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结节 > 内容

结节内容

89、彩超发现肝内高回声结节...

病请描述:彩超是目前日常体检或就诊过程中,除了抽血,最常使用的检查手段,因此,发现各种肝结节的频率越来越高。 肝内的结节经常会表述为高回声结节或者低回声结节。那么啥是高回声结节呢? 需要指出的是,高回声结节是一种超声下的描述,超声下表现为比周围正常的肝组织更亮,超声波遇到这个病灶后,会更容易被反射回来,本身不是对病灶性质的判断,比如是不是肝癌等,判断性质需要结合超声造影、增强CT或磁共振,病史及化验等综合判断。 肝内的高回声结节包括: 1、良性病变:最常见的是肝血管瘤以及肝内钙化或结石。钙化或结石回声更强,后伴声影。还有少见的比如肝腺瘤等病症也可提示肝内高结节回声,这些疾病均属于良性病变,一般并不严重,遵医嘱做好定期复查即可。 2、恶性病变:肝癌一般表现为低回声,但不典型的病灶也可能表现为肝内高回声,如果常规彩超无法提示良恶性,1cm以内的病灶可以考虑2月后复查,更大的病灶建议进一步进行肝区超声造影、增强CT、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性质,避免漏诊、误诊。 这些常见的疾病,我在前面均有专门的文章介绍。 但大家也不需要过度紧张,没有肝硬化基础病的患者,得肝癌的很少见。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6-19阅读量982

90、彩超发现肝内低回声结节...

病请描述:低回声结节一般是透超声波的能力较强,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较周围正常肝组织更少,彩超上表现为更暗的区域。 低回声结节也是一种超声下的描述,本身不是对病灶性质的判断,比如是不是肝癌等,判断性质需要结合超声造影、增强CT或磁共振,病史及化验等综合判断。 肝内的低回声结节包括: 1、良性病变:最常见的为肝囊肿,就是水泡,一般定期复查即可,无需治疗。少见的包括肝脓肿,不典型的血管瘤等。肝脓肿需要及时就诊,血管瘤一般可以定期复查; 2、恶性病变:肝内恶性病变一般表现为稍低回声结节,如果常规彩超对病灶性质无法判断,5mm以内建议2月后复查,因为太小的病灶即使做了更多的检查,也不太好判断性质;5mm以上,尤其是有相关的慢性肝病病史,建议进一步检查明确性质,避免漏诊、误诊。 这些常见的疾病,我在前面均有专门的文章介绍。 但大家也不需要过度紧张,没有肝硬化基础病的患者,得肝癌的少见。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6-19阅读量1970

类风湿关节炎认知篇

病请描述:一、什么是类风湿关节炎?它有哪些危害?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滑膜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大小关节的晨起僵硬、疼痛、肿胀,有的患者早期就会有关节破坏,晚期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畸形、强直。类风湿关节炎可出现关节外病变,如类风湿结节,雷诺现象,指趾端溃疡;胸腔积液,肺实质结节,间质性肺病;巩膜炎,干燥性角结膜炎;周围神经和肾脏病变;骨质疏松等。它的病因与遗传、环境、内分泌(雌激素水平)、感染等因素有关。 本病中国的患病率为0.32-0.36%,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4倍,30-50岁为发病的高峰。 持续的关节疼痛,不仅对身体造成大量负担,也可引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周期长,使用药物较多,长期的治疗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尤其对低收入以及需自费方式支付医疗费用的群体影响更大。  二、哪些人群要注重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筛查? 2020年7月11日,首个“中国类风湿性关节炎发展报告”指出:“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与病程、关节破坏情况和启动抗风湿药物治疗的时机密切相关。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阻断或延缓关节结构破坏、阻止关节发生畸形与残疾、改善预后的根本措施,可避免或显著减慢多达90%患者的关节损伤进展,从而预防不可逆的残疾的发生。”因此,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以下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及时去风湿科做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筛查:本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桥本氏甲状腺炎等;血缘亲属中有类风湿关节炎者; 血缘亲属中有患其他风湿类疾病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长期在寒冷潮湿的地方工作和生活者;口腔卫生欠佳、有牙周炎等口腔疾病者;长期吸烟者;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者。  三、类风湿关节炎如何治疗?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西药治疗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硫酸羟基氯喹、来氟米特、柳氮磺胺吡啶、艾拉莫得等,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抗炎止痛作用明显,能控制病情进展并延缓关节破坏,对于病情较重或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酌情选用。 中医药方面,类风湿关节炎以肢体关节疼痛、肿大、屈伸不利,甚至僵硬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痹证、尪痹、骨痹、历节风、鹤膝风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记载。张仲景指出“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气短,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大体上为:1.外感六淫,风寒湿等外邪入络;2.阴虚内热,血脉瘀滞;3.痰饮聚积,经络痹阻;4.热毒侵袭,三焦阻塞;5.素体不足,肾气本亏,故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上运用经验方风免四号方、羌活地黄汤、补肾通络方,结合祛风化痰、活血化瘀、通络除痹、补益肝肾的传统经典方药进行内服或外治均有良好的疗效。此外,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盐酸青藤碱等中药有效成份提取物对于关节肿痛的改善也有一定的疗效。  

夏嘉 2024-04-11阅读量2236

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肾病(ND...

