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结节 > 内容

结节内容

胆囊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的是...

病请描述:术后胆囊标本将常规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其主要目的在于检查是否有意外胆囊癌的存在。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足5%。早期诊断和手术干预是胆囊癌患者获得长期存活的唯一机会。由于早期胆囊癌患者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往往与良性胆囊疾病极其相似,因此,早期临床诊断胆囊癌是几乎不可能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病理检查。可见,为避免意外胆囊癌的遗漏,术后胆囊标本常规行病理检查似乎是必须的。    1、意外胆囊癌的发生率:在12969例胆囊标本中,36例胆囊病理诊断为恶性的患者被筛选出,胆囊癌的发生率约为0.28%。2、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36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7岁;男女比例为1:2;包括32例腺癌,2例粘液腺癌,1例腺鳞癌和1例鳞状细胞癌。根据胆囊癌分期,12例为原位癌,4例肿瘤侵犯至胆囊固有层T1a期,5例肿瘤侵犯至肌层T1b期,1例肿瘤处于T2期,14例肿瘤已侵及胆囊浆膜层以外T3期。3、意外胆囊癌患者术前影像学发现19例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存在可疑的病变,主要包括胆囊隆起样变〔息肉或结节)、胆囊占位以及胆囊壁不均匀增厚等,另外17例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仅提示单纯的胆囊结石,未见其它可疑病变的存在。4、意外胆囊癌患者术中发现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关系术中发现的可疑病变主要包括胆囊息肉、胆囊结节、胆囊占位、局部粘膜不均匀增厚等,但仅有4例T3期胆囊癌患者进行了术中快速冷冻分析,随后中转开腹进行了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值得注意的是,仅有2例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和术中发现都未见可疑的病变,术后病理证实1例患者为原位癌TIS,1例患者肿瘤仅侵犯至胆囊固有层T1a期。3.1选择性胆囊病理检查的意义在诊疗过程中,为避免滥用医学检查,寻求更经济有效的方案使用各种检查手段日益深入人心。英国皇家学院的病理学家认为一些手术标本行病理检查的意义不大,并且大量临床研究也支持手术标本常规行病理检查的观念应该摒弃,例如阑尾标本、痔疮标本、缩胸组织等。目前已不断有研究认为术后的胆囊标本也应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发现以及胆囊肉眼观察等情况选择性的行病理检查。术后胆囊选择性病理检查的可行性分析:本研究得出术后意外胆囊癌的发生率约为0.28%与其它研究结果相符,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大部分患者为腺癌,原位癌和早期胆囊癌,占所有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一半以上。此外,本研究发现胆囊腔内占位性病变〔息肉、结节、包块以及局部粘膜不均匀增厚)是最常见的可疑病变,其次是急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等。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剖开胆囊、仔细观察和触摸胆囊壁,就可以发现以上这些可疑的病变。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发现及胆囊肉眼观察情况,本研究中外科医生成功辨认出34例意外胆囊癌患者存在的可疑病变,仅仅遗漏了1例原位癌和1例Tla期患者。然而,对于这2例早期胆囊癌患者而言,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已可达到根治的效果,毋须进一步手术治疗,即便术后行病理检查,其病检结果也不会改变这2例患者的手术方式,更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胆囊癌外科手术的方式及效果主要取决于肿瘤侵犯的程度,对于原位癌和T1a期患者而言,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已足够,胆囊癌根治术只适用于T2期及以上分期的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有待进一步探讨:一些学者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即便是进展期胆囊癌,其胆囊的大体观察也可能无任何可疑病变存在,因此,极力推荐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以避免进展期胆囊癌的遗漏。但现有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选择性的胆囊病理检查。本文选自曹贵章等,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赵刚 2018-07-06阅读量1.2万

前列腺增生等于肥大吗?

病请描述:孙大夫名医话 前列腺增生等于前列腺肥大?2018-03-20董哲七院男科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BPH),简称为前列腺增生,以前习惯称之为前列腺肥大。但是后来经研究发现前列腺增生的组织结构主要是由于前列腺细胞数目的增多而不是细胞体积增大。所以感觉命名为前列腺肥大不能反映出疾病的病理变化,因此现在一般都称之为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因性激素水平失衡,导致后尿道前列腺尿道周围移行带逐渐增生,而形成多发性球状结节,使尿道、膀胱和肾脏发生一系列功能紊乱的疾病。发病初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随着前列腺增生的加重可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夜间少则2次,多则5次,而且排尿时间延长。随着前列腺的进一步增生,尿液受阻现象越来越重,尿流变细,使尿潴留在膀胱内不能排出。久之,膀胱代偿能力逐渐减退、丧失性。如果此时,饮酒、劳累、加之气候变化就会引起前列腺进一步充血、水肿而加重阻塞症状,继而引起输尿管积水、肾功能丧失,而出现昏迷等尿毒症症状,危及生命。前列腺肥大,尤其是对于青壮年男性来说,大多是前列腺炎导致前列腺充血所致。同时还要认识到,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增大尽管多数是真正的前列腺增生,但也可能是炎症造成的充血水肿所致,治疗并改善局部的炎症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排尿不畅的症状。因此,在生活中前列腺疾病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忌烟酒、少食辛辣、多进行体育锻炼、不要憋尿。如果发现症状加重时,建议及时去公立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影响健康。我科在西药的基础上,同时运用孙建明主任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所创的加味公英葫芦汤,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协同治疗,可明显改善前列腺患者的症状,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疗效。文稿:董    哲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级研究生  专业方向:男性病方向导师:孙建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男性病科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同路358号门诊3楼30诊室男性病科专家介绍孙建明  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男性病科主任浦东新区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七院中西医结合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浦东新区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男性病学)带头人上海市重点专病(阳痿病)带头人浦东新区传统型中医临床示范学科中医不育症专科学科带头人浦东新区中医不育不孕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男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补肾活血法分会委员以第一负责人承担上海市科委、卫计委等科研项目8项,发表SCI、核心期刊学术论文70余篇,上海中西医结合科技奖三等奖1项专业特长:男性和女性不育不孕症、精子质量低下、精液不液化症、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早泄、遗精、精索炎、睾丸疾病、男性更年期综合症、男性亚健康调理等。特需门诊:周一上午专家门诊:周二、三、五上午

孙建明 2018-03-26阅读量1.1万

胰腺囊肿,良性、癌前病变、恶...

