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有的人担心穿刺会让结节里的坏东西“跑” 得到处都是,有的人觉得没什么不舒服就不用检查,还有人甚至怀疑穿刺只是医院为了赚钱的手段。可现实很残酷,好多患者因为一直拖着、拒绝穿刺检查,结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只能后悔不已。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哪 5 类人要做甲状腺结节穿刺? 1 结节大于1cm 且超声提示怀疑恶性 可别小瞧这1cm,在判断甲状腺结节要不要穿刺这件事上,它很重要。国际上有个通行的标准,就是结节直径超过 1cm,而且超声检查发现有可疑恶性的表现时,就得考虑做穿刺活检了。那超声下哪些表现提示可能是恶性的呢? 实性低回声且边界模糊 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在超声图像里,回声是有特点的,边界也很清楚。要是结节显示是实性低回声,边界还模模糊糊的,那就不太妙了。这说明结节的结构和正常组织差别很大,恶性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形态不规则 一般良性的结节形状比较圆润,而恶性结节就没这么规整,形状歪歪扭扭的,这反映出结节生长没有规律。 纵横比>1 简单来说,这类结节像是“竖着长” 的,和良性结节大多横着长不一样。这种生长方式暗示它可能更具攻击 微钙化 结节内存在微钙化尤其是那种像小点点一样的钙化,在超声下能看得很清楚。微钙化的出现,往往和癌细胞的一些特殊活动有关,是甲状腺癌在超声上的一个重要表现。 2 结节小于1cm 但伴有淋巴结异常 别以为结节小就万事大吉了,要是检查发现脖子上的淋巴结肿大,而且淋巴结的内部结构乱糟糟的,皮髓质分不清楚,淋巴门结构也没了,血流情况也不正常,那就要特别小心恶性的可能了。 就拿甲状腺乳头状癌来说,很多患者在早期,结节都在1cm 以内,可癌细胞已经悄悄地往淋巴结跑了。这种情况下,穿刺检查就非常必要,能帮医生早点弄清楚病情,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3 有家族史且为多发结节 要是家里有人得过甲状腺癌,那自己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就会高很多。 对于有多发性甲状腺结节的人来说,如果再加上家族里有甲状腺癌病史,那可千万不能大意。特别是家里有人得过甲状腺髓样癌、乳头状癌、滤泡癌等,建议定期去医院检查。 一旦发现可疑的结节,建议做穿刺,确定结节是好是坏。家族遗传因素让这些人更容易被甲状腺癌盯上,所以早点发现、早点干预特别重要。 4 结节短期内迅速长大或出现压迫症状 甲状腺结节一般长得比较慢,如果短时间内突然变大,那可一定要重视起来。出现下面这些症状时,更要提高警惕: 结节在几个月内迅速变大这种快速变化可能意味着结节内部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比如癌细胞在快速生长。 吞咽困难、嗓子发紧这有可能是结节变大,压到食管了,影响了正常的吞咽。 声音变得粗粝、嘶哑这可能是结节压到了喉返神经,导致声带活动不正常,声音就变了。 颈部产生疼痛感疼痛可能是结节在侵犯周围组织,或者结节里面出血了。 这些症状可能说明结节不太“老实”,有侵袭性,这时候做穿刺活检,排除恶性的可能。早点检查,就能在病情还比较轻的时候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变得严重。
俞一飞 2025-06-24阅读量55
病请描述:当心!医学AI可能把医生变成“流水线工人”?——费健主任:但甲状腺患者可以这样保护自己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一、当医生遇上AI监控:一场无声的变革最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出警示:医学AI在优化诊疗的同时,可能让医生沦为“量化工人”!比如:环境录音AI:记录医患对话,分析医生语气、用词是否“规范”;电子病历追踪:监控医生回复患者消息的速度和内容;绩效评分系统:用算法判断医生是否“偏离指南”或“效率不足”。😟 医生朋友告诉我:“现在开处方前,总感觉有双电子眼睛盯着我,生怕被AI扣上‘不达标’的帽子。”二、甲状腺患者注意:AI是把双刃剑!作为专注甲状腺健康的医生,我发现AI在甲状腺诊疗中早已渗透:✅ AI辅助超声:能识别结节大小、钙化特征,提升诊断精度;⚠️ 但风险也在潜伏:若AI过度强调“标准化”,可能忽略个体差异(比如年轻女性的微小结节未必需手术);患者隐私可能被算法二次利用(如健康数据用于保险评估)。甲状腺患者必知的3个真相:三、保护自己,聪明患者这样做!面对AI时代的医疗,我建议甲状腺患者掌握主动权:问清AI的角色→ 做检查时问医生:“这个结果有AI参与分析吗?您如何判断?”警惕“算法焦虑”→ 别因AI报告上的“4类结节”过度紧张,医生会结合年龄、症状综合评估!守护隐私权→ 拒绝医疗机构将健康数据用于非诊疗目的(如保险评级)。🌟 费主任贴心话: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别让冷冰冰的算法加重你的焦虑!四、未来医疗:医生与AI应是“战友”而非对手NEJM研究呼吁制定《医生AI权利法案》,而我想对患者说:AI的价值:它能10秒筛查千张超声图,帮医生腾出时间和你深入沟通;医生的不可替代性:你的恐惧、家族史、生活压力,只有人类医生能读懂。就像甲状腺消融手术:▶️ AI能精准计算消融范围;▶️ 但何时选择微创而非开刀?只有医生握着你的手才能决定。费主任的推荐理由这篇NEJM的警示并非反对AI,而是呼吁“科技向善”。作为甲状腺外科医生,我亲历了AI让早期癌检出率提升的奇迹,但也见过患者因算法误判彻夜难眠。医疗的灵魂永远是人与人的联结——AI该做医生的“听诊器”,而非“监工”。最后送大家一句心得:“蝴蝶结”(甲状腺)要呵护,健康权更要握在自己掌心!(本文观点源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5年6月研究,由费健主任结合甲状腺诊疗实践解读)温馨提示:若您有甲状腺结节、甲亢/甲减等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费主任团队将解答高频疑问~健康小贴士:女性20岁后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尤其备孕前务必检查!
