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1.什么是垂体瘤?垂体瘤是源于垂体前叶和后叶以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肿瘤,是最鞍区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垂体瘤常具有内分泌功能,可造成多种内分泌紊乱。垂体瘤大部分是良性的,少数为恶性或呈侵袭性生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2.垂体瘤临床表现有哪些?垂体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①颅内神经功能障碍(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多尿、呕吐、眼球活动障碍等);②内分泌功能障碍(女性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乳腺增生、毛发稀疏等;面容改变、肢端肥大、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性情急躁、易激惹;精神萎靡、食欲缺乏、身体虚弱无力、抗病力差、反应迟钝等垂体功能低下表现)。3.得了垂体瘤该怎么办?很多患者出现症状而就诊于眼科、乳腺外科、妇科、男科等,往往查不出疾病原因,此时不妨到神经外科就诊,排除一下垂体瘤可能。明确得了垂体瘤不必过度惊慌,目前治疗垂体瘤的手段很多,包括微创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及药物治疗,甚至有些无功能且体积小的垂体瘤可定期随访。4.怀疑垂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怀疑得了垂体瘤,按部就班做好如下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所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a. 影像学检查:增强鞍区MRI,头颅冠状位骨窗CT,腹部B超或肾上腺CT(必要时);b. 内分泌检查:性激素六项(FSH、LH、PRL、雌二醇、血清孕酮、血清睾酮),肢端肥大症者(GH、IGF-1),甲状腺功能检查(T3、T4、TSH、fT3、fT4),库欣病(ACTH、血清皮质醇(8am、5pm、12pm)、24h尿游离皮质醇);c. 视力视野检查;5.垂体瘤如何治疗,能治好吗?(1)手术治疗:主要为显微镜或内镜下经鼻蝶微创手术为主。少部分体积较大肿瘤,质地较硬,向鞍上生长且束腰征明显,可选择开颅手术或上下联合手术。(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常用于术后肿瘤残余或者复发、不适合手术或者对药物不敏感的病人。(3)药物治疗:除了泌乳素型垂体瘤首选药物治疗外,其他类型肿瘤的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治疗。(4)随访观察:垂体瘤体积较小且无内分泌异常者,可随访观察。垂体瘤大部分是良性肿瘤,大部分患者通过手术或者药物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6.垂体瘤能微创手术吗?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微创切除垂体瘤更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美观保留、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舒服度大大提高,已经逐步成为垂体瘤手术治疗的首选。7.垂体瘤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①术后平躺休息为主1个月,避免用力咳嗽、用力排便,擤鼻和做剧烈运动;②建议2个月内不同房,3个月内不怀孕;③术后根据激素水平,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或调整口服药物;④如出现鼻腔流水、鼻腔大量出血、剧烈头痛、口干小便多等情况,要及时就近医院就诊,并与医生取得联系⑤定期复查。8.垂体瘤治疗后如何复查?①垂体瘤术后复查内容:鞍区增强磁共振、垂体激素全套、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是否有并发症发生等。②通常术后第二天、术后一周、术后一个月定期复查垂体激素;③术后3个月复查鞍区增强磁共振,以后的复查时间可于复诊时听取主诊医生的建议。9.垂体瘤复发了该怎么治疗呢?复发的垂体瘤仍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再次切除,疗效确切。对于不想手术或者不能手术患者,可选择药物或者放射治疗,疗效不一。10.得了垂体瘤能怀孕吗?对于想要怀孕的女性垂体瘤患者,建议孕前先治疗,等病情确实稳定后1-2年左右再考虑怀孕,以免给孕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垂体瘤科普文章:垂体瘤是什么?垂体瘤的症状和治疗垂体瘤宣教十问垂体瘤惹的祸垂体瘤是否容易复发?垂体瘤影响眼睛看东西吗?《泌乳素型垂体瘤与怀孕》一直困扰着人们的话题!垂体瘤的药物治疗垂体瘤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垂体瘤术后为何要用激素药物?要终身服用吗?垂体瘤卒中要及时治疗垂体瘤手术出现脑脊液漏该如何处理?难治性垂体瘤的诊疗进展GH型垂体腺瘤/肢端肥大症的诊断和治疗垂体瘤有哪些分类方法?垂体柄效应-让泌乳素水平千变万化垂体瘤微创手术治疗肢端肥大症-上海市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影响垂体瘤患者视觉恢复的因素有哪些?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垂体瘤切除术-让患者重见光明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微创切除垂体瘤-上海肿瘤医院脑脊柱外科高龄患者得了垂体瘤还能手术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神经外科 脊柱肿瘤诊治中心 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488
病请描述: 垂体瘤是颅内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由于垂体肿瘤会产生内分泌症状(肢端肥大症、闭经不孕、性欲减退、向心性肥胖等)和神经压迫症状(视力视野障碍等),给患者及家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垂体瘤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迫切。除了PRL垂体腺瘤药物治疗和较小的无功能腺瘤无需治疗外,大部分垂体瘤需要外科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高阳肢端肥大症(以下简称“肢大”) 是一种起病隐匿的慢性进展性内分泌疾病, 患者就诊时病程可能已达数年甚至10年以上。该病的主要特征是体内产生过量生长激素(GH)。95%以上的肢大患者是由于分泌和释放GH的垂体腺瘤所致。长期过度分泌的GH可导致全身软组织、骨和软骨过度增生, 引起面容改变、手足等末端肥大、皮肤粗厚、内脏增大、骨关节病变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此外,垂体肿瘤压迫症状、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结肠癌等恶性肿瘤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 这些代谢紊乱性疾病和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存质量, 寿命缩短。患者为陈X,中年女性,因面容改变前来我院就诊。表现为额骨隆起,眼裂增宽,嘴唇肥厚,呼吸困难,手指粗短。