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主动脉急性夹层是危害生命的心脏急重症之一,患者发病后如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死亡率极高。如又遇上患者存在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成为了困扰许多心外科医生的棘手难题。日前,我院心外科在多科室的积极配合下,采用新型杂交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Stanford A型主动脉急性夹层合并二叶畸形伴重度反流患者。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外科张步升今年43岁的李女士,来自江苏农村,平日里身体健康,做梦都没想到厄运会降临在自己身上。一个月前,她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当地医院诊断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急性夹层伴主动脉瓣重度反流。因当地医院不具备急诊手术条件,因此慕名来到我院就诊。经急诊科、心外科、放射科、超声科联合会诊后,很快明确诊断,发现患者存在先天性心脏异常——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正常人的主动脉瓣为三个瓣叶,而患者只有两个瓣叶,且存在重度反流,这种情况行瓣膜成形手术难度很高。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在整体人群中仅占1-2%,因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外科成形技术难度很大,目前仍以瓣膜置换为主,但此类患者将面临血栓形成、出血、瓣膜衰败等一系列并发症。而李女士同时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急性夹层和二叶畸形伴重度反流,针对这个复杂的病例,心外科孔烨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与讨论,如采用传统的杂交手术,需进行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手术风险高,易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考虑到患者的特殊情况,孔主任决定采用新型的杂交手术技术,仅将患者的升主动脉部分用人工血管置换,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又能使患者手术获益最大化。经过数小时的术前准备,在麻醉科、手术室、ICU、血库等科室的大力配合下,这台急诊手术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孔烨教授、张步升医师首先为患者施行了主动脉瓣修补术,接着将患者病变的升主动脉用人工血管替换,最后再将主动脉弓上三个主要的血管连接至升主动脉,这一操作为后续支架植入打下了重要的基础。8个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不同于以往的杂交术,整场手术无需进行深低温停循环,就像做了一场普通的心外科手术。李女士术后第一天就脱离呼吸机,第二天便转回普通病房。术后一周,我院心外科医师团队又为患者进行了微创介入手术,经股动脉将一枚支架植入到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处。通过这种新型的杂交技术,避免了人工瓣膜置换带来的抗凝并发症,又避免了常规杂交手术中深低温停循环带来的手术风险。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女士现已康复出院,很快就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了。
张步升 2018-11-09阅读量9424
病请描述: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历经漫长炎夏,身体消耗比较大,而适当的进补则有益于恢复体能并调节脏腑机能,不仅能解秋乏,还能为抵御寒冬做准备。不过秋季贴膘也是有讲究的,若是乱补、猛补、急补,不仅事与愿违还伤身。那么,立秋之后应该如何正确的贴秋膘呢?1.贴秋膘时需因人而异贴秋膘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如营养过剩的人以及在夏季并未因热而少食的人,不需刻意进补贴膘,和平日一样即可,否则会因贴补太过诱发肥胖或其他疾病。而在夏季过度消耗体力,脾胃功能强,胃口好,平素体健,偏瘦的人则最适宜进补贴膘。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则宜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进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但以下四类人群进补贴膘时需特别注意:1)脾胃功能虚弱者:这类人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体倦乏力、腹痛腹泻、面色萎黄,若突然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即“虚不受补”,这类人进补前要先调节脾胃功能,服用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芡实、淮山药、小米等,再贴秋膘。2)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火锅、油腻烧烤煎炒、嗜酒的人,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嘈杂易饥、口臭、便秘、舌苔厚腻。这些人进补前需先清肠胃之火,可适当食苦寒泻热之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或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中药清胃火,待胃火退后再进补。3)老年人、儿童及女人:老年人脾胃功能虚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多有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消化不良的表现,故不宜食用肥甘厚味及滋腻的食物;儿童乃纯阳之体,脾胃功能尚不健全,进补贴膘后易出现消化不良、呕吐,久之则会营养不良;女人的消耗量小,食量小,不宜大补。这三类人只能清补缓补,如进补时出现脾胃功能减弱的症状,需停补,或者适当吃点山药、莲子、山楂、白萝卜,以消食健脾,再行进补贴膘。注意症状严重者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药调理。4)“三高”病人或慢病患者: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肾病、痛风、肝病等,如不加限制的盲目进补,会加重肝肾负担,使病情加重,最好是缺什么补什么,注意适度营养即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2.贴膘进补宜适度、清补为主入秋后,有不少人仍按传统理念习俗“以肉贴膘”为主,经常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的,结果因贴补太过,运动不足,热量消耗过低,使体重增加,甚至导致肥胖,而肥胖可诱发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痛风、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所以,贴秋膘时宜适度,并结合自身营养状况,平衡营养饮食,免得不懂养生“贴”出一身毛病。而本就肥胖或营养过剩的人,秋补时则需格外注意,首先需注意饮食上以清补为主,多吃一些低热量的食物,如冬瓜、竹笋、海带、薏米、蘑菇、赤小豆等;其次需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3.贴秋膘时宜滋阴润燥、清肺火秋天以燥邪为主,燥邪伤人常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故秋天应吃些滋阴润燥、养阴生津的食品,如梨、藕、银耳、百合、山药、蜂蜜、橄榄等;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如葱、姜、蒜、辣椒、花椒、韭菜等。宜食清润甘酸的食物,甘味食物有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肺气、生津止渴作用,如扁豆、栗子、甘蔗、香蕉、苹果、葡萄石榴、山楂等。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相通应,肺气盛于秋,长夏延续的湿热会导致肺火旺盛,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其突出表现是鼻干、鼻腔烘热、流鼻血、咽喉干痛、干咳少痰、口干等。所以,素体易上火之人,平时宜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少抽烟喝酒,少熬夜,以免耗伤阴精,加重虚火上炎。出现肺火症状时,若症状轻者,可用菊花、金银花、麦冬、罗汉果等甘寒生津之品做茶饮用,若症状较重,建议到医院就诊于中医科,并对症治疗。此外,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宜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除了上述需注意的事项,在贴秋膘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以免食滞肠胃,毒素滞留于肠胃道。其次,需注意体质上不要虚实不分的乱补,中医的原则是“虚则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药,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用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伤身。再次,需注意贵贱同食,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所以缺什么,补什么,而不应以贵贱分高低。*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健康资讯 2018-09-04阅读量1.5万