病请描述:摘要背景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患者肾脏受累的主要原因。它主要是一种临床诊断。如果不进行活检,非糖尿病肾病(NDKD)可能会被遗漏。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描述了NDKD的谱,并评估了糖尿病肾病患者计划活检时考虑的预测因素。方法在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对2006年5月至2019年7月在我们中心接受肾活检的糖尿病患者进行NDKD评估。结果对32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肾活检。平均年龄为49.3±12.4岁,71%为男性。75.8%的患者患有高血压,25.2%的患者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肾活检,患者分为DKD-127(39.6%)、NDKD-179(55.8%)和DKD+NDKD-15(4.7%)。总体而言,最 常见的诊断病理是膜性肾病MN(17%),其次是IgA肾病(16.0%)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14.9%)。DKD+NDKD患者以IgA肾病为主(53.3%)。165名(51.4%)患者的诊断可能适合特定治疗。在多变量分析中,女性[OR 2.07(1.08–3.97),p=0.02]、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 7.47(3.71–15),p=0.001]、无高血压[OR 3.17(1.56–6.45),p=0.001]和糖尿病持续时间≤24个月[OR 3.67(1.97–6.84),p<0.001]是NDKD的独立预测因素,而无肾病范围蛋白尿[OR 1.73(0.98–3.05),p 0.05]则显示出显著性趋势。结论在大量以肾小球疾病为主要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巧妙地使用肾活检可以检测出潜在的可治疗NDKD。需要考虑多种风险因素的组合,以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肾活检的必要性。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肾病(DK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非糖尿病肾病(NDKD)介绍印度的糖尿病总患病率为7.3%,在经济较发达的邦的城市地区,低社会经济群体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1.糖尿病肾病(DKD)是世界范围内[,3]和印度[4]的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因。DKD通常是基于一系列发现的临床诊断,即长期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蛋白尿伴或不伴肾功能受损[5]。由于肾活检不是常规的,NDKD的诊断往往会被遗漏,从而改变疾病的发展轨迹。多 项研究表明,非糖尿病肾病(NDKD)可能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或与DKD共存[],尽管患病率在20%至80%之间有很大差异。这种广泛的差异可能归因于所研究的人群与 不同中心糖尿病患者活检适应症之间的差异。DKD通常只通过血糖控制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来治疗,尽管新药物也显示出延缓肾脏进展的前景。NDKD的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其中许多患者可以接受潜在的疾病改良治疗,从而改变这些患者的预后。因此,在管理糖尿病肾病患者时,肾活检的决定变得至关重要。然而, 对于糖尿病患者何时怀疑NDKD,尚无标准指南。因此,我们进行了这项研究来描述糖尿病患者NDKD的模式,并评估其发生NDKD的预测因素。方法在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回顾了327名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记录,这些患者于2006年5月至2019年7月在肾脏科接受了充分的本地肾活检。收集的临床和人口统计详细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持续时间、是否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毒性药物使用史、是否存在少尿、疾病持续时间和活检指征。根据医疗记录,肾活检的指征分为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不全(急性或慢性急性)、肾病范围蛋白尿、肾病范围蛋白质尿伴肾功能障碍(eGFR<60 ml/min/1.73 m2)和无症状尿路异常(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的肾下蛋白尿和/或血尿)。从患者的医疗记录中获得血清肌酸酐、血清白蛋白和血清胆固醇、活动性尿沉渣(≥5个红细胞/hpf,红细胞铸型)、白细胞尿(≥5白细胞/hpf)、24小时尿蛋白或尿蛋白-肌酸酐比率、自身免疫血清学和病毒感染标志物的基线数据。肾病范围蛋白尿定义为24小时尿蛋白≥3.5g/天或尿蛋白-肌酐比值≥3.5。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使用肾脏疾病饮食的4变量修正(MDRD)方程计算。病理学家对肾活检进行评估,对所有活检进行光镜和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对有限病例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DKD的诊断基于多种 特征,包括系膜扩张和弥漫性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Kimmelstiel–Wilson 结节、基底膜增厚和渗出性病变,如纤维蛋白帽、包膜作为研究[20]和肾活检数据库的一部分,收集的数据已获得新德里AIIMS研究所伦理委员会(IEC)的批准, 前瞻性收集的所有数据均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回顾性数据则获得IEC批准的弃权同意。本研究是根据相关指南和规定进行的。 统计分析 使用STATA 15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数据显示为正态分布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无正态分布的变量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以及标称变量的病例数和百分比(%)。使用ANOVA方差分析检验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并使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评估差异相对于平均值的显著性。使用t检验(分类 变量)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连续变量)进行组间单 变量比较。使用逻辑回归分析对被认为是DKD与NDKD的潜在预测因素的变量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2006年5月至2019年7月,5083名患者接受了肾活检,其中327名为糖尿病。321名患者被纳入最终分析,因为3名患者活检不充分,3名患者有非特异性检查 结果。表1显示了他们的基本人口统计细节。平均年龄49.3±12.4岁,男性228例(71%)。糖尿病的中位持续时间为60(0-540)个月。活组织检查时的平均血清肌酐为2.5±2.0 mg/dl(eGFR 48.8±38.8 ml/min/1.73 m2)。平 均蛋白尿为4.9±3.8 g/天,163例(50.8%)为肾病范围蛋白尿。 活检时与肾脏疾病相关的症状的中位持续时间为4(0-180)个月。没有一名患者出现任何与手术相关的重大并发症。根据医疗 记录,活检的指征为不明原因的急性或急性肾功能慢性下降125例(38.9%),肾病范围蛋白尿72例(22.4%),肾病范畴蛋白尿伴肾功能不全91例(28.4%),无症状尿路异常伴肾功能保存33例(10.3%)。根据肾活检,127名(39.6%)患者患有DKD,179名(55.8%)患有NDKD,15名(4.7%)患有DKD+NDKD。表2显示了根据活检指征分层的患者中活检诊断的分布。在DKD患者中,最常见的 活检指征是肾病范围蛋白尿伴肾功能障碍(39.4%),其次是不明原因的肾功能障碍(34.6%)和肾病范围蛋白蛋白尿伴保留能障碍肾功能(20.5%)。在NDKD亚组中, 最常见的表现是不明原因的肾功能障碍(41.3%),其次是肾病范围蛋白尿(24.6%)。在NDKD+DKD亚组中,不明原因的肾功(46.7%)是主要指征,其次是肾病范围蛋白尿伴肾功能障碍(26.7%)。表中给出了分为三组的患者的特征。NDKD组的女性人数明显高于DKD组。单独DKD和DKD+NDKD患者的糖尿病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单独NDKD患者(分别为113.4个月和111.7个月vs 52.4个月 ,p<0.001)。出现水肿和/或少尿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KD和DKD+NDKD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病率(60%)显著高于NDKD患者(7.4%),p<0.001。在DKD组(分离型或NDKD组)中,平均蛋白 尿高于分离型NDKD组(分别为5.7克/天和4.9克/天与4.2克/天),但无统计学意义 。三组之间的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血尿患病率没有显著差异。肾活检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活检诊断的NDKD谱如表4所示。总的来说,最常见的诊断病理是膜性肾病MN(17%),其次是IgA肾病IgAN(16.0%)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14.9%)。分离NDKD组最常见的诊断是MN(18.4%),其次是FSGS(16.2%)、IgAN(12.8%)和微小变化疾病MCD(10.1%)。在DKD+NDKD患者中,IgAN(53.3%)是主要诊断。一名患者患有结节病相关的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炎。165名(51.4%)患者的诊断有潜在的治疗方法,并改变NDKD的预测因素为了评估可以预测 糖尿病患者NDKD发生的因素,应用了多变量二项式逻辑回归分析,NDKD是因变量(表)。共有306名患有孤立性DKD或孤立性NDKD的患者仅被纳入本分析。评估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持续时间、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少尿、出现水肿、血尿、无肾病范围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eGFR。在对孤立性DKD或NDKD患者的多变量分析中,女性[or 2.07(1.08–3.97),p=0.02]、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 7.47(3.71–15),p<0.001]、无高血压[or 3.17(1.56–6.45),p=0.001]和糖尿病持续时间≤24个月[or 3.67(1.97–6.84),p=0.001]是NDKD的独立预测因素,而无 肾病范围蛋白尿[or 1.73(0.98–3.05),p=0.005]显示出显著性趋势。