患者非常希望能通过手术解决面容改变的痛苦。鞍区MRI检查示:鞍区占位性病变,考虑垂体瘤。术前激素检查示:GH、IGF-1增高明显。经科室讨论,结合术前影像学图片、激素水平及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型垂体瘤。根据目前垂体瘤诊疗指南及患者基本情况,应首选手术治疗。拟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术中见:灰白色肿瘤组织,血供一般,肿瘤切除后可见鞍隔塌陷,无脑脊液鼻漏。手术顺利,术后复查头颅ct未见术区干净,无出血表现,术后激素恢复正常,视野缺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5天出院,无脑脊液鼻漏、无发热、无鼻腔流血,美观保留。神经内镜的高清视野让神经外科医生视野更开阔、更清晰,操作更细致、更微创,损伤更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某种程度上减少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新技术的应用为广大垂体瘤患者朋友带来福音!垂体瘤科普文章:垂体瘤是什么?垂体瘤的症状和治疗垂体瘤宣教十问垂体瘤惹的祸垂体瘤是否容易复发?垂体瘤影响眼睛看东西吗?《泌乳素型垂体瘤与怀孕》一直困扰着人们的话题!垂体瘤的药物治疗垂体瘤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垂体瘤术后为何要用激素药物?要终身服用吗?垂体瘤卒中要及时治疗垂体瘤手术出现脑脊液漏该如何处理?难治性垂体瘤的诊疗进展GH型垂体腺瘤/肢端肥大症的诊断和治疗垂体瘤有哪些分类方法?垂体柄效应-让泌乳素水平千变万化垂体瘤微创手术治疗肢端肥大症-上海市肿瘤医院神经外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影响垂体瘤患者视觉恢复的因素有哪些?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垂体瘤切除术-让患者重见光明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微创切除垂体瘤-上海肿瘤医院脑脊柱外科高龄患者得了垂体瘤还能手术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神经外科 脊柱肿瘤诊治中心 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高阳 2019-07-15阅读量8596
病请描述: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肥胖的人可能更容易发生肾癌。来自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文献显示BMI(身体质量指数)每上升5kg/m2,男女性肾癌的发生率就会分别上升1.24和1.34倍。然而深入研究后就可以发现,我们并不能给所有“胖子”都打上容易得肿瘤这个标签。原来肥胖可分为中心型肥胖和外周型肥胖,其中中心型肥胖才是罪魁祸首,他的主要表现是内脏脂肪堆积。打个比方,看看您的周围,那些挺着啤酒肚的就是典型的一类中心型肥胖。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的医生们在对500多名患者的长期的观察中就发现,肾癌中最常见的透明细胞癌患者竟然有不少都是这种中心型肥胖患者。平均下来,每个患透明细胞癌的患者的内脏脂肪面积可以比患其他肾脏肿瘤的患者大25平方厘米,而他们之间皮下脂肪含量却相差无几。在校正了性别、年龄、肿瘤大小、BMI、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混杂因素后,内脏脂肪仍然与肾脏透明细胞癌密切相关。巧合的是,内脏脂肪堆积的人往往同时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医学上称为代谢综合征。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内脏脂肪除了储存能量外,还担负了一部分内分泌的功能,它们所分泌的很多细胞因子或许是造成这一系列结果甚至发生肾癌的罪魁祸首。我们科室的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泌尿外科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Urology International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2014)。 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内脏脂肪的堆积在所难免。很多中年男性发现自己渐渐有了“啤酒肚”,很多中年女性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水蛇腰已无影无踪。可是,积极的锻炼,远离暴饮暴食,保持健康生活习惯仍然对保持正常身体代谢和一个健康的身材至关重要。在饮食方面,我们有如下建议: 1)多吃蔬菜、水果和粗加工的主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深色蔬菜,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2)坚持适宜的体力活动,积极锻炼,保持体重。 3)严格戒烟,少饮酒。 4)限制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避免吃“肥肉”。 5)远离油炸、油煎食品,减少黄油、奶油在食谱中的份额。 远离癌症,从保持身材开始!
叶定伟 2019-06-06阅读量9522
病请描述:做抽脂手术前,你需要了解的事 如今,吸脂减肥成为了大家经常谈到的话题,无论是大腿还是小腿,还是腰部腹部,对于脂肪性肥胖,吸脂手术都是很好的塑身减肥的效果。 01 常见的几种抽脂手术 吸脂瘦大腿: 吸脂瘦大腿,是通过皮肤小切口将吸脂管插入皮下脂肪层,利用电动负压的吸力,将腿部堆积的皮下脂肪抽吸到体外,雕塑长直细的腿部线条。 适应人群: 大腿粗,与身体其他部位比例失调者; 单纯性脂肪堆积,而引起的大腿粗大者。 项目优点: 定位准:能单独去除局部堆积的脂肪,想瘦哪儿就瘦哪儿; 快速瘦身,不易反弹:可以快速摆脱赘肉,塑造性感身材,并且吸出后的脂肪基本不会再生,所以不易反弹; 紧致肌肤:吸脂后的皮肤不但不会松弛,还可以让原本松弛的皮肤变得紧实; 效果可佳:术后效果明显,能拥有性感的腿型; 效果持久:一次吸脂,瘦身效果可以持久维持。 腰腹部吸脂: 腰部是很容易堆积脂肪的部位;吸脂瘦腰部,是将皮下深层脂肪吸出,留下紧贴表层皮肤,约1厘米厚的浅层脂肪,大量的脂肪细胞被吸出,使局部的脂肪层变薄,腰部从臃肿变得平坦。 适应人群: 适用于体重相对正常,但腰部脂肪过多,腰部皮肤无严重松弛者。 项目优点: 定位准:能单独去除局部堆积的脂肪,想瘦哪儿就瘦哪儿; 快速瘦身,不易反弹:可以快速摆脱赘肉,塑造性感身材,并且吸出后的脂肪基本不会再生,所以不易反弹; 紧致肌肤:吸脂后的皮肤不但不会松弛,还可以让原本松弛的皮肤变得紧实; 效果可佳:对腰部堆积脂肪有效去除,使腰部线条明显改善; 效果持久:一次吸脂,瘦身效果可以持久维持。 禁忌人群: 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的不能耐受吸脂手术者; 皮肤严重松弛的皮下脂肪组织过少者; 利多卡因过敏或麻醉药物代谢障碍者; 局部皮肤有感染病灶或较多瘢痕者; 妊娠期或哺乳期者。 02 抽脂手术的常见问题 ①哪些人适合吸脂瘦大腿?主要吸哪? 大腿外侧脂肪肥大,形成骑士臀或马裤样畸形,是女性常见的体形障碍,也是重点抽吸的部位;大腿内上侧脂肪过多,会影响行走,造成磨擦磨烂;内下侧即膝关节内侧脂肪过多,会形成X形腿外观,大腿后上三分之一皮下脂肪堆积,影响臀沟的形态,并给人以腿短的感觉。 ②吸脂瘦大腿术后多久能看到效果? 吸脂瘦大腿术后3周左右会瘀青;初期,因为积血水于抽成中空的空间,加上静脉与淋巴循环需要重新建立,所以很肿,甚至体重先上升;再逐渐消肿后,体重才会下降;吸脂瘦大腿术后,一个半月开始看到效果,三个月以上算稳定。 ③吸脂瘦腰部一次最多可以吸多少? 