病请描述:孙阿姨,今年70岁,一直身体非常健硕,和老伴经常一起旅游,安享晚年。1年前开始出现劳累后胸闷气促,伴有乏力,孙阿姨家住在四楼,起初爬到四楼时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开始孙阿姨以为是上了年龄所致,多休息一下就好了,也没有特别放在心上。一直到症状一直没有缓解,越来越重,才在家人的陪同下去了 A 医院心内科。医生考虑孙阿姨一直有糖尿病病史,劳累后胸闷不适可能为冠心病所致。行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ST段改变(Ⅱ/Ⅲ/AVF/V5/V6水平型/上斜型压低、T波改变(Ⅱ/Ⅲ/AVF负正双向),超声心动图提示轻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39 mmHg。心内科医生结合孙阿姨的心电图出现明显缺血表现,考虑孙阿姨有冠心病,给予拜阿司匹林、硝酸酯类、倍他乐克等规范的冠心病的治疗。孙阿姨严格按照医生医嘱,规律服药,但气促症状不但不见缓解,反而越来越厉害。半年后孙阿姨平路行走几步即感气促,日常生活严重影响,并出现胸痛症状,就诊B医院心内科,医生行冠脉CTA未见明显异常,并建议就诊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姜蓉孙阿姨来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门诊就诊,医生考虑老年人出现肺高压,需警惕左心衰竭、慢性肺部疾病及慢性肺栓塞引起肺动脉高压可能,并收住入院。入院后医生给孙阿姨安排了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进一步证实双下肺动脉分支内肺栓塞。医生给予制定了抗凝方案治疗,孙阿姨的胸闷、胸痛症状逐渐得到了缓解。肺栓塞是肺动脉系统被各种栓子阻塞而引发的一种疾病,其综合征包括空气栓塞、肺血栓栓塞症、羊水栓塞以及脂肪栓塞综合征等。肺动脉栓塞为一种多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由于肺栓塞具有多种临床表现且没有特异性,因此极易发生误诊或漏诊。肺栓塞被误诊的常见原因:(1)错误观点认为肺栓塞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在临床鉴别诊断中鲜有医生想到肺栓塞。(2)大部分患者症状表现为缺乏肺栓塞典型三联征或X线胸片典型阴影等有特异性变现。(3)略去肺栓塞易发因素,例如长期卧制动、卧床、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曲张、慢性心肺疾病、创伤手术、肿瘤、糖尿病以及妊娠等。(4)心电图检查显示ST-T段发生改变,特别是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疾病史等,经常被临床医师误诊成冠心病,而忽略了肺栓塞的情况。(5)没有行D-二聚体和血气分析检查。慢性肺栓塞具有多种临床表现且没有特征性,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临床医生应该增强肺栓塞的认识,增强对冠脉造影显阴性老年患者的严格筛查,增强对肺栓塞,特别是慢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意识,如有怀疑应立即采取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下肢彩超,肺动脉螺旋CT增强检查,减小误诊率,临床应该早诊断、早治疗,积极采取抗凝治疗,疗效可靠。
姜蓉 2018-08-06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 春娇是2009年确诊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经医生悉心治疗后春娇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规律服用药物,在出院后1年内春娇觉得走路喘憋的症状缓解了,脚也不肿了,活动过度的时候偶有心慌,每到冬天天冷的时候,春娇胸闷症状会加重,口唇紫绀明显,天前变暖后会缓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突然有一天,春娇感冒后气促症状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咯血、下肢水肿,在当地医院输液也不见好转。这时候才想到来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
姜蓉 2018-08-06阅读量5532
病请描述:李正熙,方洁,唐学梅,董幼镕,刘建仁 作者单位:200011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介入中心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1岁,因"左侧肢体乏力6日余"于2012年10月6日入院,2012年10月1日下午14时许于活动中时突觉左侧肢体乏力,行走略不稳,无恶心呕吐,无胸闷黑朦,无四肢抽搐等。当时未予重视。2012年10月3日左侧肢体乏力较前加重,行走不稳显著,下楼梯困难,伴言语略含糊。既往有高血压史十余年,最高180/100mmHg,平素未规律服药,血压控制情况不详;发现早搏3年余,未正规治疗。否认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吸烟史;饮酒十年,每日7两白酒。入院体检: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左偏,上肢肌力IV级,左下肢肌力IV-级。左下肢巴氏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D-二聚体、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输血前检查、自身免疫抗体初筛未见明显异常。器械检查:心电图、胸片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示:右侧半卵园区急性脑梗塞。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立普妥降脂等治疗,症状逐渐改善,2012年10月8日12:30时于局麻下经右侧股动脉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轻度狭窄(约30%)、双侧椎动脉、颅内动脉未见明显狭窄。术后常规压迫穿刺口,并弹力绷带加压包扎7小时、右下肢制动24小时。24小时后取纱布换药时穿刺口无渗血和血肿,但是,在患者起床后在走廊中来回走了一会后,觉得穿刺口有肿块鼓出,诉穿刺口肿痛(2012年10月9日19:30)。查体:右侧腹股沟穿刺部位及其下方可见类圆形皮下搏动性肿块,直径约10cm,触之质中等硬度、有强烈的搏动感,听诊闻及血管杂音,穿刺口无渗血,局部皮温正常。血肿超声示:右侧腹股沟区混合性回声团块,内见红蓝双色血流进出,与股动脉相通(图1)。处理:先按压在动脉穿刺口(如果压迫后动脉瘤消失,说明压迫位置准确;必要时可以使用超声指引),使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慢慢抬手至可及足背动脉搏动,以此力按压20分钟后,将一个直径2cm、厚1.5 cm的圆饼状、质硬的塑料物体(称之为“瘤颈加压片”,可以使用矿泉水瓶盖等材料)置于穿刺口处,弹力绷带固定,再覆以3公斤重的沙袋。用该方法每天按压穿刺口6小时(最好是睡前开始),连续3天。3天后,皮下血肿较前吸收,疼痛显著缓解,触之无搏动,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复查血肿超声示:右侧腹股沟区混合性回声团块,未见血流,原瘤颈部闭合(图2)。当日患者出院。出院后1周随访时,皮下血肿已基本吸收,疼痛完全缓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刘建仁讨论 该患者于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出现右侧股动脉穿刺口皮下血肿,超声示:右侧腹股沟区混合性回声团块,内见血流,与股动脉相通。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emo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FAP)诊断明确。FAP是诊断性及治疗性血管内介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0.6%-6%不等[1]。目前用于治疗FAP的方法主要包括修复手术、手法压迫以及凝血酶(或胶原蛋白)栓塞法等。尽管修复手术仍然是治疗FAP的金标准,但是有创;国内应用较多的是药物栓塞法,因该方法可能导致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国际上争议较大[2];指压法治疗于1991年由Fellmeth等人介绍[3],虽操作简便、无创,但效果欠佳[4],且康复时间过长(4周左右)[5],影响病床周转率,因而应用范围受限。其主要原因是精确压迫瘘口的持续时间不够长。传统的指压法治疗流程包括:局部超声明确假性动脉瘤可压迫、相应的股动脉没有闭塞;超声引导下逐渐加压压迫,直至瘤颈部血流中断;续以15分钟的手法压迫;而后逐步降低压迫的压力,并持续超声监测股动脉及假性动脉瘤的管腔;一旦再次出现血流,则需要再次手法压迫15-30分钟;如此反复直至无压迫状态下假性动脉瘤内无血流;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加压包扎并制动12-24小时。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试图改进指压法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并探索出一种简易的改进装置,即上述“瘤颈加压片” (图3-5)。该加压片可以采用饮料瓶的瓶盖,把凸的一面对准动脉瘘口。瓶盖一般厚1.5厘米,在该瓶盖上用沙袋给与压迫,使得在关键的点上得到集中力量的压迫,且持续较长的时间。这比用手指压迫后续以绷带压迫效果好很多。因为绷带压迫没有给与关键点以压迫。这个方法取材容易,实现方法简单。在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下,疗效快速、明确。如果患者平卧很久,无法耐受,可以在晚上睡眠时压迫时间长一些,白天压迫的时间短一些。动脉瘤消失的表现是搏动消失、血肿变松软,最后需要B超确认。一般来说,股动脉穿刺后压迫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但是,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穿刺口再出血,导致血肿、假性动脉瘤。因此,宜告诉患者,在穿刺后2到3天内,尽量不要多活动。 参 考 文 献[1] Ricci MA, Trevisani GT, Pilcher DB. 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m J Surg, 1994, 167(4):375-8.[2] Santos MB, Silva S, Bettencourt V, Teles RC, Almeida MS, Medeiros D, Silva JA. Ultrasound-guided thrombin-gelatin injection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iatrogenic femo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s: Initial results.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12 Jul 31, doi: 10.1002/ccd.24330.[3] Fellmeth BD, Roberts AC,Bookstein JJ, Freischlag JA, Forsysthe JR, Buchner NK, Hye RJ. Postangiographic femoral artery injuries: Nonsurgical repair with US-guided compresson. Radiology, 1991, 178:671-675.[4] 吴燕,庄磊.彩超诊断并指导无创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 27(9): 848-850.[5] Chatterjee T, Do DD, Kaufmann U, Mahler F, Meier B. Ultrasound-guided compression repair for treatment of femo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 acute and follow-up results. 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96 Aug, 38(4):335-40.
