌群、胸廓稳定肌群可采取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器械训练常用的工具为弹力带和哑铃,根据治根治本的原则,正确的身体姿态需要相应肌肉对其正确控制。 (2)核心肌力锻炼 高低肩患者常常因脊柱侧弯和骨盆问旋移题而出现慢性颈肩腰痛的症状,通过锻炼核心肌群来改善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达到矫正高低肩的目的,可以通过平板支撑,瑜伽球核心锻炼。 (3)易筋经、八段锦、游泳、单杠悬吊等等练习。 (4)泡沫轴自我筋膜放松训练。 (5)普拉提锻炼 普拉提器械不仅可以降低锻炼者运动的难度,而且特定的角度可以实现关节分离运动,帮助锻炼者实现指定的肌肉和骨骼运动,避免较强的肌肉代偿受损或较弱肌肉发力,集中锻炼弱势肌群并配合放松力量较强肌群,可使身体达到平衡。 第六、物理治疗 中频治疗、干涉波治疗、蜡疗、低频脉冲治疗等等。 第七、针刺治疗 运动针刺、电针、针刀治疗等等。 生活中的不良体态,可能是自觉或不自觉而为之,许多人并不以为意,但它们的不断积累,却是一个躲不掉的隐患。王明杰博士表示,一定要纠正不良的体态,这既可保持良好的形象,又可维持健康的身体,对人们的幸福生活太重要了。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740
病请描述: “王医生,我膝盖痛” “具体哪个位置呢?” “指不出来啊,就膝盖前面、里面痛,弯腿时更痛” 经临床诊断,这位女士确诊为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这个疾病占到了所有运动相关的膝关节问题的25-40%,在膝关节功能障碍与运动损伤中十分常见,其主要临床症状是髌前、髌后或髌周的疼痛,或伴有髌股关节内的摩擦音、打软腿、关节肿胀等症状,疼痛症状尤其在上下楼梯、久坐、下蹲、跑、跳等功能性的活动时加重。 髌股关节在哪里? 在我们的膝盖前方,有一个圆形的骨头,你用手就能摸到它,如果你把腿伸直、放松,这块骨头还可以任你左右活动,它的名字叫做髌骨。 髌骨是“镶嵌”在股四头肌肌腱-髌腱上的一个骨头,它充当着股四头肌发力“支点”的作用,对于膝关节发挥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我们除了能看到髌骨,还能看到它和下面的大腿骨(股骨滑车)末端构成了一个关节,这就叫做髌股关节。 我又没有摔伤,怎么会得这个病呢? 首先你要明白,这个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这个病是一种过劳性损伤,这个“过劳”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你自身的运动水平、肌肉基础、解剖结构而言是否“过量”。其发病机制与髌股关节负荷过大和髌骨的运动轨迹异常有关。人在平路行走时,髌骨受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一半,登楼梯时受力相当于体重的3倍,而下蹲时受力相当于体重的7倍,这也是为什么下楼时或下蹲时疼痛加重的原因。 高发于以下几类人群 ·缺乏锻炼的女性,办公室女性为主; ·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如定期跑步者;·部队军人;·经常爬山、爬楼的人;·需要反复蹲起的工作者;·全身韧带松弛者。 仔细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肌肉力量不均衡大腿两侧肌肉力量不平衡,内侧力量太弱,外侧张力太高。力量太弱肌肉不能缓冲外界的力,要附带依靠关节等组织共同作用,而外侧紧张肌肉对髌骨产生一种向外的拉力,导致髌骨有脱轨的趋势,两侧肌肉不能平衡,久而久之就会损伤关节。 2. 下肢力线异常下肢骨骼和关节排列合理,是保证正常运动的结构基础,如果存在力线异常就容易引发髌股运动轨迹异常。Q角过大:膝盖的Q角度是股四头肌和髌骨肌腱之间角度的测量值,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中点连线代表股四头肌牵拉力线,从髌骨中点到胫骨结节连线与股四头肌牵拉力线相交之角即为Q角。正常男性的Q角位10°-13°,正常女性的Q角位15°-17°,当Q角超过20°时会改变髌骨和股骨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髌股关节外侧面下压力而导致疼痛出现。此外,髌骨形态异常、股骨滑车发育不良、股骨颈的前倾过大、膝关节的外翻、胫骨内翻、髋关节过度内收等都有可能导致髌骨的运动不规则和增加髌股之间的作用力。 3.肌肉、韧带稳定性差髌股关节的稳定因素,有动力性和静力性两个方面,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两者共同使髌骨在股骨髁间切迹中正确滑行。动力性稳定因素:由股四头肌肌腱、髌腱、股内侧斜肌、股外侧肌和髂胫束提供。其中股内侧肌,是唯一保持髌骨稳定性的内侧肌肉,至关重要。静力性稳定因素:由关节囊、股骨髁、髌骨内外支持带和髌骨韧带提供。任何引起力量不均匀的因素均可影响髌股关节的稳定性,从而使髌周受力分配不均匀,产生疼痛。 4. 髋关节力量不足髋关节外展力量不足会引发髋关节过度内收内旋,也就是膝关节内扣,这样会大大增加髌骨向外脱轨的可能性。 