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仍在持续,减少外出,避免人群聚集仍然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除了加强自我防护,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外出以外,对于一些常见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如何平稳度过这一段非常时期,给予以下一些建议。 糖尿病1)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定时、定量进餐;清淡饮食、避免煎炸食物.2)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居家进行原地踏步、太极拳、四肢伸展运动等。3)坚持规律按医嘱用药:不得停用、少用降糖药物。降糖药物用完了一定要到医院去配药(医院已根据疫情适当放开了开药的限量)。4)自我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做好以上几点糖尿病患者通常不至于出现很高的血糖或血糖的大幅度波动,但在合并感染、应激等情况下容易出现高血糖等异常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去医院就医。 痛风1)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清淡饮食,避免食用海鲜、肉汤、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饮食,不喝酒、多饮水。2)如疼痛发作,可予双氯芬酸、吲哚美辛等消炎止痛类药物口服,尽量避免使用激素。止痛药物需足量使用至疼痛缓解。如疼痛不能缓解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则需要到医院就医。 甲亢1)注意休息,避免感染、疲劳和应激。2)遵医嘱按时规律服用药物,按时就医调整治疗药物的剂量。3)注意抗甲状腺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出现咽痛、发热、皮疹、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有甲亢的病史以便医生及时设别病情。 甲状腺结节通常3-6个月复查一次,如无特别异常的情况可待疫情控制后再到医院就医。 其他内分泌疾病可通过网上咨询医生的方式确定是否需要马上就医。
林寰东 2020-02-09阅读量9857
病请描述:现在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太高了,我自己今年一体检发现左侧甲状腺囊性结节,当然这个问题可以不用处理。其实我是一直有感觉的,自从一次感冒之后,这个位置就一直有一丝丝隐痛,一直没好,也没吃药,考虑可能是由于年龄增长,身体对各种垃圾(也包括各种毒素)的清除能力下降引起的! 所以,普通感冒或者说病毒感染(不一定是流感)可能会导致很多各种各样的疾病,稀奇古怪的都有,所以如果感冒了,还得及时吃药(主要是中药或中成药)啊~可以帮助身体祛邪解毒~不说了,赶紧扎两针?
张平 2019-11-20阅读量8868
病请描述:规范性淋巴结清扫对提高甲状腺癌预后的重要意义 邱伟华 赵起悟 据统计显示,近10余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了约4.6倍,已成为发病率快速上升的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甲状腺癌尤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女性和男性发病比例为3:1。目前国内平均甲状腺癌发病率为7.7/10万,其中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为8.28/10万,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是近10余年来我国癌症谱中女性恶性肿瘤上升速度最快的肿瘤。目前,导致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病率快速上升的原因尚不清楚,检测手段的提高能够解释部分原因,但是仍有多种因素与甲状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例如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长、不良情绪的积累等。随着甲状腺癌诊断的明确,接受甲状腺癌手术的患者数量也逐年增加。正如上海瑞金医院邱伟华主任医师在《甲状腺手术是个“小手术”吗?----什么是完美的甲状腺手术》中,特别强调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的规范化淋巴结清扫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规范化淋巴结清扫”?我们这就来了解一下它的来龙去脉。 1. 颈部淋巴结解剖基础 根据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外科组、美国内分泌外科医师协会(AAES)、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OHNS)以及美国头颈学会(AHNS)共同讨论的结果,明确定义了颈部淋巴结分区的统一术语。VI区即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央区淋巴结,甲状腺即在此区域内,其位于颈前正中部,包括喉前淋巴结(Delphian淋巴结)、气管周围淋巴结和甲状腺周围淋巴结。其上界为舌骨下缘,下界为胸骨上缘,外界为双侧颈动脉鞘,前界为深筋膜的浅层,后界为深筋膜的深层。AJCC第8版更新了甲状腺癌TNM分期系统,将VII区淋巴结转移,从侧方淋巴结转移(N1b)更改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N1a)。VII区紧贴着VI区的下缘,为胸骨上缘以下至无名动脉以上,虽然从解剖上看,其位于颈部以外,但该区域的淋巴结与甲状腺癌的转移密切相关,颈部淋巴结分区的重新定义对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规范化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手术是甲状腺癌唯一根治性治疗方法,但颈淋巴结清除范围还没有统一标准。