刘建仁 2018-08-04阅读量9486
病请描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的支架植入术一例 通讯作者:刘建仁,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脑血管病的药物和介入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刘建仁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的重要原因[1]。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包括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和支架植入术(Carotid stenting, CAS)[2], 这两种方法都会发生再狭窄[1]。发生再狭窄时,CAS和CEA治疗都是可以选择的方法,其安全性和疗效相似,CAS后再狭窄发生率高于CEA,而CEA的切口部位的颅神经损伤和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CAS [3-4]。在我国,颈动脉支架几乎和国际的发展同步,现在很多大医院都在开展颈动脉CAS,每年手术的例数很多都超过100例;而我国颈动脉CEA开展较晚,手术例数很少。2002年2月,我国成立了中美脑中风协作组,这是一个由中美双方的多科专家组成的、主要致力于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推广的特殊组织。即便如此,7年来仅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500例[7]。作者对1例颈动脉CEA后再狭窄患者成功进行CAS治疗,报道如下。。1病例摘要患者,男,87岁,因反复发作性意识丧失9年,再发1于2010年3月3日入本院。患者9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在休息时、坐位均可发生,伴出冷汗,无明显先兆,无四肢抽搐,无口吐白沫,持续10min后逐渐清醒,30min后完全恢复正常,恢复后无后遗症,每半年发作1次。此后有多次类似发作,发作时间无明显延长,发作形式类似,发作次数逐渐增加。至1年前每天发作2次,故来我院就诊。查头颅CT,示左枕叶片状低密度灶,颈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分叉部管腔软斑块形成,管壁钙化斑,管腔重度狭窄,几乎闭塞(图1 A、B)。左侧颈总动脉多发管腔软斑块形成,管腔轻度狭窄。至我院普外科行左侧颈内动脉CEA,术后狭窄明显改善(图1 C、D),症状恢复可,无意识丧失再次发作,无头痛头晕,无肢体活动受限,术后口服阿司匹林、波立维、舒降之等药物治疗,住院13天后出院。1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站立位时突然出现头晕,出冷汗,随即出现意识丧失,跌倒在椅子上,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口吐白沫,无呕吐,2~3min后患者自行苏醒,醒后患者反应迟钝,问之无应答,约30min后患者完全清醒,醒后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悸气急,对所发生之事不能回忆。故患者又入我院治疗,查颈部CTA示左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局部狭窄,程度较重(图未显示),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高度狭窄(图1 E、F);血常规、急诊生化检测、血凝未见异常。患者既往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另有前列腺增生、双侧甲状腺结节、慢性胆囊炎伴胆囊多发结石和双眼白内障术后等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可,言语清楚;听力正常;双眼视力粗测正常,双眼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无受限,未见眼震;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双侧咽反射对称,颈软,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4+级,其余肢体肌力5级,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阴性,双侧深浅感觉无殊,四肢腱反射(++),右巴氏征阳性,左巴氏征阴性;两肺呼吸音对称,未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中,未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入院诊断: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左侧颈内动脉剥脱术后再狭窄; 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④肝多发小囊肿, 右肾多发小囊肿; ⑤前列腺增生症; ⑥双侧甲状腺结节; ⑦慢性胆囊炎伴胆囊多发结石;⑧双眼白内障术后。 入院后,予以左侧颈动脉CAS。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8F动脉鞘,把125cm造影管内置在8F导引管内,在造影管和导丝的辅助下,把导引导管放置到左侧颈总动脉,造影后进行狭窄段血管的测量,确定好滤器(Angiogard, Cordis公司)、球囊和支架(Precise,Cordis 公司)的型号和尺寸,撤出造影管。导入滤器,然后在滤器的保护下,进行球囊的预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后狭窄消失(图1 G、H)。患者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患者反复晕厥的症状消失。A,、B: 颈部CTA显示左侧颈动脉起始部呈线状高度狭窄,且狭窄段较长;C、D: 颈动脉CEA后颈部CTA显示左侧颈动脉起始部的狭窄消失;E、F: DSA显示颈动脉CEA 1年后左侧颈动脉又发生高度狭窄;G、H: DSA显示CAS后左颈内动脉起始部的狭窄消失。 图1 患者左侧颈动脉术前术后血管造影比较Figure 1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before and after CEA or CAS.A, B Before CEA, cervical CTA showed thread like stenosis of the proximal left carotid artery; C, D After CEA, cervical CTA showe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tenosis of left carotid artery; E, F DSA showed restenosis of left carotid artery one year after CEA; G, H After CAS DSA showed the disappearance of post-CEA restenosis of left carotid artery.2讨 论颈动脉狭窄有两种治疗方法,即CEA和CAS。目前,最新的循证医学已经证明,这两种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前者的颅神经损伤和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高于后者,后者的近期的非致残性卒中的发生率高于前者,而中远期的临床结局相似[2, 5]。CAS的再狭窄率高于CEA[1, 6]。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颈动脉CAS的微创性,大多数患者更倾向于选择CAS。另外,美国AHA资料显示,只有每年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达30例以上的医师开展的CEA手术的效果才比较好。美国有3 000到5 000名医师能够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而在我国则很少[7]。CAS已经在我国许多三甲医院得到广泛开展,由于手术例数较多,医师的经验很丰富,手术的安全性很高。我国的CEA手术例数很少,手术尚未成熟,临床医师对之缺乏认识。我们对1例CEA术后再狭窄的支架植入术的患者进行报道,旨在提高对CEA手术以及CEA与CAS这两种手术互补关系的认识。本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极高,狭窄段较长,导丝可能很难通过狭窄段,即使导丝能够通过,术中斑块脱落造成卒中的风险也很高。因此我们选择CEA治疗。治疗后患者狭窄明显改善,反复晕厥的症状消失。但是1年后,患者又出现头晕的症状,复查颈部CTA显示,颈动脉剥脱术后再狭窄。因为狭窄局限,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能很好处理该病灶,所以我们选择CAS进行治疗。术后患者头晕症状消失。上述两种方法,对大多数患者而言,都是安全有效的,但是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CEA不适合于不耐受手术、狭窄部位较高、放疗后颈动脉狭窄、对侧颈动脉闭塞等的患者,而CAS不适合于狭窄程度很高且狭窄长度过长、狭窄部位钙化过于严重、狭窄段弯曲、成角等的患者。所以,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情况和意愿,进行个体化的选择。这两种方法是互相补充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的。CAS手术后发生再狭窄,可以采用CEA或者CAS进行治疗, 而CEA后发生再狭窄时,也可以用CEA或者CAS进行治疗[4, 8]。 References:[1] Bonati LH, Ederle J, McCabe DJ, et al. Long-term risk of carotid restenosis in patients randomly assigned to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r endarterectomy in the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udy (CAVATAS): long-term follow-up of a randomised trial【J】.Lancet Neurol, 2009, 8:908-917.[2] Meier P, Knapp G, Tamhane U, et al. Short term and intermediate term comparison of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for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 BMJ, 2010, 340:c467.[3] Gurm HS, Yadav JS, Fayad P,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carotid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in high-risk patients【J】.N Engl J Med, 2008, 358:1572-1579.[4] Attigah N, Külkens S, Deyle C, et al. Redo surgery or carotid stenting for restenosis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results of two different treatment strategies【J】. Ann Vasc Surg, 2010, 24:190-195.[5] Ederle J, Bonati LH, Dobson J,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with angioplasty or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the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udy (CAVATAS): long-term follow-up of a randomised trial【J】. Lancet Neurol, 2009, 8:898-907.[6] Eckstein HH, Ringleb P, Allenberg JR, et Al. Results of the Stent-Protected Angioplasty versu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SPACE) study to treat symptomatic stenoses at 2 years: a multinational, prospective, randomised trial【J】. Lancet Neurol, 2008, 7:893-902.[7] 张勤奕,Douglas J.Wirthlin,屈根学,et al.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中国的实践与探索【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l:233-234.Zhang QY, Douglas J.Wirthlin, Qu GX, et al. Practise and research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and Vessel Diseases,2009,11:233-234.[8] Zhou W, Lin PH, Bush RL, et al. Management of in-sent restenosis after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high-risk patients【J】. J Vasc Surg, 2006, 43:305-312.