每次吸脂量不宜过多,一般一次脂肪的抽吸量为2000-4000毫升,因为过多吸脂会使人体内电解质、蛋白质丢失与紊乱,跨越机体的耐受极限,可能导致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④吸脂瘦腰部多久能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吸脂瘦腰部至少需要卧床休息24小时,24小时后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一些简单的、适当的活动;手术拆线后即可不受任何限制了,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室外运动;虽然此时手术部位,可能还有些青紫、肿胀,但不会有并发症的发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心情,更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⑤抽脂手术后为什么要穿塑身衣? 抽脂减肥与节食减肥、运动减肥都不同,它能更短时间、更高效率的让你们拥有理想的曲线。目前常用的抽脂方法有负压、超声、共振、水动力几种,无论选择哪种抽脂方法,都会有肿胀淤血、皮肤凹凸不平的风险。所以,抽脂手术后穿着合适压力的塑身衣是十分必要的。 它不但能有效地控制抽脂部位的肿胀及血肿,更能让抽脂后凹凸不平的皮肤很好的贴合在一起。 03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 术后护理 0天~3天严重肿胀期 恢复提示:伤口处会有少许渗液,肿胀明显,皮肤淤青,吸脂部位疼痛;由于术中局部注射了大量的肿胀液,术后当日外敷料可能被渗透。 护理方法:1.次日换药一次,伤口缝线打结; 2.术后根据医嘱,到院换药; 3.预防性应用抗菌素3天。 4天~6天快速消肿期 恢复提示:肿胀逐渐吸收,皮肤淤青慢慢消退,轻度疼痛。 护理方法:1.吸脂部位加压包扎5-7天,去除包扎敷料后,即可洗浴; 2.洗浴时均应避免,抽吸局部的揉搓。 7天~7天拆线日 恢复提示:7天到院拆线(因为术式不同,需按医嘱时间,到院拆线)。 护理方法:1.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 2.拆线后24小时内,伤口不能沾水; 3.不可用力揉搓伤口; 4.注意饮食清淡,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5.拆线后更换弹力衣,全天24小时穿弹力衣。 8天~15天持续消肿期 恢复提示:肿胀逐渐吸收,吸脂部位发痒,组织恢复表现。 护理方法:1.必须24小时穿弹力衣,只有一件弹力衣者,可在2周后换洗,烘干后尽快穿好;2.术后可适当的活动,不主张剧烈的运动或长期卧床休息。 16天~30天组织恢复期 恢复提示:效果可观,不是最终效果,效果越来越好;术后短期内,吸脂的部位可能变硬、稍有不平、肤色加深及出现感觉麻木等情况,这些是正常现象,一般在3个月左右恢复。 护理方法:1.注意锻炼,合理饮食,维持体态; 2.术后1个月内,禁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31天~90天效果稳定期 恢复提示:组织恢复期,效果基本稳定。 护理方法:可选择性穿弹力衣时间,保证每天8小时,可以白天穿。
谢峰 2019-04-18阅读量8844
病请描述: 目前哮喘表型的概念仍缺乏确切定义及一致的标准,由于不同患者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反应性存在差异,区别不同的哮喘临床表型,有助于重症哮喘个体化治疗。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理生理学、影像学等特征,目前针对于重症哮喘提出以下几种可能的临床表型。一.早发过敏性哮喘: 起病年龄是成人哮喘表型的良好识别标志。早发过敏性哮喘虽然缺乏确切年龄截断值,但儿童期起病的成人哮喘患者多属于此表型。患者一般多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史及家族史,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本表型患者一般对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反应性。Th2炎症因子如IL-4、IL-5、IL-13水平及Th2炎症生物标志物如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血清总IgE及骨膜蛋白水平升高提示此表型患者应用针对炎症的特异性靶向治疗可能获益。二.晚发持续嗜酸粒细胞炎症性哮喘: 持续的气道嗜酸粒细胞炎症多见于晚发持续嗜酸粒细胞炎症哮喘表型,此类患者成人晚发起病,起病时往往病情较严重,多合并鼻窦炎、鼻息肉病史。虽然缺乏过敏性疾病病史,但IL-5、IL-13、FeNO等Th2炎性介质水平可有升高,多与鼻息肉等合并疾病相关。此类患者经常表现出"激素抵抗",但给予全身激素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仍可以得到显著改善,应用糖皮质激素仍可获益。三.频繁急性发作性哮喘: 急性发作在重症哮喘患者中常见,不同哮喘患者会经历不同次数的急性发作。频繁急性发作患者,多为吸烟、更差的哮喘控制水平、更低生活质量、高FeNO水平、高痰嗜酸粒细胞水平、更快的肺功能减损及更多吸入糖皮质激素(ICS)使用。关注此类患者,在哮喘病情监测、减少未来急性发作风险及预后判断方面具有一定意义。此种表型即以往所提的脆性哮喘,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Ⅰ型一般是指在尽管应用大剂量ICS但仍存在较大的呼气峰流速变异率(PEFR>40%),常见于15~55岁女性患者,多有过敏疾病病史及皮肤点刺试验阳性。Ⅱ型一般是指在哮喘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无明显先兆突然急性发作,并迅速进展、威胁生命。深入识别两类哮喘患者,在有效判断哮喘急性发作风险及哮喘患者教育,如避免过敏原接触、掌握基本急救措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四.持续气流受限性哮喘: 此种表型的哮喘患者肺功能损害更显著,部分患者可逐渐发展成"固定的"或"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其危险因素包括:成年起病,男性,吸烟、职业接触等环境暴露,哮喘急性加重而缺乏充分的ICS即糖皮质激素治疗,FEV1基线水平低,慢性黏膜高分泌状态以及持续的血、痰嗜酸粒细胞炎症。同时,炎症生物标志物如痰液中高骨膜蛋白水平可能与之相关。此表型患者激素使用更多(包括口服激素)。五.肥胖相关性哮喘: 肥胖被认为是哮喘的危险因素,其影响哮喘气道炎症及控制水平。在重症哮喘,肥胖患者相对于正常体重者,肺功能如用力肺活量(forcedvitalcapacity,FVC)下降,更容易合并湿疹、胃食管反流病,而少有鼻息肉病史。随着体重指数升高,血清总IgE下降。同时,肥胖患者对全身激素及日需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的药物依赖性更强
