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2017年2月3日,世卫组织(WHO)发布了《癌症早期诊断指南》,将19种常见癌症的早期症状整理了出来,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警惕。 癌症的17个征兆,你应该知道 癌症,往往是在身体出了大毛病后,就医时才检查出来的。如果能对早期症状多一些了解,对特别的小病小痛”多一丝警惕,就不容易耽误治疗的时机。 当你的身体出现以上17种“小病小痛”时,千万别大意,要及时咨询医生,了解它出现的原因,才能放下心来! 3个容易混淆的症状 下面这3种症状比较容易混淆,要注意跟生活中常见的疾病鉴别: 1、咳嗽:感冒or肺癌 感冒的咳嗽一般不超过2周,而且痰中很少带血;肺癌引起的咳嗽持续时间比较久(>2周),有4种不同的特殊表现: ● 刺激性干咳:感觉气道有异物感,但什么也咳不出来,吃抗生素没有缓解; ● 偶尔咳血痰或痰中带血丝; ● 咳嗽时,喉咙处发出哮鸣音(像笛声一样),还有胸闷、气促的感觉; ● 偶尔咳出大量的粉红色的泡沫痰。 2、体重突然下降:糖尿病or消化道癌症 许多内分泌、感染疾病也会使体重突然下降,如:糖尿病、甲亢、结核病等,但它们都会伴随特殊的症状: ● 糖尿病:排尿次数增多、经常口渴; ● 甲亢:心悸; ● 结核病:咳嗽、咳痰带血。 另外,如果没有刻意节食、运动、减肥,而体重在 6 - 12 个月内,减轻了 4.5~5 kg( 或总体重下降了 5%),这样的情况属于比较反常了。 3、便秘:单纯便秘or大肠癌 便秘是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的症状,那怎么和大肠癌区别呢? 首先,看伴随症状。如果是大肠癌,会经常有腹泻、腹痛的症状出现;其次,看大便外观。大便中带有脓或者血……这可能是肿瘤的预兆。 但这会是一个长期、缓慢,逐渐变化的过程,所以每日排便后,不妨低头看那么一眼。 *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微医健康 2020-04-01阅读量9543
病请描述:一、疫情状况简介 奥总理库尔茨接受《皇冠报》采访表示,如奥政府措施有效,疫情增长趋势有望发生变化,但经济社会生活恢复正常仍需时日。二、当地官方疫情防控措施 奥地利总理库尔茨宣布,奥地利自3月16日起全国范围实施出行限制,要求所有居民进行自我隔离,没有特殊理由不要离开住处。此前,奥地利政府已宣布加强入境管控,暂停与英国、荷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四国的航班;禁止所有公共活动,任何地方不允许5人以上的聚集;餐饮业17日起全部停业;立即关闭运动场、游乐场等所有可能导致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3月23日,奥地利航空公司网站宣布,将延长停飞所有常规航班至4月19日。截至3月22日,奥地利共发生2893起违反新冠疫情防控规定的案例,95%的奥公民积极配合政府防控举措。奥方已使用无人机对维也纳交通及人群聚集进行监控,但未启用手机数据进行跟踪。奥地利总理库尔兹宣布,从周三(4月1日)开始,奥地利境内所有连锁超市都应在入口处分发口罩,所有人进超市必须佩戴防护口罩。奥地利是继意大利之后第一个关闭的国家,小商品和工艺品店,以及工厂工人都被允许在4月14日复工。但必须戴口罩。如果一切顺利,5月1日起,其他各行各业都将复工。三、当地官方个人疫情防控建议 出于以下原因才可以出门:无法推迟的专业工作,紧急需要(食物,药物)以及对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的帮助。允许遛狗,和一起生活的人散步。不允许多人社交活动,如家庭聚会,野餐等。社交联系必须限于跟你一起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人。为了保护老年人,请不要拜访他们!目前的公共服务如何?正常营业的是:杂货店、生活用品店(面包店等)、银行、邮局、药店、加油站、烟草店、手机店以及农业贸易和动物饲料店。暂停营业的是:餐饮业以及贸易和服务提供商(例如理发店)。四、当地官方诊疗建议 奥使馆提醒,如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持续高烧、呕吐腹泻、乏力干咳、肌肉关节酸疼等新冠病毒肺炎典型症状,应立即拨打奥卫生部新冠肺炎求助热线1450,切勿自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外出就诊。奥方医务人员将根据病患描述作出专业判断,视情安排职业救援人员上门接收并运送患者前往医院接受隔离检查。奥地利维也纳医师协会建议联邦首都的驻诊医生与患者的接触减少到最低限度。不再进行部分的检查和治疗,例如常规检查,预防检查和后续检查,还包括孕期检查。急救电话:144奥地利卫生部新冠肺炎求助热线:1450(若有疑似症状)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领事保护紧急求助电话:0043-681 2019 2638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86-10-12308或+86-10-59913991 关于新冠病毒检测3月22日晚,奥卫生部长安朔贝尔接受采访表示,加强新冠肺炎检测是防控疫情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奥共有20个实验室可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日检测能力已从上周的1000至1500次提高到目前2000至4000次,因此未来2至3周检测数量将进一步大幅增加。 使馆提醒与通知自3月23日起,领事大厅对外办公时间调整为每周一上午8:30-11:00,下午14:00-16:00,已预约成功的护照申请人、已提交申请需领取证件者,请于每周一对外办公时间来我馆领事大厅办理或取证。请注意,已成功预约其他时段办理护照的申请人,无须另约时间,周一前来即可。文中当前信息均来自官方公示信息,如有调整,请以最新信息为准
微医健康 2020-03-30阅读量8752
病请描述: 1、开园前有哪些防控措施? 托幼机构根据当地政府部署延迟开园。未开园期间,托幼机构应当每日了解教职员工及儿童健康情况,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每天根据防控要求向主管部门报告具体情况。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制度、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做好园区的预防性消毒工作。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3岁以下婴幼儿早教机构、亲子园等,暂停开展线下培训活动,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供服务。家长尽可能不要带幼儿外出、聚会和参加集体性活动 2、开园后有哪些防控措施? 开园后,教职员工每天入园应检测体温,严格落实儿童体温检测等晨、午、晚检制度和全日观察、发现异常者不得入园。做好因病缺勤及病因登记追踪工作,执行家长接送儿童不入园制度。指导家长培养儿童日常卫生习惯,在疫情完全解除前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园内通风、洗手、消毒等防护措施。 教职员工发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幼儿时,应立即电话通知其家长领返,并嘱家长尽早带幼儿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治疗。如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病例异常增多,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3、如何做好园内场所通风? 开园后,做好园区开窗通风工作。对幼儿教室、音乐室、舞蹈室、阅览室、保育室、宿舍等要做好卫生清洁和消毒,并保持通风良好,早、中、晚各通风1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同时注意保暖。 4、如何做好师生个人防护?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老师要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幼儿要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儿童口罩。打喷嚏时要主动掩住口鼻。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和儿童手卫生措施,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供师生使用,推行规范洗手法。 5、如何教会幼儿洗手? 幼儿教师要把正确洗手作为重要防护技能教授给幼儿,采取示教、演练等方法,让幼儿掌握规范洗手法,并督促幼儿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良好习惯。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6、幼儿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以下情况必须洗手:入园后、吃东西前、上厕所前后、从户外进入室内、玩玩具前后、玩耍后、擦鼻涕后、打喷嚏用手遮掩口鼻后、手弄脏后等。 7、如何做好园内环境卫生和消毒? 开园后,保持园区室内外环境卫生整洁,进行日常消毒。加强园内公共场所消毒,要求学生进去一批、清洁一次,当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地面和公共用具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500mg/L)擦拭,作用30分钟,再用清水擦净,按照使用说明配制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有皮肤黏膜刺激性,配制和使用时建议佩戴口罩和手套,勿让儿童触碰。乙醇消毒液使用应远离火源,防止儿童误服。 8、出现疑似病例后,该怎么办? 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时,按疫情防控规定做好相关防控措施,做好上报、隔离、消毒等工作。
王智刚 2020-02-23阅读量9237
