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结节 > 内容

结节内容

如何预防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发生...

病请描述:      间质性肺疾病(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 ILD ),是一组异质性弥漫性肺实质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显示, ILD 发生肺癌( lung cancer , LC )的风险为10%~20%,是正常人群的3.5~7.3倍。这种ILD人群发生的肺癌大多数是在 ILD 之后出现的,也有研究表明,在肺癌诊断时, ILD 的发病率为2.4%~10.9%。因此 LC - ILD (肺癌-间质性肺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如何预防 ILD 的患者发生肺癌?        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研究者纳入了多个研究中心共345名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 IPF )患者。研究发现,在接受抗纤维化治疗(吡非尼酮或尼达尼布)的 IPF 患者中,肺癌的发生率降低了76%,患病率降低了86%,并且接受抗纤维化治疗的 IPF 患者的肺癌相关死亡率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抗纤维化治疗能够减少肺癌的发生,并改善肺癌合并 IPF 患者的预后。       同时,建议 IPF 患者应被考虑为肺癌的高危人群。每年使用 HRCT 进行密切监测,不仅要监测疾病进展,而且要早期发现恶性肿瘤。对于直径小于8 mm 的结节,我们建议每3~6个月密切监测一次高分辨率 CT ( high resolution com - puted tomography , HRCT )。如果 HRCT 显示结节进展,我们建议进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 PET )- CT 扫描。如果 PET 摄取表明肿瘤病变,可以考虑采用微创诊断程序及支气管超声引导经支气管针活检。       另外中药治疗,中药调理,可以用基本方仙芪扶阳固本丸(人参、淫羊藿、蛤蚧、黄芪、白术、茯苓)和养阴益肺通络丸(麦冬、桃仁、西洋参、丹参、赤芍、白术、黄芪、防风、蛤蚧、川贝母、橘红、女贞子、玄参、甘草)加减处方给予中药调理,中药调理目的是为了改善肺的通调水道、宣发肃降功能,减缓肺纤维化进展,延缓肺功能减退,更能够通过中药综合治疗来预防肺组织损伤后的异常突变修复导致癌症的发生。

王智刚 2024-02-18阅读量1257

基底细胞癌如何防治

病请描述:基底细胞癌一种常见但低度恶性的皮肤肿瘤,基底细胞癌是一种起源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皮肤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之一。虽然它是一种恶性肿瘤,但基底细胞癌的生长和扩散相对缓慢,很少发生远处转移,因此通常被认为是低度恶性的。 1.发病原因:基底细胞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一些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如长期暴露于紫外线辐射、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免疫系统抑制等。 2.临床表现:基底细胞癌通常表现为皮肤上的结节、斑块或溃疡,颜色可能为肤色、粉色或棕色,边界不清。常见发病部位包括面部、头部、颈部和躯干等暴露部位。 3.诊断方法: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疑似病例,医生通常会进行切除活检以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诊断。 4.治疗手段: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冷冻治疗和化疗等。手术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小面积的基底细胞癌,通常可以通过局部切除来治疗。 5.预防措施:预防基底细胞癌的关键是减少紫外线辐射暴露,使用防晒霜、戴宽边帽子和太阳镜等。定期自我检查皮肤,以及及早发现和治疗可疑的皮肤病变也非常重要。 基底细胞癌虽然是低度恶性肿瘤,但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早期治疗通常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复发率相对较低。如果你发现皮肤上有可疑的病变,建议及时咨询皮肤科医生。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皮肤检查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皮肤癌至关重要。

屈国伦 2024-01-15阅读量1522

正确认识孩子的青春期-何英

病请描述:正确认识孩子的青春期青春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必经之阶段,在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时,无论是从心理还是从生理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面对这一系列的改变,我们该如何去应对,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呢?对于青春期的定义,我们常说一般发生在10-18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指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到完全成熟的这一阶段,是儿童转变为成人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期间内孩子的体型功能,内分泌和心理行为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女孩青春期开始的标志是10到12岁开始乳房出现硬结节,男孩青春期开始的标志为10至12岁,睾丸容积大于或等于4毫升。那么在青春期的时候,也是我们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女孩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从成年终身高的贡献占15%,一共可长大约25厘米,在月经初潮后到达终身高还可以增长,大约五到7厘米。那么男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对于成年终身高的贡献更大,占18%大约可长28到30厘米。也就是说这是我们身高开始突增的一个阶段。所以经常有家长感慨,去年还和我差不多高,今年就一下子比我高一个头了。这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一般我们来说,女孩子性发育的特征,大约是在9-10岁,乳房开始发育,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7.5岁前乳房已经开始发育,那么建议,家长带小朋友去医院及时进行评估,预防性早熟。月经初潮大约是在12-13岁,月经初潮后已经进入,发育的较晚时期了,也就是说,初潮后,孩子的长高空间比较有限。男孩性发育的特征,大约是在11至12岁,阴茎开始发育,并且出现一定的色素沉着。当爸爸和孩子一起洗澡时可以观察一下,如果孩子过早开始发育,也建议及时进行专业的评估。对于孩子的青春期,家长朋友们不必过于的担心,但是要及时的观察。而且,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性激素的介入,孩子心理上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家长应及时的和孩子进行沟通,多多给予理解和关爱,共同陪伴孩子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同时应该及时关注孩子身体的变化,发现过早开始出现性发育时,必要时应及时到医院的儿科或者内分泌科,由医生经评估后给出专业的建议。

生长发育 2024-01-02阅读量1464

前列腺癌?也可以这样诊治!