病请描述:胰腺囊肿,良性、癌前病变、恶性肿瘤的一种共同影像学表现樊军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近年,胰腺囊肿发病率升高明显,病人困惑于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是否严重?而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胰腺囊肿也是诊断治疗比较困难的疾病,轻视它,会造成漏诊,使其中的一些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时机拖后,影响生存;对一些良性的胰腺囊肿进行不必要的手术,则属于过度治疗,损害患者身体健康并造成医疗资源和费用的浪费。一、胰腺囊肿的发现和临床表现:目前大多数胰腺囊肿在体检或进行其他疾病诊疗时被“无意中”发现,在B超、CT或核磁共振表现为胰腺囊肿肿块,在胰腺各个位置(胰腺头部、颈部、体尾部)均可能出现;大小从1厘米到大于10厘米不等。部分病人因胰腺囊肿引发的症状不适就诊,肿块较大时会感觉腹胀、腹痛;而胰腺头部囊肿可能导致胆总管堵塞,引起皮肤小便发黄。二、胰腺囊肿的病理类型:①良性疾病:胰腺假性囊肿,多由胰腺炎或胰腺外伤引起。浆液性囊性肿瘤(SCN):多见于老年女性,常发生于胰体尾部。绝大多数SCN为良性病变,恶变率低于1%。根据其形态特点,可分为:小囊型、寡囊型、混合型和实性型。小囊型最为常见,通常由多个(≥6个)囊壁菲薄的小囊(最大径<2cm)组成,内含浆液.囊泡叠加排列,形似蜂巢样结构,内有呈辐射状的分隔。30%的此型患者可见中央钙化,为其特征性表现。寡囊型约占全部SCN的10%,通常由少数(<6个)较大囊肿(最大径≥2 cm)组成,亦可为单个囊肿,位于胰头者多见,可压迫胆管。②癌前病变:常见类型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实性假乳头状瘤(SPN)三类。MCN癌变率为10%-17%,病灶多位于胰体尾部,典型的MCN为大的囊性结构,囊壁较厚,内有实性乳头状结节,囊内含黏液,囊液中癌胚抗原CEA及CAl9-9抗原均明显升高。影像学表现为单囊或多囊, MCN为囊中含囊、中央无钙化,但肿瘤边缘多有强化或钙化.IPMN多见于老年男性。IPMN病变源于胰管,根据累及胰管的部位及范围,可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主胰管型最常见,病变可节段性或全程累及主胰管.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扩张 (主胰管直径≥1 cm),其内充满黏液,伴有胰腺实质的萎缩纤维化;分支胰管型IPMN累及一个或多个分支胰管,表现为局部胰管的多发球囊状扩张,而主胰管多无异常,病灶多位于胰腺钩突;混合型IPMN同时累及主胰管和分支胰管。IPMN是具有明显异质性及恶变潜能的囊性肿瘤,主胰管和混合型的癌变率为38%- 68%;分支胰管型的癌变率为12%- 47%,而直径<3 cm且无相关症状的分支胰管型IPMN癌变率仅为3.7%。SPN平均发病年龄30岁,多见于年轻女性。因肿瘤出血致其内部的实性成分形成假乳头样改变,状似囊状结构,故据形态学变化将其归类为囊性肿瘤。肿瘤早期无症状,多因瘤体生长较大时产生压迫症状才就诊。因此,就诊时肿瘤往往较大。SPN具有恶性潜能,癌变率为8%-20%,即使获得根治性切除且病理类型为良性的患者,亦有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可能。CT或MRI一般可确诊,影像学表现为中央囊性部分被厚而不规则的囊壁包裹,可被强化,肿瘤血供丰富,30%的患者有钙化。③ 胰腺囊腺癌: 由以上癌前病变恶变形成。三、诊断:增强CT、增强核磁共振+MRCP以及肿瘤标志物CA199、CEA是胰腺囊肿鉴别诊断的基本手段,有助于了解囊肿大小、位置、有无胰管堵塞扩张、有无胆管堵塞扩张、囊肿与胰管和胆管关系、囊壁强化和钙化情况、胰腺情况、肝脏及腹腔有无转移、是否有腹腔大血管浸润,对于判断良恶性、是否需要手术、能否手术及手术范围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可选检查:内镜下超声造影及穿刺活检,胃镜下给与超声造影检查,了解囊肿壁血运情况,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必要时可行穿刺,进行囊壁病理活检和抽取囊液检查淀粉酶、CA199、CA125、CA153、CEA等肿瘤标志物。建议胸部CT检查,部分胰腺囊腺癌会发生肺部转移。四、治疗:1、对于明确诊断的良性胰腺囊肿,如无症状,小于6厘米情况,建议随访观察。2、对于良恶性临床判断困难的病例,根据患者情况和肿瘤部位进行个体化诊疗。如位于胰腺体尾部并与血管关系不密切者,可进行较为积极的手术治疗,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如胰腺囊肿位于胰腺头部或颈部,由于需要进行创伤大、并发症多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胰腺中段切除术,建议可先严密观察随访,一旦出现肿块明显增大或肿瘤标志物升高,立即停止观察进行手术。3、对于考虑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应积极手术。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一般情况、肿瘤位置、肿瘤与腹腔血管关系进行个体化设计,根据各医院情况,尽量考虑减少患者创伤的微创手术。恶性肿瘤不应保留脾脏,并做好胰腺周围淋巴结清扫。总结:胰腺囊肿是一类包括良性、癌前病变和恶性肿瘤的复杂疾病,鉴别诊断困难,需予以重视。根据患者情况、影像学表现、血清学检查等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在尽最大可能提高胰腺恶性肿瘤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的同时,不对良性的胰腺囊肿进行不必要的医学干预。

