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肠道菌群:你的健康“隐形管家”,革命虽大,落地不易!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在手术台和无影灯下工作了30多年,也做了不少微创消融,拿过一些像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这样的肯定。但我发现啊,光开刀治病还不够,让大家了解疾病背后的奥秘,做好预防,才是更重要的“大处方”。所以这些年,我也在努力做科普,希望用最明白的话,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讲给大家听。今天想聊的话题,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那就是住在我们肠道里、数量比我们自身细胞还多的“微生物居民”:肠道菌群。 最近读到“世界肠菌研究会”的两篇重磅科普(《9大系统,20多种疾病...》和《99%的肠道菌群研究成果进不了医院?》),真是大开眼界,也引发很多思考。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揭示了肠道菌群无比巨大的影响力,另一面则道出了让它真正造福我们的现实难题。 第一面:肠道菌群——重构健康认知的“超级明星” 想象一下,你的肠道里住着数万亿的微生物,它们可不是吃白饭的!近30年的研究(尤其是1990-2019年这爆炸式增长的科研数据)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影响力超乎想象: 它早已不是酸奶广告里的简单概念,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变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9大身体系统、20多种疾病紧密相关! 消化系统: 老搭档了,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都跑不了。 代谢系统: 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背后都有它的影子(它影响你怎么吸收能量、存不存脂肪、胰岛素灵不灵敏)。 免疫系统: 炎症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甚至系统性红斑狼疮,菌群失衡常是导火索。 神经系统(肠-脑轴): 姐妹们尤其要关注! 抑郁症、焦虑症、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 肠道菌群能影响血清素、GABA这些大脑“信使”的合成,牵动我们的情绪和神经!甚至和我们关心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内分泌系统)也有关联。 其他系统: 慢性肾病、哮喘、多囊卵巢综合征、甚至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对治疗的反应,肠道菌群都在“暗中观察”,深度参与。 它是“人体总网络”的接口: 为什么能影响这么广?因为这些疾病的背后,常常存在慢性炎症、免疫失调或代谢失衡的共性机制。而肠道菌群,恰恰是连接和调控这些生理网络的“总开关”和“中央接口”。 研究“三级跳”: 科学家们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飞跃: 第一跳: 从治拉肚子、肠炎等胃肠病开始。 第二跳: 惊觉它和肥胖、糖尿病等慢病关系密切。 第三跳: 最前沿的发现它深度影响癌症免疫治疗(比如某些益生菌能帮免疫药物PD-1抑制剂更好起效!),还牵动着我们的情绪和大脑健康(肠-脑轴)。 结论一: 肠道菌群不再是配角,它可能是很多疾病链条上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健康,不再只是某个器官的事,而是关乎体内这个庞大“微生态社会”的平衡。未来的医学,可能是从“器官对症”转向“生态治理”! 第二面:潜力巨大,但进医院为啥这么难?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么厉害,医生们快用起来啊!但第二篇文章(登在顶级期刊《Cell》上)泼了盆“清醒的冷水”:除了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用粪菌移植FMT效果很好且已被批准),目前99%的肠道菌群研究成果,还没能广泛走进医院,变成医生手中的常规武器。 为啥?困局重重啊! 医生为啥“无感”?——信任危机: “看不懂”: 动辄几万条菌群数据、复杂的多样性图谱,医生们很难直接拿来判断病情、指导治疗。不像血常规、B超、CT那么直观。 “用不上”: 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实验室、不同检测方法,结果可能天差地别。在美国有效的结论,到了我们这可能不灵。这让医生怎么放心用? “靠不住”: 市场上一些所谓的“菌群检测”、“神奇益生菌”打着“精准营养”、“排毒养颜”甚至“测人格”的旗号,过度宣传,鱼龙混杂。这种“伪科学”反而败坏了肠道菌群研究的声誉,让医生更谨慎。 三大核心“拦路虎”: 标准缺位: 怎么采样?怎么存?怎么测?怎么分析?全球还没完全统一!虽然已有一些国际标准倡议,但落地到每个医院、实验室,路还很长。 机制模糊: 很多研究发现了“相关性”(比如某种菌多了,某种病风险高),但“因果关系”和具体作用机制还没完全搞清楚。就像知道A和B总是一起出现,但不确定是A导致了B,还是B导致了A,或者有别的因素?这让开发精准疗法很难。 监管不明: 像粪菌移植(FMT),在美国算药,在法国算组织移植,在我们国家还没完全明确法规。新型益生菌、合成菌群这些“下一代”疗法,审批路径也不清晰,企业和资本想投入也有顾虑。 结论二: 肠道菌群不是“速效药”,它更像是一项需要精心建设的“医学新基建”。 它的巨大潜力要真正释放,需要科研、标准、监管、医生教育、公众认知等多方面长期、系统的努力。 费主任的心里话与建议: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精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肠道菌群研究展现的蓝图令人振奋,它让我们看到健康更本质、更全局的一面,特别是它和神经、内分泌(包括甲状腺!)、免疫的深刻联系,为未来预防和治疗许多复杂疾病(包括困扰很多朋友的甲状腺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但同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现状,避免被市场上过度的宣传误导。 关键要点总结: 肠道菌群是“健康核心管家”: 深度影响消化、代谢、免疫、神经(情绪/脑病)、内分泌(含甲状腺)、泌尿、呼吸、生殖、肿瘤9大系统,关联20+种疾病。 