病请描述: 文章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54(00) : E001-E01 (三)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 (1)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潜伏期为1~14d,多为3~7d。临床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2)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3)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2.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部分危重者可见肌钙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放射学检查 (一)放射学检查流程 放射学检查及诊断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的重要一环,推荐的放射学检查流程如下(图1)。 图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影像诊断流程图 (二)DR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平片漏诊率高,病变初期多无异常发现,不推荐使用。随病情进展,可表现为局限斑片影或多发实变影。重症者可以表现为"白肺" ,临床上则有严重的低血氧症。 (三)CT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放射学检查,首选容积CT扫描,扫描层厚5 mm(16层CT以上均可以达到),重建为1.0~1.5 mm薄层。基于薄层CT重建,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观察,有利于病灶早期检出,评估病变性质和范围,发现DR不易观察的细微变化。 放射学表现 (一)X线表现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变早期胸部平片检查多无异常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的普通型患者多表现为两肺中外带和胸膜下的局限性斑片状或多发节段性片状阴影为主(图2)。重型患者双肺多发实变影,部分融合成大片状实变,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图3)。病变进展为危重型,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实变阴影,呈"白肺"表现(图4),可以伴有少量胸腔积液[9]。 图2 男,43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胸部平片显示右中肺野和左肺上、下肺野散在斑片状阴影,边缘不清 图3 男,69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胸部平片显示双肺大片状磨玻璃阴影,右侧为著,其内纹理增粗;右侧水平叶间胸膜部分轻度增厚,右肋膈角变钝,提示少量胸腔积液 图4 男,44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胸部平片显示双肺弥漫性实变,肺门旁空气支气管征,呈"白肺"表现 (二)胸部CT表现 1.常见CT表现 极少数普通型患者起病早期CT无异常发现。随着病变发展肺内可以出现病变。常见CT表现两肺有多发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实变影,多沿支气管血管束和胸膜下分布为主,其间可见增粗的血管影,表现为细网格状影,呈"铺路石征" 。也可以表现为极为淡薄的磨玻璃阴影,小血管周围有局限性磨玻璃阴影。 病变进展期肺内则表现为磨玻璃阴影、实变、结节等多种性质病变共存,以肺中外带和胸膜下、肺底分布为主,可有纤维化病灶存在。实变阴影内常见空气支气管征、细支气管管壁有增厚,纤维化病灶则表现为局部肺纹理增粗、扭曲,其内支气管管壁呈柱状,邻近胸膜或叶间胸膜增厚,有少量胸腔积液,无明显淋巴结肿大。 2.CT表现分期 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放射学表现与病例对照资料研究。基于目前的临床实践,根据病变受累的范围和表现,推荐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T表现分为3个阶段:早期、进展期和重症期。 (1)早期 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磨玻璃阴影、结节(图5,图6),非常淡薄的小斑片磨玻璃阴影(图7,图8)或者大片磨玻璃阴影(图9,图10),多数磨玻璃阴影边缘不清,部分边缘清晰。病变多分布于中、下叶,多位于胸膜下(图5,图6)或叶间裂下(图7,图8),或者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磨玻璃阴影内的细支气管管壁有增厚(图11),可见细支气管的充气支气管征(图11),血管影增粗,边缘欠光整,邻近的叶间胸膜有轻度增厚(图12)。 图5,6 女,32岁,无发热。CT平扫肺窗显示右肺下叶后段胸膜下(图5)及左肺下叶后段胸膜下(图6)小结节影,周围有晕征 图7,8 男,38岁。CT平扫横断面(图7)及冠状面(图8)显示右肺下叶内侧段非常淡薄的磨玻璃阴影(红色方框) 图9,10 男,50岁。CT平扫肺窗显示两肺大片磨玻璃阴影和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多分布于肺的中外带、胸膜下。右侧斜裂有增厚(图9↑),左下后段胸膜下有实变(图10↑) 图11 男,51岁。CT平扫肺窗显示肺内大片和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其内微血管增多,细支气管有支气管充气征,细支气管壁增厚,左下肺小血管周围有淡薄的磨玻璃阴影(方框) 图12 男,55岁。CT平扫肺窗显示左肺上、下叶见磨玻璃阴影,左侧斜裂胸膜轻度增厚、模糊(红色框内)。右肺下叶背段之亚段性磨玻璃阴影内细支气管柱状增粗(↑),胸膜下局部实变并有小叶间隔增厚、移位。部分病变呈亚段性分布的大片磨玻璃阴影,病变内小血管增多,类似于细网格状阴影或"铺路石征" (图13,图14)。部分磨玻璃阴影有"反晕征" (图15)。 图13,14 男,49岁。CT平扫肺窗显示右上肺(图13)和右下肺(图14)胸膜下有片状磨玻璃阴影,其内可见有增多的细血管阴影表现为网格样,类似于"铺路石征" ,病变内可见细支气管充气支气管征 图15 男,38岁。CT平扫肺窗显示右上肺胸膜下有"反晕征" ,肺内有多发的小斑片状磨玻璃阴影 (2)进展期 病变进展时常见有多发新病灶出现。新病灶CT表现与上述早期病灶相似。原有病变多数病灶范围扩大,病灶内出现大小、程度不等的实变(图16,图17),有结节和晕征、实变病灶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原有磨玻璃阴影或实变影也可融合或部分吸收,融合后病变范围和形态常发生变化,不完全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图18,图19,图20)。 图16,17 男,44岁。基线(图16)及4d后(图17)肺CT平扫肺窗显示右肺上叶前段病变范围扩大,局部变密实,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 图18~20 男,46岁。基线(图18)CT平扫显示两肺多发淡薄的磨玻璃阴影,左下肺有结节,周围有晕征,病变位于胸膜下。2d后(图19)及7d后(图20)CT平扫显示病变范围不断扩大,出现新病灶,右下肺实变阴影内有支气管充气征 (3)重症期 病变进一步进展,双肺弥漫性实变,密度不均,其内空气支气管征与支气管扩张,非实变区可呈斑片状磨玻璃阴影表现,双肺大部分受累时呈"白肺"表现(图21),叶间胸膜和双侧胸膜常见增厚,并少量胸腔积液,呈游离积液或局部包裹表现。 图21 男,60岁。CT平扫肺窗显示双肺大部分呈网格状磨玻璃影,背侧明显且部分密实,类"白肺"表现,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三)放射学表现转归 绝大多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经过隔离治疗,病情趋于稳定、好转,表现为病灶范围缩小,密度逐渐减低,病灶数量减少,磨玻璃阴影可完全吸收(图22,图23)。部分患者病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演变为纤维化的索条影(图24,图25,图26,图27),这种纤维化表现是否为病变逆转的特点,仍有待于资料的进一步积累。少数具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或老年患者,病程中病变进展,肺内病变范围扩大,结构扭曲、变密实,严重时出现"白肺" 。 图22,23 男,48岁。基线(图22)CT平扫肺窗显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和实变,治疗11d后(图23),肺内病变明显吸收、消散,左下肺存留少许纤维化病变 图24~27 男,60岁。首次(图24,25)CT平扫肺窗显示,两肺可见大片状磨玻璃阴影,右肺下叶前段有结节和晕征,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5 d后(图26,27)CT平扫肺窗显示,大片磨玻璃阴影有吸收,但是出现新发的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其内有血管增粗,斜裂局限性增厚,两下肺有纤维化形成,其内可见扭曲的细支气管充气征 鉴于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转归过程和规律尚不明确。既往一项SARS病例的CT影像纵向研究中[10],实变影可以转归为磨玻璃阴影或消失,而磨玻璃阴影可持续存在甚至进展为小叶间隔增厚和纤维化、支气管扭曲扩张。因此,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以便于从放射学的角度探索其演变过程和规律。 放射学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断中的作用 放射学检查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学诊断的价值在于病变检出、判断病变性质、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以利于临床进行分型。需要强调的是放射学诊断不是确诊方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是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金标准。 