刘建仁 2018-08-04阅读量8427
病请描述: 1. 病例概述 孙某某,男性,54岁,某政府机关中层干部,因“体检发现血糖、血脂增高10天”就诊于社区卫生服务站,无“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无心悸、胸闷,无肢体麻木、疼痛”症状,患者平时喜食甜食及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每天活动量少、不锻炼。查体:身高171 cm,体重83 kg,体重指数(BMI)28.4 kg/㎡,腰围97cm,血压125/75 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无减弱。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7.10 mmol/L,甘油三酯(TG) 3.91 mmol/L,总胆固醇(TC) 6.89 mmol/L,HDL-C(HDL-C) 1.1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4.27 mmol/L,肝肾功能正常。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冠心病、间歇性跛行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平素有吸烟及饮酒嗜好。其父亲和弟弟患有糖尿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李连喜 2. 全科医生初步诊断与处理 1) 病史特点 1) 患者存在多项糖尿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肥胖体型、糖尿病家族史、腰围≥90cm、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但是血压正常。2) 患者生活方式不健康,喜爱吃高糖及高脂食品,且有饮酒及吸烟不良嗜好,每日活动量少,不锻炼。3) 患者既往体检有血糖、血脂增高,但是因为是轻度增高,所以患者并未重视。4) 目前实验室检查发现高血糖、高TG血症、高TC血症和高LDL-C血症,故诊断初步考虑糖尿病伴血脂紊乱。 2) 初步处理 为明确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诊断,全科医生嘱患者禁食8小时后次日清晨接受静脉抽血,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血脂水平,结果为空腹血糖7.4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8 mmol/L,TG 3.67 mmol/L,TC 6.92 mmol/L,HDL-C 1.07 mmol/L,LDL-C 4.33 mmol/L。根据检查结果,社区全科医生初步诊断患者为:糖尿病伴混合性高脂血症。之后,全科医生为进一步明确患者情况,进行了其他检查,结果如下:糖化血红蛋白6.8%,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为15 mg/g,尿常规正常。由于患者为新诊断糖尿病,故须转诊至综合医院以明确诊断分型及了解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情况,所以全科医生对患者给予转诊处理。 3. 内分泌专科诊治经过 患者被转诊至综合医院内分泌专科后,接受了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2小时胰岛素和餐后2小时C肽检测,同时检测了胰岛自身免疫标志物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胰岛细胞抗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根据检测结果(高胰岛素血症、胰岛自身免疫标志物阴性),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此外,专科医生还对患者进行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筛查,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筛查包括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摄片、肌电图等检查;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筛查包括颈动脉血管超声、下肢动脉血管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同时复查了肝肾功能和血脂水平的检查。综合检查结果发现患者血脂水平仍高于正常,且下肢动脉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余检查尚正常,在综合上述检查后,专科医生给该患者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伴混合性高脂血症,给予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减少饮酒等,药物治疗包括使用二甲双胍500 mg Tid控制血糖,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 20mg Qd 控制血脂及稳定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另外加用阿司匹林100mg QN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住院治疗9天后,患者血糖得到较好控制,故被转回社区继续治疗。 4. 全科医生制定长期管理计划 1)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特点 高脂血症临床上一般分为高TG血症、高TC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低HDL-C血症。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根据调查,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伴血脂异常的比率达到78. 51%,但是患者的知晓率仅55. 5%,血脂异常的总体治疗率仅44. 8%,已治疗者总体达标率更低,仅为11. 6%,以上数据显示我国2 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管理状况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2 型糖尿病的血脂代谢紊乱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高胰岛素血症、腹型肥胖等代谢紊乱,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紊乱以混合性高脂血症多见,其特征性的血脂谱包括:空腹和餐后TG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TC水平和LDL-C正常或轻度升高,更加重要的是,患者的LDL-C发生性质变化,更多地转变为小而密LDL-C,后者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更加强。 2)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诊断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中国人血清TC的合适范围为<5.18 mmol/L (200mg/dl),5.18-6.19mmol/L(200-239mg/dl)为边缘升高,≥6.22 mmol/L (240mg/dl)为升高;血清LDL-C的合适范围为<3.37 mmol/L (130mg/dl),3.37-4.12mmol/L(130-159mg/dl)为边缘升高,≥4.14 mmol/L (240mg/dl)为升高;血清HDL-C的合适范围为≥1.04 mmol/L (40mg/dl),≥1.55mmol/L(60mg/dl)为升高,<1.04 mmol/L (40mg/dl)为减低;TG的合适范围为<1.70 mmol/L (150mg/dl),1.70-2.25mmol/L(150-199mg/dl)为边缘升高,≥2.26 mmol/L(200mg/dl)为升高。 根据上述诊断标准,该患者存在高TG血症、高TC血症和高LDL-C血症,故诊断为混合性高脂血症。 3) 2 型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的策略和目标 2 型糖尿病伴血脂紊乱患者是否需要调脂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的选择等应建立在全面评估心血管事件风险基础之上,因此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心血管风险的评估至关重要。高危人群包括:(1)无心血管疾病,但年龄﹥40岁并有1 个以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高血压、吸烟、肥胖、微量白蛋白尿、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男性年龄>45岁、女性年龄>55岁、女性绝经期后等。(2) 无心血管疾病,年龄<40 岁,但LDL-C≥2. 6 mmol/ L(100 mg/ dl)或合并多个危险因素。极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病变患者,无论其基线LDL-C水平如何均属于极高危人群。 