费健 2025-06-24阅读量53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的“隐秘行动”:超声说没事,手术却发现淋巴结转移? 别慌!费医生来解惑!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和甲状腺疾病打了30多年交道,既拿手术刀也做微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让很多甲状腺癌患者,尤其是姐妹们非常困惑的问题: “明明术前超声检查说淋巴结好好的,怎么手术中/术后病理却发现有转移了?是超声没查准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最近也有好几位患者在线上咨询时提到这个担忧。结合几篇权威的专业文章(文末会注明出处),以及我这“30年+10万次咨询”的经验,咱们今天就把这个“谜团”掰开揉碎了讲清楚,让大家心里有底! 一、 这事儿常见吗?答案是:真不少见! 文献实锤: 有专业研究跟踪了那些术前临床诊断(包括超声)没有发现任何转移迹象(T1N0M0期)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就是小于1cm的那种小癌)患者。结果发现,手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高达35%左右!研究者甚至认为,如果病理检查做得更精细,这个比例可能还会更高。 我的观察: 在临床中,这种情况确实不算罕见。很多外科同行都遇到过类似情况。这可不是超声医生“看走眼”那么简单。 为什么超声这个“侦察兵”会漏掉这些“敌人”? 超声是检查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的首选武器,方便又有效。但它也有“视力”限制: “敌人”太小,藏得太好!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 中央区(VI区,就在甲状腺周围、气管前面这块地方)是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老窝”之一。 研究明确发现:超声漏诊的转移淋巴结,平均大小只有 0.33 cm (约3.3mm)!而被超声成功抓到的转移淋巴结,平均大小是 0.63 cm (约6.3mm)。 关键数字: 研究发现,对于中央区(VI区)淋巴结,如果以 > 0.4 cm (4mm) 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警惕的界限,诊断灵敏度能提高到84%以上。这意味着小于4mm的微小转移灶,超声发现它们确实非常困难!想象一下,在充满复杂结构的颈部,用声波寻找几毫米的小结节,就像在冰箱里找一粒绿豆,难度可想而知。 位置刁钻,遮挡严重! 中央区(VI区)淋巴结位置深在,前面有甲状腺、气管,有时还有骨头(胸骨)挡着,超声波的穿透和视野受到限制。相比之下,颈侧区的淋巴结位置相对“开阔”,超声更容易看清楚,所以检出率也高得多(研究显示颈侧区超声灵敏度可达100%)。 “敌人”伪装得好! 早期的、微小的淋巴结转移,可能还没有出现典型的“叛变”迹象,比如: 淋巴门结构消失(正常淋巴结有个“门”)。 内部出现微小的钙化点或囊性变(小水泡)。 血流信号变得紊乱无序。 形状变得比较圆(长短径之比 L/S ≤ 2)。当这些特征不明显或不典型时,超声就很难把它们和正常的或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区分开。 二、 发现转移了,天塌了吗?别怕!惰性的“懒虫”居多! 这是最关键、最需要大家安心的一点!发现这种术前超声没看到的微小转移,不等于世界末日! 惰性是主流: 大量的临床研究和长期的随访观察(包括著名的“主动监测”策略)都表明: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伴发的这些微小的、隐匿的淋巴结转移,绝大多数是惰性的、生长极其缓慢的。 它们甚至可能具有一定的自限性,特别是中青年患者,自身免疫力可能有助于抑制它们的发展。有研究发现,年轻患者转移率高,但预后反而好,可能就和免疫系统活跃有关。 不影响大局: 研究对比了那些术前没发现转移、术中做了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和没做清扫的患者,结果发现:两组的长期生存率、复发率并没有显著差别! 正因为如此,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的权威指南都建议:对于术前超声没有发现明确可疑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癌(或低危小癌),手术范围可以相对保守(比如只切除患侧甲状腺叶),不需要做预防性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那些选择主动监测(定期复查,暂不手术)的患者中,也必然存在一部分带着这种隐匿转移灶的人,但长期的监测结果证明,只要超声定期复查没有发现进展(比如原发灶稳定,没出现新的、可察觉的可疑淋巴结),总体预后依然非常好! 