据临床实践观察,可以表现为: ①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是首次放射学检查阴性,复查时则发现肺内有异常表现(图28,图29); ②无症状,但是有接触史,CT平扫肺内发现病变,后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证实(图30,图31); ③有流行病学史,肺内有明显的病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前几次阴性,最终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图32,图33)。 图28,29 男,44岁,有流行病学史,发热1d,体温38.0℃,伴咳嗽、干咳、全身乏力。基线(图28)CT扫描肺内未见异常,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4d后(图29)复查CT,显示左下肺后段可见磨玻璃阴影 图30,31 男,50岁。患者于2020年1月20日参加有疫源地来源人员聚会,配偶于2020年1月26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无发热、咳嗽、胸闷、气短等不适,来院要求CT检查。CT平扫肺窗(图30,31)显示两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和结节。此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 图32,33 女,34岁。患者母亲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本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前2次阴性,第3次阳性。CT平扫初次检查,肺窗(图32,33)显示左肺大片状磨玻璃阴影,其内伴有细网状影,呈"铺路石征" ,内可见增粗的血管影 目前临床情况比较复杂,在这个特定时间段,放射学检查发现有异常,需要紧密结合其他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在除外流感、支原体感染后等疾病后,至少需要进行1次,乃至多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对于确诊病例的放射学复查时间窗目前尚无确切的依据,根据对已有病例的观察并结合武汉临床经验,建议: ①临床表现典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初诊患者,初诊胸部CT阴性,推荐3~5d复查胸部CT,观察有无病变出现; ②临床表现不典型,放射学表现具有病毒性肺炎特点的临床诊断病例,除了应该反复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之外,推荐5~7d复查胸部CT,观察病变的消长; ③确诊病例的非危重症患者,推荐5~7d复查胸部CT,观察病变的消长。检查频次太多,需要注意患者接受辐射剂量问题。对于危重症患者,床旁摄片的检查次数则根据临床需要进行。 出院的放射学依据 新型冠状肺炎经过有效治疗,在符合临床治愈的前提条件下,出院的放射学推荐意见是 ①肺内病变范围明显缩小、吸收、完全消散; ②肺内仅存留少许纤维化; ③没有新发病变。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特点和放射学表现 (一)家庭聚集性发病为特点 儿童家庭聚集性发病是此次流行病学特点,尤其是儿童患者,系第二代病毒感染,甚至累及新生儿。 (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儿童咽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低于成人。采用肛拭方法、尤其是新生儿是较敏感方法。
张振国 2020-02-14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我是一名受过正规医学训练、有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皮肤科医生,虽然不搞呼吸,但医学知识是相通的,现就目前收集到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资料整理和分析如下。1. 武汉分离出的新型冠状病毒已被WHO命名为2019-nCoV,冠状病毒是RNA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是外面包裹了蛋白质或脂质、糖蛋白的基因片段,不能自我复制,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完全依赖宿主细胞存活,不能独立生存。)(RNA病毒相较DNA病毒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变异,容易出现新的分型,对生存环境适应性强。)2. 2019-nCoV:抵抗力低,对热敏感,56℃ 30min可杀灭病毒,75%酒精、含氯消毒剂(如84液等)、乙醚、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蝙蝠、果子狸、竹鼠、獾等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可感染多种动物,如狗、猪、鸟、牛、马、山羊、鲸、猴子,以及人类。3. 传播途径:可以在动物与人、人与人之间传播,目前认为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是主要途径。(飞沫:通常指直径>5um的含水颗粒,飞沫颗粒较大,不会长期悬浮在空气中,飞行距离一般为1米。气溶胶:一般认为直径<5um,能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有传染性的颗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4. 潜伏期平均3~7天,最短2天,最长12天,建议隔离时间14天。已有本人未发病,但传染给周围密切接触者的报道。5.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段均有发病,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孕妇、老年人、有慢性病或免疫力差的人风险更大。(传染病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对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6. 临床表现:发热,干咳,气促,乏力等,流涕、咳痰等症状少见。一半患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进展迅速,数日内即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危重可致死亡,目前认为死亡率不超过5%。(轻症类似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7. 检查: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严重者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CD4及CD8 T细胞计数明显下降。部分患者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影像学:早期多发小斑片影和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甚至“大白肺”,胸腔积液少见。8. 诊断:同时具备a.流行病学史 和 b.典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确诊需要实时荧光RT-PCR检测2019-nCoV核酸阳性。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周内有武汉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聚集性发病。(流行病学史是流行病诊断的重要依据。)9. 治疗:尚无针对2019-nCoV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已有一些经验治疗药物推荐,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同时加强支持治疗。10. 感染者愈后不能获得免疫力。11. 怀疑感染及时向防疫部门报告,按指导就医。12. 轻症自我隔离注意事项: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通风换气,戴口罩,独居一室或与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距离。卧床休息,保证充足饮水,大汗或伴有腹泻者建议饮糖盐水,食用营养素丰富、充足、易消化食物。有条件可自我监测指氧饱和度。使用过的器具和卫生间等需要消毒。出现明显高热、胸闷气短、氧饱和度下降、极度乏力者及时就医。13. 日常防护: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尽量避免外出,出门戴口罩、手套,不去人员聚集场所,不乱摸东西,不用手触摸自己的眼睛、口鼻,避免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彼此至少保持1米以上距离。回家后肥皂流水洗手,外罩、手套单独存放。咳嗽或打喷嚏以纸巾等掩住口鼻,然后肥皂流水或含酒精洗手液洗手,废弃口罩、纸巾等物品弃于封闭式垃圾箱,或置于密封袋中抛弃。(洗手方法推荐六步洗手法)14. 关于口罩:建议使用N95或K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最好2~4小时更换一次,不建议重复使用,弄湿应立即更换。(KN95或N95口罩:本质一样,前者中国标准,后者美国标准,对直径为0.3um颗粒物过滤效率至少达到95%。医用外科口罩:对直径0.3um颗粒物过滤效率不低于30%,可阻隔90%的5um颗粒物。带呼吸伐口罩:可以阻挡外来颗粒物进入,不能阻挡自身呼出物排出。)15. 戴口罩方法:医用外科口罩深色面朝外,浅色面朝内,金属条的一侧在口罩上方,佩戴后应捏紧鼻背处金属条,拉开折叠部分,完全遮住口鼻;KN95或N95口罩金属条在上方,贴合脸型佩戴。要点:口罩要与面部紧密贴合,形成密闭环境,保证空气从面罩部分进出,不侧漏。16. 现状:较SARS而言,重症患者比例低,但总确诊人数已超过SARS同期确诊人数。中国已完成2019-nCoV基因序列,诊断试剂盒已上市,澳大利亚已成功培育出2019-nCoV毒株,这些成果已分享给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疫苗研究、病毒检测、抗体测试意义重大。分析与对策1. 较SARS而言,重症患者比例低,但总确诊人数已超过SARS同期确诊人数,说明2019-nCoV可能较SARS毒立弱,但传播性更强,这符合病毒变异的规律,尽量向有利于自身繁衍的方向发展,如果毒力很强,宿主很快死亡,不利于病毒生存。所以对于大部分健康人群来说,2019-nCoV感染像是一场比较重的感冒,只要加强防护,不必恐慌。2. 缺少口罩怎么办?尽量减少出门,如果必须外出,与别人避免近距离接触。飞沫是最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一般飞行距离为1米,所以距离1米以上,即使不戴口罩也基本可以避免飞沫传播。一般认为距离1~1.2米就是安全距离,推荐距离1.5米以上。同时应该避免手的触摸。3. 感染者住过的地方,或怀疑有过感染者的空间,是不是都可能有传染性?2019-nCoV抵抗力弱,且病毒离开宿主细胞不能生存,只要通风透气、正规消毒,不应有传染性。展望有我国如此强大的隔离举措和支持力度,相信2019-nCoV感染肺炎会很快出现逆转,最终完全控制。由于毒力弱,2019-nCoV感染肺炎更有可能成为季节性传染病流传下来,而难于像SARS一样似乎完全消失。毒力强的病毒即使未造成宿主死亡,也很难有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存活下来。弱毒力病毒感染的细胞长期存活的机会明显增加,这也是病毒期待的变异结果。关于2019-nCoV感染肺炎的认知仍在不断更新和进展。