王智刚 2019-03-16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根据结石中胆固醇的多少通常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胆固醇型(胆固醇含量大于70%)、胆色素型(胆固醇含量小于30%)、胆固醇及胆色素混合型(胆固醇含量30%-70%),据统计,临床上超过80%的胆石病为发生于胆囊内的结石,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临床及研究发现,脂肪肝、肝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术后或胃肠吻合手术后、回肠末段疾病、溶血性贫血等疾病都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关。 4、十二指肠憩室 很多人认为JPD(乳头旁憩室)与胆总管结石形成有关,而与胆囊结石无关。但是日本的研究显示JPD虽然与胆囊结石的形成关系不大,但是憩室的大小却与胆囊结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憩室直径≥2mm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升高至73.3%,一个巨大的憩室在胆囊结石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孙宪和等人分析十二指肠憩室与胆结石的关系,结果显示92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有72例(78.3%)合并有胆结石,而在370例非憩室病人中仅97例(26.2%)合并有胆结石,憩室组与非憩室组相比,结石发生率明显增高,而JPD (乳头旁憩室)又显著高于乳头周围憩室。十二指肠憩室与胆管结石及胆囊结石都有关,原因可能是乳头旁憩室压迫胆管,使得胆汁排出不畅,进而导致胆汁淤积,此外憩室内容易有食糜滞留,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导致憩室炎,促进结石的形成。 5、胃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后 与普通人群相比,胃大部切除术后的病人中胆囊结石发生率明显增高。原因可能与术后长时间禁食,由于缺少食物刺激,胆囊排空较缓、术后应用镇痛药物、胃泌素分泌减少等因素有关。有研究显示术后半年至一年,胆囊的收缩功能可能才会恢复,术后早期发生胆囊运动异常、胆囊内形成胆泥与结石的形成关系密切。张华杰等对198例胃癌术后患者的胆囊结石发病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全胃切除、联合脏器切除、输血可能是术后胆结石形成的因素。 6、流行病学 性别与胆囊结石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女性的发病率达到男性的2到3倍,而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与男性相比竟可达到4倍。胆囊结石患者血缘关系的亲属中,II、III代亲属的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可达52%,较配偶的患病率显著增高。胆囊结石的发病也呈现出一定的种族、地区差异,如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在一些西方国家、北美的印地安居民中较高,虽然这可能与当地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等有关系,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可能与体内存在着致石基因相关。研究表明,在乌鲁木齐少数民族的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汉族。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妊娠不仅对胆囊结石形成有促进作用,而且胆囊结石病的发病率与受孕的次数呈正相关,可能是由于雌,孕激素可作用于相应的受体,胆囊收缩功能下降,导致胆汁淤积,而雌激素也能影响肝脏细胞的脂质代谢,增加胆汁胆固醇的饱和度,进一步促进结石的形成。此外,胆囊结石还与职业、肥胖等因素有关。 本文选自戈冬青等,不同类型胆囊结石患者游离胆汁酸分析初探。
赵刚 2019-03-15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很多女性会有这样的困扰:“大姨妈为什么迟迟不来?我青春期过了,为什么还长痘痘?天天节食、运动,还是不停地长胖?都结婚两年了,怎么就是怀不上?”你们在苦苦地跟痘痘、肥胖、不孕...作斗争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多囊卵巢综合征? 什么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一种内分泌及代谢异常疾病,主要特征是排卵功能障碍和女性体内男性激素过剩。 多囊常见的5个症状1、月经失调由于排卵功能障碍,周期性孕激素分泌缺乏,常常表现为月经不规律、月经稀少甚至出现闭经。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可以引起月经不调,所以常常被忽视!2、肥胖如果你出现最近几个月内莫名其妙的体重增长,长胖的部位多集中在腹部,而且减肥比较困难。那么就要引起重视了,向心性肥胖(也称腹型肥胖)是多囊的典型症状之一。3、皮肤出油、长痘多囊时,你会发现皮肤出油增多、毛孔粗大,唇周长小胡子,脸上有严重的痘痘,并且顽固难以治愈。当皮肤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一定是单纯的青春期引起的痤疮,最好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4、不孕、易流产排卵功能障碍的影响,女性难以排出成熟的卵子,就算男性伴侣的精子质量再高也难以孕育出健康的受精卵。而且高雄激素水平也会增加流产风险,所以很多女性难以怀孕或者怀孕后反复流产就要注意是不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在作怪!5、焦虑抑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多发,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担心疾病发展,生活质量下降有关。 多囊卵巢综合征,要怎么办?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怀疑多囊卵巢的女性应及时发现及早就医治疗,除了治疗,你还应该:1、控制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取,少吃甜食。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应选择低血糖指数的食物,避免血糖上升过快,高品质的蛋白质可以帮助保持荷尔蒙正常化。鱼肉、禽,蛋,和瘦肉是比较好的蛋白质源,可适当食用。同时要戒烟、戒酒、戒辛辣油腻。2、改变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态做到劳逸结合、不熬夜,起居有度,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分清主次,从而提高效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增强户外活动,旅游、逛街,看书。3、运动运动锻炼不仅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还能提高免疫力,调整内分泌状况。多囊患者应积极进行体育锻炼,通过行为方式调整,减轻体重,这样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高雄激素水平下降,对恢复排卵有利。*本文为微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图片来源:123RF正版图库