上海瑞金医院邱伟华主任医师团队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对甲状腺癌患者行规范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提高甲状腺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规范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但是作为甲状腺癌转移的首站区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会比其他区域更高,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分化型甲状腺癌为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可分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及滤泡状甲状腺癌。临床研究统计表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60%,而甲状腺髓样癌淋巴结转移出现得更早。对于甲状腺髓样癌患者,与仅接受甲状腺全切除术的患者相比,同时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术后治愈率更高且复发率更低。相对于初次手术,甲状腺癌再次手术难度较大,也更有可能发生手术并发症。为了避免因淋巴结复发而再次手术,应当在初次手术时规范性清扫中央区淋巴结。在规范性淋巴结清扫基础上,即使术后出现肿瘤复发转移,在原发肿瘤良好根治基础上进行的二次选择性颈淋巴结根治术,无需清除颈部VI区,可以避免喉返神经损伤,而且根治效果更佳,对提高甲状腺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规范性淋巴结清扫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病理学资料,研究表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VI,然后转移至其他区域,因此VI区淋巴结清扫具有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意义,能根据复发危险因素精确区分低、中、高危层患者,借此评估临床优甲乐抑制治疗的效果以及判断是否需行术后131I 治疗。附件是邱伟华医生主刀的甲状腺癌根治术后病人复查超声报告,可见规范化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是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关键之一,对减少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通过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邱伟华 2019-10-27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原创:张溪微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 昨天 文献导读 良性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治疗后远期疗效:一项持续5年的纵向观察研究 作者:DeandreaM,A.O.OrdineMauriziano,都灵,意大利 杂志:JClinEndocrinolMetab PMID:30860579 本期翻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溪微 1研究目的 传统观点认为手术是治疗产生颈部压迫症状的甲状腺良性病变的唯一方法,然而大约7%-19%的患者会发生轻至严重并发症。 近年来,热消融治疗对于甲状腺良性结节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关于热消融治疗,大多数已发表的论文在6-12个月时报道结节体积减少了50%~85%。 尽管文献数据显示热消融能够引起结节快速缩小,但关于其长期疗效的资料较少。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决定开展本研究,通过记录甲状腺结节体积缩小情况、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估良性甲状腺结节热消融的长期疗效。 2研究方法 材料和方法 根据我们的研究方案,如果甲状腺结节引起局部压迫症状,结节超声模式为实性或实性部分大于70%囊实性结节,且在间隔三个月以上的两次细胞学结果均提示为良性(BethesdaII类),则符合热消融的条件。 选择2011年至2015年为研究时间段,入组标准:患者年龄超过18岁,甲状腺功能正常,接受过一次热消融治疗,随访时间3年以上。 3研究结果 本研究最终入组215例(其中女性182例,男性33例,患者平均年龄66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单次热消融治疗且随访时间≥3年。 图1:RFA治疗后甲状腺结节体积变化趋势 图1显示了RFA治疗后结节体积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整个观察期间结节体积有明显的收缩。 表2:所有结节体积缩小百分比 表2记录了结节缩小的百分比。对于体积<10mL的结节中体积减少82%,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稳定,体积在10~20ml的结节和体积>20ml的结节分别减少75%和65%。 图2:RFA治疗后局部压迫症状和美容问题 图2显示RFA治疗后患者局部压迫症状和美容问题均有改善。患者压迫症状在1年后显著降低,5年后保持稳定(图A);美容问题在随访1年后有所改善,并持续5年(图B)。 患者并发症情况:无重大并发症发生。 4结论 本研究证明在一次热消融治疗后,大部分良性甲状腺结节会长期收缩,并在压迫症状和审美不适等方面有显著改善。该手术耐受性好,安全性高。此外,治疗后的结节再生率极低,甲状腺功能始终保持不变。从临床角度来看,对于有症状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单次热消融术是一种很好的手术替代方案。