刘春平 2020-01-31阅读量1.9万
病请描述:2019年12月底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及全国其他地区陆续出现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一、 冠状病毒病原学特点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 30 钟、乙醚、75 %乙醇、含氯消毒L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二、 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人群普遍易感,目前发现的病例男女比例为1.16:1。年龄中位数为49岁,范围为9个月~96岁。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目前儿童感染确诊病例8例(9个月~10岁)。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母-婴传播。三、2019-nCoV肺炎的临床特点(一) 临床表现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约半数患者起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在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儿童病例数较少,但症状多较轻。 大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在1周后恢复。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儿童暂无死亡病例。(二) 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进行性减少。(三) 胸部影像学疑似病例伴有呼吸道症状应尽早行胸部X线检查(儿童呼吸道症状不典型,注意甄别)。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和/或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四、 病例定义及分类(一)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以下2条: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经接触过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聚集性发病(特指湖北省内)。 2. 临床表现 (1) 发热、乏力、干咳;部分患儿可以无发热或低热; (2) 可出现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 (3)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4) 没有其他病原学可以完全解释的临床表现。(二) 确诊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标准的基础上,痰液、咽拭子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五、 鉴别诊断 主要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鉴别,以及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肺炎及细菌性肺炎等鉴别。六、 治疗 (一)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方案 对于所有疑似病例,需要就地医学隔离。隐性感染和轻症患者可在门诊隔离观察或居家隔离观察,门诊隔离应防止交叉感染。居家隔离观察的患者都应该要求其一旦出现任何疾病的恶化表现应立即返回医院。重症病例应尽早入院治疗。对合并呼吸衰竭、脓毒性休克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应收入ICU治疗。 (二) 一般治疗 1. 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指脉氧饱和度等。 2. 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CRP)、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必要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复查胸部影像学。 3. 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对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必要时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注意处理2019-nCoV感染患者的氧气接口时,应做好接触预防措施。4. 抗病毒治疗:儿童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有报道推测对其他RNA病毒有效的药物可能对本病有效。对危重症病人参考成人用药,轻症可选用干扰素雾化。5. 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严格限制早期缺乏细菌感染时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加强细菌学监测,有继发细菌感染证据时及时应用抗菌药物。 6. 糖皮质激素治疗:由于缺乏有效证据及可能产生的危害,除非特殊原因,应避免常规皮质类固醇使用。7.大剂量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脓毒性休克等危重患儿,可选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注,1~2g/kg,分2~5天,同时检测心脏负荷,避免加重肺水肿。 疑似病例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方可排除。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或可疑暴露者进行医学观察。采取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无法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可安排集中隔离观察。医学观察期为最后一次与病例发生无效防护接触或可疑暴露后14天。
宁铂涛 2020-01-28阅读量9398
病请描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的制定背景是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对病例呼吸道标本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特点及病原学结果,判定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为进一步加强对病例的早期发现、治疗,提高救治能力,减少疾病传播,特制定的本方案。以下方案内容是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内容。 一、冠状病毒(Coronaviruses)病原学特点 这种病毒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巢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正冠状病毒亚科(Orthocoronavirinae)。分为α、β、γ 和δ 四个属(血清及基因组特点)。这种病毒可以感染许多动物物种蝙蝠、狗、猪、老鼠、鸟、牛、鲸、马、山羊、猴子等。也可以感染人。对热敏感,56℃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6种:α属的229E、NL63;β属的OC43、HKU1、MERSr-CoV、SARSr-CoV。其中HKU1、SARS-CoV、MERS-CoV:可引起肺炎。此次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β属)(WHO命名为2019-nCoV)。 二、此次疫情的病例特点 1、从流行病学特点看目前收治病例多数有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部分病例为家庭聚集性发病。 2、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3、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 4、胸部影像学: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5、现有临床资料显示发病到入院的中位时间是9天。部分病例疾病进展较快,发病到出现呼吸困难仅7天左右。