根据该患者的临床特点:不仅合并多个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包括男性年龄>45岁、吸烟、肥胖等,而且已经合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故属于极高危人群。 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的干预均应以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作为基础,而且应该贯穿2 型糖尿病治疗始终。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饮食调节(减少饱和脂肪酸及TC的摄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限盐等。 在进行调脂治疗时,应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LDL-C的控制目标为: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首选他汀类药物,LDL-C目标值<2. 6 mmol/ L(100 mg/ dl); 对于极高危患者,立即选用他汀类调脂药,LDL-C目标值< 2. 07mmol/ L(80 mg/ dl)。若经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调脂药治疗后仍未达到上述治疗目标,建议将LDL-C比基线降低30% -40%作为目标值,也可以合用TC吸收抑制剂等其他调脂药。 高TG 血症的治疗目标是TG<1. 7mmol/ L(150 mg/ dl),强调首先严格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后部分患者TG 可恢复正常。TG 在1. 70-2. 25 mmol/ L,首先开始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如TG 在2. 26-4. 5 mmol/ L,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开始使用贝特类降脂药;如TG>4. 5 mmol/ L,首先考虑使用贝特类药物迅速降低TG 水平。 低HDL-C血症的治疗目标是: 如伴高LDL-C血症,首要目标仍然是降低LDL-C; HDL-C的治疗目标: 男性>1. 04 mmol/ L(40mg/ dl),女性>1. 4 mmol/ L(50 mg/ dl)。可通过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或选用贝特类药物。 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治疗目标是:强调首先严格控制血糖,强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首要目标仍是降低LDL-C,可首选他汀类调脂药,如LDL-C已达标,TG仍≥2. 3 mmol/ L 改为贝特类或与他汀类合用。如TG> 4. 5 mmol/ L时首选贝特类药物,如果TG < 4. 5mmol/ L,应降低LDL-C 水平。 根据该患者的情况,属于极高危人群,TG、TC及LDL-C均不达标,故在给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立即给予他汀类降脂药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首要目标是将LDL-C控制在< 2. 07mmol/ L,治疗一段时间后复查血脂,根据血脂情况调整下一步治疗方案。 5.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检测时机及监测频率 患者转回社区医院后,全科医生根据其具体情况,加强对患者进行教育,要求其改掉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增加运动、控制饮食等。并告知患者根据以下原则进行血脂的监测:新诊断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均应检测血脂水平,如果患者血脂正常且无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血脂水平的检测;如果患者血脂水平正常但有多种心血管风险因素存在,在诊断糖尿病后应当每3 个月监测血脂一次;对于2 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若仅给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建议6 -8 周后复查血脂,决定是否需调整治疗方案;给予调脂药物治疗的患者,初始治疗4 周后应监测血脂水平,若仍未达标,则调整治疗方案,4 周后复查;对于血脂水平控制达标的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半年监测一次血脂。 6.降脂药物治疗中的若干注意事项 1)调脂药剂量与疗效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已经比较明显,不宜为片面追求更低的LDL-C 目标值而过度增大药物剂量,必要时可与TC吸收抑制剂等其他调脂药合用。 2)联合用药的安全性除非特别严重的血脂异常,一般不建议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时需注意安全性问题,因为联合用药副作用明显增加。例如他汀类和贝特类联用时剂量应小、两药分开服用、严密监测、老年人需谨慎,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停药。相对而言,他汀类和TC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的联用更加安全,临床可以考虑。 3)长期维持治疗的必要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经调脂治疗,血脂达标后,仍需小剂量长期维持治疗,以维持正常血脂目标值,从而可以更大临床获益。需避免血脂水平正常后就停用调脂药物,以防止血脂水平的反弹。 4)烟酸类降脂药的使用由于烟酸类降脂药会导致糖代谢异常或糖耐量恶化,故一般不推荐用于糖尿病患者,如果必须使用,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5)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监测使用调脂药过程尤其联合用药者应密切监测安全性,尤其在高龄、低体重、多系统疾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围手术期等患者更应加强监测。 他汀类降脂药物比较常见的副作用是肝功能损害和肌病的发生,故意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建议在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半个月监测肝功能,如用药前ALT>正常上限3倍暂不用药;开始治疗后如发生肝功能异常;建议减少他汀类剂量,并在调整治疗方案后半个月再次监测肝功能;如果AST和ALT 仍超过正常上限3 倍,建议暂停给药,停药后仍需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如果肝功能正常,建议每3 个月监测一次。 用药过程如有肌病症状包括肌肉疼痛或无力等,需立即检测肌酸激酶;如出现肌肉症状,且CK>正常上限5 倍即停用他汀类药物;如CK>正常上限3-5 倍,每周监测症状和CK 水平,如CK 逐渐升高,应减药或停药。 贝特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长期服用贝特类时,需要警惕药物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因此在治疗开始后半个月应该监测肝、肾功能;个别患者服药后也有可能发生药物性横纹肌溶解症,若有上述症状,则应该立即检测血CK 水平。另外,有胆囊疾病史、患胆石症的患者禁用,因为此药可增加TC向胆汁的排泌,从而引起胆结石,需要注意。
李连喜 2018-07-17阅读量9409
病请描述:2014-02-26 广东省中医院微信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脑病内科华荣学中医要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问道者 吕玉波(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 杨志敏(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华 荣(广东省中医院脑病内科医生、李振华弟子) 罗湛滨(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医生、李振华弟子) 【图片说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于蓝登门慰问李振华。【图片说明】李振华(左二)与吕玉波、华荣、罗湛滨。他出生在“医圣”张仲景故里,被誉为“脾胃病国手”,善用脾胃学说治疗疑难杂病,以温阳扶正法救病人于垂危。 他用中医药应对流脑、乙脑疫情,扬名全国,晚年还指导广东弟子治疗非典、禽流感。 他心忧中医后继乏人,奔走呐喊,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建言,促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中西医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今年89岁的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李振华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2009年被国家评为河南唯一一位“国医大师”。