微医药 2024-03-21阅读量2194

基底细胞癌如何防治

病请描述:基底细胞癌一种常见但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基底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皮肤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之一。虽然它是一种恶性肿瘤,但基底细胞癌的生长和扩散相对缓慢,很少发生远处转移,因此通常被认为是低度恶性的。 1.发病原因:基底细胞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一些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如长期暴露于紫外线辐射、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免疫系统抑制等。 2.临床表现:基底细胞癌通常表现为皮肤上的结节、斑块或溃疡,颜色可能为肤色、粉色或棕色,边界不清。常见发病部位包括面部、头部、颈部和躯干等暴露部位。 3.诊断方法: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疑似病例,医生通常会进行切除活检以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诊断。 4.治疗手段: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冷冻治疗和化疗等。手术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小面积的基底细胞癌,通常可以通过局部切除来治疗。 5.预防措施:预防基底细胞癌的关键是减少紫外线辐射暴露,使用防晒霜、戴宽边帽子和太阳镜等。定期自我检查皮肤,以及及早发现和治疗可疑的皮肤病变也非常重要。 基底细胞癌虽然是低度恶性肿瘤,但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通常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复发率相对较低。如果你发现皮肤上有可疑的病变,建议及时咨询皮肤科医生。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皮肤检查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皮肤癌至关重要。

屈国伦 2024-01-15阅读量1528

中医药治疗胸腺鳞癌

病请描述:患者钱某,2022年12月份发现胸腺鳞癌。 2023年2月20日PET-CT示:右侧纵隔软组织占位,大小约9.9x6.6cm,形态不规则,代谢增高,SUVmax12.9,纵隔气管旁(4R)淋巴结肿大,大小约1.6x0.9cm,代谢增高,SUVmax6.5,双肺门及双侧腋窝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及异常代谢增高。食管管壁未见明显增厚及异常代谢分布。 后行四次化疗及一次放疗,同时在付教授处进行中医药治疗。 2023年11月14日复查PET-CT示:前纵隔内见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大小约5.3X2.9cm,代谢不均匀增高,SUVmax约7.0;病灶与局部心包和血管分界不清,邻近前纵隔脂肪间隙模糊。右侧胸膜多发结节状增厚,代谢增高,SUVmax约7.1;心包局部增厚伴代谢增高,SUVmax约5.7。纵隔4R组及右肺门淋巴结可见,代谢增高,SUVmax约4.1;左肺门及双侧腋窝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及异常代谢增高。右侧少量胸腔积液。食管管壁未见明显增厚及异常代谢分布。 报告及舌象如下: 案语: 胸腺癌通常是指胸腺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最常见的组织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可能是由于电离辐射、吸烟、酗酒或者慢性炎症等因素导致胸腺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而引起的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部肿块、胸部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全身乏力、贫血、发热等不良症状,须尽早治疗。我们在临床中的治疗通常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化痰软坚。 同时,付教授在治疗此病的过程中主张注重身体自身的正气,运用补虚扶正之药。《黄帝内经》上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正是通过内虚起作用的健康的精神状态和脏腑平衡的阴阳气血功能就是正气,自然界各种有形无形的有害物质都属于邪气,正气亏虚导致邪气入侵,这是发病的内因。现代医学观点中的免疫功能,组织修复和代偿能力,即属于中医的〝正气〞范畴。在病人放化疗过程中,结合中医药治疗,9个月后患者的病灶明显缩小,其症状与舌脉也得到较大改善。 付教授在治疗中更注重辨病因、病机,重点治疗肿瘤“虚”、“瘀”、“毒”三大本质,并且调整全身的免疫和阴阳平衡,所以治愈后不易复发,疗效持久稳定。

付晓伶 2023-12-19阅读量1641

当“它&rdqu...