费医生特别提醒:警惕“过度侦察”! 有些机构声称要对颈部所有几毫米的小淋巴结都进行穿刺,甚至一次穿十几个,做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检测(Tg),号称“精准诊断”。对此,专业界(包括我)是持坚决反对态度的! 为什么? 这属于典型的过度医疗!不仅创伤大、增加痛苦和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神经损伤),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几毫米的惰性转移灶,并不能改变当前科学规范的治疗策略(观察或小范围手术),反而可能引起患者不必要的恐慌,导致过度治疗! 正确做法: 严格遵守指南!超声医生应该只对那些具有显著可疑特征(上文提到的那些“叛变迹象”)且短径 > 8mm 的淋巴结进行细针穿刺(FNA)评估。 三、 总结要点:心中有数,坦然面对 隐匿转移不少见: 术前超声未发现,术后病理发现淋巴结转移(尤其中央区小淋巴结)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比例不低(约35%),主要因为它们太小(<4-5mm) 或位置深。 超声有局限: 超声是首选好工具,但对微小(尤其<4mm)中央区淋巴结灵敏度有限,这不是医生的错,是技术本身的限制。颈侧区淋巴结检出率高得多。 惰性转移是主流: 这类微小转移灶绝大多数生长缓慢、惰性、甚至可能自限。 不影响预后和决策: 它们的存在并不改变目前对低危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策略(主动观察或腺叶切除)。不会导致更差的生存结局! 无需因发现它们而恐慌或要求扩大手术范围。 反对过度穿刺: 对几毫米的无显著可疑特征的小淋巴结进行广泛穿刺是不负责任的过度医疗,应避免。 写在最后: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特别是关注自身健康的姐妹们,了解这些知识,是为了让大家在面对甲状腺癌诊断时,尤其是遇到“超声没报转移,病理说有”的情况时,能多一份科学认知,少一份无谓的焦虑。甲状腺癌,尤其是最常见的乳头状癌,整体预后是很好的。 作为医生,我的使命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传递正确的知识,消除恐慌,帮助大家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明智而从容的选择。医学在进步,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信任专业的医生,遵循科学的指南,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应对甲状腺疾病的最佳“良方”。 如果你或家人朋友有甲状腺方面的疑问,也欢迎在正规平台咨询。健康路上,有我相伴! 费健 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主任医师 从医30年+,深耕甲状腺疾病诊疗(手术+微创消融)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全网科普超百万粉丝,线上咨询超10万次,只为给您最专业、最暖心的健康守护! 本文核心观点整合自以下专业文献: 张华斌. 《超声问答•甲状腺小癌淋巴结转移但超声检查难以发现,是这样吗?》 (华斌的超声世界, 2024) 丁珂 等. 《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及漏诊原因分析》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8; 入选创刊40年优秀论文) 杨希. 《为何术前甲状腺癌周围淋巴结超声未见异常,而术中却发现淋巴结有转移?》 (重大附属沙医超声, 2025) 推荐理由: 这三篇文章分别从临床观察、严谨科研数据分析和原因剖析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甲状腺癌(尤其是微小癌)淋巴结隐匿转移这一普遍现象、超声诊断的局限性及其临床意义,结论清晰一致:隐匿微转移常见但多为惰性,不影响规范治疗决策和良好预后。 本文旨在将这些专业共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大众科学认知,避免恐慌。 费医生小贴士: 定期复查很重要!即使选择观察,也要按时找靠谱的超声医生随访,动态监测才是王道!