如何治疗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 髌股关节疼痛综合症的治疗方法不少,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其中却以物理治疗为最常见的治疗首选。物理治疗的目的: 1. 消炎止痛,通过针刺、制动、冰敷及理疗达到目的。 2.改善髌骨移动轨迹,通过关节松动术或肌肉牵伸来提高高张力组织的柔韧度。 3.纠正不正常的力学结构。 4.强化股四头肌内侧肌力。 5. 改变活动模式。经过医生专业评估与物理治疗后,应进一步进行肌力的恢复训练,配合改善错误的动作模式如:步态、跑姿、弹跳姿势。靠墙静蹲是个不错的针对性肌力训练方法。 关于保护膝盖的几点建议 我们的髌骨本身没有血液和淋巴液供应,所以一旦损伤恢复会非常的缓慢,停止进一步的损害是十分必要的: 1.如果你运动量很少或者受伤之后想开始锻炼膝关节,可以先从游泳开始; 2.损伤膝关节的运动包括爬楼梯、爬山、长时间下蹲、以不正确的姿势或者在不平整和比较硬的场地跑步,等等; 3. 如果你的年龄在30之前,可以做一些比较剧烈的运动。在30岁到40岁左右膝关节软骨会产生早期的磨损,此时就要开始控制运动量了,在40岁-50岁的时候软骨磨损更加严重,我们需要减少负重锻炼,当年龄到了50岁以上,在膝关节退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拄拐来减轻膝关节的压力,同时利用其他无需膝关节负重的方法进行锻炼。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415
病请描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女性都饱受各种慢性疾病的困扰,而其中,骨盆旋移问题往往被忽视,但它却是许多女性疾病的根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下这个问题。 骨盆旋移: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骨盆移位的现象,但这一现象在女性中尤为突出。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指出,骨盆移位是导致腰腿不适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会使脊柱弯曲压迫神经,还会引发肌肉、关节和脏器的功能障碍,导致腰痛、肩酸等常见症状,甚至诱发一系列内脏疾病。当骨盆发生旋移时,不仅会导致双下肢不等长、走路姿势不协调,还会引起腰背部疼痛,类似腰肌劳损的症状。 王明杰博士进一步认为,骨盆旋移是女性健康的一大威胁。由于女性在生理结构上具有特殊性,如月经期、孕期及分娩后,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容易紊乱,导致骨盆韧带松弛,从而加剧了骶髂关节的失衡与不稳,极易发生错位。此外,孕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对产道的挤压也会对骨盆造成巨大冲击,增加了骶髂关节错位的风险。 骨盆旋移的诱因与表现 骨盆旋移的发生并非偶然,它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王明杰博士指出,除了孕期和分娩的影响外,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站姿、坐姿,以及急慢性损伤也是导致骨盆旋移的重要原因。具体原因如下: 1. 外伤与不当姿势 骨盆旋移的一个主要诱因是外伤史和日常活动中的不当姿势。无论是下肢活动受限、躯体大幅度扭动,还是日常生活中受伤一侧肢体的磕碰,都可能导致骶髂关节面偏离正常位置,引发骨盆旋移。长时间的不良站姿或坐姿也是骨盆旋移的重要原因,这些习惯会逐渐导致骨盆的倾斜或旋转移位。 2. 内分泌变化与生理因素 女性在月经期、孕期及分娩后,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容易发生紊乱,导致骨盆韧带松弛,增加了骶髂关节失衡和错位的风险。而分娩后,如果韧带未能完全恢复或后期过度劳累,则更容易加重这一现象。 3. 年龄增长与慢性劳损 骨盆旋移的发病率和年龄的增长呈正相关。王明杰博士认为,这可能与肌肉和韧带的慢性劳损、骨质疏松、骨性软化等因素有关。机体内分泌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下降,也使得韧带更加松弛,骶髂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从而引发骨盆旋移。此外,肥胖、身体负重过大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诱因。 综上所述,骨盆旋移的诱因多种多样,涉及外伤、内分泌变化、生理因素、年龄增长及慢性劳损等多个方面。了解这些诱因,对于预防和治疗骨盆旋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及时就医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减少骨盆旋移的发生,保障女性的身体健康。 此外,王明杰博士还强调,骨盆旋移与性别关系密切。女性由于生理特点,更容易受到内分泌变化的影响,从而增加骨盆旋移的风险。因此,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重骨盆的保养与调整。 