病请描述:最近78岁的退休教师蒋老师遇到了烦心事,本想准备出国看儿子,出国前检查身体,却发现了异常,验血的肿瘤指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达到19.485ug/L,需要去看泌尿外科,于是他非常焦急的来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邓刚主任主任接待了他,邓主任告诉蒋老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简称PSA)是判断前列腺恶性肿瘤的特异敏感指标,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是急剧升高,一组来自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全国30个登记处的数据显示,1988~1992年的前列腺癌发生率为1.96/10万人口,1993~1997年为3.09/10万人口,1998~2002年为为4.36/10万人口。1979年中国台湾地区仅有98位前列腺癌新病例;1995年已上升至884位,年龄标准化发生率达7.2/10万人口,2000年有635人死亡,死亡率为5.59/10万人口。2007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的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为11.81/10万人,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在美国,大于70%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都超过65岁,50岁以下男性很少见,但是大于50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呈指数增长。引起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其中一些已经被公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如果一个一级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以上。2个或2个以上一级亲属患前列腺癌,相对危险性会增至5~11倍。      邓主任看过检查单后,告诉蒋老师出国游可能要改变了,罹患前列腺癌的可能很大,邓主任说:直肠指检(DRE)联合PSA检查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方法。最初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活检。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应接受例行DRE和PSA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进行每年一次的检查。中国台湾地区专家共识,推行美国建议为佳,中国大陆专家也是同样看法,国内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进行常规PSA和DRE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定期检查、随访。对DRE异常、有临床征象(如骨痛、骨折等)或影像学异常等的男性应进行PSA检查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血清总PSA(tPSA)>4.0ng/ml为异常。对初次PSA异常者建议复查。血清PSA受年龄和前列腺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年龄特异性tPSA值各年龄段分别为:40~49岁为0~1.5ng/ml,50~59岁为0~3.0ng/ml,60~69岁为0~4.5ng/ml,70~79岁为0~5.5ng/ml,≥80岁为0~8.0ng/ml。临床上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通过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取得组织病理学诊断得以确诊。少数病人是在前列腺增生手术后病理中偶然发现前列腺癌。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最可靠的检查。因此,推荐经直肠B超等引导下的前列腺系统穿刺,除特殊情况不建议随机穿刺。所以蒋老师首先需要住院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蒋老师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住进了市一医院的泌尿外科病房,做了相关检查,经直肠前列腺精囊超声检查发现蒋老师的前列腺增生伴多发钙化斑,前列腺左侧外腺区有1.9*1.0*1.9cm的不均质回声结节,界欠清,未见明显包膜,形态欠规则,结合PSA检查要求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又进一步做了磁共振检查,前列腺MRI平扫+增强见前列腺外形增大,左后外周带局部结节样短T2信号影,增强后强化明显,局部包膜尚完整。前列腺周围静脉丛高信号存在,两侧精囊腺未见异常信号。相邻膀胱壁完整。检查结果:前列腺增生伴小囊变;前列腺左后外带结节,考虑占位性病变,请穿刺进一步检查。邓主任很快安排了穿刺活检。在等待休息一周后病检结果回来了:左侧前列腺腺癌(Gleason分级5+3=8)右侧前列腺腺癌(Gleason分级3+3=6)。这样就确诊了,已经属于前列腺癌高危患者了。前列腺癌的最常见远处转移部位是骨骼。一旦前列腺癌诊断成立,建议进行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有助于判断前列腺癌准确的临床分期。很快邓主任又给蒋老师安排了全身骨扫描ECT检查,未发现全身骨转移。 这样蒋老师诊断为T2C期前列腺癌,下一步主要是治疗方案了。邓主任说目前治疗方案选择是要遵循循证医学的原理,我们推荐循序:对于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低危前列腺癌为:1)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2)根治性放射治疗,3)主动监测。主动监测主要是对低危的前列腺癌患者主动监测前列腺癌的进程,在出现肿瘤进展或临床症状明显时给予治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简称根治术)是治愈局限性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已尝试治疗进展性前列腺癌。主要术式有传统的开放性经会阴、经耻骨后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及近年发展的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手术要考虑肿瘤的危险因素等级、患者预期寿命和总体健康状况。尽管手术没有硬性的年龄界限,但应告知患者,70岁以后伴随年龄增长,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将会增加。放射治疗又分为外放射和近距离放射治疗。外放射治疗是前列腺癌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疗效好、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各期前列腺癌患者,根据治疗目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①根治性放射治疗②辅助性放射治疗③姑息性放射治疗:主要缓解晚期或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外放射治疗的外照射技术主要包括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适形放疗(IMRT)等。近距离照射治疗包括腔内照射、组织间照射等,是将放射源密封后直接放入人体的天然腔内或放入被治疗的组织内进行照射。前列腺癌近距离照射治疗包括短暂插植治疗和永久粒子种植治疗。后者也即放射性粒子的组织间种植治疗,相对比较常用,其目的在于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准确定位,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前列腺内,提高前列腺的局部剂量,而减少直肠和膀胱的放射剂量。根据病情也可以选择近距离照射治疗联合外放疗或内分泌治疗。部分患者可以采用内分泌治疗,机理是前列腺细胞在无雄激素刺激的状况下将会发生凋亡。任何抑制雄激素活性的治疗均可被称为雄激素去除治疗,内分泌治疗的方法包括去势和抗雄(阻断雄激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治疗。内分泌治疗方案主要有:①单纯去势(手术或药物去势);②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③间歇内分泌治疗;④根治性治疗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⑤辅助内分泌治疗等。这些手段都是我们临床上常用的,根据蒋老师年纪较大、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高危前列腺癌等的病情,我们经过和患者及家属反复交流,制定了近距离照射为主,根据随访结果配合内分泌治疗的方案。给予125碘(125I)永久粒子植入,手术很顺利,术后5天蒋老师出院。术后一月复查CT,粒子位置良好,血PSA降至0.2 ng/ml以下了。蒋老师这下可以放心地去美国看孙子去了。 邓主任最后告诉大家,前列腺癌发病原因虽然主要前列腺癌遗传易感性,但是外源性因素会影响从潜伏型前列腺癌到临床型前列腺癌的进程,这些因素的确认仍然在讨论中,但高动物脂肪饮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木脂素类、异黄酮的低摄入、过多摄入腌肉制品等。阳光暴露与前列腺癌发病率呈负相关,阳光可增加维生素D的水平,可能因此成为前列腺癌的保护因子。在前列腺癌低发的亚洲地区,绿茶的饮用量相对较高,绿茶可能为前列腺癌的预防因子。     前列腺癌的预防至少要从40岁就要开始,前列腺癌保护,你准备好了吗?