费健 2025-06-16阅读量169
病请描述:胰腺囊肿:藏在肚子里的“水泡泡” 【文章出处】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等权威期刊发布的胰腺囊性肿瘤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结合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临床实践经验撰写而成。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主攻甲状腺疾病、胰腺肿瘤外科治疗及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医学奖项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专注用通俗语言传递专业医学知识 为什么推荐你读这篇文章?如果你体检时查出“胰腺囊肿”,先别慌!90%的胰腺囊肿是良性的,但少数可能悄悄“变坏”。本文用“说人话”的方式告诉你:✅ 哪些囊肿要警惕? ✅ 检查怎么选? ✅ 什么时候必须手术?读完你就能和医生高效沟通,不再被专业术语绕晕! 一、胰腺囊肿:藏在肚子里的“水泡泡” 胰腺就像我们身体的“消化工厂”,偶尔也会长几个“水泡泡”——医学上叫胰腺囊性肿瘤(PCN)。它们多数是“乖宝宝”,但个别可能“黑化”成癌。 关键知识卡🔹 常见类型(按危险程度排序):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最爱“搞事情”,主胰管型恶变率超60% 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女性多见,有癌变潜力 浆液性囊腺瘤(SCN):几乎不癌变,堪称“佛系囊肿” 🔹 高危信号(出现这些要警惕!): 囊肿>3cm还在长大 囊壁有“小疙瘩”(强化壁结节>5mm) 主胰管扩张>1cm 抽血显示肿瘤标志物CA19-9升高 二、检查怎么选?记住“三巨头” 1. MRI(核磁共振):查囊肿的“金牌侦探”👉 优点:无辐射,能看清囊肿和胰管的关系👉 适合:首次检查、女性备孕/孕期人群 2. 超声内镜(EUS):“超近距离观察员”👉 优点:能穿刺取囊液,分辨良恶性👉 适合:高危囊肿、需要明确性质时 3. 基因检测:“预言家”新科技👉 作用:通过囊液分析KRAS/GNAS基因突变,预判癌变风险 三、手术or观察?医生这样判断 🔔 必须手术的情况: 确诊或高度怀疑恶性 囊肿压迫胆管/胰管,引发黄疸、胰腺炎 IPMN主胰管型/MCN且符合高危特征 🌱 可以观察的情况: 浆液性囊腺瘤(SCN) 无症状、无高危特征的MCN或分支胰管型IPMN 囊肿<3cm且2年内增长<5mm 💡 费主任贴心提示:随访不是放任不管!👉 低危囊肿:每2年查一次MRI👉 中危囊肿:每6-12个月查一次👉 突然腹痛/消瘦/血糖升高?立即就诊! 四、微创手术:小孔解决大问题 传统胰腺手术要切掉部分器官,可能影响消化功能。现在90%的良性/低危肿瘤可采用:✅ 腹腔镜手术:打3个小孔,精准切除✅ 机器人辅助手术:更精细,减少并发症✅ 术前3D重建:像“地图导航”一样避开重要血管 文末彩蛋费健主任的“防癌三句经”: 体检发现囊肿别百度,先找专科医生分级! 奶茶炸鸡少吃点,胰腺最怕高脂高糖! 40岁以上建议把“上腹CT”加入体检套餐! 🌼 健康小互动你有过体检发现囊肿的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费主任团队将抽取10个问题详细解答!
费健 2025-05-27阅读量361
病请描述: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从医30多年的“甲状腺健康守护者”,我既拿手术刀,也玩微创消融,还拿过不少医学奖项。但比起这些,我更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神奇的小针头”——甲状腺细针穿刺(FNAC)。它看似普通,却是诊断甲状腺癌的“关键侦探”。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看懂它的“破案”过程!同时也介绍一下,“神探”也有跌落神坛的一刻。 一、甲状腺癌:为什么需要“侦探”? 甲状腺结节就像藏在脖子里的“小疙瘩”,大多数是良性的,但约有5%-10%可能是癌。尤其女性朋友更需警惕——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而“细针穿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能在不手术的情况下,快速判断结节是“好人”还是“坏人”。 二、细针穿刺(FNAC)的“破案秘籍” 1. 如何操作? 工具: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针(23G),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扎”进结节。 过程:像吸奶茶里的珍珠一样,轻轻抽取少量细胞,涂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 优点:无创、微痛,准确率高达90%以上! 2. 为什么有时会“误判”?即使是最强侦探,偶尔也会“看走眼”。研究显示,FNAC的误诊率约2%-5%,漏诊率约4%-10%。常见原因有: 假阴性(漏诊癌症):✅ 结节太小(<0.5cm),针头“抓”不到癌细胞。✅ 癌细胞藏在正常细胞堆里,像“披着羊皮的狼”。✅ 穿刺时出血太多,细胞被“血海”淹没。 假阳性(误判良性为癌):✅ 炎症或腺瘤细胞“模仿”癌细胞特征(如核变形)。✅ 穿刺太用力,正常细胞被“挤”得面目全非。 3. 如何提高“破案率”? 超声引导:像给针头装“GPS”,精准定位可疑区域。 多次穿刺:不同角度“取样”,避免遗漏。 