患者年龄集中在40-60岁,暂未发现儿童患者。危重症约占15%。多为老年人、有基础病者及肥胖者。 三、病例定义 1、观察病例: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两周内有武汉市旅游史;或武汉市相关市场,特别是农贸市场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发热。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进行性加重。 2、确诊病例:在观察病例的基础上,采集痰液、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3、危重症病例符合下列任一条: (1)呼吸衰竭。 (2)脓毒症休克。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四、鉴别诊断 这个疾病鉴别诊断主要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肺炎及细菌性肺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SARS、MERS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鉴别。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五、病例发现与报告 医务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观察病例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和辖区疾控中心,由医疗机构在2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并采集标本进行常见呼吸道病原检测。无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送辖区疾控中心检测。检测后,如不能排除,应组织县级专家会诊;仍不能排除者由辖区机构进行网络直报,病种选择不明原因肺炎。后续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订正。 六、治疗 1、治疗场所 应在具备有效隔离条件和防护条件的医院隔离治疗,危重症病例应尽早收入ICU治疗。 2、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 (2) 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必要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复查胸部影像学。 (3)氧疗:鼻导管、面罩给氧,必要时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 (4)抗病毒: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 (5)抗菌药物: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有继发细菌感染证据时及时应用抗菌药物。 (6)糖皮质激素: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胸部影像学进展情况,酌情短期内(3~5天)使用,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1~2mg/kg·d。 (7)中医药治疗:根据症候辨证施治。 3、危重症治疗 (1)治疗原则: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病,预防继发感染,器官功能支持。 (2)呼吸支持:无创机械通气2小时,病情无改善,或患者不能耐受无创通气、气道分泌物增多、剧烈咳嗽,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及时过渡到有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采取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必要时采取肺泡复张手法、俯卧位通气、高频振荡通气或体外膜氧合等治疗。 (3)循环支持: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王智刚 2020-01-25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 干燥综合征肺部疾病怎么治疗?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 ss)是以眼干、口干为主要临床特征,累及外分泌腺体,尤以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其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在外分泌腺体的上皮细胞,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autoimmune exocrinopathy)。它可同时累及其他器官,临床表现多样性,在受累的器官中可见到淋巴细胞增生和腺体/非腺体组织大量淋巴细胞的浸润,血清中也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95%患者RF阳性,斑点型ANA阳性率80% , ENA抗体(抗-SSA, 抗-SS B)阳性。临床上依据有无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没有合并另一诊断明确的结缔组织病者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与其他已肯定的自身免疫疾病如RA, SLE, SSc等全身结缔组织病同时存在,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iogren's syndrome)。患者有相应的临床症状而没有自身抗体或缺乏腺体病变的组织病理学证据时称为眼或口干燥症。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起病多隐匿,大多数患者很难说出明确起病时间。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差较大。女性与男性之比为9:1,多数患者年龄40岁以上。本病预后较好,有内脏损害者给恰当治疗后大多可以控制病情达到缓解,但停止治疗又可复发。在内脏损害中,出现进行性肺纤维化,中枢神经病变,肾小球受损伴肾功能不全,恶性淋巴瘤者预后较差,其他统损害者经恰当治疗大多病情缓解,甚至可以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由于检查方法和纳入标准不同,干燥综合征肺累及的发病率估计为9%-90%,其中相当多患者仅有HRCT或BALF异常而临床症状缺乏或轻微。原发性SS的常见呼吸系统病变如下。目前,在诊断SS时,在其他条件的基础上要求必须有两者之一: antiSSA或SS B抗体阳性,或腺体有典型的炎症病变(Chisholm3-4级)。 干燥综合征累及呼吸系统的表现具体如下: 1、气道疾病:鼻黏膜、气管支气管干燥、滤泡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中叶综合征。 2、肺实质病变:间质性肺病变:如NSIP、 OP、UIP、LIP、DAD,弥漫性间质淀粉样变、淋巴细胞性肺泡炎、大疱性肺病等。 3、恶性病变:肺淋巴瘤。 4、肺血管病变:肺动脉高压。 5、胸膜病变: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膜增厚。 6、其他病变:呼吸机功能紊乱(肺萎缩综合征)、假性淋巴瘤(结节性淋巴样组织增生)。 一、气道疾病 原发性SS累及气道时,其病理基础为淋巴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和黏膜下腺,可累及整个呼吸道,从鼻腔到细支气管和肺泡。上呼吸道累及表现为干燥、结痂、鼻出血、反复感染、鼻中隔穿孔、复发性中耳炎,偶尔出现鼻窦炎。下呼吸道受累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嗽,反复支气管和肺部感染以及气道高反应性和间歇性气道狭窄,表现为发作性咳嗽、呼吸困难和喘息。气道高反应性发生率为40%~60%,其机制不同于支气管哮喘,主要是由于大量的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下腺并导致支气管上皮损伤和上皮黏膜下的结构破坏。 滤泡性细支气管炎是SS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所导致的一种弥漫性淋巴样组织增生性小气道疾病。其与LIP在组织病理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淋巴细胞浸润局限在支气管周围,反应性的生发中心临近气道。通常合并淋巴细胞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肺部高分辨率薄层HRCT发现气道异常在不同的研究其发现率不同, HRCT表现为支气管黏膜增厚、细支气管结节、支气管扩张、空气潴留及中叶综合征。 二、间质性肺疾病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SS患者最常见的弥漫性肺实质疾病,可以是首发症状。在原发性SS中, SS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SS-ILD)发生率为8% ~38%。最初的研究报道UIP型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按现在的间质性肺炎的病理分型和定义,发现NSIP型是更为常见的类型。LIP型曾被认为是SS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但是以后大样本系列的病例研究发现,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均很少,低于1%。不过SS是唯一和LIP相关的最为常见的疾病实体,大约0.9%的成人SS发生LIP,约50%的成人LIP患者与SS有关。OP型是继NSIP型之后SS中较多见病理类型, OP型患者多预后良好,但也有严重的病例,极少数患者表现为DAD和肺泡出血。 