邓刚 2023-12-04阅读量1768

血脂一高全身都危险!出现这6...

病请描述:血脂升高的始作俑者,可能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怎么吃才能稳住血脂呢? 01、身体这几种变化,当心血脂高 1. 头晕犯困     时常感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睡眠不好、容易忘事;手脚易发麻、沉重;清晨头脑不清醒,早餐后可改善,午后极易犯困,夜晚却很清醒。 2. 眼球周边有灰白环    黑眼球边缘被一圈灰白色、宽约 1 毫米~2 毫米的圆环或弧形半圆环所包围,时间久了,颜色会不断加深且越来越明显。 3. 手部有黄色结节    手背、指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臀部等部位出现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的结节、斑块或疹子,或是手掌出现黄色或橘黄色条纹。 4. 腿肚抽筋    腿脚经常抽筋、刺痛,补钙、休息并无好转时需警惕血脂偏高。这是因为胆固醇积聚在肌肉中,刺激肌肉收缩导致的。 5. 视力模糊    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增多、流速减缓,脂蛋白从毛细血管漏出且侵犯到黄斑,就会影响视力。 6. 眼睑黄瘤     睑黄瘤大多数都好发于中老年人,而且以女性多见。    我们平时在门诊所见到的是患者的上睑内侧会出现浅黄色的扁平苔藓状的病变。    大多数这一类患者都是由于体内的脂肪含量增高,或者代谢异常,结构紊乱而导致脂肪组织沉积在皮肤以及肌腱的位置。 02、哪些人要重点关注血脂?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者;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 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 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03、血脂应多久测一次? 20岁~40 岁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 1 次血脂; 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1次血脂; 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脂。 04、高脂血症人群的“食养原则”     结合《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 年版)》,为血脂异常人群的膳食原则划重点:    1. 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    超重和肥胖人群应通过控制能量摄入以减重,每天可减少 300~500kcal 的能量摄入。    高脂血症人群,除部分不宜进行运动人群外,无论是否肥胖,建议每周 5~7 次体育锻炼或身体活动,每次 30 分钟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运动。    包括快走、跑步、游泳、爬山和球类运动等,每天锻炼至少消耗 200kcal。 2. 调控脂肪,少油烹饪     脂肪摄入量以占总能量 20%~25% 为宜。以成年人每日能量摄入 1800~2000kcal 为例,相当于全天各种食物来源的脂肪摄入量(包括烹调油、动物性食品及坚果等食物中的油脂)在 40~55g 之间,每日烹调油应不超过 25g。 饱和脂肪摄入量应少于总能量的 10%,高胆固醇血症者应降低饱和脂肪摄入量,使其低于总能量的 7%; 少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和动物内脏等。高脂血症人群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应少于 300mg,而高胆固醇血症者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 200mg; 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 1%,即每天不宜超过 2g,减少或避免食用部分氢化植物油等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适当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富含 n-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应选择少油烹饪方式,减少食品过度加工,少用油炸、油煎等多油烹饪方法,多选择蒸、煮等方式。 3. 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充足     食物每天应不少于 12 种,每周不少于 25 种。 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 50%~60%,在主食中应适当控制精白米面摄入,适量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全谷物、杂豆类、蔬菜等; 每日膳食中包含 25~40g 膳食纤维(其中 7~13g 水溶性膳食纤维); 多食新鲜蔬菜,推荐每日摄入 500g,深色蔬菜应当占一半以上; 新鲜水果每日推荐摄入 200~350g; 动物蛋白摄入可适当选择脂肪含量较低的鱼虾类、去皮禽肉、瘦肉等;奶类可选择脱脂或低脂牛奶等。          每天摄入含 25g 大豆蛋白的食品,可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因人而异,辨证施膳     根据高脂血症人群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职业等不同特点,辨别不同类型,综合考虑膳食搭配的原则,给予个性化食养方案,以达到精准施膳的目的,具体食养方案推荐详见文末阅读原文。 5. 因时制宜,分季调理 春季:    多食时令蔬菜(如芹菜、芦笋等),可适当食用具有疏肝理气、养肝清肝作用的食药物质,如佛手、生麦芽、菊花等,忌过食寒凉、黏滞、肥腻之物。 夏季:    初夏可适当食用鸭肉、鱼类、兔肉、小麦、绿豆、豆腐及时令蔬菜瓜果;   长夏所食之物应清淡,少油腻,以温食为主,适当食用健脾化湿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橘皮、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莱菔子等。 秋季:     可适当食用具有滋阴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桑椹、黑芝麻、乌梅、百合等,少吃辛辣、煎炸、油腻及热性食物。 冬季:     可适当食用羊肉等性质偏温的食物,以及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枸杞子、黄精、山茱萸等,忌食生冷之物。 6. 因地制宜,合理搭配 北方地区:     多食新鲜蔬果、鱼虾类、奶类、豆类,控制油、盐摄入量,减少腌制蔬菜的摄入;可适当食用具有祛湿、化痰的食药物质,如橘皮、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莱菔子、山楂、桃仁、沙棘等。 南方地区:     控制油、盐摄入量,适量增加粗粮摄入,如紫薯、玉米、黑米、大麦、青稞等;可适当食用具有祛湿化痰、益气健脾作用的食药物质,如人参、白扁豆、薏苡仁、山药、大枣、麦芽、茯苓等。 西北地区:     在蛋白质摄入充足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牛羊肉的食用(可由去皮禽肉、鱼、虾、蛋等代替);多食蔬菜和水果;可适当食用具有滋养肝肾阴津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枸杞子、桑椹、菊花、黑芝麻、百合、乌梅、决明子等。 青藏地区:    多食用去皮禽肉、鱼等动物蛋白,并补充优质的植物蛋白,如大豆蛋白等,同时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7. 科学食养,适量食用食药物质     可适当多吃富含植物甾醇、多糖等植物化学物的食物,如大豆、洋葱、香菇以及深色蔬果等,每日可摄入 2g 左右植物甾醇。一些食药物质能调节血脂水平,高脂血症人群适量食用,可以起到辅助降低血脂的作用。     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预防血脂异常,最重要的是管住嘴、迈开腿、定期体检。    中青年人体检时,如果发现甘油三酯水平超过 1.7 毫摩尔/升,就要进行干预。

俞一飞 2023-11-16阅读量1368

儿童常见疣有哪些?合适接种H...