病请描述:最近84高龄的方大爷又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困扰他很久,他的小便的颜色又变成了鲜红色,下腹部剧烈疼痛,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原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早在2018年,82岁的方大爷就因为小便的颜色变成鲜红色,来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寻找病因,邓刚主任团队在为他进行相关检查后,很快就找到了小便变红的罪魁祸首————肾盂癌! 肾盂癌小知识:据研究表明,肾盂癌多与长期结石、感染等刺激因素有关,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占78%,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 肾盂癌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少数患者偶然发现,血尿为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可发生于70%~80%的患者。血尿可为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也可表现为镜下血尿。约1/3的患者有腰部钝痛,偶因血块堵塞输尿管引起肾绞痛,晚期出现厌食、消瘦、发热、盗汗、四肢乏力、咳嗽及骨痛等转移症状。 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邓主任为方大爷做了先进微创的右侧输尿管钬激光切除术+经后腹腔镜下右肾盂癌根治术,手术顺利,肿瘤成功切除,但是术后方大爷因为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拒绝了后续的治疗。 大家都以为方大爷情况已经痊愈时,2020年2月方大爷再次出现了小便变成鲜红的情况,伴尿频尿急,而且更危重,于是再次回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镜下“血块冲洗术,手术止血+血块取出术”,进行了膀胱组织活检,得到了病理诊断:“尿路上皮乳头状瘤,考虑高级别”,原来肾盂癌还是转移到了膀胱。邓刚主任建议患者手术治疗彻底治愈,方大爷又因为疫情的影响,拒绝了手术和化疗的方案。 在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九位,在男性中排第7位,女性排10位之后,死亡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13位,膀胱癌在45岁钱处于较低水平,自45岁后逐渐升高,55岁后,男性明显上升,而女性上升缓慢,85岁以上死亡率最高。 膀胱癌小知识: 吸烟是膀胱癌致病的危险因素,50%的膀胱癌是由吸烟引起的,吸烟可使膀胱癌的危险率增加2~3倍,危险率又与吸烟强度和时间成正比。 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80%~90%的病人以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为首发症状,血尿颜色则以淡红色至深褐色不等,多以洗肉水色,有时可形成斑块,初始血尿提示膀胱颈部病变,终末血尿提示膀胱三角区,后尿道。亦以膀胱刺激征为首发症状:尿频尿急尿痛。 2020年11月28日,方大爷实在无法忍受下腹部的剧烈疼痛,又一次来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再一次一系列的全方面的身体检查后,明确了他具备了膀胱癌根治切除术的手术指证,方大爷最终接受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邓刚主任提出的手术方法:膀胱癌根治切除术+输尿管皮层造口术。   邓刚主任对方大爷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发现方大爷的身体情况没有达到手术的基本条件,加上近85岁的高龄,多年前得过肺结核,肺部CT显示:两肺弥漫性粟粒样结节灶及纤维灶,纵隔和肺门多发淋巴结钙化。肺功能竟比想象中还要更差一点,对于能否成功进行麻醉手术,邓刚主任联系了麻醉科会诊,一起定制了最适合方大爷的麻醉和药物方案。患者由于膀胱癌的出血,术前准备阶段,血红蛋白一度掉到了51g/L,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在120-160g/L,正常成年人的一半都未达到,邓刚主任又紧急联系了血库,累计静脉给予悬浮红细胞12次,累计达到26U,输入冰冻血浆7次之多,累计达到1650ML。 又经过一系列的抗生素及药物使用调整,方大爷的电解质和血红蛋白值终于达到了可以进行手术的标准。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和麻醉科的精心讨论和仔细准备下,来到了手术日。当邓刚主任的腹腔镜进入患者的盆腔空间时,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由于患者多次腔内手术及右肾盂癌根治术,膀胱周围组织及腹膜后间隙粘连炎症严重,再加上患者的肺部功能有限,在本分离困难的情况下难上加难,邓刚主任在本不富裕的时间上加快了手术速度,精细游离,严谨操作,完成了清除淋巴组织,切除膀胱,尿道改流等一系列精准手术操作后,最终成功完成了手术。术后,因为方大爷的身体机能实在有限,手术恢复期间,出现了大量的胸腔积液,邓主任联系了方建华主任后,紧急进行了彩色超声引导胸腔积液直管引流,从而缓解了症状。就在大家松了一口气时,方大爷又出现了腹胀、胸闷的症状,做了急诊腹部CT,根据影像学症状和病史,考虑方大爷出现了麻痹性肠梗阻,邓刚主任予以禁食、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后,方大爷的身体逐渐取得了恢复,日渐好转。 出院时,眉头紧缩的方大爷终于展现了难得的笑容,为邓刚主任及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团队竖起了一个大大的拇指。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邓刚主任提供一些关于尿路上皮肿瘤的小警示: 小便变红时,伴有排尿痛、尿频、尿急等,患者因不适感较为强烈,会及时来院就诊。而一些单纯的、间断的、无痛的肉眼血尿出现时,常常不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及重视,然而这恰恰相反,如果出现上述的这些不适症状,尤其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更应该及时医院就诊,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在这里,邓主任再告诉大家一些鉴别血尿的简单小技巧: ①前段尿出现血尿,提示病变位于尿道,一般考虑炎症改变; ②终末尿出现血尿,提示病变位于膀胱出口处,多为炎症引起; ③全程血尿时,提示病变位于膀胱及输尿管、肾脏可能,往往情况比较严重了,此种情况,肿瘤可能性较大。 当然,尿液呈红色,并不都是血尿,有些药物、食物能也够使尿液呈红色、褐色或橙色。大可不必紧张,停止食用后,继续观察小便情况。总体来说不管是何种情况的血尿,希望广大市民都能够引起重视,及时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找邓刚主任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邓刚 2023-11-24阅读量1673