费健 2019-08-13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阿康健康肝胆科 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甲减等等,这些病症在多数情况下是属于自身免疫疾病,是自己的免疫系统攻击了自己的甲状腺组织或者与甲状腺相关的组织造成的。 不同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在饮食上也不同。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些疾病饮食上有哪些注意事项。 甲状腺疾病的饮食问题,简单明了值得收藏 一、桥本氏甲状腺炎的饮食问题 ①桥本甲状腺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多吃? PS:桥本氏甲状腺炎一般建议低碘饮食为好,少吃海鲜,其它饮食和正常人一样。 ②桥本氏甲状腺炎能喝红酒,啤酒吗? PS:桥本氏甲状腺炎可以饮酒,但长期饮酒有害健康,所以不要贪杯。 ③得了桥本还能吃海鲜吗? PS:海鲜尽量选择含碘少一点的带鱼、墨鱼、小黄花鱼一类。 ④孕期甲功正常,产后六个月甲亢,不排除产后甲状腺炎,在哺乳,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PS:哺乳期的妈妈还需要通过母乳为宝宝提供碘,因此,正常饮食就可以。 但是,不要吃高碘食物,如紫菜海带。并注意监测甲状腺功能。 二、甲状腺结节不能吃哪些食物? PS:体内缺碘或高碘都可引起甲状腺结节。 建议有甲状腺结节的人不要吃太多海产品,尤其是海带紫菜这类高碘食物。 甲状腺结节如果伴有甲亢,尽量不吃含碘高的食物,食盐选择无碘盐;甲状腺功能控制正常后可以偶尔吃点带鱼、小黄花鱼含碘低的海产品。 伴有甲减或者不伴甲亢、甲减的话,最好查个尿碘,如果尿碘很高需要低碘饮食,少吃海产品;如果尿碘较低,可以适当摄入含碘丰富的食物,比如海带紫菜等。 饮食中不要吃太多海产品,尤其是海带紫菜这类高碘食物。其它的饮食和正常人没有区别。 三、甲减日常饮食 ①甲减可以吃海鲜吗?卷心菜呢? PS:如果是缺碘引起的甲减,可以吃海鲜;如果桥本氏甲状腺炎引起的,少吃海鲜;如果伴有甲状腺肿大,那么卷心菜要少吃。 ②甲减能吃虾吗? PS:甲减可以吃虾,但海虾不要吃太多,比如基围虾、琵琶虾,河虾是完全可以吃的。 ③甲减能吃紫菜,海带,虾吗? PS:如果是桥本氏甲状腺炎引起的甲减,海带紫菜海虾少吃,淡水虾可以吃。 另外,饮食注意避免过于油腻,少吃油炸、高脂肪食品。 ④甲减盐摄入要注意什么? 甲减患者由于存在粘液性水肿的可能,盐分摄入过多会加重水肿,因此要注意控制盐的摄入量。 三、甲减日常饮食 ①甲减可以吃海鲜吗?卷心菜呢? PS:如果是缺碘引起的甲减,可以吃海鲜;如果桥本氏甲状腺炎引起的,少吃海鲜;如果伴有甲状腺肿大,那么卷心菜要少吃。 ②甲减能吃虾吗? PS:甲减可以吃虾,但海虾不要吃太多,比如基围虾、琵琶虾,河虾是完全可以吃的。 ③甲减能吃紫菜,海带,虾吗? PS:如果是桥本氏甲状腺炎引起的甲减,海带紫菜海虾少吃,淡水虾可以吃。 另外,饮食注意避免过于油腻,少吃油炸、高脂肪食品。 ④甲减盐摄入要注意什么? 甲减患者由于存在粘液性水肿的可能,盐分摄入过多会加重水肿,因此要注意控制盐的摄入量。 ③抽烟饮酒对甲亢的病情有影响吗? PS:这两个习惯本来就不好,不健康,且吸烟、饮酒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对甲亢不利,为健康以及甲亢的早日康复,建议戒烟戒酒。 ④甲亢患者海产品是完全不能吃的吗?食盐一定要用不含碘的吗? PS:甲状腺功能控制正常后可以偶尔吃点带鱼、小黄花鱼含碘低的食物,在治愈前建议使用无碘盐。 ⑤蔬果富含膳食纤维,能吃吗? 甲亢患者常伴有腹泻,高纤维食物不建议多吃,可适量食用。
费健 2019-08-13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小姜最庆幸的事,就是不管老爸多固执,还是坚持带他做了体检。她记忆里的爸爸,总是萦绕在浓重的烟草味和浑浊的咳痰声里,发黄的手指,黑臭的牙齿,满身烟眼的衣服。端午回家,趁老爸去门外抽烟的间隙,妈妈悄声让她劝劝爸爸做个体检——“前几天,你老爸咳出来的痰里居然有血,你要不抽空带他去查查吧,我真的很担心……”痰里有血?!回想他几十年的抽烟史,小姜开始有点慌了。但不出她所料,当她提出要带父亲去体检,遭到了这个固执老头的强烈反对。“我才不去,我自己身体我不知道啊,毛主席抽了一辈子烟也长寿着呢,你别听你老妈瞎操心。”“这是我们单位福利,家属可以免费体检,不花钱的。”“不花钱也不去,干嘛没病找病。”“可是宝宝马上就要出生了,你要是这么一直咳,宝宝怕是都不敢靠近你,而且要真得了什么肺病,你不怕传染你大外孙啊。”见他态度有些放缓,老妈也在一旁帮腔,“反正又不花钱的,查出来要是啥都好,不也更放心……”在机构的全身体检和医院专项复查后,结果虽让人叹息但也在意料之中,小细胞肺癌,不幸中的万幸,还是早期,并未转移。更让小姜宽慰的是,得知结果后的老爸不似从前一般油盐不进,而是像个学生一样乖乖听医生的话,面对小姜和妈妈的告诫,也不再执拗地用自己以往的谬论来反驳,甚至主动提出戒烟。经历了为期一个月的放化疗和综合调理,老爸的状况基本稳定,在医生的允许下,顺利出院,并被要求一个月后回院复查。这就是最自然的人性。面对虚无的疾病概念,我们往往会选择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的习惯;当疾病真的来临时,求生的本能会让我们拼了命地寻找康复的机会。然而,我们遗忘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所有的重症都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慢性感染是导致癌症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如果我们做好预防,约有60%的癌症都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最经济有效,最便捷,也最应该定期进行的预防筛查手段:体检!你的健康,我们承包 健康,是一种责任,只有保障好自己,才可以更好地支撑家庭;健康,是一种礼物,它可以传递爱意,可以表达珍惜。为了更好地守护你和你的家人,微医携手爱康国宾推出6款【微爱联名卡】,专业的体检服务+健康VIP会员十大权益。爱康国宾体检中心 微医VIP会员权益全国84家体检分院均可使用,优惠低至3.5折。一卡在手,许你健康无忧。微爱成人卡 金卡直降685元,仅需699元,即可享受价值1384元的【健康VIP年卡+成人尊享体验套餐】。除基础全身体检外,还增加胃部筛查、颈椎筛查、癌症筛查三大项,将常见疾病扼杀在萌芽中。现在抢购,还加赠价值126元的甲状腺彩超。据调查,人群中50%的人都有甲状腺结节,还不赶快关爱一下你的甲状腺?银卡限时399元,即可享受价值1082元的【健康VIP月卡+成人基础体检套餐】。健康,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钻卡特价1099元,即可享受价值2343元的【健康VIP年卡+成人升级款体检套餐】增加肠胃肺病筛查、颈椎筛查和常见癌症筛查,此外另赠价值126元的甲状腺彩超和126元的颈动脉才彩超。微爱亲情卡 小时候,父母是你的依靠,长大后,你成了父母的依靠,你是在哪一瞬间感觉到他们已经不再年轻了?健康,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爱康国宾老年体检定制套餐,基础全身体检外,增加全面肿瘤筛查+骨质疏松筛查+心脑血管疾病筛查,另赠价值126元的甲状腺彩超和273元的经颅多普勒。1328元抢购单人【健康VIP年卡+老年人体检套餐】;双人套餐【健康VIP年卡+老年人体检套餐*2】限时特惠价2568元。亲情卡 亲情套餐微爱佳人卡 宫颈癌、乳腺癌,你担心的,也是我关心的。爱康国宾女士专享套餐,基础全身体检外,特别增加HPV分型检测+甲状腺功能筛查+胃部肿瘤筛查等多个特色项目,另赠价值126元的乳腺彩超和189元的宫颈TCT检测。【健康VIP年卡+女士专享体检套餐】,只需1228元,给你全面的安心呵护。佳人卡更多特惠,请点击这里哟!