他近年腰患发作,不能久坐,但每周坚持在家中出诊、带徒,令人感动。今年在郑州家中接受专访时,全国禽流感疫情紧张,西藏自治区的领导还打电话向他请教防治办法,李老细心解答,尽显仁心仁术。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陈枫 曹斯 通讯员 宋苹 宋莉萍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郭智军 成才之道 随父学医 一味黄芪用了60年 吕玉波:您出身于中医世家,能否谈谈您的成才之路,给青年中医指点一下? 李振华:我出生在豫西乡村,父亲李景唐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善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他常以“仁善为本,济世成德”来教导我,要我记住“行医首要立品做人,只有仁善待人,才能济世活人”。 我一边读私塾,一边在父亲的“广济堂”帮父抓药。1940年豫西大旱,霍乱流行。我正在读高中,父亲说“别上学了,回来跟着我学医吧!”我白天侍诊,晚上听父亲讲授中医经典,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诸家著作。后来我又通过学习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对中医经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随父学医,主要分侍诊、试诊、试方、独立诊病处方几个阶段。有位70多岁的老汉,感冒发烧,不能起床。我到病人家出诊,诊断为老年风寒感冒,宜辛温解表法治疗,就用父亲治风寒感冒验方。药方写好后,我和病人家属回广济堂,请父亲定方,父亲说:“原方不动,加黄芪4钱(12克)”。他解释说:“病人老年气虚,恶寒发热无汗,黄芪可以补气助正,促使发汗解表退热。服两帖药后即可痊愈。”果然,药到病除。我从医至今60多年,凡诊治老年人气虚感冒之症,方中经常都加黄芪,效果很好。 在父亲身边实践6年后,我23岁开始独立应诊。1950年,全省中医师考试,我考了洛宁全县第一名,省政府颁发了中医师证。1953年,洛宁县人民医院成立,被选为县医院唯一的中医医师。后来借调洛阳中医师进修班和洛阳地市西学中班任教,上调省城,在河南中医学院承担医疗、教学任务。我总结了“勤、恒、博、精、悟”五个字,只有在临床实践中刻苦学习、用心体会、不断借鉴前人的经验,才能逐步培养出“悟性”,从而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 偷师名医 炙甘草汤治心脏早搏 华荣:您特别注重博取众家之长,这也是您成为中医大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李振华:要想医术精深,必须勤奋好学,博学多闻。不仅要学书本,还要学同道之所长、民间单方验方、患者用过的功效显著的处方,永不自满。 1964年,中医大家秦伯未来郑州讲学,上午在河南中医学院作学术报告,下午给省里领导看病,我在旁侍诊,学会了治疗心脏病特别是早搏,如何用炙甘草汤。之前我看《伤寒论》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但在临床使用,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那次秦老告诉我,早搏关键在于心阴不足,心阳虚也有,但以心阴虚为主。桂枝不能用大量,如果出现二联、三联律时,用1钱(3克),一般时用7分(2克)。以后照跟秦老用药及量,治好众多早搏病人,对于室性早搏效果要更好一些。 除了跟名医,还可以学习名医的好方子。“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老先生曾为一位军区领导夫人看病,她患的是功能性子宫出血,吃了施老六剂药治愈。我从她那里拿了处方,对比我开的方子,都是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化裁,但施老加了阿胶、黑地榆,还重用米醋6两(旧时16两为1斤),而且在药物炮制上,柴胡、白芍都是醋炒。后遇此证,我就用施老这种方法,每获奇效。 学术之道 研究脾胃学说承接重点科研项目 华荣:您被誉为“脾胃病国手”,强调肝脾胃同治,肝宜疏,脾宜健,胃宜和,脾胃病学术思想在业界得到广泛推崇,影响深远。我运用您的思想,发现很多内科疾病都可从脾胃入手治疗,调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 李振华:元气乃人体生命健康之本,而元气之充足,须赖脾胃之滋养,故脾胃伤,则元气易衰。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对我影响很大。从1979年起,我开始招收脾胃专业硕士研究生,潜心研究脾胃学说。1986年承接国家科委“七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我们提出“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的病机理论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创立了香砂温中汤和沙参养胃汤。5年内对300例该病住院患者纯中药治疗,有效率达98.7%,治愈率达32%。国家科委委托卫生部验收鉴定,疗效属国内外先进水平,突破了国外学者认为该病“萎缩的胃粘膜不可能逆转修复”及“终身疾病”的观点。1992年该项目被评为河南省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 1995年,我主编出版了《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专著,提出了“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胃阴虚治疗用药宜轻灵甘凉”等观点。 重视心阳 巧治冠心病收佳效 杨志敏:这几年“扶阳”学说盛行,我发现,您很早就提出“心阳”观点,治疗了很多心脏病危重病人。其中奥妙何在? 李振华:中医学非常重视阳气在人生命中之重要性。阳气在人之生命中如日光一样,阳气不足,则寿命不能长久。冠心病患者,一般都畏寒怕冷,夏季轻,冬季重,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之间,夜间12点以后到天明,不仅易犯病,重者多于这时死亡,就是心之阳气不足、抗拒外寒功能较弱的表现。 现代临床治疗冠心病,常用中药大都以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为多见,缺少扶助心阳增强心脏功能之药物,这对冠心病发作时的胸闷气短、心绞痛等症状,虽能收到一时之效,但药效不能持久,特别是这些芳香理气、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久服易耗气血,心脏功能更弱。 我经常打比喻说,血液运行,就像自来水在水管中流,要依赖水压。水管生锈,管腔狭窄,但如果压力充沛,自来水能畅通无阻;如果压力不足,水就上不到高楼,流量渐少,甚至停水。所以治疗冠心病,不可忽视心阳,舍本求末。我常用人参、附子、桂枝、薤白这些药益气助心阳,以促进心脏功能、增强血流循环动力为本,随证适当加理气活血化瘀、健脾祛痰湿之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治疗冠心病人,可以收到佳效。 用温病学说遏制流脑乙脑疫情 罗湛滨:李老,您治疗外感热病也是高手。您认为,中医在治疗传染病方面,应该怎样更好发挥作用? 李振华:温病是因感受温热病邪,包括疠气病毒而发病,起病急骤,有季节性、地域性和高度传染性。我用温病学说,指导治疗流脑、乙脑、流感等热性传染病,后来补充提出了“热邪损阴伤正是温病的病理基础”和“治温病重在保存津液”等学术观点。 1956年冬末和次年春,洛阳地区流行脑脊髓膜炎,仅伊川县1个多月就死亡70多人。洛阳专署卫生局组织我们去治疗。我认为,该病属于中医温病的春温病,用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热入营血用清瘟败毒饮加减配合安宫牛黄丸等,治疗近20例,全部治愈。又到宜阳、偃师、三门峡等几个县,前后治疗百例左右,凡能口服或鼻饲中药的,均治愈。河南省卫生厅在洛阳召开了现场会,在全省推广中医治疗流脑的方法经验。 1970年,禹县流行乙型脑炎病,县医院找了个大庙作为临时传染病房,8天时间就收治了83个患者,死亡32个,多是儿童,满院日夜哭声不断。当时的县革委会召开防治会议,让我负责治疗。我根据乙脑病属暑温病,辨证分偏热、偏湿、湿热蕴结三证,以中药为主,治疗132例,治愈率为92.7%,有25例遗留有偏瘫、耳鸣、耳聋、头痛、弄舌等后遗症,基本属于乙脑偏湿证,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效果很好。这一治疗乙脑的方法,后来被评为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非典、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传染病疫情中发挥了作用。今后在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要多发挥中医的作用。 传承之道 医源于易 中华文化是中医之本 吕玉波:李老,您很重视人文修养,书法功力深厚。我印象最深的是,您一直强调,“要学好中医,必须做到三通,即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对于中医传承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李振华:中华文化是中医学之本。我概括了几句话,“医源于易,医归于变;临证要诀,辨证为先;综合分析,四诊合参;谨守病机,处方为先;理法方药,有机连贯。” 中医常说“医易同源”,《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也最深。