间质性肺疾病如何评估

病请描述: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是一组以肺间质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异质性疾病,具体类型超过200种,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病理改变多样,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涉及多学科内容。如何评估病情,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病程、临床表现、接触史及体征         在患者病史信息采集中,应描述病例的症状及其演变过程,其中活动后呼吸困难和干咳是ILD最常见的表现。经典的以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ILD如IPF通常表现为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的过程;一些炎症反应较为突出的ILD如HP、COP、CTD-ILD,则多表现为亚急性病程,并可能伴有发热等表现;还有些ILD表现为急性病程如急性间质性肺炎(acuteinterstitialpneumonia,AIP)和部分CTD-ILD(如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或抗合成酶综合征相关ILD)。此外,需注意部分ILD在自然病程发展中可能出现急性加重,如IPF急性加重(acuteexacerbationsof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AE-IPF),表现为在稳定或缓慢进展的疾病中突然出现症状恶化。如患者出现明显的发热、咳痰、胸痛症状,需警惕合并肺部感染。        除了呼吸系统症状,ILD患者需要关注全身多系统症状,因为ILD可能是系统性疾病的表现之一,如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干燥综合征(Sjögren′ssyndrome,SS)、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sclerosis,SSc)、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inflammatorymyopathy,IIM)、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vasculitis,AAV)、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diseases,IgG4-RD)、炎症性肠病等。因此需要询问患者有无口眼干、皮疹、光过敏、关节病变、肌无力、猖獗龋齿、雷诺现象、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并不直接导致ILD,但与多种ILD尤其是IPF相关,因此反酸、烧心等相关症状也需记录。        所有拟诊ILD患者都需仔细排查特定接触史及潜在继发病因,包括:①职业/环境相关:对所有患者都应该询问具体的职业类型,对有潜在生产性粉尘暴露的职业如矿工、石材加工等还应记录潜在暴露接触时间和防护情况;患者所居住和工作的环境在一些怀疑HP的患者中应仔细询问,鸽子等鸟类和霉菌的接触是询问的重点;②吸烟史:多种ILD均与烟草暴露有关,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respiratorybronchiolitisinterstitiallungdisease,RB-ILD)、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esquamativeinterstitialpneumonia,DIP)、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ulmonary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PLCH)等,尤其应特别关注起病前半年的吸烟量;③特殊用药和治疗史:药物诱发ILD并不少见,因此需要注意并记录患者有无相关药物应用史,重点关注博来霉素、白消安、部分抗肿瘤药(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物等)以及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射线暴露史如放射治疗史亦应注意收集。 二、实验室检验        实验室检验除常规化验外,绝大部分ILD患者均需完善CTD相关检验。ATS/ERS的指南建议对所有拟诊ILD患者进行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ies,AN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itrullinatedproteinantibody,anti-CCP)和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的检测。如患者伴有前述CTD相关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还应对具体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如怀疑SS时应查抗SSA和抗SSB抗体,怀疑SSc时应查抗Scl-70抗体和抗着丝粒抗体,怀疑IIM时应查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yositis-specificautoantibodies,MSA),怀疑AAV时应查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ies,ANCA),怀疑IgG4RD时应查血清IgG4水平。此外,一些血清学指标还与ILD患者纤维化程度和预后相关,如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vonderLungen6,KL-6)等,如有条件应一并检测。 三、影像学检查        胸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igh-resolutioncomputedtomography,HRCT)能够提供较为精细且准确的影像学征象和病变分布特征,是ILD无创诊断及评估的必备方法,因此所有拟诊ILD的患者均需完成胸部HRCT检查,HRCT扫描采用锐利算法,重建图像层厚≤1.5mm,并需包含三位(维)重建图像。建议通过影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对HRCT图像进行观察。对于临床疑诊HP、RB-ILD患者,可行呼气相HRCT以明确小气道病变。对于以双肺背侧胸膜下磨玻璃、细网格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可行俯卧位HRCT除外坠积效应。对于合并肺内肿块、结节、空洞、无法解释的异常征象(如马赛克征、胸膜下楔形实变)和(或)显著淋巴结肿大患者,还应行胸部增强CT。 四、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ioalveolarlavage,BAL)在ILD患者的诊治中意义重大,除影像学表现为典型UIP、可能UIP且没有提示其他诊断特征的患者,在评估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并行BAL。不同ILD关注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ioalveolarlavagefluid,BALF)检查项目有所不同,主要项目包括细胞计数及分类(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学和流式细胞分析等,具体见表1。此外,BALF还有助于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肺部感染,一些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耶氏肺孢子菌和人巨细胞病毒等的肺部感染影像学表现与ILD有类似之处,而ILD患者,尤其是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也容易合并肺部感染,因此也需要对临床不除外感染的ILD患者进行BALF的病原学检查。 五、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是部分ILD诊断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获取组织学标本的手段包括SLB、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ransbronchial lung cryobiopsy,TBLC)、经支气管肺活检(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TBLB)和经皮肺穿刺活检等。不同ILD建议的组织取材方式有所不同,具体见表1。其中SLB是被推荐最多的组织学获取途径,尤其对于疑诊IPF和某些疑难、诊断困难、治疗方向不明的ILD患者,在MDD中加入SLB资料及病理科医师讨论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度。TBLC是近年来逐渐在ILD诊断中应用的肺活检技术,其安全性和诊断效能已经在多项研究中得以证实,MDD联合TBLC获取的组织标本可使大多数ILD获得诊断。TBLC和SLB获得组织学诊断的一致性仍有待进一步探索,考虑到TBLC获得的组织一般小于SLB且较难确定胸膜下病变性质,依赖TBLC获得的诊断误差可能更大,因此基于TBLC的ILD诊断可能更需要MDD。TBLB获得肺组织较小,对于纤维化型ILD如IPF、纤维化型HP等诊断效能不高,在这类ILD中谨慎选择。因ILD存在明显异质性,无论SLB还是TBLB、TBLC,理想条件下都应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指导下尽可能从多个肺叶或肺段(根据HRCT病变特点确定)获取组织以提高诊断效能,同时应避免在正常或终末期纤维化区域取材。 六、功能学评估        功能学评估对于ILD诊断、病情评估和管理策略的确定都十分重要,主要包括肺功能测定和6 min步行试验。肺功能测定应至少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 for carbon monoxide,DLCO),测定时应按照ATS/ERS肺功能测试标准化工作组的规范完成,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6 min步行试验 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心肺功能测量方法,是对FVC结果的有机补充,其测定也应该按照ERS/ATS技术标准的规定进行。对于多数ILD,尤其对于纤维化型ILD如IPF,FVC和6 min步行试验结果的变化情况对疾病预后有较大的提示意义,因此在疾病确定诊断时应尽可能留存基线资料。

王智刚 2023-11-21阅读量2046

关注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危险...