病请描述: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皮肤表面赘生物,根据发病部位及表现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最引人关心的问题包括每种疣是什么表现?怎样治疗?在此为大家一一解答。 寻常疣 寻常疣,俗称“瘊子”,初期为针尖大小的皮肤隆起小点,逐渐扩大到豌豆大或更大,成圆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角化,触之硬实,多为单个存在,但也有逐渐增多至数个或数十个。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压痛。 多发生于青少年,发病部位多在手指、手背、足缘等处,亦可以偶发于甲缘或甲下。寻常疣有些如丝状突起,质地细软,好发于颈、颏、眼睑等处,称为丝状疣,有些则在同一疣的基础上发生参差不齐的多个指状突起,称为指状疣。 通常采用电灼、激光、手术切除、冷冻、中药等方法治疗,内用药物对它的疗效不显著。 扁平疣 扁平疣,又称为青年扁平疣,主要侵犯青少年,大多骤然出现,数目较多,为米粒大到黄豆大,扁平隆起皮肤表面的小点,浅褐色或正常肤色,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表面光滑、质硬,偶可沿抓痕分布排列成条状,好发于颜面部、手背、前臂等处,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微痒,可突然自行消失,但多持续不退。 扁平疣是最常见的一种疣,数目往往较多,数十颗至数百颗不等,可采用外用药物、激光、内服疗法等治疗。 跖疣 跖疣是发生在足底的寻常疣,外伤和摩擦是其发病原因。初期为一细小发亮的皮肤隆起,以后逐渐增大,表面角化,粗糙不平,圆形,境界清楚,单发或多发,有时在一较大的跖疣四周,散在行细小的针头大的卫星疣,有时数个疣聚集在一起或相互融合成一角质片块。压迫时可产生疼痛,可自然消退,但往往病程缓慢,跖疣应与鸡眼及胼胝鉴别,后两者皮损呈片状角化,无疣状的皮肤隆起。 如上所述,发病与外伤摩擦相关,故患者应穿松软的鞋,也可用电灼、激光、冷冻、中药等方法治疗。 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痘病毒,有4种基因型。绝大多数传染性软疣由1型引起,其也是儿童传染性软疣中最常见的病原。2型主要在性活跃的青少年及成人中多见,发生在肛门生殖器区域。 传染性软疣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多种方式传播,最主要还是通过直接的密切皮肤接触传播,通过污染的毛巾传播较少见。 多种方式的直接皮肤接触,比如存在肢体接触的运动、泳池使用、家中多个儿童共浴等,也被一些研究认为是危险因素。 其特征性的表现是皮肤上长出有蜡样光泽的丘疹或结节,最开始为半球形,随后出现顶端凹陷,能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 处理疣体的方式包括刮除、外用药等,现有治疗手段的利弊也应当充分告知家长。即便进行疣体的直接夹除/刮除,也常常不是“一锤子买卖”,根据一项前瞻性研究,经过单次疣体刮除术后,有45%未能清除病变,需要“二进宫”。 HPV疫苗可以预防皮肤疣吗? 虽然皮肤疣是感染了HPV引起的,但是皮肤疣和HPV感染没有直接的关系。接种HPV疫苗不能预防扁平疣、寻常疣、跖疣的感染。 宝宝得了疣日常生活管理要注意什么? 1、避免搔抓、摩擦疣体,以免因自身接种而使其播散,加重病情。 2、注意局部皮肤的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3、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4、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华圣元 2023-10-26阅读量2740

中药治疗结节型肺癌的探索(一)