樊军卫 2018-03-11阅读量2.5万

肺结节是不是癌

病请描述:        由医生为你判断和处理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因此,肺结节的临床处理与决策逐渐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之一。患者也为检查出肺结节而纠结。除了初诊时根据影像特征判断良、恶风险并选择进一步检查外,随访是常用的方法。用什么工具随访、随访频率如何以及随访监测到多长时间为止,是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       目前公认的肺结节(pulmonarynodule)的定义是:边界清楚的、影像学不透明的、直径≤3cm、周围完全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单发或多发的肺部结节,不伴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依据在CT下肺结节能否完全遮盖肺实质可将肺结节分为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而后者又可细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依据结节的大小以8mm为界,将≤8mm的肺结节定义为亚厘米结节(subcentimeternodules)。将直径>3cm的病灶定义为肺部肿物(lungmass)而非结节,根据既往研究,这种直径>3cm的肺部肿物通常为恶性。        也就是说,根据结节密度不同,结节分为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及磨玻璃密度结节,密度不同,结节的恶性可能也不同。        评估肺结节的肺癌风险,首先明确肺结节是哪种密度的结节。         1、肺实性结节:直径≥15mm或直径在8-15mm之间表现为恶性的CT表现则为高危结节,需由呼吸内科、胸外科、肿瘤内科多学科会诊,决定是否需要临床治疗,如果结节缩小可以在2年内进行随访;直径在5-15mm且没有明显恶性CT表现的为中危结节,3个月后随访观察结节,如果没有进一步长大就继续随访2年;直径<5mm的为低危结节,建议1年后随访,如果没有生长继续每年随访。        2、肺部分实性结节:其恶性概率在三种结节中最高,直径>8mm即为高危结节,需由呼吸内科、胸外科、肿瘤内科多学科会诊,决定是否需要临床治疗,复查时间不超过3个月,如果没有缩小或增大了,建议手术,如果缩小了建议6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但不超过3年;直径≤8mm的为中危结节,建议3个月、6个月、24个月随访,如果结节生长建议手术,如果没有变化或缩小了,建议随访不小于3年。        3、肺磨玻璃密度结节:直接>5mm的为中危结节,建议3个月、6个月、24个月随访,如果结节生长建议手术,如果没有变化或缩小了,建议随访不小于3年;直径<5mm的为低危结节,建议年度复查,如果结节生长建议手术,如果没有变化或缩小了,建议随访不小于3年。         4、多发肺结节主要看危险度最高的结节。对于确诊或高度疑诊肺癌的患者,CT扫描通常会发现多个肺结节。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恶性结节的周围常有数个良性的小结节,并且这些小结节直径通常<4mm,提示很低的恶性概率。对于多发肺结节,应当谨慎对待每个单独的结节,可行PET扫描进一步评估,而不是武断地假定额外的结节是转移灶或良性病变。多发肺结节的处理具有一定难度,需综合考虑多个系统,除非证实是肿瘤转移灶,否则应当积极对待及处理。         肺结节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炎症、遗传、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系,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有时有咳嗽、咳痰,偶有咯血等。肺结节广泛侵犯肺时,可出现胸闷、气急,如果是晚期肺癌则会有晚期肺癌的表现,如消瘦、转移等。         那么哪些因素使得肺结节危险度高呢?以下做出一些总结:年龄越大,肿瘤的可能性越大;有吸烟史的病人肺内的结节肿瘤的可能性增大;以往有过胸部肿瘤病史的病人,其肺部结节可能为肿瘤复发;结节越大,肿瘤的可能性越大;结节周边有毛刺提示肺癌可能;肺上叶的结节比下叶的结节更可能是肺癌。         外科手术是诊断肺小结节良恶性的“终极手段”,而且可以同期对早期非小小细胞肺癌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胸腔镜下微创切除是目前较常用的外科手术方式。目前微创胸外科手术是治疗肺部小结节、早期肺癌的主要方法,胸部微创手术主要包括胸腔镜手术。胸腔镜手术具有应用广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并发症发生少、符合美容要求等优点。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肺小结节被发现。对此,我们建议一旦发现有肺小结节不要惊慌,及时就医,对于需要治疗的结节及时治疗。大家只要知道肺结节的处理策略,基于肺结节类型、恶性概率分级(很低度:<5%;低~中度:5%~65%;高度:>65%)、肺癌危险因素和潜在手术风险(包括术前心血管及肺功能评估、术后并发症等),肺结节患者有3个基本的处理策略:(1)外科手术治疗;(2)非手术活检;(3)连续CT扫描密切随访观察。         肺结节具体如何处理,由医生为你决定。

王智刚 2018-03-01阅读量1.6万

彩超还是摄片?谈谈乳腺的两项...