联合检测:基因检测(如BRAF突变)辅助诊断,让癌细胞“无处可藏”。 三、超声报告里的“危险信号” 如果您的超声报告出现以下特征,穿刺时更需警惕“假阴性”风险:🔴 纵横比>1:结节“竖着长”(像立起来的鸡蛋),穿刺难度大。🔴 低回声+钙化:像“石头里藏钻石”,针头可能被钙化挡住。🔴 富血供:结节血管丰富,抽到的全是血,细胞量不足。 四、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定期检查: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尤其女性、有家族史者。 理性看待结节:90%以上是良性,无需过度焦虑。 穿刺后注意:按压穿刺点15分钟,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选择靠谱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规范操作,是精准诊断的关键! 五、为什么推荐细针穿刺? 省钱省时:费用低,无需住院,门诊即可完成。 避免过度治疗:明确良恶性,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指导手术方案:若确诊癌,帮助医生制定精准切除范围。 结语甲状腺癌不可怕,早发现、早诊断是关键!细针穿刺就像一位“无声的英雄”,用最小的代价守护我们的健康。同时也要多跟专科医生沟通,全面分析穿刺结果,必要时重复穿刺。 我是费健医生,如果你有甲状腺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或到我的门诊聊聊。记住:健康路上,你从不孤单! (本文基于多篇权威研究及临床指南整理) 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擅长甲状腺疾病微创治疗,全网粉丝超100万,坚持用“听得懂的语言”做科普,让医学知识温暖每一个人。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226
病请描述: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别慌!微创消融术来帮忙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 |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 | 从医30年微创手术专家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工作的30年里,我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也亲手用微创技术帮许多患者“融化”了结节。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让很多女性朋友纠结的问题——查出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该怎么办?尤其是3厘米以下的结节,是开刀还是微创? 一、甲状腺里的“小泡泡”:滤泡性肿瘤是什么? 甲状腺就像脖子上的蝴蝶结,而滤泡性肿瘤是甲状腺里最常见的结节类型之一。这类结节有个特点:长得像泡泡,但可能藏着危险。 每10个甲状腺结节中,约有1-3个属于滤泡性肿瘤 关键难点:穿刺检查很难区分良恶性,传统做法是“宁可错切,不可放过” 患者痛点:开刀可能损伤甲状腺功能,术后需终身服药 二、热消融术:不用开刀的“精准狙击” 最近上海、北京等8家顶级医院联合研究发现(数据来源:2025年《Discover Oncology》《Endocrine》多中心研究),对于≤3厘米的滤泡性肿瘤,热消融术可能是更优解。 核心优势(划重点!) ✅ 效果显著 12个月体积缩小78%,≤2厘米的结节完全消失率高达27.6%(像冰块融化一样) 疾病进展率仅2.5%,与手术相当✅ 安全性高 并发症率3.1%(主要是暂时性声音嘶哑),远低于手术的8%-15% 保护甲状腺功能,避免终身服药风险✅ 微创便捷 操作便捷,30分钟完成 颈部不留疤,第二天就能正常活动 三、哪些人适合微创消融? 根据最新研究和我30年临床经验,以下情况优先考虑热消融:1️⃣ 结节≤3厘米,尤其是≤2厘米的“小个子”2️⃣ 穿刺提示良性或性质不明(Bethesda III-IV类),基因检测阴性3️⃣ 拒绝手术或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4️⃣ 爱美人士(疤痕体质、注重颈部美观) 四、关于热消融的常见疑问 ❓ 消融后结节会复发吗? 研究显示,多灶性肿瘤(同时长多个结节)复发风险是单发的3.5倍。因此这类患者需更密切随访。 ❓ 会损伤喉咙吗? 通过液体隔离技术(像在结节周围筑起“护城河”),喉返神经损伤率仅1.9%,且3个月内自行恢复。 ❓ 恶性结节能用吗? 目前研究主要针对良性或低危肿瘤。如果确诊恶性,仍需手术为主(但早期微小癌可个体化评估)。 五、费医生的健康建议 20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男性可延长至2年) 发现结节先别慌,记住“3厘米分水岭”: ≤3厘米:密切观察/微创消融 3厘米或怀疑恶性:优先手术 微波VS射频:两者效果相当,具体选择由医生根据结节位置决定 最后的话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既拿手术刀,也握消融针。医学进步给了我们更多选择,但早发现、早评估才是关键。如果你正在为甲状腺结节纠结,欢迎来我的线上科普平台(全网粉丝超100万)提问。记住:健康路上,你永远不是一个人! 推荐理由:本文结论基于中国8家三甲医院最新研究,结合费健主任30年临床经验,用数据破除焦虑,用科学指导选择。 (本文涉及医学结论来源于2025年《Discover Oncology》《Endocrine》发表的161例及375例多中心研究,数据经临床验证)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264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中招? 【文章出处】本文内容整理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5年5月刊发的综述《甲状腺癌病因学研究现状》,由孙海林、武振、崔兆清教授团队撰写,结合最新研究数据与临床经验,全面解析甲状腺癌的致病因素。 【作者介绍】👨⚕️ 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 个人标签:手术与微创消融“双料专家”、科普达人🏆 荣誉墙: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 线上影响力: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用专业与温暖守护大众健康。 【推荐理由】为什么推荐这篇科普?1️⃣ 权威可靠:基于专业医学期刊最新研究,数据扎实。2️⃣ 贴近生活:揭秘甲状腺癌与熬夜、饮食、辐射等日常因素的关联。3️⃣ 实用指南:教你避开健康雷区,从预防到治疗全面覆盖。尤其适合关注自身与家人健康的女性朋友!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最近在门诊,总有人问我:“医生,我体检查出甲状腺结节,会不会癌变?”“身边得甲状腺癌的人变多了,到底为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悄悄变多”的疾病——甲状腺癌。 一、甲状腺癌:女性更需警惕的“温柔杀手” 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第3位!它早期症状隐蔽,多数人通过体检才发现。但别慌!90%的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生长缓慢、预后良好。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二、揪出病因:这些因素你中招了吗? 科学家发现,甲状腺癌是基因、环境、生活习惯“联手作案”的结果。 🔍 基因篇:身体里的“程序bug” “信号通路失控”:某些基因(如BRAF、RAS)像失控的开关,让细胞疯狂生长。 家族风险:若亲属患甲状腺癌,你的风险比普通人高9倍! 小贴士:有家族史建议定期做甲状腺超声+激素检查。 🌍 环境篇:看不见的“致癌推手” 辐射伤害:长期接触CT、X光等电离辐射,风险增加! 空气污染:PM2.5、汽车尾气中的NO₂可能诱发细胞突变。 冷知识:适度晒太阳可能有保护作用,但过量紫外线反而有害! 🥗 生活篇:吃错、睡不好也危险? 碘的“双刃剑”:长期缺碘或过量补碘(如狂吃海带)都可能诱发疾病!✅ 建议:普通人每日碘盐≤5克,孕妇、甲亢患者需遵医嘱。 熬夜党注意:夜间光线会打乱生物钟,增加女性患癌风险! 饮食红黑榜:❌ 少吃:油炸食品、腌腊制品(含亚硝胺)✅ 多吃:深绿色蔬菜、奶制品、深海鱼 🩺 疾病篇:代谢异常暗藏危机 肥胖是帮凶:脂肪细胞分泌的“坏物质”会促进肿瘤生长。 糖尿病、高血压:影响免疫力,女性患者患癌风险更高! 三、预防指南:5件小事护甲状腺 1️⃣ 体检别偷懒: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结节患者每6个月复查。2️⃣ 远离辐射源:避免频繁CT检查,必要时穿戴防护铅衣。3️⃣ 吃碘有分寸:普通人每日碘盐一啤酒瓶盖(约6克)足够。4️⃣ 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睡觉,睡前少刷手机!5️⃣ 管理情绪:压力大时试试深呼吸、瑜伽,焦虑也会扰乱内分泌! 四、费医生暖心总结 甲状腺癌不可怕,但忽视预防代价大!👉 记住: 大多数甲状腺癌进展缓慢,手术或微创消融可有效控制。 健康生活是最好“防癌药”——吃好、睡好、心态好,疾病自然绕道走! 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激素异常等问题,欢迎随时留言咨询。科学护甲,我们一起行动! (本文内容由费健主任审核,参考文献详见《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原文)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366
病请描述:熬夜、生气与甲状腺:你的健康正在被双重打击?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与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甲状腺:身体的“发动机”为何总受伤? 费医生总在跟我的病人说:“熬夜会得甲状腺结节!”“生气多了甲状腺要罢工!”听起来像是危言耸听,但数据却让人心惊——我国甲状腺疾病患病率已超50%,功能异常者占15%。作为人体新陈代谢的“发动机”,甲状腺一旦“扯拐”(四川话:出问题),轻则长结节、发炎,重则甲亢、甲减甚至癌变。 今天,我们就从科学角度聊聊:熬夜和生气,是如何对甲状腺双重打击的? 熬夜:甲状腺的“生物钟杀手” 你以为只有你会熬夜追剧、加班?甲状腺也有自己的“生物钟”! 熬夜打乱激素节律:甲状腺激素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控。正常情况下,促甲状腺激素(TSH)白天低、夜晚高。熬夜会扰乱这一规律,导致TSH异常升高,长期刺激可能诱发结节甚至癌变。 