可以说,中医学是在《易经》的哲学基础上,通过人们同疾病斗争的反复实践,总结升华为理论的。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中医的天人合一学说、阴阳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辨证论治方法及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学说,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学习哲学和辩证思维,是学习理解中医学的金钥匙。特别是培养中医思维方式,抓住辨证要点、病理演变的核心,就能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科学,各有其长。西医的检查仪器是帮助了解病情、确诊疾病的现代方法,但不主张简单根据西医检查诊断的病名,作为中医辨证用药的根据。我们应该用中医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应以中医理法方药为体,通过四诊进行辨证治疗,以西医的各种检查仪器为用,不能丧失自我。 现在不少年轻医生中医专业思想淡化,中医理论功底不深,临证水平下降。我们这些老中医很担心中医药事业后继乏术、后继乏人,所以一直呼吁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特色。你们广东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请我们这些老中医去带徒,注重挖掘中医特色疗法,中医特色优势发挥充分,值得各地学习。 养生之道 每日挥毫 提出“爱好养生法” 89岁的李振华至今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他将自己的养生经验总结为几句话:与四时节气协调,与天和;情志安宁,与气血和;动静合一,形神合一,与自身和;饮食有节,与脾胃和;益肾固精,全真养形,与神和。他说,养生贵在力行,持之以恒,就会寿而康。 李振华提出“爱好养生法”,认为人要有所依托,有一种健康的爱好,这样才能保持对社会、对生活的兴趣,进而使身心健康。 他本人就是“爱好养生法”的受益者,每天练习书法,以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练习书法讲求头正身直、臂开足安、悬肘松肩、平气凝神、排除杂念。表面看挥毫起笔只有手在动,实际上是手指、腕、肘、肩带动全身的运动,将精气神倾注于笔端。整个过程酷似打太极拳,又像练气功,意力并用,动静结合,既增强了手、脑的协调能力,又锻炼四肢功能。 李振华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他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 李振华还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 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李振华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 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大师逸事 勇于建言 建议修改政府报告 李振华与邓铁涛等多位老中医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上书,为中医药发展出谋划策,奔走呐喊。 他曾任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时,中医界代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他首先提议对其中的“中西医工作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进行修改,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集体写出建议。后来《政府工作报告》将这句话改为“要把中西医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198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科技代表大会上,他呼吁解决中医后继乏人问题,并写了内参报告,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重视。之后,河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培养中医药队伍,如招收中医师子女为中医学徒,在全省“赤脚医生”中选拔培养中医等,这些人现在都成了中医药骨干力量。 编后语 历时两年,辗转南北,专访十位国医大师,问求中医药传承之道。南方日报和广东省中医院、康美药业(600518,股吧)联合推出的“问道国医大师”系列报道,到今天圆满收官。 这一系列报道反响强烈,不少读者来电来信交流。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一直关心报道进展,盛赞这一报道对于抢救中医药国粹、弘扬中医药事业意义重大。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于蓝今年专程带领“问道小组”赶赴河南,登门慰问国医大师李振华。分管卫生工作的广东省副省长林少春对系列报道给予高度评价,感谢各位国医大师为广东带徒、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 近期,海外著名华文媒体《星岛日报·海外版》还将对这一系列报道进行转载,扩大中医药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南方日报出版社也将结集出书,敬请垂注。 总策划:张东明 吕玉波 陈达灿 统筹:段功伟 胡延滨每天一条好信息,传递健康正能量。欢迎订阅广东省中医院官方微信【大德聚友会】竭诚为广东省中医院的好朋友提供会员服务。回复“健康”,立即收取聚会信息。【启德医塾】天地大德曰生,生生之道为本。启德医塾传递中医精神,介绍中医药文化知识。
华荣 2018-07-17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癌症病人的镇痛计划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癌痛治疗专家门诊 陈志扬90%的晚期癌症病人都有疼痛。疼痛使他们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他们在受疼痛折磨时不得不呻吟,使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受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社会属性难以被认可。许多病人是带着满身疼痛去天国的。病人家属往往觉得爱莫能助。有些病人及其家属甚至临床医生都错误地认为癌痛只能忍受,实在痛得厉害就开点止痛药物,胡乱吃点,不痛了就停药。本人认为,有必要针对每个病人的疼痛情况,制定一个详细的镇痛计划,这个计划所涵盖的时间是从他(她)第一次看门诊直到他(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具体内容如下: 主诉:某部位疼痛多少天,加重多少天 现病史:患者患 癌 转移,某部位疼痛多少天,加重多少天,疼痛的性质是 ,夜间睡眠质量 ,平时有无呕吐;有无肠梗阻、有无胃肠道改道;有无骨转移;有无脑转移等。 既往史:服镇痛药物史(何种药物、用药途径、剂量、每日次数)、药物过敏史、个人史等 体格检查:肿块大小、活动度,是否压迫神经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钙血浆蛋白ECT检查有无骨转移MR、CT及PET-CT检查结果 。诊断: 1.原发病(是何种肿瘤?); 2.癌痛阶梯(WHO三阶梯用药,根据疼痛的程度分为轻度,不影响睡眠、中度,已经影响睡眠、重度,时刻疼痛,痛不欲生); 3.疼痛严重程度评分(数字分级法评分NRS,0分为完全无痛,10分为无法忍受的疼痛,病人大概可评为几分?) 4.是否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治疗和处理: 1.镇痛药物治疗 a.药物选择:原则上一般选用镇痛效果好、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少的镇痛药。一阶梯(3分以下)患者可单用解热镇痛药(对外周性疼痛刺激有效),首选消炎痛、散利痛、去痛片等价廉物美药,也可选用英太青;二阶梯(3-7分)患者在用解热镇痛药的同时加用弱阿片药(中枢性镇痛,有可待因、右旋丙氧酚、曲马多等),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前须用镇吐药,以口服胃复安2片tid为佳;三阶梯(7分以上)患者在用解热镇痛药的同时加用强阿片类药(吗啡控释片或缓释片、羟考酮、丁丙诺啡、美沙酮、芬太尼透皮贴剂等),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加用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口服1次/每天,共5天)及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等)。骨转移:选用抗破骨、溶骨药(固令)。辅助用药:抗便秘药,酚酞(1-2片每晚睡前服用)、杜秘克、硫酸镁、大黄、番泻叶等,安定或舒乐安定;镇吐药(氯丙嗪、胃复安)。 b.用药途径:病人能口服药物应该尽量选用口服给药,这样就能减少病人看医生的次数。呕吐或肠梗阻病人不能口服药物时,可把药物给病人肛塞(副反应较轻,一般是大便后病人家属戴手套用石蜡油润滑后把镇痛药物经肛门塞入直肠的最深部)。经常肛门塞药,有些病人直肠黏膜损伤,可暂停肛塞数周。