病请描述:经常有患者问起,对于乳腺疾病,彩超好还是钼靶(正规的名称应该叫“乳腺摄片”)好?这个问题真的不能简单回答。就好像不能简单说坐飞机好,还是坐高铁好。彩超检查的优势在于,对小结节比较敏感,特别是对于囊肿的判读非常准确,检查过程中通过不停变换探头角度,可以观察到结节边界和血流情况,对判断病变性质帮助很大。彩超还有价廉、便捷、无辐射的优点。乳腺摄片的优势在于,可以发现非常细小的钙化灶,比较全面的评估病变的累及部位和范围。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肿块的导管内癌和早期乳腺癌,往往仅表现为细小簇状钙化,这时乳腺摄片就非常具有优势了。但是,这两项检查都有不足之处。乳腺摄片使用的是X射线,有辐射性,不能频繁检查,除非非常必须,半年加做一次,一般一年以上检查一次。X射线对致密的腺体分辨率不高,也就是说,对于年轻、未哺乳的致密性腺体,乳腺摄片不是一个好的选项,只会让这类患者白白受到射线的伤害。彩超检查可以检测到比较大的钙化,但对于细小钙化不敏感,因此容易遗漏只表现为细小钙化的早期乳腺癌。总结一个表格,显示一下二者的优劣。 需要提醒患者朋友的是,不能因为做过上述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就不去医生处就诊,因为,有些疾病仅仅通过辅助检查是不能发现的。比如说,有相当一部分溢液的患者,只能通过临床医生细致的检查才能发现,而彩超和摄片都没有提示。任何检查都有优劣,取长补短,疾病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宋晖 2018-02-25阅读量5.7万