健康资讯 2019-08-05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发表于2014.09.2912042人已读 “医生,我的甲状腺有结节,是吃药还是开刀?”当得知甲状腺有结节的时候,患者都会紧张地发问。B超是发现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捕手。结节去留的处置问题,B超检查有优先“发言权”,“发言”的依据是一系列B超描述。医生凭此初步判断某个甲状腺结节是否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每个拿到B超检查报告的人更有必要了解甲状腺传递的信息。 甲状腺结节的数目、形态、边缘、大小、钙化、回声等B超描述容易引起患者的疑问。一般情况下,单发结节多见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多发结节多见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偶见于多发性腺瘤及多灶性恶性肿瘤。从结节形态上,椭圆形、类圆形结节较多见,一般是良性结节,少部分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滤泡型甲状腺癌等;不规则形结节需警惕恶性的可能。相对而言,恶性结节边界模糊较良性结节发生率增高。大小的动态变化对结节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所以甲状腺B超的定期随访很重要。 患者看到B超报告上的“钙化”两字都非常焦虑。其实,钙化分为微钙化、粗钙化和边缘钙化。前者大多为砂粒体或髓样癌内部淀粉样沉积物继发的钙化和纤维化,而后二者一般是由营养不良引起的。微钙化多表现为点状强回声,可见于40%-61%的乳头状癌。但也可见于其他良性和恶性病变。粗钙化多见于良性结节,尤其是结节性甲状腺肿。但在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亦可出现。边缘钙化指位于甲状腺结节边缘部位的钙化,常见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常是良性结节的标志。但也见于乳头状癌和未分化癌。 结节周边回声正常多见于甲状腺瘤和甲状腺癌。而不正常多见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可表现为回声增多、增粗、不均匀。极低回声对诊断甲状腺癌的特异度极高(92.2%-94.3%)。后方回声增强多见于囊性结节或甲状腺良性病变,衰减可由结节内大片钙化或恶性结节本身引起。 同时,超声检查甲状腺周围及颈部淋巴结,也很有必要。即便是早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也十分常见。甚至转移淋巴结先于原发灶被发现。 因此,除了发现甲状腺结节,B超也是初步判断其良恶性的重要手段。如今,甲状腺结节B超检出率越来越高。尽管其带病生存率较高,但仍有5%-15%的癌变率,故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干预尤为重要。甲状腺结节常无自觉症状,多在体检中被发现,故定期健康体检是发现甲状腺结节的主要途径。初次检查出甲状腺结节的患者要牢记定期随访,一般3-6个月复查一次,以后依据实际情况,每6-12个月复查一次。对高度怀疑恶性结节者,可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早期发现病灶并鉴别其良恶性对临床治疗及手术选择有重要意义。 可见,有些甲状腺结节可以继续观察,不作处理,并不是所有结节都需要开刀。 原作者:李伟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超声诊断科) 来源:新民晚报
费健 2019-04-10阅读量1.5万
病请描述:发表于2014.10.1010333人已读 现在各单位组织的体检,几乎年年有员工查出甲状腺结节,需要手术治疗或者密切观察,连我们医院也不例外,有一年年查出甲状腺癌的有十几人,多数是年纪轻轻的医务人员,查出甲状腺结节的更是不计其数。 近年来,伴随对食用盐中添加碘过量的疑虑,以及海产品的普遍食用,人们对甲状腺疾病愈发关注,一发现自己有甲状腺结节便忧心忡忡,担心是癌症。其实,人们在对甲状腺癌的认识中存在着相当多的误区。 虽然,甲状腺结节在人群中发病率很高,但恶性结节所占的比例较低,只占约5%,超过九成五的人都是良性结节,手术也不是必选项。因此,查出甲状腺结节没必要太过恐慌,而且并非都要一切了之,尤其需要警惕过度治疗 37岁的王女士在一家广告公司任管理层。在公司近期组织的体检中,她被查出患有“甲状腺双侧结节,部分伴有液化,且右侧结节伴有钙化,结节周边有丰富血流信号,双侧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联想到有个朋友也是查出甲状腺结节,随后被确诊为甲状腺癌,接受切除手术,王女士很担忧,找到医生要求切除结节,以绝后患。 其实,查出甲状腺结节没必要恐慌。它很常见,而且超过九成五的人都是良性结节,手术不是必选项。 当今的B超设备已经非常先进,借助高分辨率超声,结节在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可以高达20%~76%,约有10%的结节体检时可被触及。研究显示,甲状腺结节中只有4%到6.5%为恶性肿瘤。良性结节包括有多结节(散发性)甲状腺肿、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囊肿、滤泡性腺瘤等等。 至于碘摄入量过高、工作压力过大跟甲状腺结节的关系,至今存在争议。压力过大、长期情绪紧张可以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诱因,但不一定是甲状腺结节的病因。” 如果体格检查时触诊怀疑有甲状腺结节,或者做颈部超声、CT、MRI、FDG-PET检查时,偶然发现有甲状腺结节的话,都应该再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有研究显示,体格检查中发现甲状腺异常的患者,如再做超声检查,发现有63%的人探查结果和触诊检查不同,有24%的人发现了额外的结节。 报告解读 有“微钙化、低回声”等字眼应做进一步检查 要判断结节的良恶性,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首先看病史和表现,如果童年接受过射线照射、家族中有人患有甲状腺癌、结节迅速增大、质硬、固定,伴有持续性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都要警惕结节可能为恶性。 