如何预防和改善骨盆旋移? 保持良好的站姿和坐姿是预防骨盆旋移的关键。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期活动身体,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紧张。 加强骨盆周围肌肉的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或瑜伽等运动方式,可以增强骨盆周围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从而预防和改善骨盆旋移。 最后,对于已经出现骨盆旋移症状的女性来说,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手法治疗、针刺治疗、物理治疗以及针对性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缓解骨盆旋移带来的不适症状,恢复身体的平衡与健康。 骨盆旋移作为女性健康的隐形杀手,其危害不容忽视。通过了解骨盆旋移的诱因、表现以及预防和改善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此,我们也呼吁广大女性朋友们关注自己的骨盆健康,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与美丽!
王明杰 2024-09-04阅读量1399
病请描述: 54岁的张女士,由于尿频、尿急、夜尿还尿失禁来就诊,当问到她的症状的时候,表示非常痛苦“白天不到一小时就要上厕所,晚上更是痛苦,1个多小时就要尿,有时刚睡着就要起来,夜尿已经折磨的人抑郁了。除了尿频还有尿急跟尿失禁,感觉到尿意就要立即上厕所,经常跑不到厕所就尿裤子了。有时尿意来的很急,听见水声就想尿……” 张女士属于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这些症状她都有。 为什么会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 1、膀胱感觉过敏:若膀胱感觉过敏,可能会因为尿液刺激,在膀胱中尿液较少时就出现排尿的欲望,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 2、尿道功能异常:若存在前列腺炎或其他疾病,可能会导致膀胱邻近组织的神经受到刺激,从而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 3、神经中枢传递异常:神经中枢传递异常可能会导致膀胱传入神经功能障碍,使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引起膀胱过度活动症。 四种方法可以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 生活方式改变及膀胱训练 1.生活方式的指导,通过指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如减肥,控制液体摄入量,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可以改善患者症状。 2.膀胱训练,膀胱训练的方法一为延迟排尿,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300毫升。治疗原理是重新学习和掌握控制排尿的技能,打断精神因素的恶性循环,降低膀胱的敏感性。 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 一般是M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逼尿肌收缩,而缓解尿频、尿急,临床上有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药物主要是针对各种征状对症下药,从而舒缓膀胱过度活跃症的征状。 骶神经调控已经成为外科首选疗法 骶神经调控术(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是治疗多种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为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对部分通过常规治疗不能很好的改善症状,或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顽固的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患疗效显著。 该疗法使用一个可植入的神经刺激器和电极,通过刺激骶神经,调节与排尿排便相关的膀胱、结直肠、括约肌和盆底的神经反射,使异常的神经反射重新到达平衡,从而安全而有效地控制排尿排便功能障碍的症状。 骶神经调控术分为两个阶段:在完善相关检查后,先进行第一阶段,即体验测试阶段,电极置入骶孔,外接调控设备,体验期1-2周;如果体验期症状改善效果满意,再进行第二阶段手术。 膀胱肉毒素注射 膀胱注射肉毒素是把A型肉毒杆菌注射到膀胱的肌肉里,阻止膀胱神经的传导,使膀胱逼尿肌失去收缩力,能够使症状改善80%,一般有效时间4~6个月。但是膀胱注射肉毒素最大的缺点是注射之后会引起排尿困难,所以肉毒素注射是需要尿控医生严格计算进行注射的。
李旭东 2024-08-30阅读量1468