2017年肿瘤领域热点研究盘点

病请描述:引言 在精准医疗的大背景下,2017年的肿瘤研究领域可谓硕果累累、百花齐放,多项临床研究重磅发布,共同见证人类抗肿瘤事业的发展及进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2017年刚刚落下帷幕之际,让我们一起盘点下过去一年中肿瘤领域的热点研究吧! 1.AURA3/AURA17研究: 确立了奥希替尼在EGFRT790M突变晚期NSCLC二线治疗中的标准治疗地位 AURA3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III期临床试验,旨在比较奥希替尼和铂类-培美曲塞化疗治疗一线EGFR-TKI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T790M阳性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与化疗方案相比,奥希替尼组能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达5.7个月(10.1个月vs4.4个月,p<0.001),且其客观缓解率也明显优于化疗组(71%vs31%,p<0.001);在安全性方面,≥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s)在奥希替尼组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化疗组(6%vs34%)。此外,针对同时存在CNS转移灶的患者,奥希替尼组同样地具有优势[1]。 而AURA17研究进一步评估了奥希替尼在东亚人群中用于既往EGFR-TKI治疗或化疗进展后的EGFRT790M突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其结果与全球研究数据一致,这无疑对未来我国晚期NSCLC的治疗决策意义重大。 2.ALEX研究: 一线治疗ALK阳性晚期肺癌相比对照组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一半以上 ALEX研究是一项头对头比较Alectinib与克唑替尼一线治疗晚期ALK阳性NSCLC的III期临床研究。ALEX研究显示,相较于克唑替尼,Alectinib可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53%(12个月的无事件生存率:68.4%vs48.7%,p<0.001),其主要研究终点——研究者报告的PFS在Alectinib组未达到,而克唑替尼组为11.1个月。此外,关键的次要终点依然支持Alectinib:在独立评审委员会报告的中位PFS上,Alectinib组明显优于克唑替尼(25.7个月vs10.4个月,p<0.001);且与克唑替尼相比,Alectinib可使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NS)进展风险下降84%(HR=0.16),12个月累积CNS进展发生率在Alectinib为9.4%,而克唑替尼为41.4%[2) 3.乳腺癌复发风险可持续20年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早期ER 乳腺癌患者术后内分泌治疗第5年停止用药后20年仍面临着癌症复发的风险。这种风险延伸到低度复发风险低的女性(绝对风险=10%)。研究人员指出了肿瘤结节(TN)状态与转移复发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即便是对于T1N0的患者来说,5-20年间,患者每年的远处复发率仍在1%左右,20年累积发生率为13%。而T1N1-3中为20%,在T1N4-9中为34%。T2N0(19%),T2N1-3(26%)和T2N4-9(41%)妇女的复发风险进一步增加。从研究的第5年到第20年,T1N0乳腺癌患者远处复发的绝对风险分别为:低级别10%,中级别13%,高级别17%。任意乳腺癌事件发生率风险分别为17%,22%和26%[3]。 4.FATA-GIM3E研究: 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起始辅助AI较TAM序贯AI治疗绝对获益多 FATA-GIM3研究纳入3697例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HR EBC)患者,随机分为六个组,分别为:他莫昔芬(TAM)2年序贯阿那曲唑3年组,TAM2年序贯依西美坦3年组,TAM2年序贯来曲唑3年组,阿那曲唑5年组,依西美坦5年组,来曲唑5年组,比较这6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显示,起始辅助芳香化酶抑制剂(AI)5年无病生存率(DFS)达89.8%,较序贯用药有1.3%的绝对获益。此外,研究中比较了三种AI:阿那曲唑、来曲唑和依西美坦在DFS获益上的差异,结果为未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阿那曲唑组的5年DFS绝对值最高(90%)[4]。 5.LATITUDE研究: 激素敏感性转移性前列腺癌或有新方案 LATITUDE研究是在初诊、高危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mHNPC/转移性未去势mCNPC)中,评价醋酸阿比特龙 泼尼松与雄激素剥夺治疗(ADT)联用对于初诊高危mCNPC的作用。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相比于单纯ADT组在主要研究终点上均获得显著优势,包括中位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33.0月vs14.8月,p<0.0001)、OS(未达到vs34.7月,p<0.0001),且降低了疾病影像学进展或死亡风险达53%;此外,联合治疗组在疼痛缓解、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缓解、骨相关事件、开始化疗时间及开始后续治疗时间等全部次要研究终点上均获得显著获益[5]。 6.PARP抑制剂助力卵巢癌的精准治疗 近几年开展的一系列卵巢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能使卵巢癌患者预后显著改善。目前3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PARPi,均已在2017年ESMO会议上发表了最新的III期临床研究数据(SOLO2、NOVA和ARIEL3)。现有的数据显示,PARPi维持治疗对于铂敏感复发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都有获益,与BRCA突变状态无关,但考虑到BRCA检测对于评估卵巢癌患者的疾病预后及患者家属的肿瘤风险评估价值,推荐所有上皮性卵巢癌在确诊时进行BRCA检测。 7.IDEA研究: 挑战结肠癌辅助治疗标准疗程 IDEA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的荟萃分析,共纳入6项III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旨在评估3个月的辅助化疗FOLFOX(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CAP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的疗效是否不差于6个月方案对于III期结肠癌患者。结果表明,无论FOLFOX或者CAPOX方案,6个月疗程组的2-3级外周神经毒性明显高于3个月疗程组(p<0.0001);而3个月化疗组DFS劣效于6个月化疗组(74.6%vs.75.5%,HR=1.07),但从危险度分层分析来看,低危组达到3个月组非劣效于6个月组,高危组6个月组优效于3个月组[6]。 8.COMBI-AD研究: 靶向联合治疗或成高风险黑色素瘤患者辅助治疗新选择 COMBI-AD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3期研究,招募了870例具有BRAFV600E/K突变、先前接受过手术切除的III期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分配后接受Dabrafenib(D) Trametinib(T)对比安慰剂的辅助治疗。结果表明,相比于安慰剂,D T联合方案显著降低了53%的复发或死亡风险(p<0.001),并在所有的亚组分析中均看到D T联合方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此外,关键次要终点总生存期(OS)(p=0.0006)也有改善[7]。 9.血液肿瘤领域惊喜连连 2017年8月30日,FDA宣布批准CAR-T细胞疗法tisagenlecleucel正式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儿童、青少年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是人类历史上批准的首款CAR-T疗法。 而INO-VATE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随机III期研究,在326例复发或难治性CD22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成人患者中开展,评估了inotuzumabozogamicin相对于化疗方案(氟达拉滨 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米托蒽醌 阿糖胞苷或大剂量阿糖胞苷)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显示,与化疗相比,inotuzumabozogamicin在多个评价指标方面均表现出改善,包括完全缓解率提高(80.7%vs29.4%,p<0.001)、缓解时间(4.6月vs3.1月,p=0.03)、PFS(5.0月vs1.8月,p<0.001)和OS(7.7月vs  6.7月,p=0.04)[8]。 10.肿瘤免疫治疗获“里程碑”式突破 过去十年里,因靶向治疗的问世,癌症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发生了巨大变化,肿瘤的治疗也跨入了精准时代。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可谓十分喜人,无疑是2017年肿瘤领域里备受瞩目、炙手可热的存在,各种新药在各个癌种的III期临床研究遍地开花。 2017年5月,美国FDA更是批准了首个不区分肿瘤原发部位的抗癌疗法。只要是带有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high,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repairdeficient,dMMR)的晚期实体瘤患者,无论肿瘤的原发部位,均可从PD-1抑制剂的治疗方案中获益。此次FDA的批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人类对癌症的认识水平到达了一个新阶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精准医学的概念,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推广。 在未来,肿瘤免疫治疗还需要寻找更精准的肿瘤标志物,探索免疫治疗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治疗方案,解决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等问题。 结语 如何攻克肿瘤,一直都是科学家和临床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值得欣慰的是,在精准治疗时代,肿瘤的治愈率在不断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并且生活质量也在逐渐提升。未来任重而道远,机遇与挑战并存,期待有更多有突破性研究和发现的出现。 阿斯利康医学部原创 参考文献: [1]PapadimitrakopoulouV,WuYL,AhnMJ,etal.PL03.03:RandomizedPhaseIIIStudyofOsimertinibvsPlatinum-PemetrexedforEGFRT790M-PositiveAdvancedNSCLC(AURA3)[J].JournalofThoracicOncology,2017,12(1):S5-S6. [2]PetersS,CamidgeDR,etal.AlectinibversuscrizotinibinUntreatedALK-PositiveNon-Small-CellLungCancer.NEnglJMed.2017Aug31;377(9):829-838. [3]HongchaoPan,RichardGray,M.Sc.,JeremyBraybrooke,B.M.,etal.20-YearRisksofBreast-CancerRecurrenceafterStoppingEndocrineTherapyat5Years.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17). [4]Perrone,etal.Phase3randomizedstudyofadjuvantanastrozole(A),exemestane(E),orletrozole(L)withorwithouttamoxifen(T)inpostmenopausalwomenwithhormone-responsive(HR)breastcancer:TheFATA-GIM3trial.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35,no.15_suppl(May2017)515-515 [5]FizaziK,TranN,etal.AbirateroneplusPrednisoneinMetastatic,Castration-SensitiveProstate