其次,要看超声检查结果。拿到超声检查报告,一看到上面写有“甲状腺结节”,许多人都会心里一惊。而后面写着的“微钙化、粗大钙化、海绵状形态、低回声”等一长串医学名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 超声检查报告有一些关键词,可助患者简单了解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超声结果写明“高回声、粗大钙化(除甲状腺髓样癌以外)、结节周边有丰富血流信号(促甲状腺素正常情况下)、海绵状形态、结节后方彗星尾征”,则往往提示属于良性结节,无需惊慌。 如果有“微钙化、低回声、结节血供内部丰富且杂乱分布、边界不规则,周围不完整的晕、横截面前后径大于左右径”等字眼,意味着患有甲状腺癌的可能性比较大,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像上文提到的王女士,她的检查报告中有“右侧结节钙化、结节周围有血液供应”,属于可疑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恶性可能,而不是马上手术。 正确处理 怀疑甲状腺癌,通过细针穿刺“定性”更准确 有些术前怀疑甲状腺癌的患者没有经过严密的检查,便贸然进行手术,结果为良性病变,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要判断结节是恶性还是良性,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现最为可靠的检查方式是对结节进行细针或粗针穿刺,取少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诊断。 病人一听说要进行穿刺,往往比较抗拒。“细针抽吸穿刺常用25号针头,操作安全简便,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局麻或者不用麻醉。”大量临床实践证实,细针穿刺风险不大,只有极少数患者出现局部肿痛或者出血、感染。 有些病人的结节是混合型的,或者位于甲状腺腺叶后部,则需要在超声引导下做穿刺,以避免误诊。当患者有甲状腺恶性肿瘤的高危病史,或者超声提示有可疑恶性的征象时,结节直径只要大于五毫米,也应该接受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 甲状腺癌高危病史包括一级亲属患有甲状腺癌、儿童时期有外照射治疗史、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有辐射照射史、过去做甲状腺部分切除时查出甲状腺癌等。 不过,有四种情况是不用做穿刺活检的。一是经甲状腺核素显像证实为“热结节”,二是超声提示为纯囊性的结节。三是根据超声影像已高度怀疑为恶性的结节。四是结节直径小于一厘米,超声无恶性征象。 误区纠正 盲目切除良性结节反而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 恶性结节要尽快到外科进行手术切除,且手术后要终身服用甲状腺素进行抑制治疗。如果是良性结节,未必都要一切了之。有些病人因为“恐癌”,盲目切除良性结节,结果反而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即“甲减”)。 “良性结节要监测甲状腺功能是否出现异常。”通常来说,良性结节且甲状腺功能正常,只需要定期观察即可,不用手术治疗。 但是,如果良性结节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指标升高,而促甲状腺素(TSH)降低,则需要进行药物、手术或同位素131I治疗。如结节手术后出现甲减,则需长期服用左旋甲状腺素(L-T4)进行替代治疗。 特别提醒 良性甲状腺结节可以每隔半年到一年进行随访 如果查出结节定性可疑,但病人又抗拒穿刺检查,则可定期(3~6个月)复查。对于确诊为良性的甲状腺结节,可以每隔半年到一年进行随访。良性结节患者要注意自我观察,一旦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结节固定、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迹象,要立即就医。 医生提醒,在确诊、复查过程中,有些检查无需做。经常有人拿着写有“甲状腺结节”的体检报告,要求做CT、磁共振和全身PET-CT确诊。肖海鹏说,其实它们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都不比超声要好。 良性结节患者到医院随访复查时,需要复查甲状腺超声,甲状腺自身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定量测定对结节病因判断可能有些帮助,但这两项检查对鉴别结节良恶性价值不大。 来源:中山一院超声俱乐部
费健 2019-04-10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发表于2014.12.0915109人已读 近期在《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JournalofClinicalEndocrinology&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探讨了对初次甲状腺细针穿刺(FNA)发现的良性甲状腺结节如何确定最理想或合适的时间进行复查或干预。(JClinEndocrinolMetab2014Feb;99(2):510-6) 研究者从所在机构经FNA证实为甲状腺良性结节的2010例患者中,以超声检查下甲状腺结节大于25px且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或升高为条件,筛选出1369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后续研究。 对初步筛选患者的基础数据(如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手术病理报告和甲状腺超声检查等)进行回顾,以确定甲状腺结节性质和最终入选研究的患者。此项队列研究中女性患者占89.9%,平均年龄50岁,平均结节大小为60px。 对所有患者进行平均为期8.5年的随访(0.25-18.1年不等),其中有44%的患者随访监测时间超过10年。有24%的患者(325/1369)接受了甲状腺切除,其余76%的患者(n=1014)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再次进行评估分析。 有意思的是,在经病理学检查确认为甲状腺癌的患者中,有1.3%(n=18)的患者FNA结果出现假阴性(即患者是甲状腺癌却没有通过穿刺证实),且其中绝大部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89%,n=16)。