健康资讯 2019-02-02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我曾不禁的问自己,人类为什么会有早孕反应?人类所有一切自然存在的本能反应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那为什么自然在造人的时候要赐予我们早孕反应?为什么要让每个妈妈在早孕期要如此的难受?让她多吃一点不是对对胎儿更有利吗?而早孕反应最严重的孕12周之前恰恰是胚胎器官合成发育的重要时期,正需要大量蛋白质的供应。早孕反应的存在又有何生理意义呢?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张宁我们试想,人体每天自身代谢过程中,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如果人体长期禁食会发生什么?通过对那些不能进食患者的研究发现,当人体不能进食时,首先会出现低血糖,在低血糖的刺激下,紧接着蛋白质被动员分解提供能量,只有最后才是脂肪被动员分解提供能量。当一个孕妇因为早孕反应不能进食时,她自身的“正氮平衡”会被打破,机体从合成与分解的平衡开始转变为以分解为主的代谢。我认为早孕反应的生理意义就是要打破母体的“正氮平衡”,从而在短期内调动母体的蛋白质储备,为胎儿发育提供大量的蛋白质来完成胎儿关键时期的器官发育。 而此时需要的大量蛋白质是不可能单靠母体饮食吸收来完成足量供给的。为了保证胎儿发育,自然界选择了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牺牲母体。想到此,我不禁的想说声,妈妈谢谢您的哺育。蛋白质是生物圈的宝贵资源,因此胚胎自身发育异常导致的自然流产大多也都是发生在孕12周之前,这就是节约蛋白的原则。或许因为12周后胎儿主要脏器发育完成,不再需要大量的蛋白质为原料,或者此时机体已经处于以分解为主导的代谢过程中。因此人类的早孕反应会变轻消失,此时母体基本可以正常饮食。因此我认为孕期必要的营养补充最大的收益者是母体,其次才是胎儿。母体通过口服补充微量元素与优质蛋白使母亲血液循环中间接得到相应营养物质的补充,来减少胚胎对母体自身营养物质的摄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母体自身营养物质的分解。【通常我们所说的高蛋白食物主要是指牛奶,鸡蛋(煮),瘦肉(牛肉),鱼,虾等。尤其是牛奶,是非常好的优质蛋白,且易于人体吸收。但不要空腹喝牛奶与豆浆,因为牛奶和豆浆中的高蛋白和高钙成分会刺激胃酸分泌,而牛奶与豆浆以液体形式存在,因此在胃中不易储存而排空过快,从而增加了胃部的不适。牛奶中的动物蛋白较豆浆中的蛋白易于吸收。】如何让母亲得到更多的益处?因为饮食过程中蛋白质的吸收率较低,我认为在孕前就开始给予高蛋白食物补充可能是有意义的。因为早孕期让人头疼的早孕反应已经让孕妇无法正常饮食了,因此孕后加强营养很难实现。其次,在孕后12周内通过口服补充是无法满足胎儿发育需求的。目前第八版妇产科教材,妊娠剧吐章节已经指出:妊娠后服用多种维生素可以减轻妊娠恶心,呕吐。我建议从女方打算怀孕时再开始给予必要的微量元素补充,而非孕前。怀孕后补充最大的好处是直接提高母血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以利于胎儿摄取,而不是大费周折的提前储备在母体中再释放出来,而当母体本身营养物质不缺乏时过多的补充也不可能吸收与储备更多。我所倡导的“孕期营养补充的精髓是补充而不是检查,也不是检查后补充。鉴于检查本身的不可靠性,不仅测不准而且是变化的,更受近期饮食的影响。微量元素检测检查的是母体循环系统中的微量元素水平并不能反映人体储备的情况。微量元素等检查对于补充多少微量元素,如何补充也是没有指导意义的。”任何测量都是不准确的,我们应当认识到物质世界测量中不可避免的测不准原则和相对性。微量元素检查项目就像一把不够精确的尺子,不仅测不准,而且被测量值又是变化的,从逻辑上讲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在供临床型研究生及专科医生使用的第二版《妇产科学》教材中也明确指出不建议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当然母体营养缺乏或者缺少某种微量元素的确可以造成胎儿营养不良,或发育异常,例如神经管缺陷和叶酸缺乏的关系。但我认为只有母体营养不良的程度严重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因为胚胎会疯狂的从母体摄取营养物质。我认为以目前国内大多数国民的生活水平,应当不存在营养不良或者某种微量元素严重缺乏的情况。【一般孕期补充的复合维生素(药字号产品)都是按照国家推荐标准成比例配好的,没有单独重点补充的必要。关于补充微量元素我推荐使用爱乐维。原因如下:爱乐维是药字号产品,德国拜尔旗下产品,各种成分接近妇产科教材中推荐的补充剂量,且价格合理。其次还有一个药字号产品,惠氏玛特纳,没有推荐这个药物的原因是我不是很了解。】再一个我否定孕期和孕前微量元素检测的根据是,其实您体内的微量元素水平在整个孕期也是处于一个随时变化的过程中。以叶酸为例有研究报道,孕期母亲血红细胞中的叶酸盐值平均从孕15周的157ng/ml下降到孕38周的118ng/ml(数据摘抄自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以铁为例,妊娠4个月后,约有300mg铁进入胎儿和胎盘。妊娠晚期,孕妇储存在胎儿体内的钙将达到30g。(数据摘抄自妇产科教材)但是我反对检测微量元素并不代表我不关注微量元素的补充,反而我很重视微量元素的补充。我反对的是因为微量元素的检查让人们以为自己不用补充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的缺乏和许多疾病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叶酸缺乏和神经管缺陷的关系,补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妊娠高血压。β-胡萝卜素缺乏和滋养细胞疾病的关系。孕期应当持续补充叶酸很多人都知道12周之前补充叶酸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如无脑儿,脊柱裂,脑疝等。但其实在整个孕期脐血中的叶酸水平都是高于母体的,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孕12周之前补充叶酸可以预防神经管缺陷的典故而已。其实叶酸的补充应当在整个孕期给予补充,07年起我国推荐孕妇每日补充0.8mg叶酸。但是绝大多数的孕妇还在补充0.4mg的叶酸,因为这个“妊娠3个月内每天0.4mg叶酸的补充剂量”源自英国一项对神经管缺陷预防的研究。但是我们不应当被这一个研究报告所束缚,叶酸也不应当只在妊娠三个月内补充。叶酸的重要食物来源是谷物而非蔬菜,这是一道经常出现的医学生考试题。孕期补钙的问题常常被忽视。妊娠8周时锁骨及下颌骨最早开始骨化,3~4周后四肢长骨,指(趾)骨,坐骨及肩胛骨开始骨化。妊娠12~16周时掌骨,跖骨开始骨化,20~24周耻骨,距骨,跟骨开始骨化。28~35周时出现第二次骨化,主要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肱骨近端。妇产科教材中推荐孕16周后每天补充1000~1500mg钙制剂。同样,我认为孕期补钙最大的收益者是孕妇而不是胎儿。当胎儿在进行骨骼发育时,会从母体中摄取钙。人体的四肢骨是钙储存的场所,这些钙质便会源源不断的被分解释放入血从而供给胎儿发育。因此多产的结果将会造成女性过早出现骨质疏松。如果通过孕期补钙提高母亲血液中钙的浓度,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供给胎儿从而在间接上抑制母体自身骨质的分解。我认为这就是孕期补钙的意义。尤其在孕27周后将设计胎儿第二次骨化,因此在此时增加补钙剂量至1500mg或许更有意义。而人体年龄30岁以后骨峰本身就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再通过孕后的钙质补充再恢复到之前体内钙储备的含量。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次与“早孕反应”有关的很严重的致畸事件——“反应停事件”(肢体缺陷)。反应停又称沙利度胺,这一药物在早孕期被用来抗焦虑,缓解孕妇的早孕反应。反应停之前曾在很多种动物实验中来进行安全性评估,被认为是安全的。经过许多年的临床应用,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数千名明显畸形婴儿的出生,人们才证实了这种因果相关系。大约有1/3的早孕期应用该药的妊娠期妇女分娩出畸形儿。反应停诱发胎儿肢体缺陷的具体机制尚没有明确,但是我想和抑制了早孕反应从而影响到营养物质的代谢应该有很大的关系,且出生缺陷类型和胎儿蛋白合成有明确的关系。还有许多对胎儿产生影响的疾病都和代谢有关系,例如糖尿病又导致流产,早产,胎死宫内的风险。甲状腺是掌管人体蛋白质合成与分解的器官,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都和自然流产有关,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还和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等有关。2006年联合国营养执行委员会提出,从妊娠到出生后2岁通过营养干预预防成年慢性病的机遇窗口期。将慢性病的预防提前到生命的开始,围产期的营养可能关系到母亲和孩子一生的健康。孕期应倡导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微量元素。妊娠期较理想的体重增长速度为妊娠早期共增长1~2kg,妊娠中期及晚期每周增长0.3~0.5kg(肥胖者每周增长0.3kg),总增长10~12kg(肥胖孕妇增长7~9kg)。请重视孕期营养。