李琦 2018-02-12阅读量1.2万

中西医结合治疗阳瘘经验

病请描述:病案分享 浅谈孙大夫治疗糖尿病阳痿经验2018-01-09武鹏涛七院男科张某,男,37岁,已婚,上海本地人,以“勃起不坚,勃起不能持久”为主诉,前来孙大夫门诊就诊。主诉:勃起不坚,勃起不能持久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勃起不坚,持续加重,随即出现勃起不能持久。患者未曾就诊,自行服用西地那非效果不佳。今日前来就诊。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涩。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体格检查:阴毛呈男性分布,阴茎发育正常,包皮环切术后;双侧睾丸大小约16~18ml,质地韧,无触痛;双侧精索静脉无明显曲张;双侧输精管存在,光滑,无结节。西医诊断:阳痿        中医诊断:阳痿病  肾虚血瘀证孙大夫建议患者入院做全面检查,以便确诊是功能性阳痿或是器质性阳痿。患者入院检查后,空腹血糖11.8mmol/L,其余各项指标均正常(包括专科检查)。患者“糖尿病阳痿”诊断明确。处方:强大一号方加减(经验方)熟附片10g、桂枝10g、山茱萸15g、制远志6g、炒酸枣仁10g、熟地黄10g、泽泻10g、生山药30g、槲寄生30g、蜈蚣1g、丁香6g、楮实子10g、淫羊藿15g、阳起石10g14剂,日一剂,以水800ml,煎取400ml,早晚温服。服药2周,期间无不适,勃起功能稍改善,纳眠可,二便调,随来复诊。处方:①上方继用半月。②他达拉非5mg  隔日服。服药4周,勃起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患者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血糖高,此次前来一并查出,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患者满意,随来感谢。“按:《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指出肾之精气充盛是阴茎勃起的物质基础。《古今录验方论》:“消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时肾消病也”。糖尿病阳痿多由于肾精不足,肾之阴虚燥热所致,肾阴亏虚,阴不济阳,阳失所依,宗筋失养,终致阳痿。孙师强调,消渴病日久易出现两种病理变化,一为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二为病变入络,血脉瘀滞。消渴病阴虚燥热,津液亏损,血脉空虚,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精微不容阴器,而致阳痿。

孙建明 2018-01-10阅读量1.2万

跟痛症病因到底在哪里---原...

病请描述: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引起的跟部包括跟后、跟跖、跟内和跟外侧急、慢性疼痛。跟痛症是一个症状性名称。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2:l。特别是男性肥胖者及运动员,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发病机制:    正常人足底不是平的。足底中部向上呈弓形凹陷。从前向后的弓形称纵弓,从内向外的弓形称横弓。足底的弓形结构使人体负重时足部具有弹性。足的纵弓是由跖腱膜维持的。跖腱膜起自跟骨底面的结节,向前伸展,最后分成五股,分别止于五个足趾的趾骨上。跖腱膜的深面有趾短屈肌附着。跖腱膜与足弓之间的关系犹如弦和弓。因此,人在站立、行走时跖腱膜受到强大牵拉力以维持足弓的正常结构。如此,跖腱膜在跟骨的附着点经常受到强大的牵拉力的作用,这一区域的跖腱膜及跟骨骨膜容易损伤。另外,跟骨结节也是足的负重点,人体重量相当大一部分集中在跟骨结节上,这也是它容易损伤的原因之一。中老年人跖腱膜弹性减弱,跟骨骨质疏松,是易患此病的内因。突然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劳动是跟痛症发病的常见诱发因素。鞋底过硬时也易造成跟痛症。足跟是人体负重的集中区,足跟损伤后周围软组织可出现炎症反应。因足跟周围软组织坚韧,疼痛较重。软组织损伤后再负重可进一步加重损伤。因此,跟痛症可持续数月之久。综上所述,实际上是亘古周围张力平衡被打破,导致的张利失衡,跟骨处受损而出现无菌性炎症进而出现疼痛。临床表现与诊断: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常于劳累后出现。疼痛呈持续性,足跟着地时加重疼痛。检查时,跟骨底面有局限性压痛。严重者足跟软组织可发红及肿胀,压痛范围扩大。有时有其他畸形,为平底足等。X线检查在跟骨底可见到骨刺。有的病人无骨刺。骨刺大小与临床表现不成比例。有骨刺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可无骨刺。多数病人有跟骨骨质疏松。治疗:跟痛症病人行走困难,很多病人病史较长,影响病人日常生活,特别是对老年人影响更大。因此,应当重视对跟痛症的治疗。临床观察,积极正规地治疗能有效控制疼痛。否则,疼痛可迁延、漫长。治疗的根本是恢复足跟周围韧带的平衡,其中关键性的是腓肠肌和胫骨前肌,当这两块肌肉的拮抗作用解除,跟腱张力降低了,也就是足底筋膜张力恢复正常了,根痛自然就会回复了。其他治疗只是促进局部修复,加快恢复的方法而已。诱发运动不平衡的最常见因素就是腰椎和坐骨神经问题,导致下肢感觉运动功能紊乱和功能失调。1.尽量减少足部负重,让足跟部充分休息,为损伤愈合创造条件。必须行走时足跟部要垫厚软垫,减少对足跟的损伤。2.局部理疗或热敷。3.外用涂剂。患者可在家中进行,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方便的治疗方法。常用疗效较好的药物有扶他林乳剂、骨友灵、伤痛一喷灵、正红花油等。外用涂剂要注意使用方法。用药之前,应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用药。涂药范围应大于疼痛范围。用药后要按摩一段时间。4.口服消炎止痛药物。疼痛重的跟痛症患者可口服消炎止痛药。这类药物的作用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促进组织愈合,缓解疼痛。常用的药物有:扶他林、西乐葆、布洛芬、芬必得、美洛昔康、洛索洛芬等。5.激素治疗。大部分病人经上述治疗后疼痛能缓解。部分病人疼痛重,这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小剂量口服强的松,疗效确实。强的松可与消炎,止痛药合用。合用时二种药物间隔1~2小时口服会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强的松用药时间不宜长,一般3—5天即可。有胃炎、消化性溃疡及糖尿病的病人不用强的松。6.封闭治疗。经上述治疗无效的病人可用封闭法治疗。用氢化考的松局部痛点注射,一般止痛效果均好。足跟皮肤质韧,注射时本身疼痛较重,并有感染的可能。因此,跟痛症患者应先用其它方法治疗,无效时再封闭治疗。预防:跟痛症在中老年人发病是很普遍的,给他们平添了很多痛苦。因此,中老年人应注意预防跟痛症的发生。     中老年人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尤其是坚持每天散步,使双足能经常得到锻炼。经常散步能使足的韧带保持弹性,跟骨骨质疏松得到改善,有助于预防跟痛症的发生。不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偶然一次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劳动容易患跟痛症。因此,除了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外,要避免足部持续负重。需要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时要注意间断休息,防止足部过度疲劳。每天用温水泡脚,保持足部卫生和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足的健康。穿鞋要宽松,鞋底要有弹性。鞋底过薄容易损伤足部。通过上述方法可望防止跟痛症的发生。对于已患跟痛症的病人有助于防止复发。