病请描述:      呼吸科门诊,经常接诊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反复感染,有时常规痰培养检查未能发现致病菌,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进行肺泡灌洗检查,做肺泡灌洗液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查,会发现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这种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并不少。为此很有必要关注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尤其支气管扩张合并反复感染患者,特别要关注这个问题。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NTM)是指除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ntuberculosis,MTB)复合群及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nleprae)之外的其他分枝杆菌菌种。NTM通常是环境中无处不在的自生型微生物。目前,人们利用分子鉴定技术[包括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sequencing,WGS)]已确定约200种NTM菌种。        一、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类及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一)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类        NTM按照生长速度可分为快生长非结核分枝杆菌(rapidly growing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RGM)和慢生长非结核分枝杆菌(slowly growing mycobacterial,SGM)。 1. RGM RGM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环境微生物,且比其他分枝杆菌生长更快,其传代培养时间通常在1周内。其中临床最常从气道样本中分离出的是脓肿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bscessus),最常从非气道样本中分离出的则是偶发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此外,龟分枝杆菌(Mycocobacterium chelonae)也较常见。 2.SGM 可导致人类致病的SGM包括鸟分枝杆菌复合体(Mycobacterium avium complex,MAC)、堪萨斯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kansasii)、戈登分枝杆菌、苏尔加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zulgai)、猿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imiae)、蟾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renopi)、日内瓦分枝杆菌及玛尔摩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l-moense)等。 (二)不同非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NTM在人类中可引起以下4种临床综合征。 1.肺病 尤其在年龄较大患者(不论是否伴基础肺病)和支气管扩张或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患者中,其病原体主要是MAC、脓肿分枝杆菌脓肿亚种(subspabscessus)和堪萨斯分枝杆菌。其他可引起肺病的NTM包括蟾分枝杆菌、玛尔摩分枝杆菌、苏尔加分枝杆菌和猿分枝杆菌。地理分布在肺部 NTM感染的流行病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蟾分枝杆菌在英国、加拿大,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相对更常见,猿分枝杆菌在美国西南部和以色列相对更常见。 2.播散性 NTM疾病 常见于严重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是综合医院中HIV感染者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MAC为其中最常见病原体。 3.浅表淋巴结炎(尤其是颈淋巴结炎) 常见于儿童,主要病原体是MAC 和瘰疬分枝杆菌(Mycohacterium scrofulaceum)。 4.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通常是微生物直接接种的结果,病原体主要是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溃疡分枝杆菌、RGM 和包括 MAC在内的其他NTM 菌种。该类别中的RGM感染可能是医院感染,包括手术部位感染。        不同种和亚种的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特点不同。例如,脓肿分枝杆菌的脓肿亚种和博莱亚种常有活性诱导型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可导致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而马赛亚种没有此基因。因此,鉴别NTM的种类对 NTM感染所致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宿主因素 1.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症、尘肺、CF、原发性纤毛运动不良症(primaryciliarydyskinesia,PCD)、既往结核病、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llergic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ABPA)等。 2.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reflux,GERD)、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维生素D缺乏、营养不良。 3.免疫受损人群,如HIV感染、细胞因子抗体、肿瘤等。        (二)药物因素 1.使用免疫抑制剂。 2.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3.使用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a抑制剂等生物制剂。 4.使用化学治疗药物。 5.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三)环境因素        土壤、室内游泳池、热水浴缸、海岸沼泽排水系统、室内加湿器、淋浴器、花园、盆栽土壤、自来水管道及加热-冷却水(心外手术)等均可使易感人群感染NTM。 三、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表现        综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接诊的患者往往是NTM肺病的好发人群,例如,肺部疾病、GERD、RA、维生素D缺乏、营养不良、免疫受损人群(如HIV感染、细胞因子抗体、肿瘤等)。        患者临床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多变,无特异性,且常与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咳嗽、乏力、不适、发热、体重减轻、呼吸困难、咯血和胸部不适等均常见,但感染之前没有肺部疾病的患者也会出现这些症状。        播散性NTM感染可表现为间歇或持续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及其他非特异症状(如乏力、不适和厌食)等,与结核病类似。