研究期间未发生甲状腺癌相关死亡事件。 在FNA确定为良性甲状腺结节后,尽早或多次进行甲状腺超声随访是否有助于降低FNA检查的假阴性率?这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相关结果显示,若在FNA检查后2年、3年或4年之内进行超声随访,假阴性率分别为7.5%、7.8%和8.2%;若在2年、3年或4年之后再行超声随访,假阴性率分别为7.5%、6.6%和4.5%(P值无统计学意义)。 甲状腺超声检查为良性结节但后续经甲状腺切除术证实为甲状腺癌这一事件的发生频率是本次研究的重点。结果显示,如果在后续2年、3年或4年之内进行超声随访,分别有7.5%、6.6%和8.2%的患者FNA检查存在假阴性;此外,使用FNA作为确定良恶性的标准,在随访2、3和4年的时间里分别有7.4%,6.6%和4.5%的假阴性率。但这些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即甲状腺癌相关死亡率低,虽然有假阴性率但相应死亡率并未增加),研究者得出以下结论:“这些结果支持,对于初次FNA确认为良性结节的患者,建议在2~4年后对其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进行重新评估。” 未解决问题 Nou等人的这篇文章对内分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在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的随访频率方面给出了合理的指导意见。 然而,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作为一个回顾性设计,这个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研究没有在甲状腺结节确诊之前对结节的系统性评估,无法确定结节的范围,只能以每个患者为参照进行二维水平上的自身比较。2.细胞学病理学家的经验不同,因此限制了这些结果推广至其他研究机构。 此外,大部分患者没有接受手术治疗,所以这些患者中的甲状腺癌可能并没有被发现。作者也在文中提到,有些甲状腺结节患者可能是在研究终止观察后才接受的甲状腺切除治疗。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甲状腺超声结果来监测甲状腺结节十分重要,可确认结节的生长情况及其结节的生长是否有恶变为甲状腺癌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复查甲状腺FNA。虽然良性甲状腺结节也会生长,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甲状腺FNA检查结合超声、病史和体格检查都能鉴别出结节的良恶性。 现行的推荐意见 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已经发布了针对甲状腺结节治疗的指南,其中包括对经FNA检查确认为良性甲状腺结节的监测建议。 指南中写道:“初次FNA检查后所有良性甲状腺结节应连续行超声随访6~18个月。如果结节大小没有改变(即实性结节或囊实性结节的实性部分的体积改变小于50%或至少两个方位的尺寸增加小于20%),则下次的临床或超声检查随访间隔时间可延长,如可以3~5年检查一次。如果通过触诊或超声检查发现结节增大(实性结节或囊实性结节中的实性部分的体积改变超过50%或至少两个方位的尺寸增加20%且至少增加2mm),应最好在超声引导下再次行FNA检查。” Nou等人的这项研究结果似乎与此前ATA指南的这些推荐意见一致。不同之处在于,ATA指南推荐在初次FNA检查后6~18月进行超声随访,而Nou等人推荐在初次FNA检查后2年时进行再次评估。要回答这一问题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前瞻性系统性研究。 无疑,Nou等人的这项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然而,考虑到上述提到的一些问题,以及世界各地细胞病理学家的经验存在差异,还有临床决策中我们不希望因FNA的假阴性结果影响漏诊侵袭性甲状腺癌(虽然这种情况不太可能但仍然有可能性),目前我个人的推荐仍然是在初次FNA检查后6~18月再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后续可依据Nou等人和ATA指南的推荐减少监测频率。 目前对于经FNA检查为良性的甲状腺结节患者最佳的随访监测时间间隔为多长仍然不明,但合理的做法可能是每1~2年进行一次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在初次评估后6-18月进行首次的再评估,之后可在4~5年或间隔更长时间再行评估。 这些患者可能需要终生监测,只是目前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还不能明确合适的监测时间间隔。 参考文献: 1.NouEetal.JClinEndocrinolMetab.2014;99:510-516. 2.2009ATA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修订版 医脉通编译自:BenignThyroidNodules:WhenShouldRepeatEvaluationBePerformed?EndocrinologyAdvisor.November12,2014
费健 2019-04-10阅读量9163
病请描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的支架植入术一例 通讯作者:刘建仁,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脑血管病的药物和介入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刘建仁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的重要原因[1]。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包括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和支架植入术(Carotid stenting, CAS)[2], 这两种方法都会发生再狭窄[1]。发生再狭窄时,CAS和CEA治疗都是可以选择的方法,其安全性和疗效相似,CAS后再狭窄发生率高于CEA,而CEA的切口部位的颅神经损伤和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CAS [3-4]。