病人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增加后可改用芬太尼透皮帖剂(芬太克、多瑞吉)贴皮肤,不能口服药物的病人可舌下含服阿片类药物、偶可皮下注射吗啡等药物的针剂处理暴发痛。 c.用药时间:以减少病人用药次数、固定时间、规律用药为原则,如吗啡控释片一般选择早8点和晚8点用药。其他药物一般应该有一次选在睡前服用,每次用药间隔时间必须相同。病人千万不要轻易自行停药或换药。 d.副作用的处理:NSAIDS可出现肝肾损害、白细胞减少、出血倾向,因此剂量不可无限制增加(天花板效应),吗啡等麻醉性镇痛药物由于有耐受,必须及时增加剂量(无天花板效应)。使用初期病人一般有恶心、呕吐、嗜睡等表现,数日乃至1周后这些症状一般都将消失。但吗啡(美施康定、美菲康)等引起的便秘,将持续存在,必须同时服用泻药加以拮抗。有些病人出现瘙痒、皮疹,可用抗组织胺药及皮质激素处理。 2,镇痛泵 神经病理性疼痛在药物难以控制时可选用镇痛泵,先选静脉氯胺酮泵,也可用硬膜外泵(7天一换,加局部皮质激素),如果病人经济条件许可亦可慎用蛛网膜下腔吗啡泵。 3,神经毁损技术 通过神经定位,把受影响的神经用药物破坏,也可达到止痛。 4,剧痛和暴发痛的解救 正在疼痛或离下一顿服药时点的空白期疼痛,可用即释型吗啡或将奇曼丁、吗啡或羟考酮控释片或缓释片碾碎,口服或舌下含服1/3或1/2乃至1粒,可在十几分钟内达到止痛。吗啡过量(自杀或急于止痛)的临床表现有:呼吸频率3-5次/min、针尖样瞳孔、严重的胸闷、昏睡、皮肤湿冷等。用纳洛酮0.2mg静脉注射可解救,药效维持30分钟左右,必要时追加同样的剂量。 5,其他症状和体征的处理 营养不良可导致低蛋白血症、腹水,必要时补充白蛋白。晚期癌症病人经常出现水肿,可用泼尼松10mg,每日1次,连用5天,并且辅助用维生素B族。口腔真菌感染可用5%碳酸氢钠漱口。尿潴留可先用热毛巾敷下腹部,无效则必须插导尿管。严重呕吐、谵妄、精神错乱有可能是高钙血症的表现,必要时应降血钙。抽搐的病人应考虑低钙,必要时补充钙剂可奏效。 6,营养支持 病人口干、胃口不好,可用桔子汁漱口或小口喝。完全无法进食的病人,有条件可做胃肠造瘘手术,直接将营养物从体外经胶管注入胃内。无手术条件的病人,必须每日充分静脉营养。同时经常检查病人的血浆蛋白水平、血常规。 7、疗效评估和再评估 镇痛医师必须每周对镇痛效果至少评价1次,以便对镇痛药物的剂量作必要的调整,解热镇痛药的剂量不必增加,以免造成肝肾损害,机体对阿片类药物产生耐受后,必须增加剂量,通常病人说止痛药效果变差了,其实是病人对吗啡等药物形成了耐受,只要增加剂量就可达到最初的镇痛效果。病人家属则根据病人的情况随时向镇痛医师报告。 8、患者家属的配合 病人、病人家属、医生三者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三方的共同努力才可使病人战胜癌痛,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陈志扬 2018-07-11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老人爬高楼 膝关节易受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 李若愚 博士 董健 教授 张大妈习惯一早就去爬山,这天,出门时两腿膝关节有些酸胀、难受,但她想着说不定动动就没事了。可谁知爬到一半时,不知何故突然腿一软,张大妈摔倒在地,一下子竟无法站起来,膝关节疼痛加剧,活动极不灵活。送至医院后,检查发现,张大妈由于长期爬山致膝关节磨损严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生命在于运动的深入人心,许多老年人喜欢通过爬山、爬高楼以锻炼身体。爬山、爬楼梯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心肺功能的方式,但偶尔为之尚可,若经常如此则可能对身体的关节造成伤害。因为爬山、爬楼梯对下肢关节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且爬山、爬高楼持续时间较长,长期为之可致关节磨损,而老年人的骨骼、关节已退化,无法承受如此高强度的锻炼。从解剖学角度来分析,膝关节周围肌肉薄弱,上下骨骼形成的杠杆长,承受了人体86%的重量,故膝关节在运动外伤中最易受伤。平地上行走时单腿膝关节的压力相当于双腿站立时的2倍。在爬山时.膝盖是弯曲的,用一个70~90度的角度承受全部体重时,一条腿弯曲着承受了大约是平时正常站立时5~10倍的压力,髌骨与股骨之间的压力急剧增加。上下楼梯(特别是高楼)和爬山一样,是一个长时间、多次、重复的运动,关节在此运动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过度负重加速其退化和磨损,引起疾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如同时体重超标5公斤,膝关节负重将至少再增加20公斤,更增加了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加速其退化和磨损。而在下山或下楼梯时,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承受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大大增加了对膝关节的损伤。步入老年之后,尤其要保护好自己的膝关节,不应常做的运动还有:篮球、排球、羽毛球、长跑、跳绳、长时间打太极等,起跳、下落、急转等动作其实对膝关节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稍微不注意,就容易造成关节损伤。许多老年人都喜欢在公园里打太极。打太极拳时,身体重心较低,且动作要缓慢进行,会使膝关节负重过大,引起膝关节疼痛,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 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膝关节持续处于半蹲位的静力性支撑,髌骨关节受力增加4倍左右,如有向上的发力动作,受力将增加10倍,严重损伤髌股关节软骨。如果长时间过量单一锻炼,髌骨关节面就会受到经常的磨擦、挤压、冲撞等,这些都将加速髌骨软骨的退变,引起关节疼痛、病变。爬山、爬高楼时,对膝关节的压力和磨损是存在的,但不必因噎废食,过分担心。只要掌握好适当的度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就可将其对关节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以下建议均基于身体情况良好,无明显不适的情况下。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运动。选择合理的运动频率。目前多建议每周3~5天(次)的频率,低于每周3天(次)则效果较差。选择合理的运动强度。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自测锻炼是否适度:运动后即刻测量的脉搏—年龄<=100,则说明运动没有过度。如运动后脉搏为165次/分,减去年龄(比如年龄为 65)=100,则说明运动强度适宜。若明显超过此值,则说明运动强度过大。运动时或运动后如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气急、食欲减退、睡眠不好等情况,也说明很可能运动过度了。选择适当的运动时间。一般连续运动20~30分钟比较适宜。但刚开始锻炼时,应注意控制连续运动的时间,最好运动5分钟后,休息1~2分钟,可根据身体情况灵活掌握。不论是运动频率、强度和时间,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渐增加运动量。对于爬山、爬楼梯的度有了了解后,我们再来看看正确爬楼梯和爬山的方式。正确上下楼的姿势,对于保护关节至关重要。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老人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部分身体超重的人,对膝关节的压力更大。因此,一定要掌握好度。开始时,应采取慢速,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步加快速度或延长时间,但不可过于剧烈,否则会增加心肺负担。其次,老人上下楼梯,可以侧着身子,双手扶着楼梯扶手,也可一手扶着扶手,一手使用手杖以分散身体的重量至上肢。同时,迈步时,脚尖先着地,使足弓承受部分的力,增加缓冲,对膝关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后,行动不便或有关节疾病的人,楼梯应一级一级走。比如左至上一台阶后,再慢慢将右脚迈至同一台阶,待双脚站稳后,再走下一台阶,不要着急。爬山时,最好轻装上阵,不要背、提重物;攀爬一定距离或时间后休息一段时间再继续;上山时使用轻便的手杖辅助攀登,手杖最好有三个以上支点,以稳定支撑并分散受力;下山时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负担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会加大对膝关节的磨损,故建议乘坐缆车。尽量少爬坡度过于陡峭的山。在爬山、爬楼过程中,如发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之后如出现关节不适,则应减少这类运动的频率和时间。如一爬楼梯膝关节就疼,或者本身已有严重骨关节病变,最好选择乘坐电梯,并且尽量不要爬山。膝关节有疾患者,尽可能不要爬山、爬楼梯。可选择增加关节灵活性、伸展性及肌肉强度的运动,如游泳、散步、骑自行车等。还应注意一些生活细节,如分担负重,均分重物至双手;由座位站起时,尽量双手扶撑支持物或膝盖。总之,要尽量分担膝关节的受力,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董健 2018-07-10阅读量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