SS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SS-ILD)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有气短、疲乏、咳嗽、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肺功能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 SS-ILD患者的HRCT表现为磨玻璃影、实变影、囊状影及小叶中心性结节影,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和胸膜下结节影等。患者出现形状特殊的沿血管周围分布的薄壁囊状影,或表现为正常肺野中散在分布的囊状影是LIP颇具特点的影像表现之一, NSIP型主要为磨玻璃影,不规则网状影或线状影 ,也可见到牵拉性支气管扩张; OP主要为斑片状及索条状实变影等; UIP型的HRCT表现与特发性纤维化类似,以蜂窝肺、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网状影等为特征。SS患者的OP或NSIP型也可同时合并囊性改变。当在SS并发肺部疾病出现囊性改变时,一般认为是伴发滤泡性细支气管炎导致细支气管阻塞的结果,包括大疱性肺结构破坏。 三、肺淋巴瘤和假性淋巴瘤 肺部淋巴瘤和假性淋巴瘤(也称为结节性淋巴样组织增生)均包含在SS伴发肺部淋巴细胞增生紊乱的疾病谱范围之内。SS有较高的患淋巴瘤的风险。SS相关的淋巴瘤通常是非霍奇B细胞淋巴瘤,它多起源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多为低度恶性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少数可以进展为高度恶性的淋巴瘤。在SS相关的淋巴瘤中,肺部发生率为20%,是SS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临床表现是非特异的,可以包括咳嗽、气短、体重减轻和疲乏;这些症状对于区分淋巴瘤和其他肺部疾病无帮助。影像学上, SS相关的淋巴瘤其肺部病变分布呈随机性,但有下叶更多见的倾向,其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如支气管周围分布的融合性实变影伴或不伴空气支气管征;弥漫性结节影和肿块影;磨玻璃影;薄壁囊性变以及胸腔积液伴或不伴纵隔病变。 假性淋巴瘤也称之为结节性淋巴样组织增生,是指在一个或更多个肺结节或浸润影中出现反应性淋巴细胞。由于其并不常见,其与SS的确切关系还不清楚。可能在一些无症状的影像学有异常的患者中偶然发现,也可以在有气短或胸痛症状的患者中发现。最为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孤立的结节影或肿块影,实变影伴有支气管空气征。多灶性改变也有报道。 四、其他 胸膜增厚和胸腔积液在SS中不常见,应注意排除特异性病因如淋巴瘤、结核等。肺动脉高压、肺淀粉样变、SS和结节病共存,以及呼吸肌功能障碍等均有文献报道。 五、治疗 SS疾病发展缓慢,但有时也可快速进展,特别是合并有腺体外疾病或淋巴瘤。SS的治疗定位在干燥症状的控制。一般均为对症和替代疗法。鼻窦炎存在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外科引流。干咳可以应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大剂量的溴己新也被试用,但其疗效仍有争议。 SS-ILID治疗决策需要综合考虑SS-ILD的病理类型,症状严重程度,肺功能损害程度和胸部影像学累及范围,以及合并疾病等因素。 对于无临床症状,肺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的SS- NSIP,应每隔6~12个月监测临床症状定期观察临床,肺功能和影像学变化,而非积极治疗。对有症状且伴有症状恶化,肺功能检查和影像学异常的SS-NSIP患者,开始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通常使用泼尼松的剂量为每天1mg/kg理想体重。随后的治疗管理依据患者对激素治疗的反应。SS-LIP或SS-OP处理可参考特发性LIP或COP治疗。滤泡性毛细支气管炎的最佳治疗仍未知。对于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和无相关ILD的患者可观察而非积极治疗。对有症状的肺功能损害证据的患者,应开始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通常每日泼尼松40mg。当滤泡性细支气管炎合并NSIP、LIP或OP,此时主要针对ILD治疗。 肺部淋巴瘤在局限性病例中,常采用单独外科手术或合并化疗。而对于病变广泛的患者,可选择单药或多药联合方案。
王智刚 2019-12-28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polymyositis, PM and dermatomyositis, DM)包括一组横纹肌的弥漫性非化脓性炎症性和退化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以肢体近端肌、颈肌及咽肌等出现炎症、变性改变,导致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并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亦可伴发肿瘤。PM指无皮肤损害的肌炎,伴皮疹的肌炎称DM。PM/DM分为7类: ①原发性多肌炎(PM); ②原发性皮肌炎(DM); ③PM/DM合并肿瘤;④儿童PM或DM; ⑤PM或DM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 ⑥包涵体肌炎;⑦其他(结节性、局灶性及眶周性肌炎、嗜酸性肌炎、肉芽肿性肌炎和增生性肌炎)。该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病毒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及肿瘤等因素有关,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2倍。在发病年龄上有两个高峰, 10岁以内和45-70岁,患者通常有红斑性皮肤损害。 一、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病理变化 PM/DM的肌肉、皮肤血管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有:①肌肉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他有巨噬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多形核白细胞浸润);②肌纤维破坏变性、坏死、被吞噬,肌横纹不清; ③肌细胞再生及胶原结缔组织增生、再生肌纤维嗜碱性,核大呈空泡,核仁明显; ④皮肤病理改变无特异性,表现为表皮角化增厚,真皮血管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PM/DM患者的间质性肺疾病病理类型主要为NSIP 、OP 、UIP、DAD及肺泡出血伴肺部毛细血管炎。 二、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临床表现 本病在成人发病隐匿,儿童发病较急,急性感染可为其前驱表现或发病的病因,早期症状为近端肌无力或皮疹、全身不适、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 1、肌肉,本病以肢体近端肌群无力为其临床特点,常呈对称性损害,早期可有肌肉肿胀、压痛,晚期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受累肌群包括四肢近段肌肉、颈部屈肌、脊柱旁肌肉、咽部肌肉、呼吸肌等,可表现出上肢不能平举、上举;下肢抬腿不能,坐下或下蹲后起立困难;颈屈肌受累平卧抬头困难;喉部肌肉无力造成发音困难;咽、食管、小肠受累引起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反酸、食管炎、吞咽困难、上腹胀痛和吸收障碍等;胸腔肌和膈肌受累出现呼吸表浅、呼吸困难,并引起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2、皮肤,皮肌炎可出现特征性皮肤表现: ①向阳性紫红斑 :眶周水肿伴暗紫红皮疹; ②Gottron征:皮疹位于关节伸面,多见于肘、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处,表现为伴有鳞屑的红斑,皮肤萎缩、色素减退; ③暴露部位皮疹:颈前、上胸部( \"V\"区),颈后背上部(披肩状),在前额、颊部、耳前、上臂伸面和背部等可出现弥漫性红疹,久后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减退;④技工手:部分患者双手外侧掌面皮肤出现角化、裂纹,皮肤粗糙脱屑,如机械技术工人的手相似,故称“技工”手,在抗Jo-1抗体阳性的DM/PM患者中多见。这些特征性皮肤表现对皮肌炎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不时被临床医师及患者本人忽视。 3、肺部以外的其他脏器 ,心脏受累可出现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亦可出现心包炎。心电图以ST段和T波异常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脏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期前收缩。关节痛和关节炎为非对称性,常波及手指关节,由于手的肌肉萎缩可引起手指屈曲畸形,但X线无骨关节破坏。少数患者也可累及到肾,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等。 三、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肺-胸膜表现 呼吸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可受累,如呼吸肌肉功能障碍,间质性肺疾病(ILD)肺癌,在咽喉肌肉受累的患者出现吸入性肺炎,以及肺动脉高压等,肺部受累是PM/DM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吸入性肺炎(特别是老年人),肺纤维化进行性加重,或是肺癌。 具体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胸膜、肺表现如下: 肺实质病变:间质性病变如 NSIP, UIP, DAD, OP, LIP,以及肺泡出血伴肺部毛细血管炎。 肺血管病变;肺动脉高压。 其他病变:呼吸肌功能紊乱(肺萎缩综合征)。 胸膜病变。 继发病变:吸入性肺炎、肺癌。 