如患者骨髓受累,可表现为贫血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如患者淋巴网状组织受累,可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或肝大、脾大;如患者胃肠道受累,可表现为腹泻、腹痛、肝大及转氨酶水平升高。 四、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胸部影像学特点        NTM肺病患者的胸部影像学特点主要包括: ①肺空洞,常与肺结核类似,表现为肺上叶空洞。90%的堪萨斯分枝杆菌或50%的MAC感染者均可出现肺空洞,肺蟾蜍分枝杆菌感染者中也可见肺空洞。与肺结核相比,NTM感染导致的肺空洞壁薄,且周围实质不透光性更低。 ②支气管扩张和结节。超过50%的MAC感染者表现为结节伴支气管扩张,最常发生于右肺中叶和舌叶。有肺部结节患者的培养阳性率远高于无肺部结节患者(53%vs,4%)。脓肿分枝杆菌、猿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等感染者也可出现结节或支气管扩张。NTM肺病的支气管扩张在右肺中叶和左肺舌段较为常见,也可表现为弥漫性支气管扩张,以及广泛或成簇分布的“树芽征”,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类似。 ③孤立性结节,MAC肺部感染者可表现为与肺癌相似的孤立性肺结节。 ④致密实变。 ⑤胸腔积液罕见,胸膜增厚常见。 五、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以下临床表现同时具有病原学依据,方可诊断为NTM肺病。 ①具有肺部或全身症状,同时具有相应的影像学表现,如胸部X线片可见结节或空洞; ②高分辨率CT可见支气管扩张伴多发小结节,且除外其他诊断。        (二)病原学检测 1.病原学诊断依据具有以下结果之一: ①痰NTM培养阳性,且至少2次,并为同一菌种; ②支气管冲洗/灌洗液NTM培养阳性,至少1次; ③肺活检病理符合分枝杆菌感染(肉芽肿性炎或抗酸阳性)+组织NTM培养阳性; ④肺活检病理符合分枝杆菌感染(肉芽肿性炎或抗酸阳性)+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NTM培养阳性,至少1次; ⑤胸膜液或其他正常情况下无菌的肺外部位培养结果为阳性。 2.病原学检测方法  患者持续存在气道症状,且胸部影像学可见慢性肺部浸润(不论是否伴有肺空洞)时,应考虑NTM感染的可能。诊断性评估应包括痰涂片和痰培养,评估时应至少获得3天的痰标本。无痰患者采用诱导痰标本常能获得阳性结果。如果上述检查结果为阴性但病变仍持续存在,则应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lavage,BAL)和/或经支气管活检也有助于诊断。        此外,上述标本可采用直接同源基因或序列比较方法、间接同源基因或序列比较方法,以及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NTM鉴定,其具有需要菌量少、快速、高效等优点。        NTM阳性痰培养结果必须谨慎解读,因为这些微生物的毒力不同,并可存在于气道但不导致持续感染。另外,NTM在自然环境中常见,尤其是自来水(液态或冻结)可能含有NTM,污染临床和实验室样本。        由于多数NTM所致肺部疾病为惰性,故可随时间推移进行仔细评估。 六、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由于NTM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单次痰培养阳性结果不能作为NTM治疗的依据;此外,NTM治疗疗程长,且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高,因此,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诊断,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与患者协商做出个体化的治疗选择。通常应遵循以下治疗原则。 1.符合诊断标准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治疗。应个体化权衡治疗获益及潜在风险,对于不常见的NTM菌种或常为环境污染菌者,应咨询微生物学专家。不建议对疑似NTM肺病进行试验性治疗。 2.确诊的NTM肺病需要治疗,尤其是痰抗酸染色阳性和/或影像学有肺空洞的NTM肺病。 3.根据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4.不同NTM肺病的用药种类和疗程不同,建议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无HIV感染的患者,可指导播散性MAC肺部感染治疗的数据有限。药物治疗通常需使用抗分枝杆菌药物,并且至少治疗数月。为达到最佳疗效,还必须纠正免疫抑制。为了实现临床治愈,播散性疾病患者可能还需要辅助性手术干预,如瓣膜置换术、关节置换术或感染骨骼的清创术。        日前,对于治疗NTM感染药物的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药物敏感试验仅在有条件的患者中进行。如果分离株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敏感,通常采取类似于MAC肺病的多药联用方案(大环内酯类药物+乙胺丁醇+利福霉素)。对于感染范围广泛、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患者,在治疗最初的8~12周还应静脉或肌肉注射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阿米卡屋),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更长时间的胃肠外治疗。如果分离株对大环内酯类耐药,可采用乙胺丁醇十利福霉素(首选利福布汀)+胃肠外氨基糖苷类药物,氯法齐明可能也有一定疗效,而氟喹诺酮类药物没有确切疗效。口服药物需每天服用,胃肠外氨基糖苷类药物为每周给药3~5次。 目前尚无最佳疗程推荐,但通常至少需要持续治疗6个月。一般说来,初始治疗后,每1~2个月复查痰培养,直至转阴(至少连续2次,间隔4周以上);之后每2~3个月复查痰培养,治疗疗程至少为第一次转阴后12个月。确切的治疗时间取决于NTM感染的基础原因或易感性。例如,对于有基础免疫抑制的患者,疗程取决于免疫缺陷的严重程度和可逆性。对于存在可逆性或暂时性免疫抑制的患者,疗程与免疫功能恢复的HIV感染伴播散性MAC感染患者相近,应至少治疗12个月。对于持续性、重度免疫抑制的患者,可能需要终身维持治疗。      (二)治疗方法 1.对于偶然分枝杆菌感染患者  必须治疗基础病因。改善后可能不再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或可降低抗感染治疗的强度。 2.对于全身给药存在困难的NTM感染患者例如,由于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有不良反应而禁忌使用,或需要长期治疗,以及治疗的目标是改善临床症状而非治愈疾病时,可采用雾化吸入阿米卡星治疗。 3.对于播散性RGM感染患者播散性RGM感染最常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可表现为多发性皮下结节(假性结节性红斑)或自发性排脓的脓肿。此时需要进行以下病因筛查:γ干扰素受体缺陷,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1(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1,STAT1)缺陷,针对γ干扰素的自身抗体、HIV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CD4淋巴细胞减少及使用TNF-α抑制剂,尤其是英夫利西单抗和阿达木单抗等。以上病因需在个体化病情评估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4.对于广泛皮肤病变、脓肿形成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此类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移除异物(如乳房植入物或经皮导管)是治愈的关键。 NTM肺病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常见感染之一,其病原多样,患者状态各异,需要审慎地评估患者的基础免疫状况及病原体类型,结合患者治疗意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王智刚 2023-11-06阅读量3468