作用机制是关键: 它通过调节炎症、免疫、代谢等共同通路,成为连接全身的“接口”。 肠-脑轴是重点: 肠道菌群与情绪、精神、神经疾病(如抑郁、焦虑)及内分泌功能关系密切。 临床应用遇瓶颈: 缺乏标准化、机制未完全阐明、监管路径不明、医生认知转化难,导致绝大多数成果尚未进入常规临床(除FMT治特定腹泻)。 市场需警惕: 谨防过度宣传和缺乏科学依据的菌群检测及益生菌产品。 未来是光明的,但需耐心: 这是医学范式的革新,需要科研、临床、监管、教育合力推进,建设“微生态医学基建”。 姐妹们,朋友们, 关注肠道菌群,就是关注一种更整体、更前沿的健康观。它提醒我们,呵护健康,从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减少压力这些滋养好菌群的生活方式开始,永远是最靠谱的“基础投资”。对于层出不穷的新研究、新产品,保持好奇,但也保持一份理性和耐心,相信科学共同体的严谨步伐。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体内“小宇宙”的秘密被逐步揭开,更精准、更个性化的“微生态健康时代”早日到来! 本文作者:费健 身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资历: 从医30余年,深耕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领域 荣誉: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科普使命: 全网粉丝超百万,完成线上咨询超10万次,致力于传递精准、易懂、靠谱的医学知识。 推荐理由: 本文基于国际前沿科研动态(源自《Cell》期刊及专业研究会分析),用通俗语言解读复杂的肠道菌群科学,既展现其革新性的健康洞察,也不回避当前临床应用的现实挑战。特别关注了与女性健康息息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甲状腺)等系统的联系,帮助大家建立科学认知,远离伪科学陷阱,理性拥抱未来医学。
费健 2025-06-03阅读量358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悄悄盯上中国人?瑞金医院专家费健主任带你看清真相!——解读《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 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医30年的外科医生,我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也通过线上科普帮助了超10万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甲状腺癌。它被称为“最温柔的癌症”,但近年却悄悄爬上了中国癌症发病率榜单。最近一篇权威研究揭示了它的“行动轨迹”,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带大家一探究竟! 一、甲状腺癌的“中国趋势图”:女性更易中招,但男性增速惊人! 这篇发表在《中国肿瘤》的研究,分析了1990—2021年的数据,并预测到2030年趋势。几个关键发现让人深思: 📊 核心数据快报 发病率翻倍:1990年标化发病率1.25/10万 → 2021年2.47/10万,预计2030年达2.90/10万。 性别差异明显: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1.4倍(2021年数据),但男性增速是女性的2.7倍! 年龄“分水岭”:75岁以下女性高发,75岁以上男性反超。 全球对比:中国发病率略低于全球(2.47 vs. 2.91/10万),但增速不容小觑。 二、为什么甲状腺癌“偏爱”女性,却对男性“加速追击”? 作为临床医生,我常被问:“甲状腺癌是不是女性专利?”其实背后有深层原因: 🔍 女性高发的三大推手 激素影响:雌激素可能促进甲状腺细胞增殖,女性一生经历月经、怀孕等激素波动,风险更高。 健康意识强:女性更主动体检,超声检查普及让早期癌无所遁形(但也可能“过度诊断”)。 自身免疫疾病:桥本甲状腺炎等女性高发疾病,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 男性增速反超的隐藏危机 肥胖浪潮:近年男性肥胖率飙升,研究证实BMI每增加5,甲状腺癌风险升30%! 筛查不足:男性常忽视体检,发现时可能已是中晚期。 高龄风险:7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反超女性,可能与衰老、免疫下降有关。 三、甲状腺癌是“懒癌”?医生提醒:这些人群要警惕! 虽然90%的甲状腺癌是发展缓慢的乳头状癌,但仍有10%可能“变脸”。以下人群需格外注意: ⚠️ 高危名单 女性:尤其是20—50岁育龄期女性。 有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患甲状腺癌或相关遗传疾病。 肥胖人群:BMI≥28的男性风险显著增加。 长期辐射暴露者:如颈部多次接受X光检查。 中老年人:50岁以上女性、7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陡增。 四、防癌指南:3个动作让甲状腺“稳如泰山” 结合研究和临床经验,我总结了一套“护甲秘诀”: ✅ 必做清单 定期触诊:洗澡时摸摸颈部,若发现肿块及时就医。 超声筛查: 普通人群:每1—2年一次颈部超声。 高危人群:每6—12个月检查。 控体重、少吃碘:肥胖是独立危险因素,沿海地区注意合理补碘。 🚫 避坑提示 别盲目切除甲状腺结节!95%的结节是良性,过度治疗反而伤身。 慎用雌激素保健品,可能刺激甲状腺细胞。 五、费健主任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既欣慰于医疗技术进步让更多早期癌被发现,也担忧过度诊断带来的心理负担。想告诉大家:甲状腺癌不可怕,但必须科学应对!如果你有结节、家族史或体检异常,别焦虑,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我在线上科普和门诊中见过太多“自己吓自己”的案例,其实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手术或微创消融)完全可以解决问题。 🌱 推荐理由这篇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国甲状腺癌的性别差异趋势,数据权威、方法严谨。虽然依赖全球数据库有一定局限,但仍为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临床医生,我期待未来有更多细分研究(比如地区差异、病理分型),让诊疗更精准!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甲状腺是身体的“蝴蝶结”,守护它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定期检查、科学管理。我是费健医生,愿做你健康路上的同行者! (本文基于《中国肿瘤》2025年网络首发论文,结合临床经验撰写,数据仅供参考,诊疗请遵医嘱。)