病请描述:       肺结节咨询是呼吸科门诊最常见的一个病种,      近年来,针对结节型肺癌患者中药治疗,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尤其发现肺癌七抗体检查异常的结节型肺癌患者采用中药规范治疗,获得了较好疗效。经过治疗2-3个月后,就能看到七种肺癌自身抗体指标好转,很有意思的发现,部分七种肺癌自身抗体指标好转恢复正常者停中药治疗,过几个月监测又有复发回到肺癌七抗体指标再次异常的现象。为此,有必要继续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让结节型肺癌患者、广大肺结节患者更多了解肺癌七抗体异常的问题,了解惰性肺癌的概念问题,了解惰性肺癌的影像学表现,了解惰性肺癌的病理学表现,了解惰性肺癌的机制研究问题,了解惰性肺癌的当前治疗现状。        一、首先,七种肺癌自身抗体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七种自身抗体分别是GAGE7、PGP9.5、 CAGE 、MAGEA1、SOX2、p53、GBU4-5自身抗体。1、GAGE7:属于肿瘤/睾丸抗原,只表达于恶性肿瘤以及睾丸组织。该蛋白具有抗细胞凋亡的活性,其自身抗体在鳞状细胞肺癌的早期可检出。2、PGP9.5:神经元胞质白基因产物9.5。其表达不依赖于神经的分化而独立存在,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密切相关,在原发性肺癌中有大量表达。 3、CAGE :只表达于恶性肿瘤和睾丸组织,因此被称为肿瘤/睾丸抗原。它的表达量与细胞周期有关,在癌细胞中激活 ERK 和p38蛋白并增加肿瘤细胞的扩散。4、MAGE A1:只表达于恶性肿瘤和睾丸组织,因此被称为肿瘤/睾丸抗原。MAGE A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与较差的预后相关。5、SOx2:能够诱导肿瘤癌信号 EGFR 及BCL2L1,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存活;同时Sox2还是 I 期肺腺癌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子,且与复发风险相关。6、p53:是全世界最早发现的抑癌基因之一,p53蛋白能调节细胞周期以及避免细胞癌变的发生。在许多癌症病例中,p53基因突变导致的p53蛋白失活是癌症产生的一个重要步骤。7、GBU4-5:属于 ATP 结合 RNA 解旋酶,在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具有肿瘤特异性和免疫原性。       这好比肺是一座城,有七个城门。每个基因代表一座城门守卫。不管有多少个指标阳性,只要有指标阳性,就说明肿瘤免疫应答已经激发,表示有敌情来犯。要注意警戒!多个指标阳性,风险更高一些,但是不能区分肺癌的类型,也不代表分期更晚,而是提示风险更高。      如果肺癌抗体阳性,本质是肿瘤免疫应答已经激发了。就像马拉松的发令枪,枪响了,我们就开始朝着肺癌这场马拉松跑去。刚开始起跑的时候,肺癌细胞尚少,还不能形成肺上可见的结节或肿块。这个时候,我们其实还有离开这场比赛的机会(即预防肺癌的机会)。因此,肺癌抗体阳性,肺上没有肺结节,其实是一个提示我们预防肺癌的信号。此时可以指导检测者远离致癌因素的暴露,比如戒烟,同时通过合理运动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二、其次我们看看惰性肺癌的定义     低剂量 CT ( low -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 LDCT )应用于肺癌筛查可以早期诊断肺癌并降低病死率,但却不可避免地检出大量生长缓慢、预后良好的惰性肺癌。惰性肺癌由于其生长缓慢、长期存在的特性,而更容易被 LDCT 筛查检出;而短时间内对惰性肺癌进行多次影像学复查、过早手术切除是过度诊疗的原因之一。过度诊疗增加筛查成本、侵入性诊疗风险、辐射暴露,同时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对惰性肺癌的深入了解对避免过度诊疗十分必要。       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 NLST )研究中报告惰性肺癌的发生率约为18.5%。惰性肺癌较侵袭性肺癌更容易出现在低危肺癌人群中,即年轻患者、女性患者。 Lu 等发现47%的肺结节型肺癌在不同时段可能有不同的生长模式,即惰性生长和侵袭性生长交替出现。 Lee 等发现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在稳定多年后出现增长,增长危险因素为恶性肿瘤病史及结节出现实性成分。前述两项研究均提示惰性肺癌与侵袭性肺癌是相互联系的,并非独立存在。二者在影像学、病理学、分子特征等方面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尽管惰性肺癌有低度恶性潜能,但多数惰性肺癌可长期保持稳定。惰性肺癌在定期影像学随访下通常不会引起肺癌相关的死亡,因而对惰性肺癌的管理多推荐定期影像学随访,如有变化,及时手术。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惰性肺癌有向侵袭性肺癌转化的风险,因此如何鉴别此类惰性肺癌、明确手术时机是目前面临的临床难题。      惰性肺癌的定义目前没有公认标准。惰性肺癌曾被定义为不会引起临床症状、不经治疗也不会导致死亡的肺癌,研究表明,存在未被发现的"肺癌储存库",即部分肺癌仅在尸检中发现,不会引起临床症状也未导致患者死亡,这支持惰性肺癌的存在。但这种定义方法不利于临床实践应用和临床研究的开展。       有研究者依据肿瘤容积倍增时间( volume doubletime . VDT )来定义惰性肺癌,即以肺癌增长速度来区分情性肺癌和侵袭性肺癌。