PM/DM肺病变的发生率约为40%,较多见于女性,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50岁,可先于肌肉和皮肤表现。在临床上约有40%患者肺部病变先于皮肤和肌肉症状1-24个月出现,亦可与PM/DM同时出现,或在PM/DM已被控制、糖皮质激素减量过程中发病,个别患者在PM/DM发病10年后出现肺病变。 (一)间质性肺疾病 PM/DM相关性ILD发生率为35% -40%。患者最多的病理表现是NSIP (其中65%-80%为纤维化型或混合型),其次为OP, UIP, DAD等。ILD可能早于、晚于或并发于皮肤和肌肉病变。ILD与肌肉/皮肤病变出现时间、酶学高低和病变范围无相关性。 相当多的PM/DM患者起病初期,无皮肤和肌肉病变,或未被患者注意,也被临床医师忽略。患者发热及肺部阴影通常被临床医师误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除发热,皮肤肌肉关节等PM/DM症状外, PM/DM相关性ILD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件或不伴咳嗽,听诊可以闻及爆裂音,杵状指少见,这些临床表现与社区获得性肺炎不同 1、临床类型 PM/DM相关性ILD可呈现以下临床表现类型。 (1)缓慢进展型:为临床最常见类型,患者有呼吸困难和咳嗽,伴或不伴发热。这类患者最多的病理表现是NSIP (其中65%~80%为混合型或纤维化型);其次为OP,或NSIP与OP混合存在; HRCT主要表现为实变影伴或不伴有磨玻璃影,病变主要集中于下肺和外周,实变影呈斑片状,小叶状实变影 ,长条索状实变影,糖皮质激素有效率可达50% ~70% ,但有25%的患者在随后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临床反复复发或恶化,或向肺纤维化过渡;逐步进展为蜂窝肺UIP) ;或急剧进展死于呼吸衰竭。 (2)急性或亚急性间质性肺炎型:此型患者的临床过程与ARDS类似,在发病1-3个月内病情急剧进展恶化;组织病理学多数显示为DAD,少数为OP。此型多出现在无肌炎或肌炎不明显的DM患者,尽管使用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多数患者预后不佳。 (3)无症状型: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影像学检查有间质性肺病变存在。少部分PM/DM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纵隔、皮下气肿,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A. HRUI东发病利期肺的外周实变影及磨玻璃影; B. 3周后外周实变影吸收好转,出现纵隔、皮下气肿 (4)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是PM/DM的特殊类型,易累及到肺。主要表现包括PM或DM (63%~100%),间质性肺病(40-100%),雷诺现象(25~100% ),手指端和侧面皮肤增厚并皲裂(技工手),抗合成酶抗体(Anti-Jo-1、PL7、PL12,、OJ、EJ、KS、 Wa)之一阳性。该综合征可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80%的患者出现发热、无力,以及体重下降。5%-8%的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患者合并有其他类型的结缔组织病如RA、SLE、SSc、SS。抗合成酶综合征病情严重,且间质性肺疾病对激素抵抗或撤药后复发率高(60%),因此预后也差。 (5)无肌病性皮肌炎:皮肌炎(dermatomyo sitis, DM)是炎症性肌病常见的临床类型,患者往往同时具有皮炎和肌病两方面表现。但皮损程度与肌肉病变程度可不平行,少数患者皮疹出现在肌无力之前。近年来临床发现约7%的患者有皮肌炎之典型皮炎,但始终无肌无力、肌痛,肌酶谱正常,缺乏明显肌病依据,这一部分患者被称为无肌病性皮肌炎(amyopathie dermatomyositis, ADM)。无肌病性皮肌炎患者往往表现为急性肺泡损伤或暴发性机化性肺炎,病情进展快,迅速发生呼吸衰竭,需要与急性间质性肺炎或隐原性机化性肺炎相鉴别。无肌病性皮肌炎患者表现为发热,呼吸道症状,胸部影像学异常突出,而皮炎表现患者未注意,也被临床医师忽略,被误诊肺炎。无肌病性皮肌炎对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 2、诊断,PM/DM相关性ILD的诊断需根据多项指标综合分析。 ⑴症状与体征: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杵状指、爆裂音。 (2)胸片和CT异常:肺泡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 (3)肺功能检查: VC, DLCO, PaO2,下降。 (4)免疫学指标:抗Jo-1抗体阳性,细胞沉降增快, LDH, CPK升高。 (5)病理学检查。 注:根据(2) +(5)条可确诊,根据第(2)条中的1项,除外尘肺及结核等,可以疑诊。 3、治疗, PM/DM相关性ILD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激素、免疫抑制剂为基本治疗药物,但治疗疗程、药物的起始用量、减量、维持治疗方案等尚未达成共识。PM或DM相关性ILD治疗的初始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肺功能损害,胸部影像学累及范围,疾病进展速度, PM或DM疾病本身治疗等多种因素。 (1)皮肌炎(DM)患者或多发性肌炎(PM)患者,如果有放射学ILD改变,但没有症状,且伴有轻度的肺容量和弥散下降,建议给予一段时间的观察、评估临床状况和随访肺功能。 (2)对于DM或PM合并有症状的ILD患者,应开始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通常初始治疗剂量为泼尼松始于1mg/(kg .d),最大量可至每天80mg;初始剂量泼尼松治疗1个月后,泼尼松减量至30 ~40mg/d, 2个月;后依据治疗反应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泼尼松5-10mg/d, 6~12个月。 (3) DM或PM合并ILD患者多需要联合其他药物,用以控制ILD或者减少激素的用量。可从治疗起始加免疫抑制剂,另一种方法可先评估患者对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反应,如果是难治性ILD或泼尼松减量困难时,加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麦考酚酯(MMF)是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对于无肌病性皮肌炎或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合并ILD患者,即使ILD轻微,免疫抑制剂也被部分专家推荐使用。 (4)对于急性和亚急性型的PM/DM合片ILD的患者,可采用激素冲击疗法,甲泼尼龙0.5-1g/d静脉冲击治疗3天, 3天后继续给予足量激索(泼尼松每天1mp/kg)治疗,再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及肌酶水平激素逐渐减量。并可联合环磷酰肢,或环孢素A;可视虑者情况给予人丙种球蛋白治疗3-5天(10-20g/d) (5)对于不严重ILD,但对糖皮质激素与硫唑嘌呤或麦考酚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用其他替代药物,如他克莫司或环泡素A。当ILD对两种药物联用效果不理想时, 3种药物联用通常是下一步选择,3种药物应用仍无反应者,应加用美罗华或者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 但相关临床试验证据有限 (6)对接受糖皮质激索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建议进行预防卡氏肺孢子菌感染,复方磺胺甲恶唑(160mg /800mg), 3次/周。 (二)吸入性肺炎和机会性感染 吸入性肺炎是PM/DM最为常见的肺部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15%-20%,而当患者出现吞咽闲难时,其发生率可达40%-45%。出现吸入性肺炎和吞咽困难是广泛肌肉受累的表现,提示预后不良。吸入性肺炎也使得细菌性肺炎、肺脓肿以及AR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机会性感染的发生与咳嗽呼吸肌相关的咳嗽减弱、食管功能失常所致的吸人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相关,感染的病原多种多样,与死亡明显相关。 (三)呼吸肌功能异常和肺动脉高压 这类患者常有的临床症状为劳累性呼吸困难。较严重的呼吸肌功能异常导致低通气呼吸衰竭,甚至需要机械通气。肺功能检测可以发现患者肺容量降低,最大吸气和呼气降低,限制性通气障碍,此时检测吸气和呼气过程中最大压力有助于评价呼吸肌力,影像学多无阳性发现。少数患者呼吸肌力降低较外周骨骼肌更加明显,此时Ⅱ型呼吸衰竭或呼吸困难、气体交换异常为首发临床表现。肺动脉高压胸部影像学可以表现出中心肺动脉扩张。肺功能检查可以正常,也可以有弥散功能降低。患者可出现肺心病表现,通常预后差。前列环素类药物可改善生存。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和超声心动图可提高肺动脉高压的检出率。 (四)肺癌 大约15%的患者在诊断后出现癌症。肺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无论是PM还是DM均患肺癌的风险增加, DM最高。多数患者(70%)在诊断PMDM后出现,诊断后1年发病率最高,但这种风险在PM中持续5年, DM甚至更长。