褪黑素被“偷走”:熬夜时手机、灯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这种“睡眠激素”不足,不仅让你失眠,还会间接让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 免疫力“误伤”甲状腺:长期缺觉削弱免疫力,免疫细胞可能误将甲状腺当“敌人”,诱发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疾病。 关键结论: 规律性熬夜比偶尔晚睡更伤甲状腺!即使你每天固定凌晨2点睡,TSH和褪黑素仍会异常,风险更高。 夜班人群尤其高危!研究显示,夜班工作者甲状腺结节风险增加88%,甲减风险也显著升高。 生气:甲状腺的“情绪刺客” 甲状腺还有个外号叫“情绪腺”,它和情绪的关系堪称“相爱相杀”: 生气→伤甲状腺:压力大、焦虑时,身体分泌“压力激素”皮质醇,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诱发结节和功能异常。 甲状腺问题→情绪失控:甲亢让人易怒、失眠,甲减则导致抑郁、反应迟钝,形成恶性循环。 女性更易中招:女性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是男性的3-4倍!这与雌激素波动密切相关(比如孕期、更年期)。 情绪管理小贴士: 深呼吸、冥想、运动能快速降低皮质醇水平。 遇到糟心事,试试“10秒法则”:先冷静10秒再开口。 女性经期、产后、更年期要格外关注甲状腺健康,定期检查。 保护甲状腺的6个“自救指南” 结合华西医生、北大三院等权威研究,送你一份实用护甲清单: 规律作息: 固定睡眠时间,成年人保证7小时睡眠。 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卧室保持黑暗(用遮光窗帘)。 饮食均衡: 补镁:多吃绿叶菜、坚果(杏仁、腰果)。 控碘:普通人正常吃碘盐(最好监测一下尿碘),甲亢患者不吃海带、紫菜。 远离刺激物: 戒烟限酒!尼古丁扰乱激素,酒精抑制甲状腺功能。 定期体检: 每年做甲状腺B超和甲功检查(TSH、T3、T4等)。 自查三步法:照镜子看脖子是否变粗、触摸有无肿块、吞咽时肿块是否移动。 科学运动: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心态第一: 工作再忙,每天留10分钟做喜欢的事(听歌、撸猫)。 学会说“不”,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 费医生暖心总结 甲状腺疾病不是“突然降临”,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作为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一边熬夜赶工,一边抱怨“为什么生病的是我”。其实,身体从不撒谎——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回报你。 记住: 偶尔熬夜不必焦虑,但别让它成为习惯。 生气时想想:“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甲状腺,值得吗?” 健康不是“挥霍不完的余额”,而是需要精心管理的“账户”。 愿每个人都能与甲状腺“和平共处”,毕竟——好好睡觉,就是在赚钱;心态平和,就是在续命!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37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别慌,科学应对是关键——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贴心科普 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见过太多朋友因“甲状腺癌”四个字陷入焦虑。今天,我想用最轻松的语言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的“小秘密”,特别是大家最担心的淋巴结转移问题。 一、甲状腺癌:懒癌不可怕,但别忽视它的“社交能力” 甲状腺癌被称为“懒癌”,因为多数类型(如乳头状癌)进展慢、预后好。但它的“社交能力”很强,喜欢和淋巴结“交朋友”。据统计,20%~90%的甲状腺癌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区(VI区)淋巴结。 关键知识点: 甲状腺癌类型:乳头状癌(90%以上)、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罕见但凶险)。 转移规律:像水流一样,先到中央区(气管旁),再到侧颈区(III、IV区为主)。 年龄影响:年轻人更易转移,但55岁以下患者即使转移也多为早期。 二、淋巴结转移=晚期?误区! 很多朋友看到“淋巴结转移”就腿软,其实这是误区!甲状腺癌的分期主要看年龄和远处转移: <55岁:只要没肺、骨转移,都是Ⅰ期! ≥55岁:若肿瘤未侵犯气管、喉返神经等,仍可能是早期。 淋巴结转移的意义: 提示复发风险,需更密切随访。 影响手术范围,但≠必须放化疗。 多数患者术后通过碘131治疗和药物控制即可。 三、精准诊断:超声是“火眼金睛”,但别全靠它 超声是甲状腺检查的“首选武器”,能发现小至5mm的结节,还能通过以下特征预警转移: 可疑淋巴结:变圆、钙化、囊变、血流紊乱。 原发灶高危信号:侵犯被膜、位于腺体上极、微钙化。 但要注意: 超声可能漏诊微小转移,需结合CT/MRI。 中央区淋巴结易误判,经验丰富的医生更靠谱! 四、治疗策略:手术不是“一刀切” 手术原则: 中央区淋巴结:即使术前没发现转移,多数建议清扫(防二次手术难度飙升)。 侧颈区淋巴结:仅清扫明确转移的区域,避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微创消融:适用于低危小结节,但对转移淋巴结仍需谨慎。 术后管理: 低危患者:定期复查甲状腺球蛋白(Tg)即可。 中高危患者:碘131治疗+药物抑制TSH,把复发风险压到最低。 