病请描述: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神经调控技术。它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被称为“大脑钥匙”。 无创穿透颅骨的“大脑钥匙”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康复医学科主任张敏介绍,TMS是一种颅外脑刺激技术。它是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TMS刺激线圈产生的变化磁场可穿过颅骨,在特定大脑皮层形成感应电场,改变神经元静息膜电位,达到刺激中枢神经的目的。 根据刺激模式,TMS主要可分为单脉冲(sTMS)、双脉冲(pTMS)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其中,单脉冲和双脉冲TMS常被用来探索大脑功能,这两种方式可以使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去极化来产生动作电位,在皮层运动区产生运动诱发电位,可以测量皮层的兴奋阈值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用以刻画某些神经疾病导致的神经生理变化。 ▲ TMS示意图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则是连续有节奏的磁脉冲。rTMS需要特殊的设备,在同一个刺激部位给出高频rTMS或低频rTMS。低频rTMS可对神经突出产生长时程抑制效果,抑制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相反,高频rTMS可对神经突出产生长时程增强效果,兴奋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通过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的平衡,对相应疾病起到治疗效果。 张敏主任指出,作为一种新型神经调控技术,rTMS具有无痛、无创、非侵入性、易操作等优势,可特异性调节刺激脑区的神经兴奋性,刺激停止后仍有持续的生物学效应,是脑功能研究与临床治疗的有力工具,因而又被称为无创神经调控的“大脑钥匙”。它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磁图并称为“二十一世纪四大脑科学技术”。 这些疾病可通过TMS开展临床诊疗 目前,TMS已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神经、康复、疼痛、神经电生理等领域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 具体适应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国际rTMS治疗指南(2020版)】包括: A级:抑郁症、神经病理性疼痛、亚急性脑卒中(改善手运动功能)。 B级:帕金森病(改善抑郁症状、运动功能)、创伤后应激障碍、亚急性脑卒中(改善运动功能)、慢性脑卒中(改善非流利性失语)、抑郁症、纤维肌痛(改善生活质量、疼痛)、多发性硬化(下肢痉挛)。 C级: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I型、强迫症、物质成瘾(戒烟)、早期阿尔茨海默症(轻度认知障碍)、慢性耳鸣、癫痫、亚急性脑卒中偏侧忽视、精神分裂症(改善幻听、阴性症状)、慢性脑卒中(改善手运动功能)。 其他更多:意识障碍、运动性失语、肌张力障碍、慢性脑卒中(改善运动功能)等。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7A神经内三科主任张静波是上海卒中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在神经系统罕见病、疑难病诊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入研究。 ▲ 张静波主任日常工作照 张主任以经颅磁刺激(TMS)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为重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 脑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神经功能缺陷的主要原因,卒中后约8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运动、吞咽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经颅磁刺激技术会引起双侧半球神经网络和相关皮质—皮质下兴奋性的改变,可促进脑卒中后患者功能恢复。 具体来说,通过rTMS治疗时,刺激频率 ≤1Hz为低频,引起突触传递功能的长时程抑制,降低神经元活性;刺激频率 >1Hz为高频,引起突触传递功能的长时程增强,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加。 正常情况下两侧大脑半球通过胼胝体相互抑制,每一侧都对另一侧产生相同的抑制效应,处于抑制平衡状态。