研究表明:肺癌 VDT 与其恶性程度有关,VDT 越短的肺癌其恶性程度越高、侵袭性越强、预后越差。侵袭性肺癌的 VDT 通常小于400天,而 LDCT筛查发现的 VDT 大于400天的肺癌通常预后良好。 Thalanayar 等将惰性肺癌的标准定义为 VDT 大于400天且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 PET - CT )最大标准摄取值小于1的肺癌,其发生率约为18.5%; Veronesi 等将惰性肺癌定义为 VDT 大于600天的肺癌,其发生率约为10.8%。       有研究者从病理学角度将惰性肺癌定义为肿瘤无淋巴管、血管、胸膜、淋巴结累及,伴或不伴基质浸润,符合该标准的441例患者中仅10例出现肺癌复发。但该定义也仅能应用于回顾性研究,不利于前瞻性研究的开展与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在纯磨玻璃结节中,小于10mm的病变通常为浸润前病变,在混杂磨玻璃结节中,病变直径小、实性成分比例小、无分叶、无毛刺通常为浸润前病变。 Suzuki 等的研究表明,实性成分≤25%且直径≤2cm的结节多数不具有侵袭性,为放射性非侵袭性肺癌,不会发生脏层胸膜浸润、脉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预测病理性非侵袭性肺癌(无淋巴管、血管、淋巴结浸润)的特异度达98.7%。因此,这部分放射性非侵袭性肺癌,即实性成分≤25%且直径≤2cm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也属于惰性肺癌。 Suzuki 等随后的研究发现,实性成分≤25%且直径≤2cm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经手术切除后,患者5年无疾病复发生存率达99.7%。 Suzuki 等还发现实性成分≤25%且直径≤2cm的肺磨玻璃结节中,91%为肺腺癌,4.9%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4.1%为非肿瘤性病变,且非肿瘤性病变更容易出现在结节直径≤1cm的磨玻璃结节中。长期保持稳定的混杂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多≤25%。三、惰性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惰性肺癌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又称非实性结节)和混杂性磨玻璃结节(又称部分实性结节)。大多数持续存在的纯磨玻璃结节和混杂磨玻璃结节可长期保持稳定,约20%的纯磨玻璃结节和40%的混杂磨玻璃结节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生长。       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生长多数符合惰性发展过程。有研究表明,纯磨玻璃型肺癌平均 VDT 为813天。一项关于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预后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经手术切除后,患者的5年肺癌特异性生存率达100%,不会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该研究从而提出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本质为惰性肺癌。有研究发现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腺癌的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也不会出现局部复发。Chang 等发现1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患者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此例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在初始影像学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随后进展为混杂磨玻璃结节,并在随访68个月后接受手术,淋巴结转移的具体时机不详。 Yankelevitz 等发现在84例初始影像学表现为纯玻璃结节的肺癌中,虽然22例在术前出现了实性成分,但是经过长达78个月的随访,参与者的肺癌特异性生存率为100%。       混杂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生长多数也符合惰性发展过程,研究者对 NELSON 研究中混杂磨玻璃结节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持续存在的混杂磨玻璃结节虽有高度恶性可能,但大多数生长缓慢,平均肿瘤 VDT 大于400天。 Kakinuma 等进行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也有类似发现。混杂磨玻璃结节中的实性成分与病理上侵袭成分相关,混杂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生长速度与实性成分的大小有关。实性成分是混杂磨玻璃结节增长的危险因素,但只要规律地进行影像学随访和及时干预,混杂磨玻璃结节增长通常不会引起肿瘤分期的明显增加。有研究表明,实性成分≤6mm,最大标准摄取值<0.6的肺恶性结节常呈惰性的自然病程。混杂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不同的实性成分比例、实性成分大小可以预测病理浸润浸润性腺癌,但患者的生存率差异却没有统计学意义。