马彩毓 2017-12-04阅读量1.2万

足跟疼痛的真正原因你也许想不...

病请描述: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引起的跟部包括跟后、跟跖、跟内和跟外侧急、慢性疼痛。跟痛症是一个症状性名称。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2:l。特别是男性肥胖者及运动员,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发病机制:正常人足底不是平的。足底中部向上呈弓形凹陷。从前向后的弓形称纵弓,从内向外的弓形称横弓。足底的弓形结构使人体负重时足部具有弹性。足的纵弓是由跖腱膜维持的。跖腱膜起自跟骨底面的结节,向前伸展,最后分成五股,分别止于五个足趾的趾骨上。跖腱膜的深面有趾短屈肌附着。跖腱膜与足弓之间的关系犹如弦和弓。因此,人在站立、行走时跖腱膜受到强大牵拉力以维持足弓的正常结构。如此,跖腱膜在跟骨的附着点经常受到强大的牵拉力的作用,这一区域的跖腱膜及跟骨骨膜容易损伤。另外,跟骨结节也是足的负重点,人体重量相当大一部分集中在跟骨结节上,这也是它容易损伤的原因之一。中老年人跖腱膜弹性减弱,跟骨骨质疏松,是易患此病的内因。突然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劳动是跟痛症发病的常见诱发因素。鞋底过硬时也易造成跟痛症。足跟是人体负重的集中区,足跟损伤后周围软组织可出现炎症反应。因足跟周围软组织坚韧,疼痛较重。软组织损伤后再负重可进一步加重损伤。因此,跟痛症可持续数月之久。综上所述,实际上是亘古周围张力平衡被打破,导致的张利失衡,跟骨处受损而出现无菌性炎症进而出现疼痛。临床表现与诊断:    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常于劳累后出现。疼痛呈持续性,足跟着地时加重疼痛。检查时,跟骨底面有局限性压痛。严重者足跟软组织可发红及肿胀,压痛范围扩大。有时有其他畸形,为平底足等。X线检查在跟骨底可见到骨刺。有的病人无骨刺。骨刺大小与临床表现不成比例。有骨刺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可无骨刺。多数病人有跟骨骨质疏松。治疗:跟痛症病人行走困难,很多病人病史较长,影响病人日常生活,特别是对老年人影响更大。因此,应当重视对跟痛症的治疗。临床观察,积极正规地治疗能有效控制疼痛。否则,疼痛可迁延、漫长。治疗的根本是恢复足跟周围韧带的平衡,其中关键性的是腓肠肌和胫骨前肌,当这两块肌肉的拮抗作用解除,跟腱张力降低了,也就是足底筋膜张力恢复正常了,根痛自然就会回复了。其他治疗只是促进局部修复,加快恢复的方法而已。诱发运动不平衡的最常见因素就是腰椎和坐骨神经问题,导致下肢感觉运动功能紊乱和功能失调。1.   尽量减少足部负重,让足跟部充分休息,为损伤愈合创造条件。必须行走时足跟部要垫厚软垫,减少对足跟的损伤。2.局部理疗或热敷。3.外用涂剂。患者可在家中进行,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方便的治疗方法。常用疗效较好的药物有扶他林乳剂、骨友灵、伤痛一喷灵、正红花油等。外用涂剂要注意使用方法。用药之前,应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用药。涂药范围应大于疼痛范围。用药后要按摩一段时间。4.口服消炎止痛药物。疼痛重的跟痛症患者可口服消炎止痛药。这类药物的作用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促进组织愈合,缓解疼痛。常用的药物有:扶他林、西乐葆、布洛芬、芬必得、美洛昔康、洛索洛芬等。5.激素治疗。大部分病人经上述治疗后疼痛能缓解。部分病人疼痛重,这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小剂量口服强的松,疗效确实。强的松可与消炎,止痛药合用。合用时二种药物间隔1~2小时口服会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强的松用药时间不宜长,一般3—5天即可。有胃炎、消化性溃疡及糖尿病的病人不用强的松。6.封闭治疗。经上述治疗无效的病人可用封闭法治疗。用氢化考的松局部痛点注射,一般止痛效果均好。足跟皮肤质韧,注射时本身疼痛较重,并有感染的可能。因此,跟痛症患者应先用其它方法治疗,无效时再封闭治疗。预防:跟痛症在中老年人发病是很普遍的,给他们平添了很多痛苦。因此,中老年人应注意预防跟痛症的发生。     中老年人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尤其是坚持每天散步,使双足能经常得到锻炼。经常散步能使足的韧带保持弹性,跟骨骨质疏松得到改善,有助于预防跟痛症的发生。不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偶然一次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劳动容易患跟痛症。因此,除了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外,要避免足部持续负重。需要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时要注意间断休息,防止足部过度疲劳。每天用温水泡脚,保持足部卫生和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足的健康。穿鞋要宽松,鞋底要有弹性。鞋底过薄容易损伤足部。通过上述方法可望防止跟痛症的发生。对于已患跟痛症的病人有助于防止复发。

马彩毓 2017-11-29阅读量1.2万

骨刺是不是病,会不会痛---...