王智刚 2019-12-25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炎症-纤维性病变,特点是皮肤和某些内脏器官的细胞外基质过多沉积。主要侵犯皮肤,其次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呈多系统、多器官性损害。SSc预后不良,死亡常与肾、心血管、肺的受累有关。尸检材料证实, 70% ~100%累及肺,肺是又次于食管的受累脏器,但是肺部并发症是导致SSc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一、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分型 SSc有多种亚型,它们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各不相同。中华医学风湿病学会2004年制订的《系统性硬化诊断治疗指南》中依据皮肤受累范围为主要指标将系统性硬化症分为以下几种。 1、弥漫性硬皮病(diffuse scleroderma) 除面部、肢体远端和近端外,皮肤增厚还累及躯干。皮肤受累的同时出现雷诺现象。30%患者的抗拓扑异构酶抗体(Scl-70)阳性,而抗着丝粒抗体多数阴性(3%阳性)。肺纤维化在弥漫型中常见。生存率较差: 1年80%,6年30%, 12年15%,但是最近研究资料有所改善 2、局限性硬皮病(limited seleroderma) 皮肤增厚限于肘(膝)的远端,但可累及面部、颈部。患者在诊断前有较长时间的雷诺现象和抗着丝粒抗体阳性(70%的患者)。在CREST综合征(C, calinosis; R, raynaud's phenomenon; E, esophageal dysmotility; S, sclerodactyly; T, telangictasia)中其典型表现为皮下钙质沉着、雷诺现象、食管活动不良、指端硬化和面部及胸部毛细血管扩张。局限性SSc中肺动脉高压较为明显,与预后有关。在诊断后1年生存率为98%,6年为80%, 12年为50%。 3、无皮肤硬化的硬皮病(sine soleroderma)临床无皮肤增厚的表现,但有特征性的内脏表现和血管、血清学异常。 4、重叠综合征(in ovelap sndome)上述3种情况中任一种与诊断明确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同时出现。 5、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雷诺现象伴系统性硬化的临床和(或)血清学特点,但无系统性硬化的皮肤增厚和内脏异常。 二、系统性硬化症肺部疾病的病理变化 皮肤病理组织学改变包括表皮和真皮胶原纤维增生、肥厚,尤其以皮下层为明显。SSc尸检肺病发生率为74% -95% 。 肺部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有: 1、 肺血管病变: 29% -40%患者显示小动脉及中等大小肺动脉内膜增生和中膜黏液瘤样变化,产生血管狭窄或闭塞致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衰竭; 2、间质性肺病变:肺泡、间质和支气管周围组织呈弥漫性纤维化及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洞。 三、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年龄为40-60岁,女性是男性的3倍。SSc最多见的初期表现是雷诺现象和隐袭性肢端和面部肿胀,并有手指皮肤逐渐增厚。雷诺现象可先于硬皮病的其他症状(手指肿胀、关节炎、内脏受累) 1-2年或与其他症状同时发生。患者起病前可有不规则发热、食欲缺乏、体重下降等。 皮肤损害:几乎所有病例都从手开始,手指、手背发亮、紧绷,手指褶皱消失,汗毛稀疏,继而面部、颈部受累。通常皮肤受累范围和严重程度在3年内达高峰。 临床上皮肤病变分水肿期、硬化期、萎缩期。水肿期皮肤呈非可凹性肿胀,触之有坚韧的感觉;硬化期皮肤呈蜡样光泽,紧贴于皮下组织,不易捏起;萎缩期浅表真皮变薄变脆,表皮松弛。 多关节痛和肌肉疼痛常为早期症状,也可出现明显的关节炎、侵蚀性关节病。表现为关节挛缩和功能受限。 胃肠道功能紊乱(胃烧灼感和吞咽困难)偶尔也是本病的首发表现。食管、胃、肠黏膜的纤维性变致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心脏:病理检查80%患者有片状心肌纤维化。临床表现为气短、胸闷、心悸、水肿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包肥厚或积液表现,但临床心肌炎和心包填塞不多见。 肾:硬皮病肾病变临床表现不一,部分患者有多年皮肤及其他内脏受累而无肾损害自临床表现;有些在病程中出现肾危象,即突然发生严重高血压,急进性肾衰竭,如不及时处理,常于数周内死于心力衰竭及尿毒症。 肺-胸膜表现: SSc的肺部病变发生率高达70% -100% ,呈进行性发展且与病程长短平行。肺部损害可出现于全身皮肤损害之前,最早可达7年。早期肺部可无任何症状,但肺功能测定可有弥散障碍。随着肺纤维化的加重,可出现呼吸困难、干咳,听诊肺底爆裂音。有部分病例有明显气促,但无明显胸片异常表现,肺容量相对正常,弥散功能明显降低,提示主要病变为肺血管病变。 系统性硬化症的胸膜-肺表现主要有 1、肺实质病变:间质性病变, NSIP, UIP, DAD, OP, LIP,弥漫性肺泡出血。 2、肺血管病变:肺动脉高压。 3、气道疾病:细支气管炎。 4、其他病变:呼吸机功能紊乱(肺萎缩综合征),纵隔淋巴结肿大。 5、胸膜病变;胸膜炎、胸腔积液、气胸。 6、继发病变:吸入性肺炎、肺癌等。 四、硬皮病分类标准 由美国风湿病学会(ACR) 1980年制订的《系统性硬化症(SSc)分类标准》 ,一直沿用至今。1980年ACR制订的《SSc分类标准》对于早期SSc和局限性皮肤型SSc的诊断缺乏敏感性。 A.主要标准 近端皮肤硬化:手指及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以上的任何部位皮肤对称性变厚、变紧和硬化。皮肤病变可累及全部肢体、面部、颈部和躯干(胸部和腹部)。 B.次要标准 1.指(趾)端硬化:皮肤改变仅局限于手指。 2.指尖凹陷性瘢痕或指腹消失:缺血所致指端凹陷区或指垫组织的萎缩。 3.双侧肺底纤维化:胸部×线示双肺呈线性网状纹理或线性结节密度增高影,以肺底部最为明显,可呈弥漫性斑点样表现,称为“蜂窝”肺。肺部改变应除外原发性肺部疾病所致。 如符合一条主要标准或两条或以上次要标准就可诊断统性硬化(硬皮病),这一标准不包括局限性硬皮病、嗜酸性筋膜炎及各种类型的假性硬皮病。 由于1980年SSc分类标准敏感性不足和SSc相关知识的进步,2013年美国风湿病会(ACR)和欧洲抗风病联盟( EULAR)提出了新的SSc分类标准。 此标准是1980年ACR发布SSc分类标准以来的首次修订,不但在分类标准中增加甲襞微血管异常和抗拓扑异构酶Ⅰ、抗RNA聚合酶Ⅲ自身抗体等新内容,新的SSc分类标准如下,有7个条目及其合并计算的阈值,超过阈值则可分类为SSc。分类标准可应用于可能诊断为SSc的患者或考虑纳入研究的SSc患者。如前所述,此标准不适用于类硬皮病样疾病可以更好解释其临床表现的患者(例如肾源性硬化纤维化、泛发性硬斑病、嗜酸性筋膜炎、硬肿病、硬化性黏液水肿、红斑肢痛症、卟啉症、苔藓硬化症、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糖尿病手关节病变等)。有“未累及手指的皮肤增厚”的患者也不分类为SSc, ACR/EULAR制订的《SSc分类标准》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均优于1980年的ACR诊断标准,能够使更多此类患者尽早准确的被确诊为SSc 患者。 这里看一下 2013年ACR/EULAR SSc分类标准 1、双手手指皮肤增厚并延伸至掌指关节(足以诊断的标准),权重/得分9分。 2、手指皮肤硬化(仅计最高分) 手指肿胀,权重/得分2分。 指硬皮病(远指关节延伸至掌指关节接近指关节),权重/得分4分。 3、指端损伤 指尖溃疡,权重/得分2分。 指尖凹陷性瘢痕,权重/得分3分。 4、毛细血管扩张,权重/得分2分。 5、甲襞微血管异常,权重/得分2分。 6、肺动脉高压和(或)间质性肺病 肺动脉高压,权重/得分2分。 间质性肺病,权重/得分2分。 7、雷诺现象,权重/得分3分。 8、 SSc相关自身抗体 抗着丝点抗体,权重/得分3分。 抗拓扑异构酶Ⅰ(抗Scl-70),权重/得分3分。 抗RNA聚合酶Ⅲ,权重/得分3分。 注:总得分为各项最高评分的总和,总得分>9分即可归类为SSc患者。 五、胸膜-肺表现 (一)间质性肺病 以往认为SSc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最多见的病理类型是UIP,但是近几年多数文献报道NSIP居多,并且纤维化型NSIP占大多数。有研究报道SSc相关的NSIP和UIP型或终末期肺的预后区别不大,也有报道NSIP较UIP预后较好。其他病理类型如OP, LIP, DAD也有报道。 SSc伴有间质性肺病时可以很长时间无症状,有症状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等,双肺基底部可闻及爆裂音,杵状指少见。胸部X线示两肺弥漫性磨玻璃阴影、纤维索条状、网状、网结节状阴影,尤以中下野明显,晚期出现蜂窝肺及肺动脉高压。HRCT可更好的显示肺纤维化。突出的改变是在肺的基底部和胸膜下,主要病变是网状影、磨玻璃影、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和牵拉性细支气管扩张及蜂窝肺。磨玻璃影和不规则的网状阴影混合出现而少量或无蜂窝肺提示为NSIP ,通常磨玻璃影最为突出,其代表的更多的是小叶内纤维化而不是真正的肺泡炎。蜂窝肺往往提示病理类型为UIP , Swensen等研究表明, HRCT对SSc间质肺疾病中UIP诊断的准确性可达89% ,普通X线胸片仅为59%, HRCT的病变范围是个有意义的预后指标。在HRCT检查发现80%的SSc伴有间质性肺病患者有食管扩张,在混合型结缔组织疾病患者也可有食管扩张。肺功能检查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障碍,包括肺活量减低、肺顺应性降低、用力呼气容积与肺活量之比增加及DLCO降低;,DLCO下降是早期发现SSc肺间质病变敏感的指标之一。肺功能检查可以检测疾病的进展及对治疗反应的情况,是预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SSc相关性间质性肺病治疗随机对照试验较少,关于最佳治疗时机决策通常是困难的,需要针对每个个体仔细权衡风险与潜在的获益。目前推荐,在连续监测病情过程中,发现疾病进展开始治疗。对有呼吸道症状、肺功能异常和(或)下降,且无免疫抑制治疗禁忌证的SSc相关性ILD患者,选择环磷酰胺加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10mg/d)。在环磷酰胺治疗过程中应监测白细胞计数、肾功能和尿常规。目前资料显示,环磷酰胺无论口服还是静脉给药,联合小剂量激素,可以稳定或改善肺功能和HRCT,但在停用环磷酰胺后,多数患者肺功能下降。有环磷酰胺禁忌证或拒绝使用环磷酰胺患者可用硫唑嘌呤联合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的剂量为每天2.5mg/kg,最大为150mg/d。对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建议进行预防卡氏肺孢子菌感染,复方磺胺甲嗯唑(160mg/800mg), 3次/周。对于终末期SSc相关性ILD患者,肺移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段。
王智刚 2019-12-20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