在我国,颈动脉支架几乎和国际的发展同步,现在很多大医院都在开展颈动脉CAS,每年手术的例数很多都超过100例;而我国颈动脉CEA开展较晚,手术例数很少。2002年2月,我国成立了中美脑中风协作组,这是一个由中美双方的多科专家组成的、主要致力于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推广的特殊组织。即便如此,7年来仅完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500例[7]。作者对1例颈动脉CEA后再狭窄患者成功进行CAS治疗,报道如下。。1病例摘要患者,男,87岁,因反复发作性意识丧失9年,再发1于2010年3月3日入本院。患者9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在休息时、坐位均可发生,伴出冷汗,无明显先兆,无四肢抽搐,无口吐白沫,持续10min后逐渐清醒,30min后完全恢复正常,恢复后无后遗症,每半年发作1次。此后有多次类似发作,发作时间无明显延长,发作形式类似,发作次数逐渐增加。至1年前每天发作2次,故来我院就诊。查头颅CT,示左枕叶片状低密度灶,颈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分叉部管腔软斑块形成,管壁钙化斑,管腔重度狭窄,几乎闭塞(图1 A、B)。左侧颈总动脉多发管腔软斑块形成,管腔轻度狭窄。至我院普外科行左侧颈内动脉CEA,术后狭窄明显改善(图1 C、D),症状恢复可,无意识丧失再次发作,无头痛头晕,无肢体活动受限,术后口服阿司匹林、波立维、舒降之等药物治疗,住院13天后出院。1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站立位时突然出现头晕,出冷汗,随即出现意识丧失,跌倒在椅子上,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无口吐白沫,无呕吐,2~3min后患者自行苏醒,醒后患者反应迟钝,问之无应答,约30min后患者完全清醒,醒后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悸气急,对所发生之事不能回忆。故患者又入我院治疗,查颈部CTA示左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局部狭窄,程度较重(图未显示),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高度狭窄(图1 E、F);血常规、急诊生化检测、血凝未见异常。患者既往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另有前列腺增生、双侧甲状腺结节、慢性胆囊炎伴胆囊多发结石和双眼白内障术后等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可,言语清楚;听力正常;双眼视力粗测正常,双眼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无受限,未见眼震;双侧额纹、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双侧咽反射对称,颈软,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4+级,其余肢体肌力5级,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阴性,双侧深浅感觉无殊,四肢腱反射(++),右巴氏征阳性,左巴氏征阴性;两肺呼吸音对称,未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中,未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入院诊断: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左侧颈内动脉剥脱术后再狭窄; 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④肝多发小囊肿, 右肾多发小囊肿; ⑤前列腺增生症; ⑥双侧甲状腺结节; ⑦慢性胆囊炎伴胆囊多发结石;⑧双眼白内障术后。 入院后,予以左侧颈动脉CAS。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8F动脉鞘,把125cm造影管内置在8F导引管内,在造影管和导丝的辅助下,把导引导管放置到左侧颈总动脉,造影后进行狭窄段血管的测量,确定好滤器(Angiogard, Cordis公司)、球囊和支架(Precise,Cordis 公司)的型号和尺寸,撤出造影管。导入滤器,然后在滤器的保护下,进行球囊的预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后狭窄消失(图1 G、H)。患者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患者反复晕厥的症状消失。A,、B: 颈部CTA显示左侧颈动脉起始部呈线状高度狭窄,且狭窄段较长;C、D: 颈动脉CEA后颈部CTA显示左侧颈动脉起始部的狭窄消失;E、F: DSA显示颈动脉CEA 1年后左侧颈动脉又发生高度狭窄;G、H: DSA显示CAS后左颈内动脉起始部的狭窄消失。 图1 患者左侧颈动脉术前术后血管造影比较Figure 1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before and after CEA or CAS.A, B Before CEA, cervical CTA showed thread like stenosis of the proximal left carotid artery; C, D After CEA, cervical CTA showe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tenosis of left carotid artery; E, F DSA showed restenosis of left carotid artery one year after CEA; G, H After CAS DSA showed the disappearance of post-CEA restenosis of left carotid artery.2讨 论颈动脉狭窄有两种治疗方法,即CEA和CAS。目前,最新的循证医学已经证明,这两种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前者的颅神经损伤和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高于后者,后者的近期的非致残性卒中的发生率高于前者,而中远期的临床结局相似[2, 5]。CAS的再狭窄率高于CEA[1, 6]。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颈动脉CAS的微创性,大多数患者更倾向于选择CAS。