张宁 2018-11-26阅读量1.5万
病请描述: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确认妊娠后,首次发现的各种程度的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无论分娩后上述情况是否持续存在,都应视作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及治疗,对孕妇及胎儿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因此我们一定要早期识别出妊娠期糖尿病,让容易发生糖尿病的孕妇在怀孕前就开始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并进行孕前检查,一旦怀孕后及时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以及早发现糖尿病。对于妊娠期糖尿病高危人群,可以进行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其发生的机会。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李连喜 那么,哪些人群属于女性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呢?一般说来,如果具备以下特征,那你就需要提高警惕了,因为你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要比正常人要高很多。 1. 肥胖女性尤其是严重肥胖者。 肥胖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高危因素,同时也是妊娠期糖尿病的一个高危因素。这里的肥胖不仅指孕前肥胖,同时也包括怀孕后出现的体重增加过快。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西方化改变,目前很多育龄期妇女在怀孕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同时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少,出门往往以车代步,这些都容易造成孕前的肥胖。怀孕后,有的孕妇及其家人担心胎儿营养不足而过多摄入营养物质,过多的营养物质很多可以在体内转化为脂肪而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导致妊娠期体重增加过多,这种情况也容易诱发妊娠期糖尿病。 2. 以前明确诊断过妊娠期糖尿病或是生过巨大儿者。 前次妊娠患过妊娠期糖尿病的部分女性,在妊娠结束后糖耐量可以恢复正常,也就是说分娩后糖尿病消失了,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但要切记的是,这类女性如果再次怀孕的话,她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是很大的,需要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同时,如果以前生过巨大儿的女性,再次妊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3. 出现过尿糖阳性者。 目前诊断糖尿病是以血糖作为标准的,但是尿糖阳性往往也是糖尿病的一个线索,如果尿糖阳性,可能提示你的糖代谢存在异常。当然,在诊断妊娠期糖尿病时,千万不能单纯以尿糖的升高作为诊断依据,因为尿糖检测本身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假阳性,如在怀孕期间过多服用维生素C、本身肾脏疾病使肾糖阈降低等都会导致尿糖阳性。因此发现尿糖有异常,一定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血糖等以明确诊断。 4. 患有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女性。 多囊卵巢综合症是容易发生于育龄期女性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肥胖、多毛、不孕、月经不调等。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女性往往肥胖,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肥胖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因此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如果在怀孕前血糖一直正常,没有发现糖尿病或是糖耐量异常,那么在怀孕后一定要注意到医院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以免漏诊。 5. 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女性。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因此如果你的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例如你的父亲或是母亲患有糖尿病,那么毫无疑问,你的身体内也一定带有糖尿病的易患基因,你比正常人生糖尿病的几率明显增加。因此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你在怀孕前就要引起注意,及时进行血糖检查,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如果已经怀孕,也要及时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并注意孕期间血糖的监测,以便及早发现妊娠期糖尿病。
李连喜 2018-07-17阅读量8609
病请描述: 1. 病例概述 孙某某,男性,54岁,某政府机关中层干部,因“体检发现血糖、血脂增高10天”就诊于社区卫生服务站,无“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无心悸、胸闷,无肢体麻木、疼痛”症状,患者平时喜食甜食及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每天活动量少、不锻炼。查体:身高171 cm,体重83 kg,体重指数(BMI)28.4 kg/㎡,腰围97cm,血压125/75 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无减弱。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7.10 mmol/L,甘油三酯(TG) 3.91 mmol/L,总胆固醇(TC) 6.89 mmol/L,HDL-C(HDL-C) 1.1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4.27 mmol/L,肝肾功能正常。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冠心病、间歇性跛行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平素有吸烟及饮酒嗜好。其父亲和弟弟患有糖尿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李连喜 2. 全科医生初步诊断与处理 1) 病史特点 1) 患者存在多项糖尿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肥胖体型、糖尿病家族史、腰围≥90cm、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但是血压正常。