五、费医生的健康提醒 定期体检:女性尤其要重视!甲状腺超声+颈部淋巴结检查,每年一次。 警惕信号:颈部无痛肿块、声音嘶哑、吞咽不适,及时就医。 别怕穿刺:细针穿刺(FNA)是确诊金标准,安全可靠。 心态第一:甲状腺癌治愈率高,过度焦虑反而伤身! 推荐理由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外科医生,我深知患者对“转移”二字的恐惧。但医学的进步早已让甲状腺癌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无论是手术刀还是消融针,目标都是:用最小代价换最长生存、最优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费健 |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年手术量超千台,擅长手术切除和微创消融的精准选择 全网粉丝超100万,坚持“让医学回归温暖”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甲状腺癌不可怕,科学应对是关键;定期检查早发现,健康生活笑开颜! (本文综合权威文献与临床经验,个体化诊疗请咨询专科医生)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251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分期全解析】早发现早治疗,健康不“掉队”! 文章出处: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医生原创,结合30年临床经验与相关诊疗规范撰写。作者介绍:费健教授,深耕甲状腺疾病领域30余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为超10万患者提供专业咨询。推荐理由: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最硬核的医学知识!读完这篇,你将对甲状腺癌的分期、治疗和预防豁然开朗! 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更需警惕! 你知道吗?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偏爱”20-40岁的女性!但别慌,90%的甲状腺癌属于“温和派”,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超90%! 高危人群自查清单(快看看你是否中招?): 女性,尤其是中青年; 童年有头颈部辐射暴露史(如放疗、X光频繁检查); 家族中有甲状腺癌病史; 长期有甲状腺结节或慢性炎症。 👉 划重点: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简单无痛,却能救命! 二、甲状腺癌分4类,性格大不同! 甲状腺癌家族有4位“成员”,脾气好坏差异大: 乳头状癌(PTC):占90%!像“慢性子”,生长慢、转移少,手术切除后生存率超高; 滤泡状癌(FTC):和乳头状癌是“兄弟”,同样好对付; 髓样癌(MTC):占5%,可能遗传,需警惕淋巴结转移; 未分化癌(ATC):罕见但“凶残”,进展极快,发现时多为晚期。 一句话总结:前两类是“乖宝宝”,后两类是“坏小子”,定期体检才能早揪出它们! 三、分期决定命运!TNM系统是关键 医生口中的“早期”“晚期”,其实对应国际通用的TNM分期: T(Tumor):肿瘤大小和侵犯范围; N(Node):淋巴结是否转移; M(Metastasis):有无肺、骨等远处转移。 分期背后的“年龄玄机”(记住两个年龄坎!): 55岁以下:即使有肺转移,也算Ⅱ期,积极治疗预后佳; 55岁以上:若肿瘤侵犯气管、食管或远处转移,直接划入Ⅲ/Ⅳ期,需综合治疗。 举个栗子🌰: 小美(30岁):肿瘤2cm,无转移 → Ⅰ期,手术切除即可; 王阿姨(60岁):肿瘤3cm,侵犯气管 → Ⅲ期,术后需结合放疗或碘131治疗。 四、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你看懂了吗?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会告诉你风险: 1-2级:良性,每年复查; 3级:恶性风险≤3%,半年查一次; 4级:分4a、4b、4c,风险3%-90%,需穿刺活检; 5级:>90%是癌,尽快手术! 贴心提示:即便查出4级结节,也有可能是虚惊一场!穿刺活检才是“金标准”。 五、治疗策略:精准打击,不留后患 分化型癌(乳头状/滤泡状): Ⅰ-Ⅱ期:手术切除,多数无需放化疗; Ⅲ-Ⅳ期:手术+碘131治疗,清除残余癌细胞。 髓样癌:手术为主,若淋巴结转移需扩大清扫; 未分化癌:治疗棘手,以放疗、靶向药等综合手段延缓进展。 费健教授的小贴士: 术后需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药,既能替代功能,又能抑制复发; 保持乐观心态,甲状腺癌的10年生存率超90%,别被“癌”字吓倒! 六、预防胜于治疗!记住这3招 每年一次超声检查,尤其高危人群; 远离辐射,儿童尽量避免颈部CT; 控制碘摄入,适量吃海带、紫菜,不缺不补! 最后的话:甲状腺癌不可怕,怕的是忽视和拖延!我是费健医生,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护身符”。如果有结节或确诊,别焦虑,及时就医,我们陪你一起打赢这场健康保卫战! (本文参考《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及AJCC第8版分期标准,科学审核:费健教授团队) ✨ 你的健康,我们全程守护!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