王智刚 2023-10-25阅读量1428

胆囊息肉发病原因及治疗01

病请描述: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病变,是指由胆囊壁向胆囊腔的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临床上,胆囊直径大于15毫米的息肉样病变,多数是恶性的。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在不同的临床研究中是不同的,最广泛使用的分类是肿瘤性与非肿瘤 息肉。非肿瘤 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腺瘤 息肉、腺肌增生、炎 息肉,肿瘤息肉包括平滑肌瘤、腺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等。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胆囊息肉应根据其病理类型分类:胆固醇病变、良性非胆固醇病变和恶性病变。胆囊切除术后息肉病理活检显示息肉多为良性病变。胆囊息肉高度隐蔽,通常无症状,早期容易被忽视。 大部分PLG是腹部超声检查不经意发现的。然而,大多数胆囊息肉如继续生长,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导致急性胆囊炎。此外,一些息肉特别是对于直径超过10mm的息 肉有潜在的恶性危险。然而,胆囊恶性肿瘤多数在晚期才被发现,其预后远不如早期发现。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虽然较为罕见,但胆囊癌占所有胆道肿瘤的80-95%。因此,胆囊息肉应当进行定期复查,超过1厘米的息肉恶性肿瘤可显著增加,是预防胆囊切除术的指标。 1、胆囊息肉的发病率 根据各类研究报道,胆囊息肉的患病率差异很大,影像学方法检出率1.3%-12.8%,胆囊切除术后病理学方法检出率高达13.8%。有研究调查台湾34669人,发现台湾胆囊息肉检出率为9.8%,而在欧洲社会,这一数据为1.4%-6.9%。研究表明,亚洲地区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造成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可能与研究地区、人种及生活方式、检测水平和调查方法有一定关联。这种差异是相关的,但总体数据显示近年来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其原因可能是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此外,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也随着健康体检人数的增加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性的提高而提高。目前,胆囊息肉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尚未定论。 2、胆囊息肉病理分型 病理上,胆囊隆起性病变可分为两种即肿瘤 息肉(腺瘤和腺癌)和非肿瘤 息肉(胆固醇息肉、炎 息肉、腺肌病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比较科学的分类为Rosai的分类方法,胆囊隆起性病变可分为胆固醇息肉、炎 息肉、腺肌瘤、腺肌瘤病、腺瘤样增生等。胆固醇息肉为良性病变,胆囊壁粘膜胆固醇沉积异常所致,肉眼可见线性黄色条纹,周围粘膜充血,这通常被称为“草蓦样胆囊”。在显微镜下显示结构为黄色,有小叶,绒毛顶部泡沫细胞覆盖完整的上皮细胞,通常被认为是胆固醇沉积的形态学变化。炎 息肉:伴有慢性炎症的胆囊壁,以纤维化、肌层肥厚或泡沫巨噬细胞结节状聚集为特征。镜下可见细胞膜被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出现正常、萎缩、增生、化生等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腺肌病和腺肌病:胆囊内胆汁压力升高,压迫胆囊壁,导致胆囊壁腺管结构不规则。覆盖有柱状或立方状上皮,可能含有结石。罗阿氏窦合并肥厚肌层,称为腺肌瘤(局灶性结节)和腺肌病(弥漫性病变)。病变可累及胆囊的任何部分,但大多数病例位于胆囊底部,形成清晰的病变。腺瘤性增生与腺肌瘤相似,它继发于炎症及结石的茹膜改变。与胃肠道相应病变相似,可见管状、管状绒毛(管状乳头状)或绒毛(乳头状)生长,可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化生。大多数管状腺瘤由幽门腺组成,在某种程度上通常是不典型的。他们中的少数为局部浸润癌或原位癌,恶性转化的可能性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本文选自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10-12阅读量2656

为什么体检时医生会建议你做肺...