2) 患者生活方式不健康,喜爱吃高糖及高脂食品,且有饮酒及吸烟不良嗜好,每日活动量少,不锻炼。3) 患者既往体检有血糖、血脂增高,但是因为是轻度增高,所以患者并未重视。4) 目前实验室检查发现高血糖、高TG血症、高TC血症和高LDL-C血症,故诊断初步考虑糖尿病伴血脂紊乱。 2) 初步处理 为明确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诊断,全科医生嘱患者禁食8小时后次日清晨接受静脉抽血,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血脂水平,结果为空腹血糖7.4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4.8 mmol/L,TG 3.67 mmol/L,TC 6.92 mmol/L,HDL-C 1.07 mmol/L,LDL-C 4.33 mmol/L。根据检查结果,社区全科医生初步诊断患者为:糖尿病伴混合性高脂血症。之后,全科医生为进一步明确患者情况,进行了其他检查,结果如下:糖化血红蛋白6.8%,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为15 mg/g,尿常规正常。由于患者为新诊断糖尿病,故须转诊至综合医院以明确诊断分型及了解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情况,所以全科医生对患者给予转诊处理。 3. 内分泌专科诊治经过 患者被转诊至综合医院内分泌专科后,接受了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餐后2小时胰岛素和餐后2小时C肽检测,同时检测了胰岛自身免疫标志物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胰岛细胞抗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根据检测结果(高胰岛素血症、胰岛自身免疫标志物阴性),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此外,专科医生还对患者进行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筛查,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筛查包括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摄片、肌电图等检查;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筛查包括颈动脉血管超声、下肢动脉血管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同时复查了肝肾功能和血脂水平的检查。综合检查结果发现患者血脂水平仍高于正常,且下肢动脉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余检查尚正常,在综合上述检查后,专科医生给该患者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伴混合性高脂血症,给予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减少饮酒等,药物治疗包括使用二甲双胍500 mg Tid控制血糖,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 20mg Qd 控制血脂及稳定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另外加用阿司匹林100mg QN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住院治疗9天后,患者血糖得到较好控制,故被转回社区继续治疗。 4. 全科医生制定长期管理计划 1)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特点 高脂血症临床上一般分为高TG血症、高TC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低HDL-C血症。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根据调查,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伴血脂异常的比率达到78. 51%,但是患者的知晓率仅55. 5%,血脂异常的总体治疗率仅44. 8%,已治疗者总体达标率更低,仅为11. 6%,以上数据显示我国2 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管理状况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2 型糖尿病的血脂代谢紊乱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高胰岛素血症、腹型肥胖等代谢紊乱,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紊乱以混合性高脂血症多见,其特征性的血脂谱包括:空腹和餐后TG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TC水平和LDL-C正常或轻度升高,更加重要的是,患者的LDL-C发生性质变化,更多地转变为小而密LDL-C,后者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更加强。 2)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诊断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中国人血清TC的合适范围为<5.18 mmol/L (200mg/dl),5.18-6.19mmol/L(200-239mg/dl)为边缘升高,≥6.22 mmol/L (240mg/dl)为升高;血清LDL-C的合适范围为<3.37 mmol/L (130mg/dl),3.37-4.12mmol/L(130-159mg/dl)为边缘升高,≥4.14 mmol/L (240mg/dl)为升高;血清HDL-C的合适范围为≥1.04 mmol/L (40mg/dl),≥1.55mmol/L(60mg/dl)为升高,<1.04 mmol/L (40mg/dl)为减低;TG的合适范围为<1.70 mmol/L (150mg/dl),1.70-2.25mmol/L(150-199mg/dl)为边缘升高,≥2.26 mmol/L(200mg/dl)为升高。 根据上述诊断标准,该患者存在高TG血症、高TC血症和高LDL-C血症,故诊断为混合性高脂血症。 3) 2 型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的策略和目标 2 型糖尿病伴血脂紊乱患者是否需要调脂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的选择等应建立在全面评估心血管事件风险基础之上,因此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心血管风险的评估至关重要。高危人群包括:(1)无心血管疾病,但年龄﹥40岁并有1 个以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高血压、吸烟、肥胖、微量白蛋白尿、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男性年龄>45岁、女性年龄>55岁、女性绝经期后等。(2) 无心血管疾病,年龄<40 岁,但LDL-C≥2. 6 mmol/ L(100 mg/ dl)或合并多个危险因素。极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病变患者,无论其基线LDL-C水平如何均属于极高危人群。 