病请描述:1.骨刺是什么东西? 骨刺通常被理解为是从骨头上长出来的突出物,是骨质增生的结果。事实上是骨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软组织由于长时间疲劳或者是炎性损伤,修复过程中形成的韧带纤维化后逐渐骨化。理论上说,人身上任何一块骨头都可能生骨刺,但是,只有有有韧带附着的位置才会长骨刺颈椎、腰椎、骨盆、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脚后跟、手指等部位是相对比较容易生骨刺的部位。因为在X光片上看起来是从骨头旁边长出来一根尖尖的东西,所以就叫做骨刺。2.骨刺是如何长出来的?骨刺是机体老化的一种现象,实际上不是骨头老化,而是韧带和关节链接组织的骨化。附着在骨头上面的软骨或者韧带受到长期的压力或者损伤,就会出现磨损和出血,并出现自身的修复过程,在这个修复过程中,磨损部位和出血机化甚至进一步钙化,最后骨化,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骨质增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增生逐渐增大,慢慢变成所谓的骨刺。比如跟骨骨刺,实际上是足底筋膜在跟骨附着点处的钙化,形成的增生,见下图。3.骨刺与疼痛是什么关系?如果一个人出现了关节疼痛,或者脚后跟等部位的疼痛,来门诊看病的时候,骨科医生常常会开一张X光的检查单,通过X光检查,经常看到疼痛的位置有骨刺出现。所以大多数人就顺理成章的理解为,生了骨刺一定会出现疼痛,那么大的一根骨刺长在肉里面,不疼也不好理解。其实不然,临床上最常见的疼痛是无菌性炎症。可能在炎症的位置的确出现了骨刺,但是疼痛并不是骨刺直接引起的。反过来说,也有的人出现骨刺但是并没有明显的疼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作骨密度筛查的时候,60十岁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跟骨结节下方足底筋膜钙化,而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没有足跟疼痛症状。简单说,骨刺并不是引起疼痛的罪魁祸首,也并不是所有疼痛的位置都会有骨刺。如果通过合适的治疗,达到消炎的作用,那么疼痛就会缓解,而骨刺则是纹丝不动的在那里。借用时下流行的一个句式,“不管痛还是不痛,骨刺就在那里.....”4.什么人容易生骨刺?虽然每个人年纪大了都可能生骨刺,但是生骨刺的时间和严重程度还是会有很大的不同,影响骨刺生长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活状态。例如体重过大、从事太剧烈的运动、每天搬重物的粗重工作、久坐久站而且姿势不良等。第二,之前受过损伤,包括运动损伤、韧带断裂、以及曾经的骨折、手术等。第三、寒冷的不良刺激导致局部出现风湿或者类风湿性无菌性炎症。5.生了骨刺会出现什么症状? 打个比方说,如果把那些公园里打太极拳的老先生,跳广场舞的老太太约到医院做X光检查,你猜会有什么结果?可能个个都有骨刺,但是他们的临床表现可能是“有些腰酸”,“走路走不远”,“上下楼梯膝盖痛”,“下蹲比较困难,平地走没有问题”,“受凉以后会出现关节痛,保暖以后就没事了”等等。其实大多数的骨刺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少数骨刺生长的位置不太好,例如颈椎腰椎部位的骨刺压迫了神经,或者骨刺影响了周围的骨头,那就可能引起不能忍受的临床症状了,比如严重的颈椎病,腰椎病,会出现手脚麻木、疼痛、关节僵硬、肌肉无力等等。6.骨刺会通过吃药消除吗?由于大多数的骨刺并不会引起临床症状,所以,大多数骨刺是不需要治疗的。有一些广告说,吃药物甚至保健品可以消除骨刺,其实这个是不科学的,骨刺的化学成分和人的正常骨头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一个药物能够把骨刺消掉的话,那么正常的骨头也会被消掉的!7.锻炼可以消除骨刺吗?至于锻炼,更不能消除骨刺。前文中提到了,过度的锻炼和运动损伤会造成骨刺生长。锻炼造成的损伤只会引起骨刺进一步长大。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要锻炼了呢?当然也不是的,锻炼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所以适度的锻炼还是需要的,只是锻炼的目的不是为了消掉骨刺。8.生了骨刺该怎么办?骨刺本身是不太会引起症状的,所以即使生了骨刺,也不必太过焦虑,这是人体老化的一个必然过程。在骨科医生的眼睛里,人生了骨刺,就好比在正常人看来,人生了皱纹是一个道理。如果出现了关节疼痛、脚后跟疼痛等临床症状,需要就医治疗。通过保暖,药物、理疗等方法消除炎症,那么也就不痛了。至于骨刺,就让它长在那里,完全可以不理他。9.骨刺需要开刀吗?绝大多数的骨刺是不需要开刀治疗的。只有极少数的患者,骨刺长在不合适的位置,或者除了骨刺以外,还有其他的问题,保守治疗无法止痛,才考虑手术治疗。第一,长时间的疼痛,(大于三个月),并且通过吃药和理疗效果不好;第二,肌肉萎缩,关节畸形,正常行走功能受影响;第三,大小便受影响。10.如何预防骨刺的发生?第一,保持正确的生活姿势,避免久站久坐登场时间固定姿态。第二,养成规律运动的好习惯,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运动损伤,提倡有氧运动。第三,运动损伤要及时就医处理,避免形成慢性炎症,经久不愈。第四、注意保暖,避免寒湿暑热等外邪损害,很重要。

马彩毓 2017-11-29阅读量1.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