一侧半球卒中后,受损侧兴奋性下降,对另一侧的抑制性减弱,未受损侧兴奋性大于受损侧,并对患侧施加更强的抑制作用,半球间处于不平衡状态。因此在脑卒中后上调患侧半球或下调对侧半球的兴奋性,以重塑两半球间平衡状态,有利于卒中后功能恢复。 张静波主任提醒,对于不同患者的大脑功能状况,需用不同的强度、频率、刺激部位、线圈方向等来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近期,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引进了依瑞德磁场刺激仪(CCY系列),以满足广大患者多样化的治疗和康复需求。 ▲ 患者正在进行rTMS治疗 该设备具有多种脉冲模式,可兼容国内外主流肌电图仪、脑电图仪、定位导航系统、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设备等。配备惰性液态内循环冷却系统,具有三重安全防护功能,确保刺激线圈能安全长时间连续工作。 应用领域包括: 1.检测项目: 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传导时间(CMCT)、皮质静息期(CSP)等。 2.临床应用: 神经康复领域:脑卒中后失语症、吞咽困难、肌张力障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尿失禁、癫痫、帕金森病、慢性疼痛等。 精神心理领域: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幻听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等。 儿科领域:脑瘫、孤独症、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多动性抽动症等。 成瘾领域:网瘾、戒毒、戒烟、戒酒等。 3.科研: 心理认知科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 患者接受治疗时需注意事项 1)治疗时需取下手表、磁卡等设备和物件; 2)接受治疗时取坐姿或半卧; 3)接受治疗时,会感觉到头皮轻微的颤动,属正常现象; 4)接受治疗时,磁刺激仪会发出“叭...叭.....”的声音,如对声音敏感者,可戴上耳塞; 5)磁场刺激仪治疗原则上10次为一个疗程,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 禁忌症(哪些人不适合经颅磁刺激治疗): 1. 有癫痫发作史或强阳性癫痫家族史; 2. 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3. 严重酒精滥用者; 4. 有颅脑手术史者,脑内有金属物植入物者,有耳蜗植入物者; 5. 植入心脏起搏器、心脏支架者; 6.颅内压明显增高者; 7. 孕期妇女。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8-16阅读量2483
病请描述: 王女士膀胱有一点点尿就痛不欲生,每次尿也只尿一点,尿频严重,几分钟就要赶紧尿,起夜影响到睡眠,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生活,为了能够缓解疼痛,吃止痛药、当地医院医生给置入尿管,效果都不是很大,而且长期带个尿管也无法接受。 西安交大一附院泌尿外科李旭东教授经过初步诊断,王女士患的是间质性膀胱炎,按照一般的炎症治疗没有效果。间质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症状,一方面是尿频,日间和夜间排尿次数非常多,每次尿量非常少。除此之外,还有典型的症状就是疼痛症状。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疼痛有典型特征,患者在充盈膀胱时,也就是患者在憋尿时出现耻骨上区,即小腹部位疼痛,而且疼痛和患者憋尿直接相关。如果患者排空膀胱,疼痛完全可以缓解和消失。随着疾病进展,患者膀胱容量越来越小,很多患者在憋一点尿时就出现严重疼痛,疼痛比较剧烈。 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什么疾病? 间质性膀胱炎是临床常见的泌尿外科疑难疾病之一,患者多为女性,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麻醉下水扩张后膀胱镜检见膀胱黏膜下点状出血或Hunner溃疡。根据膀胱镜检IC可分为溃疡型(Hunner溃疡)和非溃疡型,溃疡型表现为膀胱底或者侧壁可见一个或多个小的溃疡,检出率大约10%。非溃疡型表现为水扩张后膀胱黏膜片状出血点,见于90%的患者。 膀胱水扩张术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诊断治疗方法,其有效性源于肌肉输入神经末梢的破坏,最明显的效果发生在扩张后,术后结合药物治疗,定期复诊避免复发。 间质性膀胱炎有哪些治疗方法? 口服药物:没有专一治疗药物,某些抗抑郁药有助于减轻间质性膀胱炎的疼痛和尿频。阿米替林:有效率能达到60-90%。西米替林:有效率74%。 膀胱水扩张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膀既水扩张,确诊间质性膀胱炎,经过膀胱水扩张治疗的患者,膀胱的容量可以扩大,患者尿频的症状可以改善,同时经过麻醉下膀胱水扩张以后,患者的自觉疼痛症状可以治疗。 