根据该患者的临床特点:不仅合并多个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包括男性年龄>45岁、吸烟、肥胖等,而且已经合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故属于极高危人群。 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的干预均应以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作为基础,而且应该贯穿2 型糖尿病治疗始终。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饮食调节(减少饱和脂肪酸及TC的摄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限盐等。 在进行调脂治疗时,应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LDL-C的控制目标为: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首选他汀类药物,LDL-C目标值<2. 6 mmol/ L(100 mg/ dl); 对于极高危患者,立即选用他汀类调脂药,LDL-C目标值< 2. 07mmol/ L(80 mg/ dl)。若经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调脂药治疗后仍未达到上述治疗目标,建议将LDL-C比基线降低30% -40%作为目标值,也可以合用TC吸收抑制剂等其他调脂药。 高TG 血症的治疗目标是TG<1. 7mmol/ L(150 mg/ dl),强调首先严格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后部分患者TG 可恢复正常。TG 在1. 70-2. 25 mmol/ L,首先开始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如TG 在2. 26-4. 5 mmol/ L,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开始使用贝特类降脂药;如TG>4. 5 mmol/ L,首先考虑使用贝特类药物迅速降低TG 水平。 低HDL-C血症的治疗目标是: 如伴高LDL-C血症,首要目标仍然是降低LDL-C; HDL-C的治疗目标: 男性>1. 04 mmol/ L(40mg/ dl),女性>1. 4 mmol/ L(50 mg/ dl)。可通过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或选用贝特类药物。 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治疗目标是:强调首先严格控制血糖,强化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首要目标仍是降低LDL-C,可首选他汀类调脂药,如LDL-C已达标,TG仍≥2. 3 mmol/ L 改为贝特类或与他汀类合用。如TG> 4. 5 mmol/ L时首选贝特类药物,如果TG < 4. 5mmol/ L,应降低LDL-C 水平。 根据该患者的情况,属于极高危人群,TG、TC及LDL-C均不达标,故在给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立即给予他汀类降脂药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首要目标是将LDL-C控制在< 2. 07mmol/ L,治疗一段时间后复查血脂,根据血脂情况调整下一步治疗方案。 5.2 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检测时机及监测频率 患者转回社区医院后,全科医生根据其具体情况,加强对患者进行教育,要求其改掉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增加运动、控制饮食等。并告知患者根据以下原则进行血脂的监测:新诊断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均应检测血脂水平,如果患者血脂正常且无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血脂水平的检测;如果患者血脂水平正常但有多种心血管风险因素存在,在诊断糖尿病后应当每3 个月监测血脂一次;对于2 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若仅给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建议6 -8 周后复查血脂,决定是否需调整治疗方案;给予调脂药物治疗的患者,初始治疗4 周后应监测血脂水平,若仍未达标,则调整治疗方案,4 周后复查;对于血脂水平控制达标的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半年监测一次血脂。 6.降脂药物治疗中的若干注意事项 1)调脂药剂量与疗效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已经比较明显,不宜为片面追求更低的LDL-C 目标值而过度增大药物剂量,必要时可与TC吸收抑制剂等其他调脂药合用。 2)联合用药的安全性除非特别严重的血脂异常,一般不建议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时需注意安全性问题,因为联合用药副作用明显增加。例如他汀类和贝特类联用时剂量应小、两药分开服用、严密监测、老年人需谨慎,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停药。相对而言,他汀类和TC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的联用更加安全,临床可以考虑。 3)长期维持治疗的必要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经调脂治疗,血脂达标后,仍需小剂量长期维持治疗,以维持正常血脂目标值,从而可以更大临床获益。需避免血脂水平正常后就停用调脂药物,以防止血脂水平的反弹。 4)烟酸类降脂药的使用由于烟酸类降脂药会导致糖代谢异常或糖耐量恶化,故一般不推荐用于糖尿病患者,如果必须使用,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5)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监测使用调脂药过程尤其联合用药者应密切监测安全性,尤其在高龄、低体重、多系统疾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围手术期等患者更应加强监测。 他汀类降脂药物比较常见的副作用是肝功能损害和肌病的发生,故意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建议在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半个月监测肝功能,如用药前ALT>正常上限3倍暂不用药;开始治疗后如发生肝功能异常;建议减少他汀类剂量,并在调整治疗方案后半个月再次监测肝功能;如果AST和ALT 仍超过正常上限3 倍,建议暂停给药,停药后仍需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如果肝功能正常,建议每3 个月监测一次。 用药过程如有肌病症状包括肌肉疼痛或无力等,需立即检测肌酸激酶;如出现肌肉症状,且CK>正常上限5 倍即停用他汀类药物;如CK>正常上限3-5 倍,每周监测症状和CK 水平,如CK 逐渐升高,应减药或停药。 贝特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长期服用贝特类时,需要警惕药物引起的肝、肾功能损害,因此在治疗开始后半个月应该监测肝、肾功能;个别患者服药后也有可能发生药物性横纹肌溶解症,若有上述症状,则应该立即检测血CK 水平。另外,有胆囊疾病史、患胆石症的患者禁用,因为此药可增加TC向胆汁的排泌,从而引起胆结石,需要注意。
李连喜 2018-07-17阅读量9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