另外,美国AHA资料显示,只有每年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达30例以上的医师开展的CEA手术的效果才比较好。美国有3 000到5 000名医师能够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而在我国则很少[7]。CAS已经在我国许多三甲医院得到广泛开展,由于手术例数较多,医师的经验很丰富,手术的安全性很高。我国的CEA手术例数很少,手术尚未成熟,临床医师对之缺乏认识。我们对1例CEA术后再狭窄的支架植入术的患者进行报道,旨在提高对CEA手术以及CEA与CAS这两种手术互补关系的认识。本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极高,狭窄段较长,导丝可能很难通过狭窄段,即使导丝能够通过,术中斑块脱落造成卒中的风险也很高。因此我们选择CEA治疗。治疗后患者狭窄明显改善,反复晕厥的症状消失。但是1年后,患者又出现头晕的症状,复查颈部CTA显示,颈动脉剥脱术后再狭窄。因为狭窄局限,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能很好处理该病灶,所以我们选择CAS进行治疗。术后患者头晕症状消失。上述两种方法,对大多数患者而言,都是安全有效的,但是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CEA不适合于不耐受手术、狭窄部位较高、放疗后颈动脉狭窄、对侧颈动脉闭塞等的患者,而CAS不适合于狭窄程度很高且狭窄长度过长、狭窄部位钙化过于严重、狭窄段弯曲、成角等的患者。所以,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情况和意愿,进行个体化的选择。这两种方法是互相补充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的。CAS手术后发生再狭窄,可以采用CEA或者CAS进行治疗, 而CEA后发生再狭窄时,也可以用CEA或者CAS进行治疗[4, 8]。 References:[1] Bonati LH, Ederle J, McCabe DJ, et al. Long-term risk of carotid restenosis in patients randomly assigned to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r endarterectomy in the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udy (CAVATAS): long-term follow-up of a randomised trial【J】.Lancet Neurol, 2009, 8:908-917.[2] Meier P, Knapp G, Tamhane U, et al. Short term and intermediate term comparison of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for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 BMJ, 2010, 340:c467.[3] Gurm HS, Yadav JS, Fayad P,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carotid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in high-risk patients【J】.N Engl J Med, 2008, 358:1572-1579.[4] Attigah N, Külkens S, Deyle C, et al. Redo surgery or carotid stenting for restenosis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results of two different treatment strategies【J】. Ann Vasc Surg, 2010, 24:190-195.[5] Ederle J, Bonati LH, Dobson J, et a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with angioplasty or stenting versus endarterectomy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the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Study (CAVATAS): long-term follow-up of a randomised trial【J】. Lancet Neurol, 2009, 8:898-907.[6] Eckstein HH, Ringleb P, Allenberg JR, et Al. Results of the Stent-Protected Angioplasty versu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SPACE) study to treat symptomatic stenoses at 2 years: a multinational, prospective, randomised trial【J】. Lancet Neurol, 2008, 7:893-902.[7] 张勤奕,Douglas J.Wirthlin,屈根学,et al.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中国的实践与探索【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l:233-234.Zhang QY, Douglas J.Wirthlin, Qu GX, et al. Practise and research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 Heart and Vessel Diseases,2009,11:233-234.[8] Zhou W, Lin PH, Bush RL, et al. Management of in-sent restenosis after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high-risk patients【J】. J Vasc Surg, 2006, 43:305-312.
刘建仁 2018-08-04阅读量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