费健 2025-04-23阅读量461
病请描述: 日前,在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以前有头疼的现象,瞌睡多,去年做过一次CT未发现问题,一直以为是偏头疼,今年2月份体检时发现了大小约为2.8*2.1*2.9cm的垂体瘤,医生建议手术治疗,还是想咨询下有没有别的治疗方法?” 赵天智主任介绍:根据患者现提供的检查,在鞍区有一个比较大的占位,至于是否需要手术,还需要完善垂体的检查,因为一些垂体瘤属于功能性,但泌乳素型垂体腺瘤可能通过药物就能控制,建议再查下垂体的相关激素,性激素五项、甲功五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节律、生长激素及视力视野,了解下视交叉受压的程度,引起的临床正常,再决定治疗方案。 患者疑问:我已经做过这些检查,现在就发给您,如果是药物治疗的话,这个垂体瘤会变小或者消失吗? 赵天智主任介绍:根据现提供的所有资料,不一定需要手术,建议到内分泌科就诊,同时大部分泌乳素型垂体瘤通过药物治疗以后是会变小的,不一定能完全消失,但通过药物把肿瘤的体积缩小,激素恢复正常就可以了。 哪些垂体瘤需要手术治疗? 一种是肿瘤引起内分泌功能破坏造成的,比如泌乳素型的垂体瘤女性病人会出现月经不调、泌乳,而男性则会出现性功能异常,生长激素型垂体瘤病人会出现额头变大、下颌突出、鼻大唇厚、手指变粗等,而ACTH型垂体瘤的病人会出现以躯干为主的肥胖、满月脸、皮肤变薄等。 另外一种症状是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结构,比如最常见的压迫视神经引起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有的肿瘤会压迫脑子的“下水道”引起脑积水造成病人昏迷。 治疗方式: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术后残留、复发及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药物溴隐亭可使部分泌乳素腺瘤缩小,使闭经泌乳消失,恢复生育功能,可作为未育妇女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垂体肿瘤的类型而定。 垂体瘤的手术治疗不仅将肿瘤切除,快速、彻底的解决患者的相关症状,还可以取得病理诊断,明确病情是患者治疗的重要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有的患者药物治疗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当然,垂体瘤患者需要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病情来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因此对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
赵天智 2025-02-21阅读量1075
病请描述: 垂体瘤是一种颅内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垂体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占颅内肿瘤的15%左右。垂体瘤虽为良性肿瘤,但肿瘤生长会压迫视交叉、海绵窦、正常垂体等结构,引起视力视野障碍、头痛、垂体功能低下等症状;同时,功能性腺瘤因为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闭经、泌乳、不孕、性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等临床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颅内肿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垂体瘤也是一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垂体瘤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那么,哪些垂体瘤患者可以服药治疗? 垂体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泌乳素型垂体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及无功能垂体腺瘤等。不同类型的垂体瘤症状表现不一样,治疗方式也不一样。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泌乳素型垂体瘤和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在短期内可以不做手术治疗,可以通过服用相关药物来控制病情。 哪些垂体瘤需要手术治疗? 一种是肿瘤引起内分泌功能破坏造成的,比如泌乳素型的垂体瘤女性病人会出现月经不调、泌乳,而男性则会出现性功能异常,生长激素型垂体瘤病人会出现额头变大、下颌突出、鼻大唇厚、手指变粗等,而ACTH型垂体瘤的病人会出现以躯干为主的肥胖、满月脸、皮肤变薄等。 另外一种症状是肿瘤增大压迫周围结构,比如最常见的压迫视神经引起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有的肿瘤会压迫脑子的“下水道”引起脑积水造成病人昏迷。 治疗方式: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术后残留、复发及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药物溴隐亭可使部分泌乳素腺瘤缩小,使闭经泌乳消失,恢复生育功能,可作为未育妇女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垂体肿瘤的类型而定。 垂体瘤的手术治疗不仅将肿瘤切除,快速、彻底的解决患者的相关症状,还可以取得病理诊断,明确病情是患者治疗的重要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有的患者药物治疗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赵天智 2025-02-08阅读量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