膀胱炎

病请描述:膀胱炎是发生在膀胱的炎症,主要由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引起,还有其它特殊类型的膀胱炎。特异性感染指膀胱结核而言。非特异性膀胱炎系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急性与慢性两种。前者发病突然,排尿时有烧灼感,并在尿道区有疼痛。有时有尿急和严重的尿频。女性常见。终末血尿常见,严重时有肉眼血尿和血块排出。慢性膀胱炎的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相似,但无高热,症状可持续数周或间歇性发作,使病者乏力、消瘦,出现腰腹部及膀胱会阴区不舒适或隐痛。膀胱炎是一种常见的尿路感染性疾病,约占尿路感染的60%以上,分为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和反复发作性膀胱炎。其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约占75%以上,通常多发生于女性,因为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的尿道短,又接近肛门,大肠杆菌易侵入。膀胱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终末血尿常见,部分患者迅速出现排尿困难。膀胱炎是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膀胱炎性疾病,占尿路感染总数的50%~70%,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尿频、尿急、尿痛甚至有急迫性尿失禁,可以有血尿和脓尿是膀胱炎最典型的膀胱炎症状。膀胱炎分为急性与慢性膀胱炎,两者可以互相转化。1、慢性膀胱炎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相似,其特点是发病"慢",炎症反应"轻",病变部位"深"。慢性膀胱炎膀胱刺激症状长期存在,且反复发作,尿中有少量或中量脓细胞、红细胞。这些病人多有急性膀胱炎病史,且伴有结石、畸形或其它梗阻因素存在,故非单纯性膀胱炎,应做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系统治疗。2、急性膀胱炎排尿时尿道有烧灼痛、尿频,往往伴尿急,严重时类似尿失禁,尿频尿急常特别明显,排尿终末可有下腹部疼痛。尿液混浊,有腐败臭味,有脓细胞,有时出现血尿,常在终末期明显。在膀胱充盈时耻骨上区疼痛明显,有时亦可出现尿道及会阴部疼痛,在排尿后得到缓解,血尿偶可出现。部分患者可见轻度腰痛。炎症病变局限于膀胱粘膜时,常无发热及血中白细胞增多,全身症状轻微或缺如,部分病人有疲乏感。急性膀胱炎病程较短,如及时治疗,症状多在1周左右消失。3.间质性膀胱炎(Hunner溃疡)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膀胱炎。其主要症状严重尿频、尿急、下腹痛、排尿痛、血尿等。多见于女病人。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容量减少,在膀胱底部或三角区有粘膜下出血。初次检查时不易发现,而在排出膀胱内液体再行充盈时才能看到。亦可在膀胱顶部见到绒毛状充血,范围约有1~1.5cm直径,其中心部位呈黄色。组织学上除可观察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膀胱炎,有显著的肥大细胞浸润外,尚有神经周围的慢性炎性浸润。本病的病因不明,既无细菌感染亦无病毒或真菌可见。有人在本病病人血内查到间质性膀胱炎的抗体,而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亦有人认为本病与慢性肉芽肿病有关,或认为本病为一种神经性病变。本病用抗菌药物无效,将膀胱在全麻下进行过度膨胀可取得暂时的症状缓解。其他治疗如安静剂、抗组胺药物、肝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直接膀胱内作硝酸银烧灼等疗效不佳。间质性膀胱炎:膀胱充盈时可出现膀胱区疼痛,伴有明显的尿意或尿频,但不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可膀胱药物灌注(二甲亚砜,肝素,硝酸银,透明质酸,卡介苗)膀胱水扩后300ml容量,维持5分钟,放水观察,可见散在的黏膜斑点状出血灶。膀胱活检阳性率低。病理可见黏膜下层水肿及出血,肌间可见纤维组织伴少量细胞及浆细胞浸润。4.滤泡性膀胱炎本病常见于慢性尿路感染。膀胱膀胱镜可观察到小的灰黄色隆起结节,常被炎性粘膜包围,但有时在结节间亦可看到正常粘膜。病变常见于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底部。显微镜检发现在粘膜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滤泡组成的结节,需与肿瘤作鉴别。治疗是控制感染,对症处理。5.腺性膀胱炎膀胱粘膜水肿,其中有腺样结构增生,并有许多炎症细胞浸润。患者以中年女性为多见。治疗应用抗菌药物,并需去除发病因素。反复尿频尿急尿痛可伴血尿,发作时有明显的膀胱区疼痛不适。常常药物治疗后好转,后反复出现症状。膀胱镜下可见:膀胱三角区及颈部散在的乳头样新生物,部分呈片状分布,输尿管开口多数窥视不清。6.气性膀胱炎少见,由于在膀胱壁内葡萄糖被细菌(变形杆菌)侵入后而有发酵导致粘膜的气性外形。抗菌药物治疗后气体即消失。7.坏疽性膀胱炎这是膀胱损伤的一少见结果。严重感染时可见膀胱壁脓肿与坏死。有的病人在整个膀胱壁有坏疽性改变,需作耻骨上膀修造瘘和抗菌药物冲洗。8.结痂性膀胱炎常见于女病人。这是由于有尿素分解细菌感染,使尿液变成碱性,从而促使尿液内无机盐沉淀于膀胱底部,呈片状、黄白色、坚硬扁平或略隆起的病变而被炎性粘膜所包围。当沉淀的物质被揭去时,下面的粘膜极易出血。酸化尿液与控制感染后沉淀物常消失。可用氟啶酸、氟哌酸、吡叶酸等治疗。9.化学性膀胱炎静脉注射环磷酸胺可使该药物代谢产物在肝内形成从膀胱排出,刺激膀胱粘膜引起严重的膀胱炎。膀胱上皮发生溃疡。在粘膜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因而发生出血。严重的可使膀胱粘膜固有层和肌肉纤维化变导致膀胱挛缩和膀胱输尿管回流。这种膀胱炎治疗困难,有时需用膀胱扩大手术和输尿管再植手术。10.放射性膀胱炎膀胱接受放射线数月或数年,剂量超过40~65Gy(4000~6500rad)即可能出现放射性膀胱炎。血尿为其主要症状。病理改变类似环磷酸胺所致的膀胱炎。治疗不满意,与环磷酸胺膀胱炎相似。强的松、维生素E、局部应用硝酸银和福尔马林以及电烧灼均无肯定疗效。出血时虽用双髂内动脉结扎亦不易奏效。

吴玉伟 2023-10-30阅读量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