病请描述:在网络上,张医生总是会被这样一些问题所吸引:“我去体检的时候没有任何的不舒服,医生为什么会建议我去做肺癌CT筛查呢?”每当张医生看到这类问题时,心中总会觉得,国内关于肺癌预防和筛查的科普做得不够。作为胸外科医生,张医生和自己的团队一起花点时间,写了一篇科普文章,给大家好好科普一下肺癌筛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能解答大家的疑惑。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相关研究发现,Ⅰ期肺癌患者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为 60%~70%,因此,尽早明确诊断与治疗,可降低肺癌患者病死率。肺结节若未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进展后可能诱发肺癌,因此,做好对健康体检人群的肺结节筛查工作是预防肺癌的重要手段。 肺癌早期患者症状并不典型,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疾病中期或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尽早明确诊断,且于早期予以手术切除病灶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将得到明显提高。多数早期肺癌患者的肺结节直径<21mm,因此,如何有效检出肺结节,继而为临床诊断肺癌提供依据,成了肺癌诊断与研究的重、难点。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进步,对胸部的检查变得容易得多,尤其是对肺内的小结节检出水平明显提高。然而,高辐射剂量和高成本检查费用限制着常规剂量CT用于肺部疾病的健康筛查。因此低辐射剂量螺旋 CT(LDCT)扫描应运而生,其可以以比常规CT低的辐射剂量进行扫描并快速获取图像,尽管辐射剂量仍高于胸部X射线,但其带来的诊断效能远大于其弊端。 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NLST)发现尽管肺结节筛查的阳性率为25%,但96%的肺结节为良性。肺结节的高检出率和低恶性率可能导致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医疗资源的浪费及增加受检者焦虑心理,因此,对肺癌高危人群的划分以及对LDCT的合理化应用尤为重要。在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人群把LDCT当做常规体检,人群总体辐射剂量也在增加,且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由于肺结节的高检出率、低恶性率,我们认为在使用LDCT健康体检前应该按相关LDCT筛查指南——《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专家共识》来确定体检人群中的肺癌高危人群,然后对高危人群行LDCT筛查以提高筛查的效果,而不是作为所有无症状体检人群的常规体检项目。该指南中推荐在国内肺癌高危人群中进行LDCT肺癌筛查,建议将高危人群定义为: (1)年龄 50~75 岁; (2)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 ①吸烟≥20 包/年,其中也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 ②被动吸烟者; ③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④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⑤有COPD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通过体检人群的危险等级分组不仅减少低危人群不必要的辐射照射并且使LDCT 筛查的成本降低。若已检出有肺结节,则应按照相关指南进行复查及治疗。 LDCT肺癌筛查为我国肺癌的早诊早治提供了新机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国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差异、地域差异以及人文差异为肺癌筛查的普及带来了较大的阻力。此外,LDCT肺癌筛查仍存在过度诊断、假阳性、筛查间隔以及成本效益等问题亟待解决,其用于大规模筛查仍然需要不断探索更加合理科学的筛查制度。随着各项生物科学技术、检测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AI的不断发展,LDCT肺癌筛查的准确率将不断提高,将为提高肺癌患者早诊率、降低死亡率、减轻国民就医压力和社会负担提供巨大帮助。

张鹏 2023-09-19阅读量1076

为什么胸部体检建议CT而不是...

病请描述: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咳嗽做CT的时候发现肺癌都是晚期了,为什么现在大家体检发现1cm以下的肺小结节越来越多? 因为老年人以前没有体检的习惯,现在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人们越更注重健康,注重体检,而体检就能够预防疾病,能够早发现,早诊断。 同时以前人们体检更多的采用胸片,现在更多采用CT,这两种检查区别巨大!!! 以前单位体检用胸片或胸透,分辨率很低,胸部CT是三维成像,可以清楚地发现5mm以下的微小结节,而胸片由于二维成像,在观察上会有部分组织结构重叠,因此对于较小的结节容易漏诊,据我们的经验发现,对于早期恶性的磨玻璃结节,即使超过2cm,有时也很难发现,如果是实性结节,1cm以下也较难发现。而这样的磨玻璃结节或实性结节可能都已经达到手术标准了。 下图中左侧是CT图像,右侧是胸片,可以看到CT上肺软组织肿块已经达到5cm,病灶很大。而胸片上如果不仔细看,很难看到明显病灶,因为这个病灶在心脏后方,二维成像会被心脏遮挡。 所以提醒各位朋友,成年人肺部体检尽量首次采用CT而不是胸片,如果没有肺结节或问题不大的朋友建议后续低剂量CT随访比较合适(低剂量CT的辐射量约为普通剂量CT的五分之一左右)。未成年人可以考虑胸片,必要时在低剂量CT检查。当然胸片也有很多用处,本文主要针对体检来对比CT和胸片的区别。

朱巍 2023-07-31阅读量1026