膀胱灌注:膀胱灌注是常用的方法,效果显著,二甲亚砜(DMSO)膀胱灌注是指用50%二甲亚砜膀胱灌注每周1-2次,主要作用是抗炎,主要是感觉神经阻滞和改变胶原反应。透明质酸钠(西施泰)是用40mg每周灌注1次,连续4周灌注有效率56%,连续12周灌注有效率71%,大部分患者关注8周即可,严重的患者就需要12周了。主要作用机制是修复黏膜GAG层,清除自由基。 保守治疗效果差,还可以骶神经调控手术治疗 骶神经调控手术治疗是通过骶神经刺激调控骶神经的电脉冲,激活兴奋或抑制神经通路,调节异常的骶神经反射弧,进而影响并调节膀胱、尿道/肛门括约肌、盆底等骶神经支配靶器官的功能,达到治疗效果。使排尿或者排便的神经恢复正常以及达到平衡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泌尿外科盆底尿控领域的最先进的技术。骶神经调控术微创、可逆、可调节、可实现对患者的精准治疗,对于神经源性膀胱、膀胱过度活动症(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非梗阻性尿潴留、排便功能障碍、间质性膀胱炎/盆底疼痛综合征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李旭东 2024-08-07阅读量1421
病请描述:膝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是由于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滑膜的炎症及软骨下骨损伤而导致的关节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女性患病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男性,肥胖和超重、具有关节外伤史的人群也是膝骨关节炎的高危人群。 膝骨关节炎最显著的临床症状是膝关节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 -疼痛:早期疼痛轻或仅表现为不适感,活动后加剧,休息可缓解,晚期出现静息痛和夜间痛。 -关节活动异常:早期的关节活动协调性异常表现为关节打软和错位感,是由于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稳定装置受损所致。 -畸形和关节活动受限:早期的关节活动受限是由肌肉保护性痉挛引起的,表现为清晨起床后或白天长时间不活动后,自觉关节僵硬,而稍活动后即可恢复正常,这种僵硬一般不超过30分钟。 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一般可遵循以下方法: -健康教育:接受健康教育是了解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途径的有效办法。比如通过学习你可以知道使用拐杖、步行器等可用于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和生活质量。减轻体重,改善超重和肥胖,服用氨基葡萄糖、维生素 D 等可能有助于减轻轻度疼痛,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 -口服止痛药物: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能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和功能。 -外用止痛药物:对于合并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或身体虚弱的患者,推荐使用局部外用非甾体抗炎药作为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一线治疗药物。 -关节腔注射药物治疗:使用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其可短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并减少镇痛药物用量,且安全性较高。 -3D打印鞋垫:早期膝关节磨损不是很严重的时候,可以使用3D打印鞋垫矫正膝关节力线。3D打印鞋垫可以根据个人的足部数据进行定制,可以纠正不良的步态,从而减少膝关节的异常负担以及地面对膝关节的直接冲击。患者膝关节有疼痛的情况下,结合患者膝关节X光片可以对矫形鞋垫进行模块调整,改善膝关节力线。 -3D打印膝关节矫形器:膝关节间隙一侧变窄严重的情况下,可应用膝关节矫形器进行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戴尅戎院士、王金武教授团队在整体减荷式矫形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单(双)侧减荷式矫形原理,设计了单(双)侧减荷式膝关节矫形器。通过对膝关节两侧分别施加大小不等的轴向拉伸力,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杠杆平衡原理及力的分解原理,产生一个向力较小侧方向的矫正力矩,在矫正力线、减轻患者患侧负荷的同时,对单侧(双)侧进行局部减荷,从而避免加剧软骨的磨损。
王金武 2024-08-06阅读量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